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2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3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4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综合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为五声音阶。《史记·乐书》记载:“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这一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A.重视选贤任能

B.尊重个性自由

C.强调多元互鉴

D.注重仁义道德2.佛教传入中国之时,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统治者开展灭佛运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了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是()A.儒学实现突破,彰显文化自信

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改变

D.佛教颠覆传统观念,不被社会重视3.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顶棚特有的一种装饰形式。早期多以藻纹作为装饰,“井者,束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隋代纹饰吸收了波斯图案花纹,《唐会要》中提到“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棋藻井”。明清时期造型多上圆下方,合乎古代宇宙观。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藻井装饰的发展()A.遵循了较为严格的等级礼制

B.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的穹顶式建筑风格

C.反映了古代大一统宇宙观念

D.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性和时代性特点4.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A.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

B.导致了礼崩乐坏的结果

C.与孔子的主张高度契合

D.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5.下表为唐宋时期关于“名禁”(人名禁忌的回避现象)的记述。名禁现象()朝代记述唐代“蒋严除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改授太子右卫副率”“冯宿除华州刺史,以父名子华,拜章乞罢,改左散骑常侍兼集贤殿学士”宋代吕希纯“迁著作郎,以父讳(吕希纯父名“公著”)不拜,擢起居舍人”A.巩固了理学正统地位

B.体现了趋吉避凶观念

C.凸显了以礼入法理念

D.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6.下图是南宋初年宫廷绘画《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以连环画形式描绘了重耳(晋文公)流亡至复国的历程。该画()

A.以写实手法表现宏大事件

B.旨在宣扬政权的正统地位

C.继承魏晋以形传神的风格

D.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7.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8.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往往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无意仕途。下表为史书中关于隐士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晋书》卷九四《隐逸传》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任旭……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宋书》卷九三《陶潜传》义熙末,征(潜)著作佐郎,不就。A.隐士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B.隐士崇奉佛道思想

C.社会动荡导致隐士的出现

D.隐士反对君主专制9.下表中的先秦文献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出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尚书·尧典》民生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秦爷》君子以容民畜众《周易》君子以振民育德《易·盅》A.统治者重视百姓监督

B.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C.天命观发生根本改变

D.儒家仁政思想已深入人心10.魏晋时期,士人通过文学作品宣扬“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唐代士人则借助诗词发出“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言。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环境的变迁

B.文学风格的迥异

C.主流思想的演变

D.国家政策的调整11.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12.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简纸文书及碑刻资料,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如楼兰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慰劳西域诸邦国时写给焉耆王等人的书信,而且符合魏晋书仪。这表明()A.文书制度普遍施行

B.华夏文化持续推广

C.民族关系趋向稳定

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13.如图是《木兰从军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刻画了一位“孝义”巾帼英雄形象,此后陆续赋予了“忠烈”“孝烈”及“爱国”民族英雄等形象。其形象不断被改编演绎反映出()

A.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视

B.文人对英雄形象的期待

C.民众对传统伦理的推崇

D.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14.龙虎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崇拜对象,从以下两幅与龙虎相关的图案可推知,中华文明具有()

蚌壳龙虎图案(距今6500年左右)

二十八宿漆箱图案(战国时期)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A.连续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凝聚性15.《论语·学而》载,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亦有语云:“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两则引文共同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应是(

)A.以人合天

B.知常达变

C.崇德尚贤

D.自强不息16.汉代儒学确立为官学之途,是从尊孔崇圣的前提出发,通过对经学的再诠释和具体应用,来适应现实和构造“儒教社会”,汉儒们与刘氏政权之间建立了一种以“经学”为中介的稳定持续的互动关系模式。这表明汉代()A.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B.大一统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C.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加速

D.选官用人标准已根本改变17.周公总结前朝治乱经验教训,指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强调“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连。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A.对施政理念的理性思考

B.已经摈弃传统的天命观

C.践行了儒家的政治主张

D.力图遵循原始民主传统18.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A.大一统文化的发展

B.基层教化的强化

C.社会风俗的地域性

D.多元文化的发展19.距今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以花和鸟为图案的彩陶图案逐渐向周围扩展。距今5300年左右,这类彩陶图案的分布范围南达长江上中下游,北至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地的西辽河流域,西到甘青地区,东抵黄河下游。这说明()A.古代先民审美取向逐渐趋同

B.中原地区的国家雏形初现

C.多元文化助推制陶技术革新

D.早期中华文明统一性突出20.中国人很早就学会养蚕缫丝,将“蚕”与“蝉”赋予相似的文化属性,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中都有玉蝉。常见于墓葬中的蝉形玉珍,有着“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寓意。这体现了中华文化()A.多元一体的特征

B.自强不息的精神

C.以人为本的理念

D.天人合一的思想二、材料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节又称为过年、年节、年岁等,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当时“年”称为“岁”。“岁”是一种和斧子差不多的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来祭祀。商朝高度重视祭祀,年由“岁”变作“祀”,周朝改称为“年”。汉武帝元封七年颁布新的《汉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春节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称上有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说法。辛亥革命之后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至此,“春节”的称谓才正式确定下来,这一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摘编自江西省教育厅《非遗,为什么是“春节”?》材料二

从国内各民族来看,春节先是汉族先民过的。但是,由于汉族在全国范围内分布极广,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族人民不断融合,互相渗透,春节逐渐变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重大传统节日。……在国内各民族中,还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年”,如苗族有“苗年”,藏族有“藏历年”等。远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的华人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装,自清晨开始即访友拜年,互道“恭喜发财”。随着震耳欲聋的锣鼓鞭炮声,人们扶老携幼涌上街头。有表演中国杂技的,还有演出中国古装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向心力。它不仅紧紧地吸引国内的各个民族,也吸引远离祖国的带有中华民族共同民族心理素质的国外华人。——摘编自邓毅顽《从春节习俗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1)根据材料一、二,分阶段概括中国春节的演变。(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节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簪花习俗由来已久。到了宋代,簪花习俗日益普遍。在不同的时节,宋人佩戴不同的花或将花用于装饰,如上元、立春等重要节日都有簪花的习俗,以增添节日喜庆欢娱的气氛,或寄托人们万事顺遂、身体安康的美好愿景。民间婚礼时,新郎也要簪花。司马光在《书仪》中写道:“世俗新婿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名体,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此话虽反映了司马光不喜爱簪花的态度,但仍认为男子簪花在北宋当时已然成为常态。当然,簪花习俗也让卖花行业生意火爆、花色品种丰富,四季不断,以种花为业的花户更是五花八门。节日簪花本是承载着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区域的民间记忆和民俗审美,但皇帝的赐花簪花礼仪蕴含着如下政治功能:皇帝赐予臣民花朵,使得森严又死板的君臣关系变得亲切,展现了皇帝对官员及平民百姓的恩宠,彰显了政治的清明。可见簪花也是统治者粉饰太平、安定人心的重要工具。——摘自曾永利《<东京梦华录>所见宋代节日簪花习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簪花习俗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簪花习俗流行的原因及影响。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期代表作品西周《尚书·无逸》:周公告诫周成王为政要勤劳,不能贪图安逸汉代刘邦在《手敕太子》中以自身实践告诫其子:“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魏晋南北朝《颜氏家训》对族中子弟提出:“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子当以养为心,父当以学为教”唐代唐太宗《帝范》:“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已勤劳,以行德义”“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夫圣世之君,存乎节俭”。白居易《遇物感兴因示子弟》:“于何保终吉,强弱刚柔间。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宋代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明代袁黄在《了凡四训》中指出:“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清代石成金在《传家宝》中要求子孙:存好心,行好事,节俭辛勤,循礼守法,义中求利,本分生涯,不要奢靡懒惰、利己损人、阴谋诈骗——摘编自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材料二

平阳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始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代,工商业发展迅速,都市繁荣,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雕版印刷技术逐渐成熟,都间接或直接地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产生。金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印刷业,平阳在官府的管理和扶持下成为雕版印刷的中心。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小说、戏曲、绘画等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木版年画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木版年画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摘编自尉英普《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平阳木版年画产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徽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可知,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其中“恻隐而爱人”体现的是“仁”,“方正而好义”体现的是“义”,“乐善而好施”体现的是“德”,“温舒而广大”体现的是“道”,“整齐而好礼”体现的是“礼”,综上可知,材料中的表述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仁义道德,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治主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华文化体现的做人原则,没有描述个性自由,排除B项;多元互鉴指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进步的趋势。选择A: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理学的史实可知,宋代出现理学思想,它吸取了佛道思想,加强了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彰显了文化自信,并从南宋后期起受到官方尊崇。排除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排除C:佛教的衰落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颠覆”一词过于绝对。3.答案:D解析:4.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天子”由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是“众父父”,这表明了对每个人的重视和尊重,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D项正确;法家思想适应了诸侯争霸的需要,材料中的观点与诸侯争霸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也遭到破坏,与天子内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天命观上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与材料中的观点有一定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名禁现象的相关知识。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于宋朝,与材料“唐代”不符,故A错误;B.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趋吉避凶观念无关,故B错误;C.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以礼入法理念无关,故C错误;D.材料中名禁现象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化了伦理纲常意识,故D正确。6.答案:B解析: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不同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具有相似的特征,说明当时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处理公共事务,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兽面或神人面不能证明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到宋朝(中国)。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庄周拒绝楚威王让其为相的厚币聘请,称宁在污渎中自快,不为有国者所羁;任旭因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接受惠帝的征辟;陶潜拒绝担任著作佐郎。他们都不慕名利,坚持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独立的精神人格,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束缚,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佛道思想,也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些隐士的行为与佛道思想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虽然任旭所处的永康初朝廷多故,社会动荡,但仅根据这一个例子不能推广到所有隐士,庄周所处的战国时期和陶潜所处的东晋末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且材料中没有明确表明社会动荡是他们成为隐士的唯一原因或主要原因,所以无法得出社会动荡导致隐士出现的普遍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隐士拒绝出仕的原因主要是追求自身的自由和独立,以及对当时局势或官场的一些看法,没有明确体现出他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尚书》《周易》的内容表明,先秦时期存在朴素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重视百姓监督及天命观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C两项;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代(中国)。材料中魏晋时期的士人重视个体内心,追求自由,崇尚自然;而唐代士人关注国家和社会责任,追求实现个人政治抱负。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黑暗,士人消极避世;而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繁荣稳定,士人积极进取,据此可知,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迁,A项正确;文学风格的迥异是材料所述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魏晋至唐代,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国家政策是宏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方针,是士人文学创作风格的大环境,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B解析: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在唐朝时开始出现,这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故选B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地区的书信往来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说明其深受华夏文化影响,并表明华夏文化推广到更广阔的地区推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文书制度的书写内容,而非该制度是否广泛推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的表述,且魏晋时期是民族交融与动荡时期,排除C项;此时是少数民族控制北方地区,西域地区不在为汉政权的管理范畴之内,不能体现西域管理措施是否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概括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木兰的形象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由“孝义”到“忠烈”、“孝烈”、“爱国”等民族英雄形象,木兰的“孝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来赋予的“忠烈”、“孝烈”、“爱国”形象,更是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这些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民众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和推崇,C项正确;虽然木兰的故事确实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但材料重点并不是在于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和变化,而是强调木兰形象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排除A项;文人的期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木兰形象的演变,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不是木兰形象演变的核心和灵魂,材料内容反映出民众对传统伦理的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距今6500年左右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虎图案,到战国时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漆箱图案,都有龙虎元素,这表明龙虎作为崇拜对象长期存在于中华文明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文化传承上具有连续性,A项正确;包容性强调的是对不同文化、思想等的接纳和融合,题干中仅展示了龙虎相关图案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并没有体现出对其他文化元素的包容吸纳,排除B项;多样性侧重于文化的种类丰富多样,这里主要围绕龙虎这一特定元素在不同时期的呈现,未体现出多种不同类型文化的特征,排除C项;凝聚性通常指文化对群体的向心力和团结作用,题干中没有涉及龙虎图案如何凝聚群体、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至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可知,两者都强调事物的根本和规律,“以人合天”强调的是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与题干所述内涵相符,A项正确;“知常达变”强调既要了解常规又要懂得变通,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崇德尚贤”侧重于推崇品德和贤能,材料未提及品德和贤能相关信息,排除C项;“自强不息”强调自我努力、不断进取,与材料强调的“本”和“道”的内涵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A解析:汉代儒学通过对经学再诠释和应用适应现实并构造“儒教社会”,与政权建立稳定互动关系,表明其具有较强适应性;大一统政治理念在先秦已有,汉代选官标准主要还是察举制,未根本改变,材料也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17.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周公总结前朝治乱的经验教训,……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连。”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产生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认识,体现了统治者对国家治理的思考,A项正确;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并未摈弃传统的天命观,表述有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恢复周礼,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王朝,维护的是奴隶主的根本利益,存在等级秩序严格的分封制。题干体现不出统治者遵循原始民主传统的信息,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呼应,且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安排节日的传统。根据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上南北分裂,但在文化方面,如岁时节庆等仍能体现出对秦汉传统的继承,反映了大一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延续性。尽管存在南北差异,但共同的文化根基使得在某些方面仍有一致性,这体现了大一统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讲述的是岁时节庆的传承,并未着重强调基层教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先是指出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情况,然后强调了南北在继承秦汉传统上的共性,重点并非突出社会风俗的地域性差异,而是在差异中呈现出的文化共性,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在一定差异基础上对传统的共同继承,而非单纯强调多元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9.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可知,以花和鸟为图案的彩陶图案从黄河中游地区传播到了其他地区且传播范围广阔,这种文化传播的现象,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不同地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点,D项正确;不能依据一种图案的流行就判定古代先民的审美取向趋同,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是距今6000至5300年前这段时期的文明,当时尚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彩陶图案的传播,并不涉及制陶技术的“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蝉之蜕而永生”“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得出,体现出中华文化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多元发源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蝉”“蚕”体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均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21.答案:(1)演变: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称为“岁”,后改称“祀”;周朝改称为“年”;汉武帝时期以正月为岁首,此后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名称多样;辛亥革命后正式定名为春节;新中国沿用至今。(2)影响:促进了汉族与各族人民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解析:(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但当时‘年‘称为‘岁。”可知,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称为“岁”,后改称“祀”;根据材料一“周朝改称为‘年”“可知,周朝改称为“年”;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元封七年颁布新的《汉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以后,春节一直是正月初一,名称上有岁首、正旦、元日、元旦不同说法。”可知,汉武帝时期以正月为岁首,此后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名称多样;根据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规定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与‘春节’的称谓才正式确定下来,这一称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