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项训练:赏析手法-表达方式(描写)原卷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项训练:赏析手法-表达方式(描写)原卷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项训练:赏析手法-表达方式(描写)原卷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项训练:赏析手法-表达方式(描写)原卷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专项训练:赏析手法-表达方式(描写)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题型细化专项训练

考点15赏析手法一表达方式(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楚南楼①

柳开②

洗尽蛮烟几案空,登临直见楚山雄。

坐当鸿鹄高飞处,身在乾坤潮气中。

木落有情瞻北阙,霜轻无梦入西风。

凭阑自是蓬瀛③客,独对潇湘兴未穷。

【注】①楚南楼:古楼名。②柳开:北宋文学家,官至如京使,世称柳如京,为宋代古文运动

的先驱。此诗作于诗人知全州时。③蓬瀛:蓬莱和瀛洲。

L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的写景手法。

2.请简要赏析诗歌尾联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访益上人①兰若

严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僧人的尊称。②兰若: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

B.颔联用一“人”字说明路的窄小,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C.颈联写诗人到后,山僧欣然与诗人出游吟赏冬景,将寺中山林楼阁交给专人看管。

D.尾联写诗人游兴已尽,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唯余钟声回响。

4.诗评家认为严羽写诗“专宗王孟”。颔联是如何表达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静谧的意境

的?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劳歌

[宋]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毂①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注】①段(gdu):张满弓弩。

5.这首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是。

6.诗人是如何表现劳工的艰难劳苦的?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

杨巨源

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戌闲部伍分歧路,地远家乡寄旅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公元

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

一。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

两河。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旅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8.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鲁望以轮钩①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其一)

皮日休

角柄孤轮细腻轻,翠篷十载伴君行。

②时解转蟾蛛魄,抛处能啼络纬声。

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

牛衣笫足和蓑睡,谁信人间有利名。

【注】①轮钩:一种在钓竿上装有小轮用以收卷钓丝的钓具。②掷:同“捻”,揉搓。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轮钩联想到友人鲁望垂钓的情形,表现其“高致”,抒发诗人的欣赏之情。

B.首联直接写钓具细腻轻盈,并指出自己和朋友关系密切,十余年一直与他相伴相随。

C.颔联视听结合,“蟾蛛魄”指轮钩映出的月光,“络纬声”指丝线抛出时发出的声音。

D.颈联上下旬一动一静,喧响的波涛和静谧的溪月互相衬托,描绘出友人夜钓时的画面。

10.本诗后两联是怎样表现友人“高致”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1.这首诗在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氛围?请简要分

析。

12.“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写出了山客什么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孟浩然诗句“涵虚混太清”,同样写出了西溪水面辽阔,浩荡不凡的气象。

B.“尘里去,,”鉴中行,,写出了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的禅境。

C.尾联作者担心芦苇长得太高,遮住空中的月亮,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余味悠然。

D.全诗通过典型的江南水乡景物的描写,人景融合,明净清丽,意境清雅,充满雅趣。

14.本诗的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北有高楼

(东汉)佚名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①结绮窗,阿阁②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久

清商④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⑤,奋翅起高飞。

(选自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注】①交疏:纵横交错的窗格子。②阿阁:宫殿式建筑。③杞梁妻:齐国人杞梁战死,其妻

孤苦无依,枕尸痛哭以至哭倒长城。④清商:悲伤的音乐。⑤鸿鹄(hu):天鹅。

15.诗中“再三叹”呼应上文的“"三个字,“双鸿鹄”比喻诗中的和两个人。

16.全诗是怎样描写音乐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夜寻僧不遇

于武陵

数歇度烟水,渐非尘俗间。

泉声入秋寺,月色遍寒山。

石路几回雪,竹房犹闭关。

不知双树客,何处与云闲。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即点明了时间、事件及其结果,写作者夜里到寺院中寻访僧人却寻而不得。

B.首联写去寻僧的路上多次歇息,走过烟雾迷蒙的溪河后,周遭的景色渐渐不同寻常。

C.颈联表明作者来回几趟寻访寺僧;却都只见其居所房门紧闭,唯门前石径雪落无声。

D.本诗最后作者因未遇而生发感叹,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云深不知处”异曲同工。

18.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该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小重山

陈亮①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②。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①陈亮,字同甫,多次向宋孝宗上书陈述抗金方略。②据《丽情集》记载,唐朝御史裴

质和成都歌女灼灼有情,裴质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气氛,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冷烟浓”中的“冷”,既指秋天薄暮时天气微冷,也暗示着词人的冷寂心境。

C.下阕用典,体现出词人的满腔忠诚,同时有忠心无处可诉的悲苦,用语含蓄。

D.“江南阔”中的“阔”,指地之辽阔,使全词在哀婉之上添了一丝悲壮与豪放。

20.简要赏析这首词上阕的写景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

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

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从正面扣住题意“觐省”,并点出背景。

B.三、四句紧承“万事非”,进一步点明题意,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

访庭围”,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C.尾联“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

深长。

D.本诗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

茫心事。

22.本诗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鹉坞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2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两句中竟然写

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之大,堪为妙笔。

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描写细腻,意境清新淡雅,颇具诗情画意。

这样的环境,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诗人流连这里的景致,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慢行。这是词人

自我形象的写照。这三句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是高明的手法。

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点睛之笔。“殷勤”犹言“多承”,运用拟人手法,

使雨有了人的情意。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24.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入朝曲

[南齐]谢眺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薨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输。

献纳云台①表,功名良可收。

[注]①云台,汉官高台名。汉光武帝曾以南宫云台作为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遂用以借指朝廷。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叙写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

B.第五句中,“驰”字写出了金陵城里高楼鳞次栉比、薨宇齐飞的雄伟景象。

C.诗歌三至八句紧承“帝王州”来写,具体描绘了都城金陵的繁华壮丽。

D.诗歌最后两句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决心,反映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6.诗歌三至八句,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

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

一炉,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B.首联引用老莱子彩衣娱双亲的典故后发出感叹,既揭示了战争中天伦孝道难见的现实,

又暗扣诗题中的“觐省”之意。

C.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两句结构对仗、意义相承。用一个问句,表示出对韩

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犹恐”二字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

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8.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颖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29.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西

湖好”总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B.“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

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结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表现出诗人因打破美景的懊恼之情。

D.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

30.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写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①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②更无瓶。

[注]①畴:田地。②甑:煮酒之器。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惬”字写雨后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溪流响声之大说明雨水充足丰沛。

B.一阵大风刮起,广阔田地之中如同青色锦褥的禾苗随风起伏,生机勃勃。

C.雨后水涨使两岸距离变得更远了,人们只能隔着河大声对话,有些扫兴。

D.诗歌先写雨后美景令人欣喜,结尾转写愁情来反衬喜雨,诗意跌宕起伏。

32.请简要赏析中间两联写景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宋诗和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双调】折桂令•田家

【元】卢挚

沙三伴哥来嚓①,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②,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涎刺塔

③,碌轴上澹着个琵琶久看养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

【注】①沙三伴哥:元曲多用作村农名字。噪:语尾助词。②太公:复姓。③涎刺塔:垂涎馋

嘴的样子。④碌轴:又作“碌磕”;石滚碾。可碾豆、麦之类的农具。

33.《游山西村》中的“社”意思是o这两首诗(曲)都写到_____生活场景。

34.这两首诗(曲)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

陈恭尹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公元1659年,南明朝廷宣告覆亡。此时,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

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

首寄慨遥深的诗章。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诗题,描写了岁暮时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

B.颔联承首二句,写登楼眺望之景,进一步通过山光水色的描写表现诗人的心境。

C.颈联化用崔颖《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暗喻家国巨变的深切感慨。

D.尾联写世间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则抒发诗人渴望超脱尘俗,归隐黄鹤楼之情。

36.有评者说,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气韵生动,你是否同意?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