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新高考八省卷)0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C.文章说,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而且是成倍地增长。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3.(3分)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全球因大陆板块的运动快速变冷,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因此大幅度下降,突然的环境变化造成了大量物种集群性灭绝。B.泥盆纪晚期,地核熔岩泄露,西伯利亚地区熔岩喷涌而出,瞬间杀死大量海洋生物,熔岩中大量有毒物质融入海洋,海洋动物大量死亡。C.在环境几乎没有变化的短时间内,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更能适应环境,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物种,那些原来的生物反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D.二叠纪时期,因多个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火山喷发,海洋中大量甲烷水合物汽化,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导致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重新洗牌。4.(4分)在作者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6分)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疑点、错误的同时,为什么竭力证明达尔文进化论中“共同祖先”理论的正确性?请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墙下短记史铁生近些年我常记起一道墙,碎砖头垒的,风可以吹落砖缝间的细土。那墙很长,至少在一个少年看来是很长,很长之后拐了弯,拐进一条更窄的小巷里去。小巷的拐角处有一盏街灯,紧挨着往前是一个院门,那里住过我少年时的一个同窗好友。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我曾把一件珍爱的东西送给他。是什么,已经记不清。可是有一天我们打了架,为什么打架也记不清了,但丝毫不忘的是:打完架,我去找他要回了那件东西。我摇着轮椅走街串巷,一面青灰色的墙叫我怦然心动,我知道,再往前去就是我的幼儿园了。青灰色的墙很高,里面有更高的树。树顶上曾有鸟窝,现在没了。到幼儿园去必要经过这墙下。一俟见了这面高墙,退步回家的希望即告断灭。那青灰色几近一种严酷的信号,令童年分泌恐怖。这样的“条件反射”确立于一个盛夏的午后,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那时的蝉鸣最为浩大。那个下午母亲要出长差,到很远的地方去。我最高的希望是她不去出差,最低的希望是我可以不去幼儿园,在家,不离开奶奶。但两份提案均遭否决,据哭力争亦不奏效。如今想来,母亲是要在远行之前给我立下严明的纪律。哭声不停,母亲无奈说带我出去走走。“不去幼儿园!”出门时我再次申明立场。母亲领我在街上走,沿途买些好吃的东西给我,形势虽然可疑,但看看走了这么久又不像是去幼儿园的路,牵着母亲的长裙心里略略地松坦。可是!好吃的东西刚在嘴里有了味道,迎头又来了那面青灰色高墙,才知道条条小路相通。虽立刻大哭,料已无济于事。但一迈进幼儿园的门槛,哭喊即自行停止,心里明白没了依靠,惟规规矩矩做个好孩子是得救的方略。幼儿园墙内,是必度的一种“灾难”,抑或只因为这一个孩子天生地怯懦和多愁。三年前我搬了家,隔窗相望就是一所幼儿园,常在清晨的懒睡中就听见孩子进园前的嘶嚎。我特意去那园门前看过,抗拒进园的孩子其壮烈都像宁死不屈,但一落入园墙便立刻吞下哭声,恐惧变成冤屈,泪眼望天,抱紧着对晚霞的期待。不见得有谁比我更能理解他们,但早早地对墙有一点儿感受,不是坏事。我们有时千里迢迢,只像是为了去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荒原、大海、林莽甚至沙漠。但未必就能逃脱。墙永久地在你心里,构筑恐惧,也牵动思念。把所有的墙都拆掉不就行吗?我坐在窗前用很多时间去幻想一种魔法,唰啦一下墙都不见。怎样呢?料必大家一齐慌作一团(就像热油淋在蚁穴),上哪儿的不知道要上哪儿了,干嘛的忘记要干嘛了,漫山遍野地捕食去和睡觉去么?毕竟又嫌趣味不够,然后大家埋头细想,还是要砌墙。砌墙盖房,不单为避风雨,因为大家都有些秘密。假设这心灵之墙可以轻易拆除,但山和水都是墙,天和地都是墙,时间和空间都是墙,命运是无穷的限制,上帝的秘密是不尽的墙。不要熄灭破墙而出的欲望,但要接受墙。为了逃开墙,我曾走到过一面墙下。我家附近有一座荒废的古园,围墙残败但仍坚固,失魂落魄的那些岁月里我摇着轮椅走到它眼前。四处无人,寂静悠久,寂静的我和寂静的墙之间,膨胀和盛开着野花,膨胀和盛开着冤屈。我用拳头打墙,用石头砍它,对着它落泪、喃喃咒骂,但是它轻轻掉落一点儿灰尘再无所动。天不变道亦不变。老柏树千年一日伸展着枝叶,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风踏草丛,野草一代一代落子生根。我转而祈求墙,双手合十,创造一种祷词或谶语,出声地诵念,求它给我死,要么还给我能走路的腿……但睁开眼,伟大的墙还是伟大地矗立,墙下呆坐一个不被神明过问的人。空旷的夕阳走来园中,若是昏昏睡去,梦里常掉进一眼枯井,井壁又高又滑。喊声在井里嗡嗡碰撞而已,没人能听见,井口上的风中也仍是寂静的冤屈。喊醒了,看看还是活着,喊声并没惊动谁,并不能惊动什么,墙上有青润的和干枯的苔藓,有蜘蛛细巧的网,死在半路的蜗牛身后拖一行鳞片似的脚印,有无名少年在那儿一遍遍记下的3.1415926……在这墙下,某个冬夜,我见过一个老人。记忆和印象之间总要闹出一些麻烦:记忆对我说未必是在这墙下,但印象总是把记忆中的那个老人搬来这墙下,说就是在这儿……雪后,月光朦胧,车轮吱吱唧唧轧着雪路,是园中唯一的声响。这么走着,听见一缕悠沉的箫声远远传来,在老柏树摇落的雪雾中似有似无,尚不能识别那曲调时,已觉其悠沉之音恰好碰住我的心绪。侧耳屏息,听出是《苏武牧羊》。曲终,心里正有些凄怆,忽觉墙影里一动,才发现一个老人盘腿端坐于墙下的石凳,黑衣白发,有些玄虚。雪地和月光,安静得也似非凡。竹箫又响,还是那首流放绝地、哀而不死的咏颂。原来箫声并不传自远处,就在那老人唇边。也许是气力不济,也许是这古典一路至今光阴坎坷,箫声若断若续并不高亢,老人颤颤地吐纳之声亦可悉闻。一曲又尽,老人把箫管轻横腿上,双手摊放膝头,看不见他是否闭目。我惊诧而至感激,一遍遍听那箫声和箫声断处的空寂,以为是天喻或是神来引领。那夜的箫声和老人,多年在我心上,但猜不透其引领指向何处。仅仅让我活下去似不必这样神秘。直到有一天我又跟那墙说话,才听出那夜箫声是唱着“接受”,接受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哭和喊都是要逃离它,怒和骂都是要逃离它,恭维和跪拜还是想逃离它。失魂落魄的年月里我常去跟那墙谈话,对,说出声,以为这样才更虔诚或者郑重,出声地请求,也出声地责问,害怕惹怒它就又出声地道歉以及悔罪,所谓软硬兼施。但毫无作用,谈判必至破裂,我的一切条件它都不答应。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见。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那谈话才称得上谈话。(写于1994年9月,有删改)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记述了童年时的一件小事,墙见证了作者年少时的一段友情,墙与情感的关联就此展开,呼应了标题。B.作者见到一面青灰色的墙会怦然心动,是因为他童年时上幼儿园曾产生恐惧与无助的感受,墙唤起了他的回忆。C.人们想找一处不见墙的地方却不得,意寓人们无法逃脱“墙”的限制,有形的或可消弭,但心灵之墙却难以拆除。D.“直到你不是更多地问它,而是听它更多地问你”说明人不应执着外界寻求答案,而应静待外界对自己的追问。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第一人称来表情达意,体现了作者对精神困境的生命体认,这不仅是个体生命,也是人类生存窘境的写照。B.本文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关于墙的不同记忆叠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墙的多重心理感受,彰显了形散神聚的特点。C.本文和《我与地坛》都写到了“家附近荒废的古园”,“古园”是精神家园,作者多次前往,处境和心绪始终如一。D.“墙”象征意蕴丰富,制造距离、构筑恐惧、隔离思想,是人们生命中的苦难与缺憾,是无法摆脱与掌控的命运。8.(4分)文中画横线部分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这种效果是怎样取得的?9.(6分)文中老人吹奏的《苏武牧羊》令作者动容,请联系苏武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史铁生听曲时和听曲后的心理活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时载①多引私党,畏群臣论奏,乃绐帝曰:“群臣奏事,多挟谗毁。请每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以白宰相,宰相详可否以闻。”真卿上疏曰:诸司长官者,达官也,皆得专达于天子。郎官、御史,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出使天下事无细大得失皆俾访察还以闻。此古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望焉?《诗》曰:“营营青蝇,止于棘;谗言罔极,交乱四国。”以其能变白为黑,变黑为白也。陛下恶之,宜矣。胡不回神省察?其言虚诬,则谗人也,宜诛殛之。舍此不为,使众人谓陛下不能省察而倦听览,以是为辞,臣窃惜之。昔太宗勤劳庶政,其《司门式》曰:“无门籍者有急奏,令监司与仗家引对,不得关碍。”防拥蔽也。置立仗马二,须乘者听。此其平治天下也。天宝后,李林甫得君,群臣不先咨宰相辄奏事者,托以他故中伤之,犹不敢明约百司使先关白。后权宠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达,此权臣蔽主,不遵太宗之法也。陵夷至于今,天下之敝皆萃陛下,其所从来渐矣。自艰难之初,百姓尚未凋竭,太平之治犹可致,而李辅国当权,宰相用事,递为姑息。开三司,诛反侧,使余贼溃将北走党项,裒啸不逞,更相惊恐,思明②危惧,相挻而反,东都陷没,先帝由是忧勤损寿。臣每思之,痛贯心骨。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陛下在陕时,奏事者不限贵贱,群臣以为太宗之治可跂而待。且君子难进易退,朝廷开不讳之路,犹恐不言,况怀厌怠,令宰相宣进止,御史台作条目,不得直进,从此人不奏事矣。陛下闻见,止于数人耳目。天下之士,方钳口结舌,陛下便谓无事可论,岂知惧而不敢进,即林甫、国忠复起矣。臣谓今日之事,旷古未有,虽林甫、国忠犹不敢公为之。陛下不早觉悟,渐成孤立,后悔无及矣。(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注】①载:指元载(713-777年),唐朝中期宰相,曾因协助代宗铲除李辅国和鱼朝恩两个权宦,深得宠信。②思明:指史思明,唐朝叛臣,于759年9月攻陷东都洛阳。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故出A使B天下C事D无细大E得失F皆俾G访察H还以闻。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详,审查、审核,与苏轼《石钟山记》“而言之不详”中“详”意思不同。B.达,通、通达,与《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中“达”意思相同。C.听,听任,与《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听”意思不同。D.“岂知惧而不敢进”与苏洵《六国论》“赂秦而力亏”中“而”用法相同。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元载出于一己之私心,奏请皇上限制群臣直接奏事,颜真卿上书予以激切抨击。B.唐太宗颁布《司门式》法规,宫门不再设置司门官,以便有急事禀报的人直接上奏。C.颜真卿言辞恳切,直言国运衰落、当朝弊病由来已久,而擅自弄权的官宦难辞其咎。D.颜真卿认为,心怀厌倦怠慢,设置相关限制,只能使众人闭口,陷皇上于孤立之境。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臣不先咨宰相辄奏事者,托以他故中伤之,犹不敢明约百司使先关白。(2)今天下干戈日滋,陛下岂得不博闻谠言以广视听,而塞绝忠谏乎?14.(3分)奏章中引用李林甫的事例有何用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节选)苏轼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①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注】①震泽:指太湖。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纪游诗,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线,描述了诗人游历时的所观、所感。B.前四句描绘五月景色,细雨蒙蒙,窗外之景清幽妍丽,环山蔽日,草木葱郁。C.五、六句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出登高极目的愿望。D.最后两句写诗人寻幽探趣未尽之际,又逢傍晚炊烟袅袅升起之妙,别有情致。16.(6分)“诗人所得之‘禅’,唯平常心而已。”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2)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提到自己编撰的这本史书的取材范围的句子是:“,。”(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香甜软懦的无花果正大量上市。我们熟悉的无花果,按照植物学分类,应为桑科溶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侨木。从植物学角度看,榕属植物有一个共同特点——隐头花序,就是看不见它们开花的景象。实际上,它们也有自己的花,只是开花方式独特,在瓮状花托内部开花,不易被察觉,导致不少人认为它们没有开花就结出了果实,“无花而实”,通称无花果。无花果不仅有花,(甲)。无花果的花藏于被称为隐头花序的特殊构造内,花序高度特化,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掰开无花果,会看到密密麻麻、小而繁多的丝状物,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硅钢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设备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装饰用纺织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云存储技术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木版画术科技能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财经大学《生物仪器分析及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学院《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临床医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美术学院《遥感原理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江苏省宝应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紧缺人才37名笔试题带答案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课件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试卷与解析
- 2025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数学分类汇编解析 答案
- 第18课《井冈翠竹》 课件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
-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5年4月高三毕业班诊断学考试英语试卷(广西三模)
- 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 2025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0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美睫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
- 运维岗笔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