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5古诗词情感关键词定位法(炼字炼句/表达技巧/情感主旨)目录题型综述 1解题攻略 1(一)炼字炼句 1(二)表达技巧 2(三)情感主旨 3中考练场 9《课标》中要求对诗词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广泛阅读诗歌作品,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能理清诗歌行文思路;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中考古诗词考查一般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题型:1.品味炼字题。
2.主旨情感题。
3.表达技巧题。
【提分秘籍】(一)炼字炼句炼字: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种类:1.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赋予形象以动态感。2.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3.名词:多个意象名词连用可营造出富有情韵的意境。4.活用词:临时改变词性,往往为诗眼,具有化静为动、化庸常为神奇的功效。以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居多。5.数量词:数词或具有虚拟意义,侧重夸张渲染;或具有动词意义,凸显动态,往往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6.叠词: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其次在于加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摹状绘声,收到生动、形象的效果,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7.虚词:副词、连词等虚词的锤炼运用恰当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解题技巧:1.关键字:从诗(句)中找出表意丰富、生动传神的关键字词(若题目已明确是哪个字,该步骤可以省略)。2.释意义:解释该字词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要辨清词性,分清虚实,有时要点明活用类型或使用的修辞手法(若字词含义简单,可省略此步)。3.带入句: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其对表现对象所起的作用(将画面具体展开,注意突出其画面特征)。4.析情感:适当展开想象,分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或人物形象怎样的感情。答题公式:炼字=关键字+释义+入句+析情(简记:字义入情)炼句: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因而,鉴赏诗歌的语言,常常赏析诗人炼句之妙。所考语句往往是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和在结构上起特殊作用的句子。炼句角度: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2.从表达技巧出发,鉴赏特别之处。3.从句子位置出发,明确句子的作用。解题技巧:1.内容层:用散文化语言翻译诗句,突出画面感(例:“明月松间照”→月光如银泻落松林)。2.手法层:点明修辞/句式,分析效果(例:拟人化明月,赋予其关怀情态)。3.情感层:联系全诗主旨,揭示深层意蕴(例:明月意象寄托诗人高洁情怀)。答题公式:炼句=内容还原+手法解析+情感升华(二)表达技巧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2.表现手法,主要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作用比喻运用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拟人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达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借代运用借代,不但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还能达到含蓄而富于变化的境界。夸张运用夸张,可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用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可以丰富诗句内涵,引人联想。反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使内容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双关运用双关,不但能使语言含蓄风趣,而且还能耐人寻味。对偶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思含蓄。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表现手法及作用手法作用白描白描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烘托在文学创作中,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动静结合动和静这对矛盾,在诗歌中常表现为互相转化、对立统一。把诗中人、事、物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使事物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感情,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加。渲染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表达效果。抒情手法及作用手法作用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感情强烈。借景抒情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使得感情的抒发更加含蓄、委婉。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可以更好地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情景交融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和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使客观景物明显地涂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答题公式:鉴赏表达技巧=手法名称+诗句印证+效果分析+情感关联(三)情感主旨解题技巧内容示例一看题目诗词题目往往提示内容、点明情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就暗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二看词句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词,通常有“别、惜、独、愁、思、沾襟”等,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诗人情感三看意象诗人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意象杨柳、浮云等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月、鸿雁、杜鹃等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四看题材每一题材的古诗常常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不同题材诗歌情感举例:1.山水田园诗①热爱自然、钟情山水;②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③厌恶官场,向往隐逸幽静生活;④抒发一种宁静悠闲、恬淡自足的心境;等等。2.边塞征战诗①抒发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报效祖国的豪情;②状写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亲之苦、家中思妇的孤寂惆怅;③惊叹边地奇异风光;④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⑤表现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等。3.咏物抒怀诗①咏怀心志;②寄托品质;③思乡怀亲;④美好祝愿;⑤寄情山水;⑥感叹时光;⑦表达悠闲;等等。4.咏史怀古诗①怀古伤今,表达对统治者的劝谕;②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③曲折地反映对客观现实的关注,表达自己的意向志愿;④对历史、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做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等等。5.送别怀远诗①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及勉励;②对友人前途的担忧;③友人离别后的孤寂惆怅和落寞情感;等等。6.羁旅乡愁诗①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和漂泊无定的辛苦;②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温馨家庭的憧憬;③抒发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等等。7.即事抒怀诗①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②抒发对昔盛今衰的感慨;③抒发青春易逝的伤感;④对自己仕途失意的伤感;⑤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等等。
【典例剖析】【例1】(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初入淮河(其四)①[宋]杨万里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②诉不堪。却是归鸿③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注释】①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沦陷。淳熙十六年(1189),金人派遣使者赴南宋贺新年,杨万里奉旨迎接,来到淮水,心有所感,写下此诗。②王人:指赴金的南宋使者,即作者自己。③归鸿:南归的鸿雁。3.阅读全诗,你从“莫空谈”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4.如果“归鸿”可以说话,你认为它会对诗人说些什么?【答案】3.①对中原父老遭受金朝压迫的痛苦命运的同情;②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未能收复中原的批判和愤懑;③对自己赴金却不能解救中原父老的无奈。4.①中原百姓生活的凄惨;②中原父老不甘沦亡,渴望南宋朝廷收复中原;③中原父老对故国的热切思念;④希望诗人劝谏朝廷早日收复中原。【分析】杨万里的《初入淮河》表达了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土沦陷的无奈感。“莫空谈”揭示了与百姓的共同悲苦情感,而“归鸿不能语”通过拟人化手法传达了回归受阻、郁结难诉的感伤与期盼和平统治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北方故土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意为:中原地区的父老乡亲们啊,请不要只是空口谈论,每当遇到我们南宋的使者时,请尽情地倾诉你们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堪吧。“莫空谈”是诗人对中原父老的告诫,也是对他们苦难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人希望他们不要只是空洞地谈论自己的遭遇,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如向南宋使者倾诉)来寻求帮助和改变。这种告诫背后,透露出诗人对中原父老在金朝压迫下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的深切同情。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未能积极北伐,收复失地,导致中原百姓长期生活在金朝的统治下,饱受痛苦。“莫空谈”不仅是对中原父老的告诫,也是对南宋朝廷的批判和愤懑。诗人希望朝廷能够正视百姓的苦难,积极行动。另外,诗人作为南宋的使者,虽然有机会接触到中原父老,了解他们的苦难,但他却无法直接解救他们。他无法像英雄一样挥剑北伐,收复失地,只能默默地倾听和记录中原父老的苦难。“莫空谈”的背后,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无力感。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诗中“逢着王人诉不堪”一句表明,中原父老在遇到南宋使者(即诗人)时,纷纷倾诉他们的苦难。这些苦难包括战乱带来的破坏、金人统治下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因此,如果“归鸿”可以说话,它会描述这些百姓所经历的凄惨生活,以及他们因战乱而遭受的种种不幸。从诗中可以看出,中原父老并没有因为金人的统治而放弃希望,他们仍然渴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失地,重振中原。这种不甘沦亡、渴望收复故土的精神是深深植根于他们心中的。因此,“归鸿”可能会传达这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听取他们的呼声,并采取行动,收复中原。对于中原父老来说,南宋仍然是他们的故国,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寄托。尽管身处金人统治之下,但他们仍然对故国怀有深深的眷恋和思念。这种思念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故土的眷恋等方面。因此,“归鸿”会表达这种对故国的热切思念之情。作为南宋的使者,“归鸿”会希望诗人能够将其所见所闻以及中原父老的呼声带回朝廷,并劝谏朝廷早日采取行动收复中原。这种希望源于对南宋朝廷的信任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通过诗人的传达和劝谏,“归鸿”希望能够推动朝廷采取实际行动来拯救中原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据此作答即可。【例2】(2024·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停云(节选)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①,园列初荣,愿言②不从,叹息弥襟。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注】①罇湛新醪(láo):酒樽中斟满新通。②言:语助词。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云”,停滞不散的云。此诗从首句中摘取“停云”二字为题,是仿照《诗经》的体例。B.“霭霭停云,濛濛时雨”,描绘出云雾低垂、细雨朦胧的景象,交代了良朋不至的原因。C.“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写出了天地之间,阴雨昏暗,泥泞不堪,路途阻断。D.“静寄东轩”“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中的“轩”都指窗户。8.诗中用词生动传神,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请从“静”“搔”“伫”中任选一个,加以分析。9.小禹同学发现这首诗与赵师秀的(约客》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从内容、写法、语言特点、情感主题方面加以分析。[链接材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答案】7.D8.示例1:“静“字写诗人表面安静,实则内心焦灼、期待,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厚谊。示例2:“搔”字写诗人等待远方亲友时挠头的动作,展现了内心焦急与无奈,表现对远方亲友的深深思念和盼望。示例3:“伫”写诗人长久站立、翘首以盼的情景,表现了对亲友的深深思念和期待。9.示例:两首诗都写到了因雨不得与友相见的情景,运用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质朴含蓄,都表达了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导语】陶渊明的《停云》通过描绘一幅阴雨绵绵、云气低垂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情。运用细腻的词语如“静”“搔”“伫”等,生动刻画出诗人在等待中的焦虑与惆怅,情感真挚动人,风格清新自然,蕴含着浓厚的人生哲思。7.本题考查理解诗歌。D.在“静寄东轩”中,“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在“开轩面场圃(《过故人庄》)”里,“轩”也是指窗户;但是“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中的“轩”是形容词,意为高,,这里用作动词,向高处伸展,并不是指窗户。故选D。8.本题考查赏析词句。“静寄东轩”句意:安静地寄居于东轩之中。其中的“静”字,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环境氛围。诗人闲居在家乡浔阳柴桑,当时处于一种较为闲适的生活状态。这个“静”字不仅仅是说环境的安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在思念亲友而不得见的情境下,周围的安静反而更加凸显出他内心的思念之情无人诉说的落寞。从诗人的心境来看,“静”字反映出他在等待亲友过程中的一种无奈。他不能与亲友相聚,只能在这安静的东轩中独自消磨时光。在安静的环境中,诗人思念远方的亲友,酒盈樽、花满园却无人共享,这种安静与思念之情相互映衬,使思念之情更加浓烈,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亲友的深切思念。“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句意:好友相隔遥远,(我)挠头徘徊长久等待。其中的“搔”字是一个很生动的动作描写。“搔首”这个动作通常表示人在焦急、忧虑或者思考时的一种下意识反应。在这里,诗人因为好友远在他方,难以相见,内心充满了急切的思念。他不知道好友何时才能到来,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与好友相聚,这种不确定性让他焦虑,所以不自觉地“搔首”。这个动作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内心对与好友相聚的渴望以及因长久等待而产生的烦躁不安。在情感表达上,“搔”字比直接陈述思念更加生动、深刻。如果只是说思念好友,读者可能难以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思念的强烈程度。而“搔首”这一动作,将那种内心的思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从这个动作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对好友思念的煎熬,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不安,使思念之情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染力。“良朋悠邈,搔首延伫”中的“伫”字表示长时间站立等待的意思。这个字体现出诗人等待好友的姿态和等待时长。他不是短暂地等待,而是长时间地站在那里,翘首以盼好友的到来。这种长时间的等待,反映出他对好友的重视和思念的深切。诗人没有因为好友的遥远或者难以到来而放弃等待,反而用“伫”字表明他的思念是持久而深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好友那无尽的思念与期盼。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内容方面:陶渊明的《停云》与赵师秀的《约客》都描绘了因雨而未能与友人相见的情景。《停云》中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以及“八表同昏,平路伊阻”描绘了云雾弥漫、细雨蒙蒙的天气,使得道路受阻,无法与友人相见。《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也指出了梅雨季节的连绵细雨,使得约定的相会未能实现。写法方面:两首诗都运用了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停云》中的“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通过诗人独自饮酒、搔首等待的动作,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无奈。《约客》中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则通过诗人敲打棋子、灯花掉落的动作,展现了他在等待友人时的无聊与失落。语言特点方面:两首诗的语言都质朴含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深入人心。陶渊明以田园为背景,用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赵师秀则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等待友人的心情。情感主题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孤独、寂寞和对友情的珍视。《停云》中的诗人因为友人的远离而感到孤独和无奈,但他仍然对友情充满了珍视和期待。《约客》中的诗人则因为友人的失约而感到失落和无聊,但他仍然坚守着对友情的承诺和期待。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期待是两首诗共同的情感主题。【例3】12.(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下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送苏尚书赴益州宋璟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描绘了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的场景,“风烟”“霰雪”烘托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杨柳最依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柳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依依惜别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赏析。“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这两句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自然景象。诗人自己站在这里,望着远方风烟相接的朦胧景象,心中充满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与忧虑。而友人即将到往的地方,那里风雪交加,“霰雪飞”,意味着他即将踏上的是一条风雪交加的艰难路途,暗示友人前途艰难。“风烟”“霰雪”烘托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这两句通过想象园亭中若有送别之景,杨柳枝条随风轻摆,依依不舍的样子,来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杨柳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着挽留与不舍。“依依”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杨柳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依依惜别的情态,诗人借杨柳依依之态,表达了自己对苏尚书即将离别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变式演练】【变式1】(2024·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道间即事[宋]黄公度①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②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③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注释】①黄公度:因得罪秦桧被罢官。②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收割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是在夏季。③方寸:指心。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初夏富有时令特色的风光和悠闲的行旅生活。B.“尽”写出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暗含诗人对韶华易逝的感叹。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正是农家的麦收时刻,天气忽冷忽暖。D.“谁能择”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与“尽偶然”相对应,意味深长。6.这首诗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旷达之情,请简要分析。【答案】5.C6.诗的尾联中,诗人称自己拥有豁达的心境,对外界俗世琐事毫不顾虑,以简单的生活和洒脱的心态自得其乐。他把自己比作“地行仙”,表现出他在生活中超然脱俗、不被世俗纷扰的豁达心境。【导语】黄公度的这首《道间即事》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行旅的闲适生活。诗中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季节变化,并通过描写村垆沽酒和信壁题诗等生活细节,表达了作者因罢官后的豁达心境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尾联着重展现了心灵的安宁与对田园生活的满足感,体现了诗人心境的自得。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C.“梅雨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理解有误。“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意为:在梅雨季节里,天气是一半潮湿一半晴朗,走在道路上能感受到这种复杂的天气状况;而在麦收时节,天气忽冷忽暖,变化不定。由此可见,梅雨季节天气是半湿半晴的,并非“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于文无据;故选C。6.本题考查情感分析。尾联“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意思是:诗人内心怡然自得,没有什么烦心事,虽然穿着粗陋的衣服,吃着粗粝的食物,但感觉自己像个逍遥自在的地行仙。根据注释内容可知,诗人在经历仕途挫折(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后,在旅途之中能够放下世俗的烦恼。“方寸怡怡”体现出诗人心态的平和、愉悦,没有被罢官后的怨愤或者消沉情绪。“粗裘粝食”描绘了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却以“地行仙”来自比,“地行仙”本是比喻闲散享乐的人,这表明诗人能够超脱于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仕途的不顺,享受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变式2】(2024·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郊行【宋】刘克庄一雨饯残热,忻然思杖藜。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注]。[注]问栖栖:从事忙碌劳顿的事务。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紧扣题目,围绕“郊行”,写出了雨后郊野的景象和出行的感受。B.首联“一雨”简洁明快,一场清凉的雨送走残热,引发诗人欣然出行之意。C.颈联记叙诗人的行踪,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迷路后的焦急和无奈。D.尾联既抒发诗人的独游之“趣”,也表达出诗人不想忙碌于世俗事务的情感。11.诗歌颔联运用①、②等写景手法,描绘了一幅旷远的郊野图景。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描绘的。【答案】10.C11.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示例:“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漫步郊野,田垄之上,有沙鹳静静地站立在其间;一座庙宇周围,多有古树,枝桠间,有乌鸦啼叫。野田、站立其间的沙鹳、古木和庙宇是静景,啼叫的乌鸦是动景。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相互映衬,显得周围更加宁静空旷,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导语】刘克庄的《郊行》通过清新的景物描写,以“一雨”驱赶暑热,引出诗人的郊游兴致。诗中“沙鹳立”、“庙鸦啼”呈现出宁静幽远的自然景观,而诗人在迷路后遇樵夫的情节,又增添了旅途的趣味与变化,尾联则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并不参与世俗纷扰。整体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C.颈联“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的意思是:和仆人走散迷了路,遇上了樵夫帮我背过了溪流。这一联记述了诗人行路时的偶然失误与遇到樵夫帮忙,表现出一种平和与轻松心态,并无焦急和无奈之意。本项的“颈联记叙诗人的行踪,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诗人迷路后的焦急和无奈”表述错误。故选C。11.本题考查赏析手法。第一空、第二空:根据“沙鹤立”可知是静态描写,根据“鸦啼”可知是动态描写,因此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根据“野田”“沙鹤”“古木”“庙”“鸦”可知是眼睛看到的,是视觉描写。根据“鸦啼”可知是乌鸦发出的啼叫声,可知是听觉描写。因此,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第三空:“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的意思是:漫步郊野,田垄之上,有沙鹳静静地站立在其间;一座庙宇周围,多有古树,枝桠间,有乌鸦啼叫。诗人漫步在郊野的田垄之上,看见沙鹳静静地站立其间,仿佛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一座庙宇周围,古木参天,枝桠间,诗人听到乌鸦的啼叫穿透了宁静,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幽远。颔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出发,以动衬静,表现了郊野的静谧。结合其中一种手法来分析即可。示例:“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诗人漫步在郊野的田垄之上,看见沙鹳静静地站立其间,仿佛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一座庙宇周围,古木参天,枝桠间,诗人听到乌鸦的啼叫穿透了宁静,通过描写自己看到沙鹤在田野上站立不动的场景,听到乌鸦在古庙中的啼叫声,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一种宁静、沉稳的氛围,使描写的景物更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体现了作者对独特美景的喜爱之情。【变式3】(2024·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风景异”,概括写出了塞下秋季与内地不同的风光。B.“长烟落日”写出了塞外的荒凉与寂寥,“孤城闭”点明戍守边关将士无战事。C.“燕然未勒”,揭示了词人范仲淹立志击退进犯的外敌、渴望建立军功的心理。D.全词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情与景相融合,气势宏大而雄伟,情调苍凉而悲壮。2.“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泪”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B2.示例:①思乡之愁:“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士们离家万里,只能借一杯浊酒来寄托思乡之情,“泪”中饱含着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②报国之志与无奈之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他们渴望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建立军功,但战争尚未胜利,归家无期,这种壮志未酬的无奈与痛苦,也通过“泪”体现出来。③戍边之苦:“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霜满地”,边地的凄凉环境,号角声、羌笛声的萦绕,以及满地的寒霜,都渲染出戍边生活的艰苦,“泪”中也有对这种艰苦生活的感慨。【导语】《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边塞词的经典之作。上阕描绘塞下秋景,“风景异”统领,衡阳雁去、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勾勒出雄浑又肃杀的画面,尽显边地荒寒与战事紧张。下阕直抒胸臆,一杯浊酒难消万里乡愁,燕然未勒归期无望,羌管与霜更添愁苦,尽显将士思乡与报国的矛盾,悲壮深沉,读来令人动容。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B.“孤城闭”并非点明戍守边关将士无战事,而是显示出戒备森严,暗示了当时边境局势的紧张,敌军可能随时来袭,所以才紧闭城门,加强防范。故B项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及情感。全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描绘出塞外边地秋季不同于中原的肃杀荒凉景象,“衡阳雁去无留意”,连大雁都毫无留恋地离开,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恶劣。“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四面边声伴着军中号角响起,重重山峦中,孤城紧闭,长烟袅袅、落日西垂,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严峻形势,这便是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如此艰苦,自然让他们流下戍边艰苦的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士们端起一杯浊酒,心中涌起对万里之外家乡的思念,但因为尚未建立军功,战争还未胜利,归乡遥遥无期。这种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只能借酒消愁,却又无法排解,故而流出思念之泪。同时,他们渴望像窦宪那样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击退外敌,建立军功,可现实却让他们壮志难酬,这种对国家的热爱,对胜利的渴望,与当下无法归家的无奈交织,也是“泪”的来源。“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悠悠羌笛声与满地寒霜的映衬下,将士们难以入眠,将军因长期操劳,白发已生,征夫们也流下了眼泪。这泪综合了戍边的艰苦、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出词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厌恶与无奈,以及浓烈的思乡情怀。(2025·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各题。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心远地自偏”中“心远”包含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简要概括。2.最后两句先说“此中有真意”想说却“忘言”,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心远”包含的意蕴:远离官场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内心超脱,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2.不矛盾。“此中有真意”是诗人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意趣。“忘言”是因为这种真意难以用言语表达,诗人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语言已无法充分传达其感受,并非不想说,而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更强调了这种意趣的微妙和诗人内心的独特体验。【导语】陶渊明《饮酒(其五)》以“心远”为核心,展现了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采菊东篱下”等句勾勒出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末二句“真意忘言”则暗合道家“得意忘言”之旨,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诗人高洁隐逸的情怀。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心远”首先包含着远离官场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思。诗的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能不受世俗车马喧闹的干扰。这是因为他内心远离了官场的纷扰和世俗的喧嚣,所以即使身处尘世,也能如同置身于偏远之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心远”还体现了诗人内心超脱,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与自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强调了只要内心能远离功名利禄的诱惑,保持超脱的心境,那么所处的地方自然就会显得偏僻安静,不受外界干扰,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安宁。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这两句并不矛盾。“此中有真意”,诗人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自然景象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自然的意趣。这种真意是诗人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所感受到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体验。“欲辨已忘言”,并不是诗人不想表达,而是因为这种真意过于微妙和深刻,难以用言语来准确传达。当诗人想要去辨别、言说这种真意时,却发现语言在此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无法充分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意境中,已经超越了语言所能描述的范畴,所以“忘言”更强调了这种意趣的微妙和诗人内心独特而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2025·湖南湘潭·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唐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帆远②,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注释】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秋帆远;指秋风吹着小舟,送友人远去。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题材上属于送别诗,在体裁上属于古体诗。古体诗在押韵、平、对偶上均有严格要求。B.首联中“此别”、“谪居”四字,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C.颔联中“巫峡猿啼数行泪”中的“猿”与《三峡》中“猿鸣三声泪沾裳”的“猿”渲染的氛围都是悲凉哀伤的。D.中间两联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连用了四个地名,体现诗人的情真意切,诗歌气势健拔,意境更为开阔。4.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3.A4.本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表达了乐观积极的情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音游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导语】这首诗以送别为题,通过“嗟君”“问谪居”等词句,流露出对友人遭贬的深切同情。中间两联巧妙运用巫峡、衡阳等地名意象,既点明友人去向,又借“猿啼”“归雁”等意象营造悲凉氛围。尾联“圣代多雨露”的劝慰之语,展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体现了高适边塞诗特有的雄浑风格。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A.有误,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种诗体,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故选A。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诗开篇“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嗟”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遇贬谪的叹息与同情。“问谪居”则体现出诗人对友人未来贬谪生活的关切,想知道友人将被安置在何处,生活状况如何。“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诗人想象李少府贬谪的巫峡之地,猿猴啼叫之声令人落泪,描绘出环境的凄凉;想象王少府贬谪的长沙之地,衡阳归雁可能带来友人的书信,却也暗示着友人离乡背井、音信难通的孤独。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贬谪生活的担忧。“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诗人描绘了友人远行的画面,但笔触并不哀伤。“秋帆远”给人一种友人渐行渐远却又带着希望前行之感,“白帝城边古木疏”则展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与豁达。最后“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人以“圣代多雨露”安慰友人,相信朝廷会给予恩泽,贬谪只是暂时的,鼓励友人不要因暂时的分别而犹豫、消沉,要积极面对未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站在轮台东门,目送友人离去。友人渐行渐远,山路蜿蜒曲折,最终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中,只留下雪地上友人马匹的行迹。这几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景,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描绘了塞外壮丽的雪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展现出塞外雪景的奇丽。然而,在这壮丽的雪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惆怅。友人即将返回京城,而诗人自己却仍留在塞外,这种对比让诗人感到孤独和失落。友人的离去,仿佛带走了诗人心中的温暖和希望,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惆怅之中。综上所述,《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之意和乐观积极的情感,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2025·河北沧州·一模)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①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扬州,于秋日登吴公台作此诗。吴公台:故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弩台。5.甲诗围绕“”字直抒胸臆;乙诗围绕“”字展开,描绘了登临时所见之景。6.乙诗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描绘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7.同为登高之作,说说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情感。【答案】5.愁眺/望6.破旧,苍凉,寒冷,空寂(萧瑟,幽深,寂静)。7.①思念故乡;②国事衰微的感慨,忧虑国家命运;③王朝更替,江山依旧,历史沧桑的感慨。【导语】甲诗以“愁”字统领全篇,通过“蒹葭杨柳”“山雨欲来”等意象,营造出苍茫萧瑟的意境。诗中时空交错,秦苑汉宫的荒芜与“渭水流”的永恒形成对比,暗含历史兴衰之叹。尾联“行人莫问”的劝诫,更深化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无力感,语言凝练而气象雄浑。乙诗以“望”字勾连乡愁与历史沉思,“野寺”“云峰”等意象勾勒出孤寂的秋景。“夕阳”“寒磬”二句以声光交映的技法,表现南朝遗迹的冷寂,末句“长江独至今”将个人漂泊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在简淡笔墨中寄寓深沉的家国之慨。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诗围绕“愁”字直抒胸臆。以“一上高城万里愁”开篇,奠定全诗苍茫沉郁的基调。“蒹葭杨柳”化用《诗经》意象,暗喻漂泊无依;“山雨欲来风满楼”既是写景,又隐喻晚唐动荡时局。后联以“秦苑夕”“汉宫秋”的荒芜景象,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历史兴亡之叹。尾句“渭水流”以亘古东流的河水,反衬人世沧桑,使“愁”字穿透时空,兼具身世之感与家国之忧。乙诗围绕题目中的“眺”字或“秋日望乡心”中的“望”字展开,描绘了登临时所见之景。以“望乡心”为眼,勾勒出安史之乱后的残破画卷。“野寺”“云峰”写登高所见之寂寥,“夕阳”“寒磬”以声光交织渲染空林寒意。南朝旧事与长江并置,形成历史与自然的宏大对照。一个“望”字既统摄“隔水深”“满空林”的视觉纵深,又暗含“独至今”的孤愤——乱世文人望穿秋水,终只见长江无语东流。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乙诗中“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中,“夕阳”的苍凉余晖与“旧垒”的破败荒芜共同组合,勾勒出一幅破败苍凉的画面。残阳斜照在废弃的军事工事上,暗示着往昔的辉煌已逝。“寒磬满空林”中,“寒磬”的冷寂声响和“空林”的幽深寂静,共同强化了环境的空寂。清冷的钟磬声在幽深的树林间回荡,营造出萧瑟寂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将历史沧桑与个人孤寂融为一体,展现出典型的晚秋凄凉之景。四种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意境,既体现南朝遗迹的破败,又暗含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慨叹。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两首诗均通过登高远眺的视角,表达了以下共同情感:思乡怀远:甲诗“万里愁”暗含羁旅之思,乙诗“秋日望乡心”直抒乡愁。诗人身处异乡,登高时自然触发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忧国伤时:甲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以自然景象隐喻唐末动荡时局;乙诗“惆怅南朝事”借古讽今,暗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微,均流露出对国运的忧虑。历史沧桑感:甲诗“秦苑夕”“汉宫秋”与乙诗“长江独至今”形成古今对比,凸显王朝更迭中自然的永恒,传递物是人非的深沉慨叹。(2025·江西上饶·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秋浦歌(其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乙】开元乐【注】李煜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注】又作《归山》《归山作》。作者一作顾况,也有人认为是张继。8.下列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以“白发三千丈”喻愁之深之重,虽违背生活逻辑却符合情感逻辑,“无理而妙”。B.甲诗中诗人对镜见白发,发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之问,其愁绪之深,令人感慨。C.乙词中词人见白发而生感慨,其“心事”与“生涯”相关,“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之景,更添其心中抑郁之情。D.乙词通过浓墨重彩的渲染,描摹出一个雪野荒径中的独行者形象,衬托出孤寂冷清的气氛。9.同是写白发,两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各不相同:甲诗表达了诗人因而生的无限愁思;乙词抒发了词人对的叹惋和心中的抑郁之情。【答案】8.D9.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等)人生境遇(或身世坎坷等)【导语】这两首诗词均以白发为意象,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境界。李白的《秋浦歌》以夸张手法写愁绪,白发三千丈的奇喻将无形之愁具象化,充满盛唐诗人特有的豪放与浪漫。李煜的《开元乐》则以白发起兴,通过“空林”“古道”等冷寂意象,勾勒出隐逸者的孤寂心境,体现晚唐五代词的精微含蓄。两作对比,前者是喷薄而出的激情宣泄,后者是内敛深沉的人生况味,共同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白发书写”的两种美学范式。8.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D.错误。“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的意思是:林子里空虚无物,只有皑皑白雪寒气袭人;茫茫原野的荒路上空无一人,只好折返。通过寥寥几笔水墨画式的白描,抓住“空林”“雪”“野路”冷寂意象,烘托出孤寂冷清的气氛,一个莽原独行者立刻浮现在读者的脑海中;选项中“浓墨重彩的渲染”表述错误;“描摹出一个雪野荒径中的独行者形象,衬托出孤寂冷清的气氛”顺序有误;故选D。9.本题考查把握诗词情感。【甲】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因此,本诗表达了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而生的无限愁思。【乙】词“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的意思是:我满怀心事,年纪不大白发已上头。生涯如同青山一片,起伏不平,坎坎坷坷。开篇以“心事”点破词题,心烦而意乱,抑郁而多愁,忧思以感恨,这一切“心事”正是“数茎白发”得以产生的原因。“数茎”是写作者发现白发时的心情和震惊。“心事”由“生涯”而来。一生经历难回首,前路也无望,正如“青山”起伏,山路坎坷,登山艰难,以“青山”喻“生涯”,生动贴切,以“生涯”见“心事”,明白透彻。此词主要是写作者对身世际遇的叹惋和心中的抑郁之情,抒发了词人对人生境遇的叹惋和心中的抑郁之情。(2025·河北邯郸·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
题画竹刘桢
[清]郑燮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秋风昨夜渡潇湘,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触石穿林惯作狂。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惟有竹枝浑不怕,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挺然相斗一千场。10.《题画竹》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1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风”这一意象,分别有什么作用?1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答案】10.描写了秋风、岩石、树林以及竹枝。11.《赠从弟》中以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题画竹》中用风的狂暴来反衬竹子的不畏强暴、坚韧挺拔。12.都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导语】这两篇诗文围绕松竹展开,《赠从弟(其二)》以松为核心,借其在风与霜中的姿态,展现坚韧品格。《题画竹》描绘竹枝不惧秋风狂虐。二者均用象征,借物抒情,展现诗人坚贞气节,且语言凝练,意象鲜明,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松竹蕴含的精神力量。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根据“秋风昨夜渡潇湘”可知,描写了秋风;根据“触石穿林惯作狂”可知,描写了岩石和树林;根据“惟有竹枝浑不怕”可知,描写了竹枝。11.本题考查意象及作用分析。在《赠从弟》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猛烈啊,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通过描写风声的“一何盛”(多么强盛),来反衬松枝的“一何劲”(多么刚劲)。在《题画竹》中,“触石穿林惯作狂”意思是:它撞击岩石、穿过树林,向来习惯肆意张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意思是:只有那竹枝全然不害怕。描绘秋风“惯作狂”(习惯肆虐张狂),以此反衬竹枝不怕狂风,展现其不畏强暴、坚韧挺拔。12.本题考查情感比较。《赠从弟(其二)》:诗中“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山上挺拔的松树和猛烈的谷中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松枝在狂风中依然刚劲的形象。“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进一步描绘松树在严寒冰霜的恶劣环境下,始终保持端正的姿态。诗人借松树不畏狂风、严寒的特点,象征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品格,既是对从弟的勉励,也是自身气节的写照。《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诗中描写秋风肆虐,撞击岩石、穿过树林,而竹枝却全然不惧,傲然与秋风争斗。通过竹枝面对狂风的勇敢无畏,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不屈服于外力的精神,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坚贞气节的赞美与追求,也是诗人自身人格的映射。两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分别借松树和竹枝在恶劣环境中不屈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气节。(2025·北京海淀·模拟预测)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完成下面小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3.有人评价岑参的边塞诗“奇气益出”。‘奇’在本诗中体现为:先用一个妙喻,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描绘雪景的①;紧接着通过描写将士们日常生活的感受来写当时的天气,其中“②,③”从侧面突出边塞的奇寒;继而场景移至帐外,以“百丈冰”“万里凝”描绘出大漠雪景④的特点;而欢饮饯别之后,化情为景,堪称奇情。14.唐代边塞诗人常借边地特有的人、事、景、物表达情感。品味本诗中画线的诗句,并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是如何表达情感的。(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答案】13.奇丽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奇伟(或壮阔、壮美)14.本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友人离去后,山回路转,只留下雪地上的马蹄印这一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之情。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战斗的惨烈,用“角声满天”写出战斗的激烈,“燕脂凝夜紫”描绘出战场上鲜血在夜色中凝结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赞颂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感慨。(或王昌龄《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运用典故,借对李广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平息边塞战事,使百姓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导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经典之作。诗中先极写边地八月飞雪的奇景,以春景喻冬雪,展现雪景奇幻。接着描述雪中苦寒,后叙送别场景。全诗将塞外风光与送别之情完美融合,既有壮丽雪景的勾勒,又饱含真挚惜别之意,体现了岑参边塞诗“奇气益出”的风格。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空,根据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知,诗人将塞外飞雪比作春天的梨花,展现出雪景如春天般烂漫,同时“千树万树”又描绘出雪花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体现出雪景的奇丽壮美。第二、三空:“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意为: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所以这两句诗从侧面突出边塞的奇寒。第四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意为: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这两句诗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这两句诗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这里从声来写。“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联系这首诗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还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不畏牺牲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为: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这两句诗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示例1:选(1)。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目送曲折山路上离去的友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心中怅然若失,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贺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描写了边塞的角声,血染的战场,从听觉、视觉角度表现战争的残酷,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将士誓死报国、不畏牺牲的赞叹之情。示例2:选(2)。岑参的诗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已消失在远方,但诗人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不愿离去,表现了诗人难舍友人的无限惆怅。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怀念,运用典故,直接抒发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期盼。15.(2025·四川乐山·模拟预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1)这首诗的尾联通过的变换,表现出诗人的心境。(2)本诗中的“初闻涕泪满衣裳”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两首诗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地点归心似箭或急切归家(2)不同,《春望》中的眼泪是诗人感时伤世、念家悲己之泪,这泪是伤心之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眼泪是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它又是悲伤之泪,回想多年战乱带来的苦难,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导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表达内心喜悦的一首诗,得知官军收复故土的消息,他由感慨到欣喜若狂。诗中充满了强烈的思乡情感,尾联用“即从”“穿”“便下”“向”等词语描绘出返乡的急切,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动人。【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理解。结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知,诗人连用“即从”“穿”“便下”“向”四个连接词,迅速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名串联起来。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给人一种风驰电掣般的快速之感。诗人仿佛已经置身于归乡的旅途之中,通过地点的转换,急切地穿越重重山水,朝着家乡飞奔而去。由此可知,尾联通过地点的变换,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归心似箭之情,表现了诗人急于返乡归家的喜悦心情。(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本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可知,诗人在剑外忽然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这突如其来的喜讯让他激动不已,以至于“初闻”之时便“涕泪满衣裳”。此前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百姓流离失所,如今官军收复失地,意味着苦难即将结束,和平有望到来。由此可知,此诗中的“泪”是因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而喜极而泣,表达了诗人的喜悦、激动之情。结合《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知,“感时花溅泪”,诗人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却落泪,“恨别鸟惊心”,怨恨离别,听到鸟鸣也惊心。“烽火连三月”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之久,“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与亲人音讯隔绝的痛苦。国家沦陷,城池破败,到处是荒芜的景象,诗人目睹此景,又长期与亲人分离,不知亲人安危。由此可知,《春望》中的“泪”是因国家沦陷、亲人离散而伤心落泪,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悲伤痛苦之情。(2025·宁夏中卫·二模)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宁夏“五宝之首”首选中宁枸杞,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让我们伴随着清代中卫知县黄恩锡的《竹枝词》来了解它的特点吧:竹枝词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金一抖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亲串相遗各用情,年年果实喜秋成。永康酒枣连瓶送,蒸枣枣园夙擅名。16.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这是描绘六月时节,杞园中的树木都被染上了红色,而宁安的药果更是闻名于世。B.诗人用“擅寰中”来形容宁安药果的名声之大。C.“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这是描述宁安药果的价格之高,一斗药果价值千钱,这时的价格是如此珍贵,足以让人感到金贵。D.这里的“腴田岁早丰”指的是肥沃的田地滋育的丰收,而这种丰收也正是宁安药果价格昂贵的唯一原因。17.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6.D17.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擅寰中”夸张地写出宁安药果闻名于世;“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将宁安药果的高价与肥沃田地的丰收进行对比,突出其价格昂贵。【导语】这首《竹枝词》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宁夏枸杞的独特魅力。“树树红”的视觉冲击与“擅寰中”的盛誉形成张力,后四句通过价格对比(千金一斗)、人情往来(亲串相遗)和特产工艺(酒枣连瓶)三个维度,展现枸杞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末句“蒸枣枣园”的地名双关尤见巧思。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腴田岁早丰”,意思是肥沃的田地早早地迎来了丰收。此句提到了肥沃田地带来的丰收,但宁安药果价格昂贵并非仅仅因为肥沃田地的丰收。其价格昂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它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质优良,闻名于世,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等。该选项中“唯一原因”说法错误;故选D。17.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意思是六月的时候,枸杞园里每棵树上都挂满了红彤彤的枸杞,宁安的枸杞(药果)在天下享有盛誉。这句中,“擅寰中”是说宁安的药果(枸杞)在天下都占据突出地位,闻名于世。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因为枸杞虽然在宁安地区品质优良,但说它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如此突出,是通过夸张来强调宁安枸杞的知名度和独特地位,让读者对宁安枸杞的名声有更深刻的印象。“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意思是一斗枸杞能卖到千钱的高价,这样的价格在当时是很珍贵的,其价值甚至超过了肥沃田地早早丰收所带来的收益。将宁安药果的价格“千钱一斗”与“腴田岁早丰”进行对比。一斗枸杞能卖到千钱的高价,而这高价甚至超过了肥沃田地丰收所带来的价值。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宁安枸杞价格昂贵的特点,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经济价值之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宁安枸杞的珍贵。(2025·陕西西安·模拟预测)探讨处世之道: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乙】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8.请从下列四个词中选出【甲】诗的诗眼。(
)A.心远 B.采菊 C.悠然 D.忘言19.陶渊明归隐田园,而李贺积极入世。请结合【甲】【乙】两诗的主旨和你自身的经验,谈谈你更欣赏哪种处世态度,为什么。【答案】18.A19.示例:我更欣赏陶渊明的处世态度。陶渊明归隐田园,在宁静的生活中保持内心的淡泊,从“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他不被世俗所扰,享受自然之美,这种生活能让人远离尘世喧嚣,获得内心的平静。在现代社会,人们压力较大,适当远离纷扰,回归内心,能更好地思考人生。(若选择李贺的处世态度,能自圆其说亦可)【导语】陶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停车起步考试题目及答案
- 田径铅球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含答案)
- 2025年公需科目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与答案(保密意识与保密常识教育)
- 2025年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压电工复审考试练习题模拟题库及解析答案
- 2025年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板块题库+答案
- 2025年高级电工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高三题库及答案安徽
- 幼儿园中班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变化课件
- 系统硬件-通信模块741-s使用手册
- 球磨机试车方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8.垂线与平行线 苏教版 (含解析)
- 河西走廊课件
- (高职)电子商务英语电子课件教学PPT(完整版)
- 汽车材料(第三版)整套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全)
- 古今滑稽诗话 稽山范范左青编
- 牙龈出血牙龈肥大
- 汽车机械基础(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