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BEST合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与“世界”构成怎样的关系,文学为什么而作,为什么人书写,关涉文学本质论。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引发多次论争,并形成多种不同的观点。苏轼在参透文学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为而作”的命题。中国古代文论有从“世界”角度来理解文学本质的传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这一观点影响深远。苏轼基本上遵循传统诗学中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认为诗文是创作主体在感受外在世界的基础上内在精神境界的艺术呈现。《南行前集叙》云:“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正是山川风物、贤人胜迹等自然与社会事物激发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在《辨杜子美杜鹃诗》中提出作诗应是“类有所感,托物以发”;在《题渊明〈饮酒〉诗后》中阐述了“境与意会”的妙处。无论因物触兴、有感而发,还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都是创作主体通过诗文折射宇宙、自然之生命精神的基本途径与手段。苏轼强调文学创作是主体情感体验和内在情结的自然流露,但在根本上也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这样才能达到主客互融、天人合一。眼下,有些创作者忽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传统文脉,简单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在此背景下,苏轼的观念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辨清文学的本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对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清晰准确的认知,苏轼提出的“有为而作”言之有据、内涵深刻。他在《题柳子厚诗》中认为“诗须要有为而作”,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进行较为充分的阐释:“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轼用“疗饥”“伐病”这一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什么是诗文的“有为”。《答虔摔俞括》云:“今观所示议论,自东汉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驭今,有意于济世之实用。”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评赞王定国的诗“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在当下,文学的本质要求是要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新时代的文学需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来观照世界,从人民的实践和多彩的时代中汲取营养,反映人民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与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创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加工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要经历创作动因、艺术构思与语言呈现等复杂过程。“无意为文”是古代诗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苏轼极力倡导,体现出他对文学创作重要规律的深刻认识与体悟。苏轼认为诗文创作“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应“有所不能自已而作”,不可勉强刻意为文,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创作妙境。《子思论》有云:“昔者夫子之文章,非有意于为文,是以未尝立论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归于至当,斯以为圣人而已矣。”也就是说;孔子为文并非刻意而作,但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认为,诗文创作应“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样就能达到心、手、器高度统一,以致“无思”而“辞达”。又《书黄子思诗集后》云:“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强调诗文创作应以“无意”发之,在物与我、情与境悠然感会之际,自然而发、自然而成,方能成“天下之至文”。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苏轼的“无意为文”还表现在对情感表达的重视,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与抒发。《读孟郊诗二首》有云:“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苏轼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称许孟郊的诗作情真意切,完全是诗人内在情感与生命情结的真实流露。《录陶渊明诗》又云:“言发于心而冲于口。”不难看出,苏轼是以情感是否真切论诗,认为诗文贵情真,不伪饰,不造作。当前,有些创作者为了快出作品、多出作品,出现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这类创作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也就很难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那么,诗文创作如何才能做到“无意为文”呢?这涉及文学创作中复杂的精神活动,跟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等密切相关。苏轼对于诗文创作的心理机制有着准确的把握。他认为,在创作中主体内心必须“空”“静”,以充分集纳、感知外物并进而达到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境界。《送参寥师》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超然台记》中主张“游于物之外”,而反对“游于物之内”,对外物采取超然静观的态度。“空”“静”的心理状态,可以排除外界不必要的干扰,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主体就可以物我两忘、心物合一,凝神观照创作对象。“空静”不但有助于创作主体感知外物,还能使主体超越自我,超然物外,超越时空、因果之限制,促使神思发轫,从而进入自由兴发的直觉表现阶段,这是文学创作臻至得心应手与自由境界的重要前提。(摘编自姜春《有为而作·无意为文·美未忘箴——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诗学心物交感、主客合一的理论观点,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感物说”认为文学源于创作主体对生活的感受的观点基本一致。B.当今时代,文学的创作还是需要秉持“有为而作”的理念,对社会、时代和人民“有为”,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C.文学创作过程复杂,苏轼对其规律体悟深刻,极力倡导“无意为文”,认为创作应该做到“有所不能自已而作”,方可达到创作妙境。D.要做到“无意为文”,创作主体内心必须“空”“静”,必须做到外物不入内心,超然物外,超越自我,物我两忘,以促使神思发轫。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从文学要有“济世之实用”及“无意为文”两方面论述了苏轼诗学理论的当代价值。B.文章在论述“无意为文”时,不仅论述了什么是“无意为文”,还论述了达到“无意为文”的具体措施,议论深刻。C.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D.文中将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和某些模仿抄袭、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弊端的创作加以对比,孰是孰非显而易见。3.下列选项,能全面而准确概括文中“无意为文”内涵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若单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完全不顾及其他价值因素,只是专注于炫技与玩弄技巧,就容易变得苍白无力,流于形式,丧失精神。B.“无意为文”是指不可勉强刻意为文,以“无意”发之,将外物、外在情境与自身感悟相融合,自然生发真情实感且无需伪饰地表达情感。C.“无意为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以及后来的屈原和汉乐府古诗,这些作品中的诗歌创作态度展现了“无意为文”的理念。D.“无意为文”是指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不需要用心思考、设计,没有特定的目的或意图,而总能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境界。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C.《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D.《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5.请结合苏轼“有为而作”的文学创作理论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济世之用”。【答案】1.D2.A3.B4.A5.①苏轼的“有为而作”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②《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③《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作品能够针砭时弊,有教化的功能,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有“济世之用”,称得上是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的“有为之作”。【解析】【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必须做到外物不入内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是说“使物象保持其自然状态自由地进入主体内心”,而不是“不入内心”。故选D。【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分析错误,文章只是写了两个方面,没有总说。故选A。【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无意为文”指不可勉强刻意为文。A.强调文学作品不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单纯炫技。C.是“无意为文”思想的起源。D.“在进行创作时不需要用心思考、设计”,曲解文意,任何文章的创作都需要用心思考。故选B。【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三段观点:“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发”“主客互融、天人合一”。A.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主客互融、天人合一,与第三段的观点一致。B.论述屈原做《离骚》的缘由。C.是诗文的“有为而作”。D.叙事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情。故选A。【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材料第五段“‘有为而作’就是强调诗文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可知,苏轼的“有为而作”文学创作理论强调文学作品要具有道德评价与教化的功能,从而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②《五代史伶官传序》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中,作者由叙事转入论理。从“《书》曰:‘满招损,谦得益’”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点,又进一步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样一个论点,“忧劳”“逸豫”“忽微”“所溺”皆为人事,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③《五代史伶官传序》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针砭时弊,有教化的功能,有益于国家、社会与民众。有“济世之用”,称得上是对社会、时代和人民的“有为之作”。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秦围赵之邯郸。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连曰:“梁①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连见衍而无言。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先生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连曰:“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衍曰:“先生助之奈何?”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连曰:“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连,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材料二: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至于辞封爵,挥千金,超然远引,终身不见,正如祥麟威凤,自是战国第一人。(节选自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备注〗①梁:魏国。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又内围邯郸A而不能去B魏王使客将军C辛垣衍令赵帝秦D今其人在E是F胜也G何敢言事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是四君子之一,贾谊曾经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来评价。B.“责”在此处的意思是“要求”,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字意思相同。C.“害”在文中的意思是“危害”,与《屈原列传》中“争宠而心害其能”中的“害”意思不同。D.“恶”在文中的意思是“怎么”,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的“恶”意思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原君对魏国想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的事没有好的应对办法,乱了方寸,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B.辛垣衍起初并不认为鲁仲连有品德和才能,以为他是个庸人,听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主张才觉得鲁仲连是贤明之士。C.鲁仲连对平原君并无所求,但依然愿为赵国解围,前去游说辛垣衍,宁肯牺牲生命也不帝秦,体现其胸怀天下之识。D.鲁仲连排患释难,秦国撤兵之后,平原君想要封赏他,但是他坚决不接受。他的身上展现出了古代士人的高风亮节。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2)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10.《古文观止》评价鲁仲连“人知连之高义,不知连之远识也”。请结合文本概述其“远识”。【答案】6.BDF7.B8.A9.(1)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它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地役使自己的百姓。(2)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10.①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②鲁仲连认为秦国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③鲁仲连认为秦国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鲁仲连与辛垣衍的对话,展现了鲁仲连的高义与远识。鲁仲连在面对秦国的威胁时,坚定地反对尊秦为帝,体现了他对国家独立的坚持和对礼义的维护。他不仅以言辞说服辛垣衍,还以实际行动促成魏国出兵救赵,最终迫使秦军撤退。文章还通过平原君欲封赏而鲁仲连坚决不受的情节,突出了他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高风亮节。整体上,文章塑造了一个兼具智慧与品德的士人形象,体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离去。魏王派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邯郸,赵胜我还能说什么呢?“围邯郸而不能去”主语是“秦军”,“魏王使将军……”与前文的主语不一样,此处主语是“魏王”,应在“魏王”前断开,即B处断开;“魏王使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为句意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主语是“魏王”,谓语是“使”,有“派遣”的意思,“将军辛垣衍”是“使”的宾语和“令”的主语,“赵帝秦”是“令”的宾语,整个句子为兼语句,应在“帝秦”后断开,即D处断开;“今其人在是”,“其人”是主语,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客将军辛垣衍”,“在”是谓语,“是”是宾语,意为“这里”,即现在辛垣衍就在赵国这里,结构完整,故应在“是”后断开,即F处断开。故选BDF。【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意思是‘要求’”“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斥责/要求。句意: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对人或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C.正确。危害/嫉妒。句意:秦称帝的危害将会有什么呢?/和屈原争得楚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D.正确。句意:先生怎么能使梁国帮助(赵国)呢?/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紧急关头请求鲁仲连与魏将辛垣衍相见”错误。原文“连曰:‘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可知,平原君并没有请求鲁仲连去见辛垣衍,而是鲁仲连主动请见辛垣衍。故选A。【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尚”,崇尚;“权”,用权术;“使”,役使。(2)“适”,恰巧;“夺”,夺取;“引”,退却,撤退。【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仲连有赴东海而死矣。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可知,鲁仲连认为秦国本就是不义之国,如果称帝则会产生巨大危害。所以他宁死也不愿做秦国的子民,这体现了他对秦国称帝危害的深刻认识,具有远见卓识。②由原文“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可知,鲁仲连认为秦一旦称帝,那么魏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这表明鲁仲连能从魏国的角度出发,分析秦国称帝对魏国的不利影响,体现了他的长远眼光。③由原文“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可知,鲁仲连认为秦称帝后,辛垣衍的处境将会十分窘迫。鲁仲连能想到秦国称帝后对辛垣衍个人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他考虑问题全面、深入,具有“远识”。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崇秦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说:“事情现在怎样了?”平原君回答说:“赵国的百万大军在外受到损失,秦军现在又深入赵国,围困邯郸,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退兵。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叫赵国尊秦为帝,现在辛将军就在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鲁仲连说:“魏国来的那位叫辛垣衍的客人在哪里?请让我为您当面去斥责他,让他回到魏国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没有先开口说话。辛垣衍说:“据我观察,居住在这个被围困的都城中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如今先生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而不离开呢?”鲁仲连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它用权术驾驭自己的臣子,奴隶般地役使自己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来见将军的原因,是想帮助赵国啊。”辛垣衍问:“先生,您将怎样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让魏国和燕国发兵救赵。”辛垣衍说:“燕国么,我倒是真的认为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使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回答:“那是因为魏国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的危害的缘故。如果让魏国了解了这一点,那么它一定会救助赵国的!”辛垣衍又问道:“秦国称帝究竟会有些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说:“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梁国也是万乘之国,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互相有称王的名义。(现在)秦国(既然)已经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秦)将剥夺他们认为没有才能的人的职位,而赐给那些他认为有才能的人;剥夺他所憎恨的人的职位,而给予他所喜爱的人。他(秦)又会让他的女儿、说坏话的女人做诸侯的妃子、姬妾,住在梁国的宫殿里,梁王哪能安心地呆着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以往的宠幸呢?”于是,辛垣衍站起身来,再次拜谢,道歉说:“开始我认为先生是个平凡的人,到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真正的贤士啊。我请求离开(梁国),不敢再劝说称帝秦国了。”秦军将领听说这件事,为此退兵五十里。恰巧这时魏国的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兵权,率领军队前来援救赵国,进攻秦军,秦军撤退,离开了邯郸。这时,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材料二:人们知道鲁仲连高尚的德义,却不知道鲁仲连的远见卓识。他拒绝封赏,抛弃千金,超脱世俗远游而去,终身不见,正是像麒麟凤凰一样难得的人才,堪称战国第一人。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②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备注〗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轮台:古西域地名(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鲁番的火焰山正逢六月,酷热难耐,赤亭道口人迹罕至,环境异常恶劣。B.李副使虽常出入边地驰骋沙场,可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C.诗人挽留李副使下马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足见两人的深情厚谊。D.这首诗一反送别诗常见的悲悲戚戚,写得格调高昂,显示出豪迈的气势。12.作者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1.B12.①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②他经常出塞,驰骋沙场,不再因望月而生愁。③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解析】【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轮台的月亮也深深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错误,“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故选B。【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人物形象能力。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因而理由之一是:他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完成使命,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因而理由之二是:他经常出塞,驰骋沙场,不再因望月而生愁。后三句,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不愧是一位英雄大丈夫。表明李副使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因而理由之三是:他远赴万里杀敌,渴望在战场上立功扬名。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将进酒》中,呼应前文“惟有饮者留其名”,化用三国时曹植洛阳宴饮典故,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2)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两句与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都描述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3)《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______”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_____”句所用典故相同。【答案】(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2)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3)女娲炼石补天处江娥啼竹素女愁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一部历史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之歌》通过实地走访,使现实与历史在故事发生地“相遇”。“现场实景+白描动画”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视听语言的创新,更体现了对大运河活态世界文化遗产的深层认识,真正实现了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欣欣向荣的今日运河,是活的历史,更是不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①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扮演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②近年来,一大批题材各异、形态不同的优秀纪录片,生动深入地讲述着中华文明故事,③深受广大观众好评。④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⑤却拥有一个显著的共性,⑥即深挖“新”与“常”,⑦于新处见常,于常处出新,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字”从遇见你》单集5分钟,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以说唱、动画等方式讲述汉字的独特性、延续性;《如果国宝会说话》基于对一件件文物细致独到的观察,让文物“自我表达”,讲述中华文明故事;《书简阅中国》通过30封古人书信,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纸短情长;《鲜生史》通过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与美食的渊源,展示美食里的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纪录片创作的无穷宝藏。坚持守正创新,纪录片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方面,拥有无限可能,令人期待。14.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相册”与“自我表达”的引号用法相同。B.“聚焦汉字,节奏明快”一句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C.“联通古人与现代人的共同情感”一句中“联通”应改为“连通”。D.“展示美食里的中国……”的省略号是列举未尽。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6.优秀纪录片的命名往往很有艺术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大运河之歌”“鲜生史”两个片名的理解。【答案】14.D15.语句①,改为“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或者“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语句④,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16.①“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表明看此纪录片,就是聆听大运河的传奇故事,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突出纪录片主题;②“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记录的是鲜美食物的故事,也是文化大家(先生)们的趣味历史故事,表明此节目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特。【解析】【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和词语的能力。A.“引号用法相同”错误,“国家相册”的引号是特定称谓,“自我表达”的引号是突出强调。B.“应改为顿号”错误,“聚焦汉字”与“节奏明快”并非并列短语,之间不能用顿号。C.“应改为‘连通’”错误,“联通”多用于连接无形的事物,这里用“联通”更能体现这种情感交流的动态性;“连通”多用于连接有形的事物,不能改。故选D。【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①“扮演着……使命”动宾搭配不当,“扮演”通常与“角色”等搭配,“使命”一般与“承担”“承载”等动词搭配。可改为“作为‘国家相册’,纪录片有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或者“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的重要使命”。语句④语序不当,“虽然这些优秀纪录片千姿百态”关联词位置不当,前后分句的主语都是“这些优秀纪录片”,关联词应该在主语的后面。可改为“这些优秀纪录片虽然千姿百态”。【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大运河之歌”,用比喻手法,把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比喻为一首歌,意味着这部纪录片是对大运河的一种赞美之作,从而生动表明看此纪录片,就如同聆听一首关于大运河的传奇故事之曲。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如同一首韵味悠长的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悠长的回味,“大运河之歌”这个片名很好地突出了纪录片围绕大运河展开,展现其丰富内涵的主题。“鲜生史”,谐音双关,新巧别致,“鲜生”既指鲜美食材,与纪录片中通过美食来展开内容相呼应;又指那些和美食相关的“先生”们,“史”是历史,表明这部纪录片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属性,虽然是从美食这个独特的角度切入,但讲述的是历史人物的故事,而且是从美食这个独特的、充满趣味的角度来呈现的。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呈现和解读,二者结合,就是通过美食家们的经典“文人菜”展现悠久的饮食文化,视角独到,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前,中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复杂的世界大变局、快速变革的科技创新、新知识新思想对人类的召唤,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态开创自己的人生格局、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而生活绝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向上”的青年。然而,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正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段强调“向上”生长的重要性,唯有“向上”才能谱写自身与国家的精彩。以此启示我们“向上”是青年人成长的时代所趋,青年人应以“向上”的积极心态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开拓进取。第二段围绕“向下”一词,以胡杨为例,强调“向下”扎根的重要性,“向下”稳固根基,“向上”才能稳健生长。材料围绕“向上”和“向下”两个核心词展开,引发青年学生对自己应如何成长这一问题的思考。写作时,考生应正确认识“向上”与“向下”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表里,在写作时,应综合考虑两者对于青年成长的意义,体现出辩证思维能力。行文过程中,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向上”与“向下”的内涵,“向上”与“向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向上”如何“向下”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感动中国”获得者陆鸿虽患脑瘫,却永不服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部门周例会会议记录模板
- 法医临床重点考点复习题解析
- 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
- 银行风险控制流程与操作指南
- 物业管理费收缴标准及操作手册
- 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课程设计范本
- 初中英语易错题专项训练试题集
- 试管婴儿技术协议与法律责任说明
- 2025年供用热力合同(GF-1999-0503)供热合同补充条款协议
- 2025年建材行业人才合作协议
- 《分众传媒公司介绍》课件
- 物资编码基础知识
- 管桩试桩方案
- 血液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难治性伯基特淋巴瘤病例分析专题报告
- 癌性疼痛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 冷库建设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 建筑设计行业2024年财务挑战解析
- 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 中国石化加油站视觉形象(VI)标准手册-课件
- 退费账户确认书
- 国家开放大学《政治学原理》章节自检自测题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