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与妻书
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的①②空缺处。
[答案]①就死原因②愿妻理解
把握文章思路,理解作者情感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
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答案]文章第1段,,吾作此书时,……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句话,说
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
说明原因则正是为了引出“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2段中“吾
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第3〜
4段集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中心前半的“吾至爱
汝”。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
汝也”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中心后半的“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
就死也”。第6段进一步呼应“吾至爱汝”,表达了自己“则吾之死,吾灵
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心愿。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
卒不忍独善其身”这个中心句,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
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自己“就死”。第8段希望妻子
“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此结束全文。
3.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
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
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答案]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
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4.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
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答案]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
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
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5.文章第2自然段中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
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而在第5段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的深入?
[答案]是论述的深入。第一次向妻子解释,是在概括的述说后得出的结
论;第二次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是在详细叙述钟爱之情以及
与当时形势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
6.“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
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
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7.“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意及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
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但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
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8.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答案](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
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
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
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
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
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
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
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
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9.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
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文的表达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作者
把感夫妻之恩爱,愤国家之黯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
感情融于一体。信的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生人作死别”的显豁,作者的态
度更为鲜明。如写到中国事势之时,抒发的则是对国家黯弱腐败的愤慨之情。
记述夫妻生活的三件往事,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意境全出,
以增强情的感染力量。如忆双栖生活时,“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何其惬意!而今却生离死别,怎不声泪俱下!或通过描绘形象来抒情,使情
具象化。读罢全信,我们似乎见到了一个既忠于爱情,但又能舍小家为大家,
“为天下谋永福”,视死如归的英雄汉,也见到了一位感情笃厚、知书识理
的新女性;或结合议论来抒情,寓情于理,情理相生,使说理充满了感情色
彩,全信充溢着浩然正气,虽为生离死别的绝笔,却又是声讨反动势力的檄
文,也是振聋发耳贵、给人以力量的正气歌。
10.这封绝笔书中用了许多典故(所谓“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
中的故事或诗句),试列举其中几例,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①“司马春衫”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
中写白居易听琵琶女弹奏琵琶曲,深受乐曲的感染,联想到自己被贬的不幸
遭遇,十分感伤,落下的泪水打湿了青布衫。林觉民用“司马春衫”的典故,
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春衫”,当为“青衫”之误。
②“太上之忘情”
原作“圣人忘情”。语出《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
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圣人忘情”,后世多作“太上忘
情”,意思是“圣明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林觉民说“吾不能学太上
之忘情也”,意在表达自己关心民众的痛苦,与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
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为“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
曾见破镜能重圆?
①“眼成穿”
是“望眼欲穿”的化用。意思是极目远望,眼睛都快要破了,形容盼望非
常急切。语出杜甫《寄越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归
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
②“骨化石”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
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林觉民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③“破镜能重圆?”
“破镜重圆”,事见唐・孟栗《本事诗・情感》:“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
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乃
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
日访之。'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德言流离辛苦,仅
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有苍头(奴仆)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
皆笑之。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乃题诗曰:'镜
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照明月辉。'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作者反用“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
离散,永无团圆之日。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乂重新
团圆。
(3)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
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处于困窘的境
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后用来指保持自身的节操;只顾自身好而不顾大
局。林觉民说自己“不忍独善其身”,表明他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胸怀。
n.作者本无意为文,然而该文却成为天下之至文。叙儿女之情,言革命
之理,情理交融,相互映发,字字出自肺腑,句句撼人心灵。其语言修辞特
色尤为突出。试分析反衬、对比两种修辞手法在本文中运用的效果。
[答案](1)反衬。如作者以昔日夫妻的甜甜蜜蜜的幸福反衬今日永诀
之悲。“回忆后街之屋,……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第一句,详细叙述了
“双栖之所”的位置:“入”什么地方,“穿”什么地方,又“过”什么地
方,又怎样“折”……如此不避琐碎,是为了突出这“双栖之所”,因为
这里是凝聚着最为珍贵的幸福回忆的地方。第二句写某夜并肩私语的柔情蜜
意。“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这是诗一般的景。这诗一般的景是为
了烘托诗一般的情。“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用反诘句式又把这种“情”
加以深化。以上两句虽是不加任何修饰地叙说往事,但昔日的恩恩爱爱却历
历如在眼前。这段美好的生活图景有力地反衬了今日生离死别之悲。”及今
思之,空余泪痕”8字就使人感到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2)对比。为了让妻子明白自己“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道理,在第五
段,作者就“死”这个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对比。先以“愿”与“今日事势”
对比。接着“天灾可以死,……国中无时无地不可以死”。这个排比句接连
用了5个“死”字,有力地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摆在善良人民面前的只有
一条死路。经这一对比,令人信服地说明,“相守以死”的“愿”,在今日
之中国是绝对不可能的。”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使汝眼睁睁看我死,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这两个反问句就是对比后不结而结的结论。这
个结论不仅有力地说明“相守以死”的“愿”不可能实现,而且还暗含着这
样的意思:与其死于“天灾”“盗贼”“瓜分”和“奸官污吏”之手,莫如
死于革命,进一步引导妻子赞同自己所作的选择。其次用“即可不死”和“死”
对比。“不死”将会是怎样的情况?“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
石”,这种痛苦与“死”的痛苦相比如何呢?“较死为苦”,经这一对比,
结论当然不言而喻:生不如死;死,不如为革命而死。这一段用了5个反问
句,作用是为了引导妻子从比较中自己得出结论,从中理解作者“敢率性就
死不顾汝”的革命行动。本段主要用了对比说理,但“理”中寄寓了作者的
“情”。因为对比是从“吾诚愿与汝相守而死”的“情”出发的,对比得
出的结论——“率性就死”也是出于“爱汝一念”之“情”的。其他段落也
用了对比。如:“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
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用“幸”和“不幸”的反复对比,既突出了对妻
子依依难舍之“情”,更突出了不得不舍之“理”。
任务活动II综合探究
L请阅读林觉民《与妻书》和下文夏明翰烈士写给妻子郑家钧的信,谈谈
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亲爱的夫人钧:
同志们曾说世上惟有家钧好,今日里才觉你是帼国贤。我一生无愁无泪无
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
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
红珠①留着相思念,赤云②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注]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湖南省衡阳县人。1917年,出身
豪绅家庭的夏明翰违背祖父心愿报考新式学校。1919年在衡阳参加学生爱国
运动。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在汉口被敌人逮捕。1928年3
月20日,夏明翰在武汉汉口余记里被杀,时年28岁。①红珠,夏明翰曾赠
予郑家钧一颗红珠,以寄相思。②赤云,指夏明翰的女儿夏赤云。
[答案](示例)在两封《与妻书》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志存高远、
深明大义,看到了从容淡定、慷慨赴死。他们也有父母双亲,也有妻子儿女,
但他们把“小爱”升华为“大爱”,割舍儿女私情,牺牲个人和家人的幸福,
用鲜血和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以国家和民族前
途为念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才能历经苦难而不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下面是二千二百多年前,二十出头的李斯看到天下大势大变决定去秦国
打拼时辞别老师荀子时说的话,请结合《谏逐客书》的背景,谈谈你的感想。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
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立于无为,
此非士之情也。
[答案](示例)李斯出身寒微,但是不甘居卑贱,西入秦为自己争取到
一条发挥才能的道路;秦王逐客之时,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
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
客。当我们步入社会打拼时,要早一步去努力去奋斗,去争取更好的平台和
机遇,这才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参考译文]
人处卑贱之位,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
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
过于卑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
(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
愿0
任务驱动三读写一体融会贯通提能力
表达方式综合用文章理明情也浓
[文本特色]
《与妻书》以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议论、记叙。作者把感夫妻之恩
爱、愤国家之势弱、怜天下之离散、悲夫妻之死别的复杂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字里行间,或借景抒情,或通过描绘场景来抒情,或借议论来抒情,使文章
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技法点拨]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每种形式都有
它独特的表达效果。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
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说明,所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
些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等)。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
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鸣。
文章不能单独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要经常借助其他的表达方式来丰富或
加深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显得绚丽多彩,对读者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但综
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注意:
(1)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
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
(2)要用得灵活。主要的表达方式跟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要有灵活性,
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该叙述时娓娓
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
(3)要用得巧妙。所谓巧妙,就妙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意
图上。这种情况在抒情文中比较常见,因为作者的感情不能靠用“喜”“怒”
“哀”“乐”一类字眼来表示,还必须借助于对人、事、物的表述,才能把
这样的感情具体化,这就意味着记叙、说明、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都能在抒情
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读者这一面,每到这些地方往往觉得作者是在谈
天说地,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情绪上早已受到感染,待到读完全文,才
醒悟到原来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迁移运用]
陶行知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黄大年说:若能作一朵
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
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以“我和祖国”为话题,运用至少两种表达方式,写一个片段。300字左
右。
[参考示例]祖国,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陌生的词语!很多时候,这个词就
像是一位远房的亲戚,若即若离,只在一些重大的节日出现。就这么一晃而
过,留作了老辈的记忆,让他们在茶余饭后一遍遍地回味。
如果有人睁着迷茫的眼睛到处询问教育的内涵,那么,请走进语文课堂吧,
请你放下世俗与过去的对话。听老师讲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
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年近古稀的老人尚要横刀立
马,驰骋疆场。听老师讲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一
介文弱书生也心怀天下,立志报国……
我们又与他们有何区别?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终将汇入时代的滚
滚洪流之中,浪花虽小,但依然可以绽放美丽。十四亿华夏儿女,心不改,
志不变,坚定信念,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点染祖国的未来。
话题——书信传情
[相关名句]
1.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惜一行书。——岑参
4.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木心《从前慢》
5.就算情书不行,至少我也想对她说句“非常感谢”。因为她带给了我写
信的快乐。有向对方写信倾诉时的快乐;有在等着对方回信时的快乐;有收
到回信后拆开信封时的快乐;还有反复阅读书信的快乐。——森见登美彦《恋
文的技术》
6.默存得空就写家信;三言两语,断断续续,白天黑夜都写。这些信如果
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多么有趣!但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惜那几
封。一杨绛《干校六记》
7.爱情是友谊的精华,书信是爱情的妙药。——詹•豪厄
8.书信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几千年都没有被淘汰,就是因为它有一种魔
力。它好像一颗晶莹的琥珀,凝结了时光和泪水。
——绿亦歌《也曾与全世界为敌》
9.在匆匆远去的时光里,一些人会和我们渐行渐远,一些事情会被我们淡
忘。我们会失去一些朋友,又会遇见一些人。那些曾经寄托了我们亲情与友
谊的书信、那些承载了我们的光荣与梦想的书信却像一座座纪念碑似的镌满
了碑文,屹立在我们走过的人生路上。——曹含清《怀念书信》
10.身为中国人,若因懒于作书,而放弃了这份最温暖的享受,实在太可
惜了。尽管在此忙碌快节奏的工商业社会中,有电话录音可以代替笔,可是
笔墨文字所传递的灵犀一点,意味情趣与“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电化工具究
竟不同。古人说“书信是千里面目”,并不一定指书中文笔之美、书法之工,
也是指的那份亲切感。不然的话,为什么旧时代的人写信,一开头都要说''如
握”“如晤”,“奉书快如觌面”呢?自从来到欧洲,和朋友亲人都离得那
么远,万里来鸿,更是珍贵。——琦君《爱与孤独》
[课内速记]
字字血泪,字字真情
透过《与妻书》的字里行间,一个伟丈夫的形象立体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他是一名革命者,“为天下人谋永福”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面对“……今日之中国”,慷慨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觉民和与他一起参加广州起义英勇就义的黄花岗烈士,永载史册。
[历史延伸]
一本经典回味无穷
长期以来,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屡见不鲜,但是能够畅销不衰、称得上经典
的家书并不多,《傅雷家书》就是一部经典。傅雷家书是在1981年首次面世
的,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出版了近10个不同的版本,始终盛行不衰。傅雷
家书体现的思想性与教育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十
分深远。
书中流淌的深厚、质朴的亲情,特别是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教诲,更是让我
们深省。
《傅雷家书》主要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大部分是傅雷
的书信,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傅雷深厚的文
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发人深省,感人至深。
《信•中国》重温经典书信
大型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3月9日晚在央视一套首播。“信”字,
可延伸出许多含义。节目中“打开”一封封中国信,其实也是在讲述关于信
仰、信念、信任、信守、自信的中国故事。
战火里的家书、与友书、致日本侵略者书,闪回那些真实难忘的场景。
节目的总制片人兼主持人朱军说,他的初衷是希望“值得更多关注的信”
能被发现,能被重读。因为那些书信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写成,而那些人
都是各自年代最真实的注脚。藉由文字走进他们的所思所想,历史的脉络清
晰可见。
围绕朱德,节目拆解了两封信。一封是朱德在抗日战争年代写给友人的求
助信,因惦念老家受灾的生母和养母,身无分文的他提笔向发小借钱。另一
封是朱德的与妻书。第一封信里读得到孝子心,也能看见清贫境况。第二封
信则揭开他甘守清贫为信仰的坚定内心。他在信中对妻子说:“至于那些望
升官发财之人决不宜来我处,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
他在两封信里都说得明白无误——革命与发财,道不相同!所以那些字句如
今听来字字铿锵——“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
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
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
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
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挥镜子作用,书写美好人生
亲爱的高一学弟、学妹们:
你们好!
祝贺你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马上就要入学成为真正的高一新生
了。在你们即将进入高中时,我想和你们谈谈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好处。
老子《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了
解、认识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而能够了解、认识自己的人才是真正聪明
的人。诚然,当今社会,能够了解别人的可能大有人在,但真正能够认识自
我的人,恐怕不是比比皆是。
就像刘禹锡在《昏镜词》中所言:“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瑕疵既不
见,妍态履意生。”很多人喜爱不能够清晰照出自己容貌的镜子,因为这样
的镜子照不出自己的瑕疵,自己可以随意地把自己想象得千娇百媚、尽态极
妍。之于容貌,这样做似乎也不算过分,但如果之于自己的人生,恐怕就错
误百出了。没有一个整日抱着“昏镜”、不反思自我、不正视自我的人会成
为社会的栋梁。
春秋时期的赵鞅在为去世的周舍痛哭时说:“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谓谓。”赵鞅把随时指出自己错误的周舍当作一面
镜子,以矫正自己的不当言行。对于周舍的离世,他十分悲伤,认为不敢指
出自己错误的众人不如一个直言不讳的周舍。赵鞅痛哭,不仅是因为他失去
了一位敢于说真话的臣子,而是因为他没有了可以随时矫正自己不当言行的
“镜子”。
“镜子”是真实的,其功能是如实反映事物的情况;“镜子”是客观的,
其反映的事物不会因为人的好恶、喜怒而有所改变。所以,我们要敢于使用
“镜子”,要把“镜子”当作谤谤的净友,把“镜子”当作认识自我、反思
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工具。
我们只有发挥“镜子”的作用,为自己“画好像”,才能书写出最美好的
人生。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曾子和荀子都把自我反省当作个人进步的法宝、成为君子的阶梯。
古往今来,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民众,凡能够被历史记住的人,无不
把人生的“镜子”当作反省自我的标准,把别人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指正当作
前进的方向,把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当作提高修为的标准。
学弟、学妹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够发挥“镜子”的重要作用,
书写你们最美好的人生。
祝你们拥有美好的高中生活!
你们的学长:XXX
2020年7月7日
紧扣作文任务,并点明中心论点
通过解说老子的名言,再次点明中心论点
用刘禹锡的诗句来反面论证不使用“明镜”的人可能会错误百出
列举事例,用“众人之唯唯,不如周舍之谓谓”的故事赞美赵鞅以人为镜
的品格
诠释“镜子”的特点,紧扣作文材料折射的思想观点论述
推而广之,由特指到泛指,扩大论证范围
[点评]文章紧扣材料内容,从“发挥镜子作用,书写美好人生”的角度
切入,论证“镜子”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文章先使用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证“自知者明”的道理和不使用“明镜”的人可能会错误百出的道理;接
着使用事实论据,诠释赵鞅为去世的周舍痛哭的原因,以此论证要“以人为
镜”的道理;最后,通过分析“镜子”的特点、作用等,论证发挥“镜子”
的作用对书写美好人生的重要性的道理。整篇文章紧扣作文材料,从“镜子”
的作用入手,论证审视自我、反思自我的好处。
任务驱动四群文品鉴文化传承固根本
一、赵立新读林觉民《与妻书》:
爱你,让我有勇气面对死亡
19n年4月24日,广州起义前3天,林觉民怆然写下一封信,与妻子作
别: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这篇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对冲,循理而往与心有难舍纠结,慷慨悲壮与缠
绵怫恻交集的诀别信,便是令后人读之无不动容的《与妻书》。
因其字里行间既贯穿着“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热血勇毅,也充盈着“吾至
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绵绵悲情,更被誉为“20世纪中
国最美情书”,是最感人的遗书。
在《见字如面》节目中,演员赵立新为我们深情演绎了这封信。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晚写给陈意映的。当时,
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
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
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己,彻夜疾书,分别写下
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写《与妻书》时,林觉民满怀悲壮,已下定慷慨赴死的决心,义无反顾,
在信的第一句,他就毅然决然地告诉妻子:“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
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写信时,他“泪
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
尽管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是奉父命结婚,先结婚后恋爱,但两人感情非常
深厚,《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已时隔九十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
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
风范,依然令人动容。
古往今来,举凡能为家国天下慷慨赴死者,皆属殉难之人的大爱之举,理
应死而无憾。尽管如此,却也难免情有挂碍,心存未甘,就如林觉民一样,
只因他尚有挚爱孑遗人间。
他为此写道:“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甚至想象日后
一旦死成终局,真希望自己还能化作魂灵赶回人间,日日相陪于爱妻身边。
说到底,“私情是大爱的一个基础,回到一个个人最能够了解、最能够体
谅,有切身之痛的那个私情的时候,他扩大出去的意义会比较不一样”,而
且,“如果没有私情作为平衡,大爱会很盲目”。
一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其中那番直面死亡时仍有憾恨须要言说的痛楚,
那在大爱与私情间挣扎不已的人性,才是其真正动人心魄的调性与底色。
[品鉴]林觉民写在巾帕上的《与妻书》,实为一份奇特的遗嘱,它不仅
是一封遗书,还是一封情书。因其文字优美瑰丽,情感悲抑纠结,问世100
年来,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珍贵的文献之一,享有“20世纪最伟大情书”的美
称。
二、彼时少年
——于黄花岗追忆林觉民
踏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巍峨的牌坊,几经岁月磨洗的石板路,周围矗
立的参天松柏和古树以及随处可见的烈士墓碑,使得空气都变得静寂和肃穆,
即使路边花丛中盛放的五颜六色的鲜花也没能损减丝毫。高耸的石碑,苍劲
有力的碑文又总是勾起人万千的思绪。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那逝去的硝烟
及硝烟中鲜活的生命,隐现的脸庞。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脑海中渐渐清晰,挥之不去,却又让人不知该如何形容,
那曾经青葱的岁月,彼时意气风发的面孔以及毅然决然的身影。林觉民和他
的《与妻书》交替出现在眼前,一如后世人所形容的那样:
凄凄肝胆与妻诀,耿耿孝心禀父书。
疏梅筛月忆携手,嘱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历史人物传记系列》课件
- 《传统中医养生之道》课件
- 《医疗救护常识》课件
- 《凝聚器工作原理解析》课件
- 2025年全区盲人按摩人员职业能力(小儿推拿)培训班开班仪式策划方案
- 出版物市场管理规范与执法实践
- 《急性小脑失调症》课件
- 职中参军政策解读
- 《课件制作基础》教程
- 上进联考2025届广东省高三年级5月联合测评政治课件
- 山东省济南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含解析
- 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物理)
- 新版gmp实务教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下半年度中铁特货物流股份限公司招聘毕业生三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中考英语考纲词汇(包括词性词义词转短语)
- 2025年辽宁省各市农村电力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考数学一模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嘉峪关2025年嘉峪关市事业单位引进50名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含教育系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玉器代销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年上海长宁区高三二模高考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正比例函数性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