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模拟题历史历史(黑龙江哈尔滨卷)(考试版A3)_第1页
2024中考模拟题历史历史(黑龙江哈尔滨卷)(考试版A3)_第2页
2024中考模拟题历史历史(黑龙江哈尔滨卷)(考试版A3)_第3页
2024中考模拟题历史历史(黑龙江哈尔滨卷)(考试版A3)_第4页
2024中考模拟题历史历史(黑龙江哈尔滨卷)(考试版A3)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黑龙江哈尔滨卷)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2.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B.春秋时期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和金属货币C.商鞅变法推广井田制,并统一了本国的度量衡D.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说明秦国注重兴修水利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C.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D.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权6.央视一套《典籍里的中国》激发了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一位同学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了分类,其中____处可选的是()历史类:《史记》《资治通鉴》医药类:《千金方》《____》文学类:《三国演义》《红楼梦》A.《梦溪笔谈》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7.近代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在屈辱中抗争探索。按时间先后排列以下侵略与反抗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②①③④ D.①③④②8.图示法是研究和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如图所示关联信息判断,中间空白框内应填()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9.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对这一观点解读正确的是()A.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C.五四运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D.五四运动完成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0.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中共“一大”召开 B.遵义会议 C.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1.如图图片中可选为参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图片展览的是()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中国土地法大纲》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2.1990年,擅长打桥牌的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十字路口打出了一张“中国王牌”,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国内外对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的疑虑。这张“王牌”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C.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13.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这一课时,小红同学做了如下笔记,其中内容搭配最合理的是()A.面对世界——独立自主;赢得世界——“求同存异”;感动世界——和平共处B.面对世界——和平共处;赢得世界——“求同存异”;感动世界——独立自主C.面对世界——“求同存异”;赢得世界——独立自主;感动世界——和平共处D.面对世界——独立自主;赢得世界——和平共处;感动世界——“求同存异”14.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间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的边缘,见证人间世态的变迁。金字塔是()A.古代埃及国王的宫殿 B.古代埃及休闲的场所C.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D.古代埃及祭祀的神庙15.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许多教师私人办的大学,巴黎的教师们自发组织了教师行会,开创“教授治校”的先河,这一时期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西欧城市复兴,工商业迅速发展B.社会经济日益复杂,增强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C.封建统治者和教会对教育的支持D.学校实行自治制度,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束缚16.14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15、16世纪开始向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贡献是()A.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B.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C.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D.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历史信息,分析如图柱状图数据,英国原棉需求量增长主要因为()A.珍妮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应用 C.内燃机的推广 D.电动机的普及18.下图是李明同学复习世界史时总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1865年,美国内战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世界市场的形成C.“蒸汽时代”的到来 D.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9.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托洛茨基旨在说明十月革命()A.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

促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C.

为社会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20.近年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事件等一系列问题重创欧盟。据此可知()A.英国陷入经济大危机 B.法德矛盾进一步激化C.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 D.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第Ⅱ卷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错误×21.208年的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汉高祖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23.科举制在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朝发展为八股取士,清初被废除。()24.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25.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26.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27.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多次跟西藏地方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西藏和平解放,祖国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8.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29.希腊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神庙,雅典帕特农神庙是典型的代表。罗马建筑的特色是坚固结实,华丽宏伟,大竞技场是其典型代表。()3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发明是内燃机、汽车、飞机。()三、图说历史:本大题11分。31.展开探究,完成下列任务。(11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打破了以往清帝国的“天朝”体制,开始形成不对等的中外关系,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这给中国带来诸多严重的灾难。材料二:如图材料三: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材料四:如图(1)材料一中“中国逐渐进入条约时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写出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名称。(2分)(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照片中的一个人物,说出他的事迹。请为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3分)(3)“学习西方技术”是指哪次探索运动?“开始琢磨最该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又是指哪项探索?(2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图4南昌起义到图5井冈山会师反映出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的变化。中国依据国情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2分)(5)图6事件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途中对中国共产党最具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请写出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2分)四、材料解析:本大题12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阈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的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冲破山河阻隔,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材料三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北宋形势图》(1111年)、《南宋形势图》(1142年)材料五……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民族众多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2分)(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试举一例说明当时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2分)(3)材料三中提到了两个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的政权,材料四的图一《北宋形势图》中A、B两处代指这两个政权的势力控制范围。请填写出这两个政权的名称。(2分)控制A处范围的政权是______控制B处范围的政权是______(4)材料四的图二《南宋形势图》中的C代表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的某一政权的势力控制范围,请说出这一政权的名称。D处代表南宋与这一政权划定的分界线,请写出这一分界线的大致范围。(2分)C处范围的政权是______D处的大致范围是______。(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和江南”开始于哪个朝代?并说明“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具体是指哪个民族?(2分)(6)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古代的民族关系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2分)五、拓展探究:本题共2小题,33题11分,34题16分,共27分。33.某历史社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研学活动,搜集了丰富多样的资料。(11分)【听史】人物采访【证史】史料研习【悟史】认识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旨在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它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2020年,面对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达成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共识,形成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良好势头。(1)请将A、B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填到上表相应的位置。(只填写字母)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2)将①~④的史料分类。(填序号)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属于图像史料的是:______。(3)从史料研习中任选一项,说明其研究价值。(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择示例中的史料)示例:④见证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时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认识。34.“变革”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主旋律之一。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近现代以来的变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6分)【精神领域的变革】材料一从14世纪到17世纪,古典希腊、罗马文化以一种新的和有成果的方式被重新发现了,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制度领域的变革】材料二

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最关怀旧制度的道路,它对农民和一切劳动者来说是负担最重、最痛苦的道路。在改革50年之后的1911年,俄国举行了“伟大改革”的纪念日庆祝活动,列宁谈到了改革的进步作用:“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摘编自(苏)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材料三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卫生领域的探索】材料四

19世纪30年代,英国流行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