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7文言文阅读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
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qu@)襄陵(xidng)属引(zhil)沿溯(s)素湍(tuan)
飞漱(shu)御风(yti)猿鸣(yuan)曦月(xi)长啸(xiao)
郦道元(li)林寒涧(jian)肃重岩叠嶂(zhd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嵋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
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
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
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
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
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
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i)沉鳞竞跃(yu©)与者(yu)未寝(qin)相与(yu)遂(sui)藻
(zao)存(xing)竹柏(bdi)猿(yua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
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
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
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内容理解: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
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
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笠交横,盖竹柏影也。
9.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n.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
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
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
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莺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
忘反。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
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do)急湍(tudn)轩邈(xudnmi方o)泠泠(Ung)嘤嘤(ying)莺飞(yuin)戾天(li)经
纶(lUn)窥谷(kui)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嘴”,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莺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莺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莺者”)
4.重点问题
(1)“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
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
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
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
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dn)丈夫之冠(guan)淫(yin)
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
之:往之女家(动词,至IJ);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
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
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
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
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
点。
2.重点字词
舜(shun)吠(quan)亩胶鬲(ge)曾益(zeng)拂士(bi)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吠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fu,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i,同“弼”,辅佐)
(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
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
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
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
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
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
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L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
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
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
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
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愚公移山》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龊
部: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词
L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扛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己:古义:止
今义:已经
n.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苦:古义:愁,担心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里(面积)
(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
(1)杂然相许(赞同)
(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5)通id■舟(全,整个)
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
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
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日”中的“长息”表
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
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
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
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周亚夫军细柳》
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
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
将军”形象。
重点字词
棘门(ji)毂弓弩(gbu)弩(nil)按辔(p©i)胄(zhou)嗟(jie)曩者(nang)被甲(pi)
车骑(ji)作揖(yi)
通假字:
1.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2.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
3.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军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介词,被)
之
己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以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L将军亚夫持兵揖
兵(古)兵器;(今)士兵
2.将军约
约(古)规定;(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闻(古)听从;(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谢(古)告知;(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固(古)必定;(今)坚固,顽固
重点句子
1.己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毅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
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
(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
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侧面
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毅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一一军容严整,常备不
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一一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一一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一一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一一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一一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1.(2023上•辽宁铁岭•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往送之门,戒之日:
'往之女家,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
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
(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所学何事此物何足贵
B.从容谓吏曰此之谓大丈夫
C.吾事毕矣吾与汝毕力平险
D.见闻有无不流涕经纶世务考
(2)用/为划线句子断句。(限段两处)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链接《周亚夫军细柳》所学过的知识,根据【甲】、【乙】两文完成如表。
任务揣摩句子分析形象学习“大丈夫”的品质
文天祥0____②______威武不能屈
刚正不阿
周亚夫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③______
不卑不亢
(5)请你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为孟子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迹、精神;运用第二人称。
示例:
你宣传仁政思想,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政治观点,提出了“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刚直不阿,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
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做顶天立地中华大写人。
【答案】(1)C
(2)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①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天下就太平无事。
②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
(4)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坚强不屈,从容就义富贵不能淫
(5)示例:你是历史的辉煌,你是中国的亚圣,四处游说;唇枪舌剑,你把“民”放在心中,倡导爱民,贫
贱不能移,你是品德与学问的完美结合!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何:什么/多么;
B.谓:对……说/叫;
C.毕:完成/全力;
D.者:……的人/……的人;
故选Co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
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
有不伤心流泪的。“俄有使使止之”主谓结构,应在“之”后停顿;“至则死矣”是说使者到达后文天祥已经死了,
应断开;“见闻者无不流涕”是对旁观者的描写,应断开;
故划分为: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惧:害怕。安居:安静。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2)句重点词语:而今而后:从今以后。庶几:差不多。无愧:没有愧疚。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二空,“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意思是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
该做的事都做完了。”临死前毫不畏惧,从容赴死,正是“威武不能屈”的具体表现。
第三空,“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意思是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
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周亚夫穿戴着盔甲不行跪拜礼,按照军礼参
见,体现出他恪尽职守(恪守军礼),刚正不阿的形象特点,符合“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5)本题考查颁奖词。仿照《感动中国》的节目。要求概括人物主要事迹;运用第二人称。子属于儒家学
派,他看重“仁”,等等,再结合他的品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示例:你游说执政者,却不忘一个“仁”字;你宣扬治国策略,却不忘一个“民”字。辗转诸国,四处游说,只
有仁你看得最重;唇枪舌剑,才思敏捷,要把民放在心中。在你的词典里,第一页是“仁政”;在你的路途中,
永不踏上的是霸道。在你的路上,你走得艰难,是因为你背上有仁政,心中有人民。大哉!奔忙于天下,
为的就是天下。
【点睛】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
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
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
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仁,站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
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
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做有节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文天祥即将被押出监狱时,写下自白的遗书《自赞》,绑在衣带上。文词说:“孔子说要成全仁德,
孟子说要为正义而牺牲;因为该负的责任都尽了,所以才达成了仁德。读圣贤经典,所要学习的(不是成
仁取义)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已经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集时,气概神色自如,态度从
容,围观的人多得像墙壁一样。即将受刑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向行刑的官吏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又向围观的人询问南北方向,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但到
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当时凡是看见,听见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2023上•四川广安•八年级统考期末)【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
【乙】
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
陵对目:“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
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②,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
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子房:即张良,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标出停顿节奏,标两处。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河非不深也池:
(2)亲戚畔之畔:
(3)得地而不予人利予:
(4)此可以失天下也所以:
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乙文中主要通过人物(描写)展开情节,汉高祖把自己和项羽进行了,探究取胜原因,可见
刘邦善于反思。
6.乙文中大臣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什么?甲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刘邦胜利的根本原因?
【答案】2.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3.护城河同“叛”,背叛给
予……的原因4.(1)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心所向。(2)坐在军帐中运用
计谋,就能使千里之外的军队获得胜利。5.对话(语言)对比6.刘邦战胜项羽的原
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任用贤能。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刘邦得天下的
根本原因。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本句句意: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夫运筹
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除句首发语词外,句式相同,写的是军事方面的两种能力,中间要断开;“吾
不如子房”是高祖的结论。故断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为:护城河不是不深。池,护城河。
(2)句意为: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畔,同“叛”,背叛。
(3)句意为: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予,给予。
(4)句意为: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所以,……的原因。
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
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
(1)委,放弃。去,离开。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2)运筹,制定策略,筹划。策,计策。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决,决定。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通读全文,找到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乙文由“高祖曰”“高起、王陵对日"可知,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描写展开情节。
由“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
汉高祖把自己和项羽进行了对比,探究取胜的原因。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
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乙文中,由大臣所说“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
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知,大臣们认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
因是项羽妒贤嫉能,不能和天下共享利益,而刘邦心胸开阔,能够任用贤才,能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这是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
和三者相互比较,指出“人和”是最重要,即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是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
乙文中“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等内
容从侧面表现刘邦的心胸宽广;“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
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
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等内容表现刘邦能利用人所长。刘邦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心胸开阔、能用人所长,
所以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这就是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刘邦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
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
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
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
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
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
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
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
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
部署,决定了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利,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
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
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
我擒获的原因。”
(2023上•湖南湘西•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
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
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相与步于中庭(2)卷无与为乐者
(3)止午、未、申三时(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安可为俗士道哉?
9.甲乙两文同是描写月色,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0.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
【答案】7.(1)共同,一起(2)考虑,想到(3)仅仅,只是(4)美妙8.(1)只是缺少像我
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9.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
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
别样趣味。10.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
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2)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止:仅仅,只是;
(4)句意:其实湖光器绿之美,山岗颜色之妙。工:美妙。
8.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
(1)但:只是。如:像。耳:罢了。
(2)安:怎么。道:说。
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先通读全文,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对其进行分析。[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
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幅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如同
纵横交错的水藻、存菜的画面。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照在庭院里透彻的样子比作积满清水一
般,并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随后通过对松、柏影子的描写,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
明亮。[乙]文中“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是说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
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通过描写月下景物,间接映衬出了月光所带来的别样趣味。
10.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时,除了注重上下文意思外还要学会精简答案,回答准确。[甲]文篇末议论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闲人”二字同时隐含着作者被贬后内心的凄凉与自我安慰。[乙]文的议论
句为“安可为俗士道哉”,“山僧游客”与“俗士”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寄情山水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刚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
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
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
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器绿之美,山岗颜色之妙,都
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
意味,更是别有情趣的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11.(2023上•云南昆明•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谢中书书》)
【乙】
然后溪之平沙①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
朝暮,雨吻②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③,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
静观微步,旁皇④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⑤之乐有殊,而亦各适⑥其适也。
(节选自《拟帆台记》)
【注释】①平沙:平坦沙地。②场(yWng):晴。③厌:满足。④旁皇:徘徊。⑤寓:寄托。⑥适:享受。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晓雾将最歇:.
②夕日欲频颓:一
③与其奇者与:一
④四时朝暮四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
(3)关关和小渡阅读【甲】【乙】两文,展开以下讨论,请补全对话。
关关:小渡,这两篇文章都写到水,【甲】文中的水真①一(特点)啊!
小渡:【乙】文中水富有变化,时而“平沙漫流”,时而“②”(原文)。
关关:【甲】【乙】两文都提及世人面对景物时的表现,作者对此亦有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他们的
看法有何不同。
小渡:③
【答案】(1)消散坠落欣赏四季
(2)①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②可即使真有特高明的人,也不能把这景色描述得穷形尽相。
(3)清澈波涛汹涌甲文:作者的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作者赞美了管理此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民航服务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版面设计(ndesgn)》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焦作市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模拟检测试题(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闵行区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校际联合检测试题物理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重点高中2025届高考5月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泰安市泰前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自测卷(二)线下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达标名校2025年初三二诊生物试题试卷含解析
-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影视艺术创作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考县2025年数学五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4年5月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公安联考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 2025-2030中国医疗领域的射频识别设备(RFID)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车载OLED屏市场未来前景展望及运行态势剖析报告
- 2025-2030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贸易公司员工管理制度
- 专利代理师高频题库新版2025
- 肝硬化护理新进展
- 2025年全国国家版图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中小学组)
- DB15-T 1339-2025 风电场机组布置技术规范
- 养老院护理九防内容课件
- CNASGL011-202X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内部审核指南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