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三模语文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垂花门是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的内部之门,因其特有的构件——垂花柱而得名。作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门面担当”,垂花门的装饰工艺_____(蔚为大观/包罗万象),涵盖雕刻、彩绘等多种类型,体现着_____(精益求精/千锤百炼)的匠心精神。雕刻工艺在垂花门的装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凝聚着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巧思。如徽州的木雕就常常在垂花门上_____(大放异彩/异彩纷呈),工匠们不仅生动刻画出各类题材,在对于不同物象的质感处理上更是出神入化,圆润的人物面庞、柔软的衣褶,甚至飘逸的流苏都表现得入木三分。彩绘也是垂花门中常见的装饰工艺,常见于木质构件之上,不仅可以美化建筑,还能起到保护构件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贵族府邸的垂花门彩绘主要采用苏式彩画,风格明快活泼,充满诗情画意。皇家建筑中的垂花门多采用旋子彩画、和玺彩画等,更显庄严肃穆。从传统合院式建筑的整体设计布局来看,垂花门能够有效控制、调节合院内的空间节奏。相较前院与内宅两个较为开阔的空间,()。与前院、内宅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垂花门成为人们在门下问候寒暄、听风赏雨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的一个特殊的“社交空间”。雕粱画栋的垂花门蕴含着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它容纳了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实乃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中的点睛之笔。透过垂花门,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看到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贵族府邸(dǐ)凝聚B.和玺(bì)庄严肃穆C.问候寒喧蕴含(yùn)D.雕粱画栋窥见(kuī)(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蔚为大观精益求精大放异彩B.包罗万象精益求精异彩纷呈C.蔚为大观千锤百炼大放异彩D.包罗万象千锤百炼异彩纷呈(3)在语段括号处补写句子,最恰当的是()①宅中人从外至内行进②极大丰富了空间的层次③垂花门是一个较小的通道④为合院式建筑带来一种韵律之感⑤如此一层层地渐进转折、交替更迭⑥这一过程伴随空间明暗宽窄等的起伏变化

A.①④②③⑥⑤B.①④③⑤⑥②C.③①⑥⑤④②D.③①⑤⑥②④二、基础知识综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2]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3]——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已是细滋慢长在春风微雨中,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茂盛地蓬蓬勃发着,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1)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处表达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标点符号不需要修改;第[2]处,应填分号;第[3]处,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B.第[1]处,标点符号需要修改;第[2]处,应填分号;第[3]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C.第[1]处,标点符号不需要修改;第[2]处,应填句号;第[3]处,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D.第[1]处,标点符号需要修改;第[2]处,应填句号;第[3]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作用。(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时早已是细滋慢长在春风微雨中,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着B.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着C.这时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茂盛地蓬蓬勃发着D.这时它们已是细滋慢长在春风微雨中,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茂盛地蓬蓬勃发着三、名著阅读(★★★)3.阅读下面节选自《儒林外史》的片段,完成下列各题。文本一: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吓了一跳。文本二:王冕其实并没有远走,不一会就回家了。回到家里,秦老抱怨他说:“你刚才也太固执了,他怎么说也是一县之主,你怎么能这样不给他面子?”王冕说道:“您老请坐,我告诉您,时知县倚仗着危素(危老先生)的权利,在本县横行霸道,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和他见面。但他这次回去必定和危素说我坏话,危素恼羞成怒恐怕我要遭殃,所以我想向您辞行,去外边躲避些时日。只是年迈的老母亲在家,我放心不下。”(1)下列对《儒林外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以四位市井奇人开篇,再写儒林士人的故事,目的是与儒林对比,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B.小说中两个历尽辛酸的老童生是头撞贡院号板的周进和中举发疯的范进,他们滑稽可笑的举止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悲剧内涵。C.《儒林外史》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儒林丑类典型,腐儒的典型是汤奉、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是周进、王惠。D.小说中的人物全部是醉心于功名利禄之徒,个个丑态毕露。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等。(2)《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镜照出了儒林各种人物的灵魂,根据选段分析范进和王冕的形象的异同。四、文言文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翦,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始皇问李信:“吾欲取荆①中,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大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怛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而疑我矣。”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恨中:粗心。④超距:跳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B.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C.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D.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陈涉世家》一文中“度已失期”的“度”意思相同。B.引,意思是率领,与《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引”意思不相同。C.或,有的人,与《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或”意思相同。D.数,多次,与《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的“数”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流露出轻敌的情绪,在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到最终的惨败而归。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全线胜利。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道理。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可取。(4)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王翦既行,至武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②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王翦答应带兵打仗后为什么向秦王多请“美田大宅”。五、诗歌鉴赏(★★★)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劝农和孟大监韵朱宗强祥开龙角应三农,小队旌旗猎猎风。秧马趣行田陌外,樯乌飞送橹声中。穰翁预喜瓯宴满,馌妇毋忧杼轴空。观稼西成今在望,贤侯此乐与民同。(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开龙角”是吉祥的征兆,寓意好的开始,“应三农”表示龙角与农业生产相呼应。B.劝农队伍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这一场景描写烘托了劝农活动庄严隆重的氛围。C.颔联从正面描写了田间劳作的美景,农民骑着秧马轻快劳作,乌鸦在橹声中飞动。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描绘出官民共同努力、共享欢乐的和谐景象。(2)诗歌颈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六、名句名篇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4)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古诗文似一盏盏明灯,点亮我们的生活。李白《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迈积极,让我们领悟人生智慧。(6)古人经常用鸿雁传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用雁来表达乡思乡愁,请写出古诗词中带“雁”字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七、现代文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②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③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④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⑤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B.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C.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D.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国之间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海洋权益争端,但这不应妨碍争议各方携手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B.如何在保障人类更好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应对的挑战。C.在全球层面,既有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不够完备,效率不高,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制度体系。D.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有利于发挥海运优势,促进经济交流,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3)请简要分析本文3~5段的论证思路。(★★★)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午夜的风灯费振钟①一个人踯躅在小城的午夜里,人家的灯火差不多都熄灭了,深巷里时不时传来几声狗叫。这时候,小城真的是安静极了,也真的是无聊极了。初冬时节,夜风一起来,吹在身上,寒战战的,而肚子里又饥饿了,就想回去,但心犹不甘。①你原要在小城上重温旧事的,这旧事自然也包括午夜里的那盏风灯,然而风灯到这时候还没有出现。看不见往日熟悉的风灯,也许就是你来这座小城最大的缺憾。②沿河的小街仍是昨天的石板街,多由青石铺成,仍是一块块布满斑纹磨圆边角的石头。你也曾在这些地方停留,看水,看石头,看水从石头边流过,一时湍急,一时平缓。树上飘落的仍是昨天的黄叶,每一片发出簌簌语声;河水缓慢流淌着,仍是昨天的声音。然而,风灯在哪儿?昨天那盏玻璃风灯,在这样初冬的午夜,总是在小街一角散发着淡淡的光晕。小街上的人家,任谁打开窗格子,都能够看到。那时候在阁楼上教你读书的祖父,会对你说,街角上的风灯还亮着呢,再把唐人这篇文章诵读两遍!也许,你就有点恼恨这盏灯为什么老是不走。不过祖父接着又会说,饿了吧,那就叫人去灯那边端一碗咸米粥上来,你心里就又盼着那灯每天夜里都亮着才好。③其实,你可能并不真的记得那个在灯影中不声不响忙碌的人,那个大家都叫他叶伯伯的老人。他的形象一直是模糊的,你分辨不清他衣服的颜色,看不清他的表情,就算那顶你最熟悉的圆帽子,你也说不清到底是皮的还是毡的,是薄的还是厚的,前面是镶了一枚铜钱还是一枚玉。当然你更不会知道叶伯伯守着他的担儿,已经有多少个这样的午夜了。祖父对你说,叶伯伯是个本分的人。你可能似懂非懂。本分,就是在小街上熬米粥吗?你知道叶伯伯的粥有多么好吃,全城人没有谁比叶伯伯更会熬米粥了。单是粥的种类,就让你馋得忘记不了。②那些甜的莲子粥薏米粥红枣粥桂圆粥,那些咸的酸菜粥笋干粥皮蛋粥肉粥鱼粥,没有一样不好吃。要说起来,还是熬粥的米好,叶伯伯用的米都是他到百多里外太湖一带特选回来的。熬出来的粥,汤又黏又稠,上面有一层米油,加上叶伯伯精心做成的配料,怎么能不好吃呢!可你对叶伯伯为什么要熬粥,为什么要在深夜里摆着粥担,点着一盏风灯卖粥,还是少年一样的懵懂与无知!④也许对于小城人而言,叶伯伯其实也是陌生的。大家口里都说叶伯伯,只因叶伯伯的粥进入冬天以后是他们离不开的想头。叶伯伯的粥是小城冬天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叶伯伯自己却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白天没有人看到叶伯伯,等叶伯伯在夜晚点亮粥担上的玻璃风灯时,他也不会看到别人了。谁能注意到叶伯伯与小城人的这种关系呢?没有人注意,其实这给了叶伯伯一种自由。叶伯伯摆着他的粥担,粥担上的风灯独自亮在小城的午夜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至少叶伯伯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许多年后,有一位作家这样写叶伯伯的粥担和他的风灯:⑤叶三的担子,是宋代的样式,他祖上传下来的。传了多少代,没人知道。宋代人的饮食很简朴。宋代人爱吃粥,粥的花样非常多。做粥不只是一种日常需要,而且还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许是这个原因,叶三的祖先说不定就是宋代一位做粥的大师。宋朝后来定都江南的临安,叶三的祖先也就从北方南渡到了江南这个小城,做粥的手艺一直传到叶三手上,有叶三的粥担子可以作证。叶三的粥担,一头是红木做成的柜笼,里面分成好多层格子,每层格子里放着大、中、小几套白瓷碗和勺子;一头是特制的紫铜粥锅,也分成好几档,每档是不同品种的粥,下面则是一只黄泥小缸炉。炉火闷着,煲着粥。每天晚上叶三摆好他的宋代样式的粥担子,点亮挂在柜笼上面的风灯。风灯亮了,才是叶三开始卖粥的时候。叶三从夜里九十点钟卖粥,过了凌晨一点钟就收担子,或许这也是宋代遗风吧。⑥③有谁想到,哪一天,夜晚的风灯和叶伯伯的粥担会不在了?没有人想到。一种东西,成了习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