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概念的概述(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4.1 概念的概述(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4.1 概念的概述(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4.1 概念的概述(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4.1 概念的概述(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逻辑与思维》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第一框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提示:这是因为母亲与官吏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引起的。同为“盗”,母亲理解为“长子之名”,官吏理解为“盗贼”;同为“殴”,母亲理解为“次子之名”,官吏理解为“殴打”。《新论·鄙名第十七》载:“庄里有人,字其长子曰盗,次子曰殴,盗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盗!’吏因缚之。其母呼殴殴喻吏,遽而声不转。但言:'殴!殴!’吏因殴之。盗几至于殪。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译文)乡村里有个老人,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为盗,小儿子则叫殴。有一天,大儿子盗外出,老人在事跟在其后追喊:“盗!盗!”一旁的吏使听了,以为老人在追强盗,就把他大儿子捉住捆了起来。老人一看慌了,边呼二儿子殴出来对吏使说清缘由。可急得转不过口来,只喊:“殴!殴!”吏使以为老人在叫他打强盗,使狠狠地把盗打得差点丧命。探究与分享

1、概念与属性:(1)属性的含义与特征:①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2)概念的含义与特征: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相关链接】:依据“能思维并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这一本质属性,我们可以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认识了这些本质属性,才能产生“人”的概念。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概念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它们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这个概念,一方面舍去了人的男、女、老、少等个性特征,抽象出“人”所共有并且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不专指某个具体对象,比如张三或李四,而是指所有的“人”。概念是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2、概念的表达:【示例评析】:白头翁会飞,王爷爷是白头翁所以,王爷爷会飞。“白头翁”有时表示一种鸟,有时表示白头发的老汉。这个语词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混乱地使用不同的概念,是不合乎逻辑的。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关系概念语词区别含义不同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词和短语统称为语词范畴不同概念属于思维范畴语词属于语言范畴联系①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物质承担者/语言表达形式),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②概念和语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A.任何概念都必须用语词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实词一般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一般不表达概念。B.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达。C.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D.在个别情况下,同一个语词还可以表达相反的概念。注意对概念和语词进行区分,避免概念的混淆【易混易错】:比较概念和语词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思维的内容(反映对象)思维的形式(作出的反映)语词体现为表达物质载体(标识这一反映的符号)概念与属性、语词的关系: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1)内涵: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外延: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P24相关链接)①概念的内涵确定了,在一定条件下,概念的外延就可以由之而确定;反之亦然;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内涵越小,外延越大。(2)概念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P29)概念以内涵反映事物的“质”,以外延反映事物的“量”。(3)概念是变化发展的。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P29)拓展: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联系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提出了很多理由。比如,求“马”,给“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马的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你是否同意公孙龙的论证?提示:对公孙龙的论证,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白马”的内涵大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具有“白”颜色这个属性。因此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白马”不是“马”。②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的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因此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白马”是“马”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从外延角度看,“白马”当然是“马”。探究与分享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相容关系: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C=A+B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C>A+B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设A、B为任意两个外延不相容的概念,C为A、B共同的属概念,其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为:

第1组:“《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第2组:“动物”与“马”第3组:“马”与“动物”第4组:“中学生”与“球迷”下述每组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第5组:“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第6组:“输”与“赢”矛盾关系反对关系补充拓展:矛盾关系:是指对立的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情况存在,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反对关系:是指在对立的两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况,非此不一定彼,非彼不一定此。如何区分:相对于共同邻近属概念有没有第三者,有则是反对关系,没有则是矛盾关系。“团员”和“非团员”“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输”和“赢”“小麦”和“农作物”“妇女”和“律师”“小说”和“武侠小说”“工厂“和”工人““宜春”和“江西”“南丰蜜桔”和“莆田蜜桔”矛盾关系全同关系反对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属种关系判断属种关系的技巧:(1)是否处在同一类事物中;(2)是否有共同的属性;(3)用“B是A”判断,若成立就是,否则则不是(B是种)。判断以下各组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全异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且不可同假;反对关系不可同真但可同假。(1)矛盾律——既适用于矛盾关系,也适用于反对关系;

(2)排中律——只适用于矛盾关系。项目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含义类别阐释

图示(欧拉图)举例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两个概念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A+B=CA+B<C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特例)反对关系(特例)A.麦克风B.话筒A.哲学B.马哲A.老虎B.动物A.中学生B.团员A.团员B.非团员C.所有人A.东B.西C.方向时政热点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外延

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西方化西方化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模式,两者是种属关系,西方化为种概念,现代化为属概念。课堂练习1、2024年央视春晚小品《咱家来客了》中,店主对顾客慷慨地说“你吃,就完了”,顾客惊恐地重复:“吃,就完了”。同样的一句话,之所以产生两种心情和效果是因为(

)①实践和场合不同,往往导致同一个语词可能表达不同概念②混淆概念会违背同一律要求,影响思维的确定性和同一性③不同人思维风格不同,未必都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④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推动形成抽象思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③说法正确,但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与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强调的是思维的能动性,与题意无关;思维能够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不一定形成抽象思维,也可以推动形成形象思维,④不符合题意。2、在“概念的概述”这一框的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探究“概念间的关系”这一知识内容。下面是儿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外延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是全同关系,例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②乙同学:属种关系是相容关系的一种,“白马”和“马”两个概念就是属种关系③丙同学:矛盾关系属于全异关系的一种,比赛结果“输”和“赢”就属于矛盾关系④丁同学: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①正确。“白马”和“马”是种属关系,②说法错误。比赛可能会出现“输”“赢”和“平”三种结果,因此“输”和

“赢”是反对关系,③错误。学生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等,所以“小学生”与“初中生”是反对关系,④正确。D课堂练习3、(2024湖北)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冻雨”,冻雨落下后在物体表面形成冰层覆盖的现象叫做“雨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做“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流冰”。根据上述材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冻雨”与“雨凇”指的是相同的一种天气现象B.“下冰凌”与“流冰”的外延因地理差异而不同C.“冻雨”的外延与“下冰凌”的外延是属种关系D.“雨凇”的外延与“下冰凌”的外延是全异关系D4、(2024广西)广西有横县茉莉花茶、柳州螺蛳粉、百色杧果、武鸣沃柑、恭城月柿、横县茉莉花、广西六堡茶、钦州大蚝、玉林三黄鸡、融安金橘、芳林马蹄、阳朔金橘、昭平茶、容县沙田柚共14个地理标志品牌入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