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联合调研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研究表明,在下图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距今约9000〜7500年)的碳化植物
遗存中,稻谷占食用植物总量的82%,而橡子、菱角等通过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比
17%o这可以用来印证()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农业社会B.原始农业与植物采集共存
C.稻作农业已经取代采集渔猎D.农业生产呈现多样性特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距今约9000〜7500年的贾湖村遗址碳化植物遗存中,稻谷占食用
植物总量的82%,同时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占17%,这表明当时既有原始农业,又有
采集经济,二者长期并存,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的经济特征,B项正确;贾湖遗址
位于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且“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缺乏材料支撑,排除A项;材料显示
采集仍占一定比例,无法说明稻作已完全取代采集渔猎,且新石器时代早期渔猎采集仍普
遍存在,排除C项;稻谷占绝对主导,橡子、菱角为采集所得,并非农业种植的多样性作
物,材料未体现农业生产中多种作物共同种植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2.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大致包括:一是多元区域文化兼并、融合导致政体组织逐渐扩大;二
是社会矛盾内在动力的作用导致从聚落形成早期国家;三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使文明内
涵日渐丰富,出现了新的物质文化与意识形态。据此可知,中国早期文明()
A.展现了石器时代的全貌B.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C.体现了内生演进的特征D.限制了区域之间的交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多元区域文化的兼并、融合推动了政体组织的发展,社会矛盾的作
用推动早期国家的形成,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使文明内涵日益丰富,这些均属于中国早期文
明内部动力主导的演进过程,符合“内生演进”的定义,C项正确。中国早期文明演进内容所
涵盖的时间范围较广,从原始的多元区域文化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不仅仅局限于石器时代,
还涉及青铜时代等阶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华夏”这一特定的文化和民族
认同符号,也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以“华夏”为核心的自我认同意识,排
除B项;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恰恰体现出中国早期文明区域之间的交流是较为频繁和广泛
的,与“限制”一词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左传》记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数量多少征税;公元前538年
郑国子产“作丘赋”,按土地数量征纳军赋。这反映出()
A.土地私有化推动赋税制度的转型B.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强化
C.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基本模式D.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数量多少征税……郑国子产'作丘赋',按土
地数量征纳军赋”可知,这两个改革都是适应土地私有化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逐步瓦解、私田兴起,各国开始改革赋税制度,由此可知土地私有化促使各国
调整赋税制度以适应新土地占有关系,A项正确;井田制因私田出现而衰落,排除B项;
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普及后逐渐形成,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雏形出现于战国
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如表是南北朝及隋朝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情况。这些调整()
南北朝时期实行州、君B、县三级制,且数量极多
隋文帝罢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改州为郡,并对郡县大加省并
A.有助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现象
C.加强中央对地方机构的监察D.推动了君主集权体制重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从南北朝到隋朝,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减少,这有助于行政效率的
提高,A项正确;消除割据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在地方设置监察机构可以加强中央
对地方的监督,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排除C项;君主集权涉及君权与相权之间的斗争,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材料未说明相权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表中唐宋间人口与耕地的数量在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的差异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
是()
人口数量耕地数量
北宋元丰六
唐天宝十四年北宋大观四年唐天宝年间
年
46734784(男丁)
官方统计数额529193094.84亿亩4.617亿亩
8700余万(总人口)
学者估算实际
7000—8000万约1亿6.2—6.8亿亩7—7.5亿亩
数额
注:北宋官方人口统计数据仅为男丁数量,历史学家据此推算当时总人口为8700余万
A.土地政策的调整B.赋税制度的变革
C,社会管控的松弛D.疆域面积的盈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经过对表格中数据的对比测算,可以看到唐朝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
与实际人口的差额明显高于北宋,而北宋官方统计的耕地数量与实际耕地的差额则明显高于
唐朝,说明唐朝在表中所示历史时期的人口瞒报现象更严重,而北宋则存在更为严重的土地
瞒报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天宝年间仍实行租庸调制,赋役征收的突出特点是“舍地
而税人”,北宋以后沿用两税法,赋役征收则主要体现为“舍人而税地”,这是造成两税法改
革前后唐宋年间民间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和土地瞒报现象的根源,B项正确;唐宋时期土地
政策有所调整,唐朝实行均田制,宋朝“不抑兼并”,但土地政策主要影响的是土地的分配
和兼并情况,并不是人口统计和耕地统计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宋朝社会管控相对
唐朝有所松弛,但这并不是导致人口与耕地官方统计与实际层面差异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
因,排除C项;北宋疆域相比唐朝有所缩小,但这与人口和耕地统计数据的差异关系不大。
人口和耕地统计主要是针对王朝实际控制区域内的情况,疆域变化不是造成统计差异的主要
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6.如图为明清时期文人游记行程分布图,横坐标序号代表不同文人撰写的游记中记录的行
程次数,纵坐标起始年份反映行程开始时间。这表明()
A.交通水利工程兴修决定文人出行意愿B.重大历史事件影响文人旅行活动
C.明清游记的数量与王朝兴衰密切相关D,经济重心南移助推地区游记创作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到,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节点附近,文人游记行程次数
有明显变化,比如明清之交(1644年)、乾隆帝最后一次南巡(1784年)等,说明重大历史事
件影响了文人旅行活动,B项正确;交通水利工程兴修会影响文人出行,但“决定”表述过
于绝对,文人出行意愿还受到个人兴趣、政治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排除A
项;题干中的图展示的是文人游记行程分布情况,也就是不同文人撰写的游记中记录的行
程次数以及行程开始时间,并非游记数量,且从图中无法直接得出游记数量与王朝兴衰密
切相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于南宋时期完成,与明清时期文人游记行程分布无直接
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这引起了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
对以银为币和赋税征银问题发表了不少看法,见表。这些主张()
代表
主张
人物
“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
黄宗羲
非废金银不可。”
顾炎武“田野之氓,不为商贾,不为官,不为盗贼,银奚自而来哉!”
王夫之“其物愈多,而天下愈贫”,使“财亟聚于上,民日贫馁而不自知。”
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趋势B.意在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C.强调重农抑商的必要性D.体现了传统儒学价值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他们均反对以白银为货币,认为赋
税征银加剧了百姓贫困和社会不公。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思想家的主张根植于传统儒学的
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应施行仁政、体恤民生疾苦,反对过度剥削,符合儒家“重义轻
利”“以民为本”的价值观,D项正确;明中叶后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思想
家们主张废除金银,实际是对商品经济趋势的反思而非顺应,排除A项;材料聚焦赋税和
货币问题,未直接指向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B项;他们关注农民困境,批判白银流通的
弊端,但未明确主张抑制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图是1820-1920年“科学”与“格致”词汇的使用频次对比,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状
况。该图反映了()
------------------------------------------------------------------------------
-----------------------------------------------------------------------------
A.西学传播遭遇阻碍B.理学思想仍占主流
C.洋务运动方兴未艾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科学使用频次明显上升,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不
断加深,因此对于西方科学较为重视,D项正确;科学使用频次增加意味着西学传播较快,
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理学的地位,而且科学的发展必然会冲击理学,排除B项;
1895年洋务运动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9.对下图中战役取得胜利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军队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B.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战役
C.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D.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了抗战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正太铁路”“平汉铁路”“八路军破袭铁路地段”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
1940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即百
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振奋了抗战精神,D项正确;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
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A项;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
的战役,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C
项。故选D项。
10.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具体措施
包括实行利改税的体制,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制,改革工资奖励
制度等。这表明当时()
A,对外开放从沿海地区深入内地
B.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部署
C.国家重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D.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逐步转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83年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其内容包
括实行利改税、改善国企关系、健全经济责任制和改革工资制度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当时
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的转变,D项正确;对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属于经济改革而
不是对外开放,排除A项;三线建设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工业,排除
B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发展格局,社会经济发展并不是均衡的,排除
C项。故选D项。
11.古代西亚文明在文字、法律与技术领域深刻影响了人类发展进程。考古学家在苏美尔
城邦遗址中发现大量泥板文书,内容涵盖数学计算、土地契约与神话史诗;古代西亚对世
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之一是()
A.创立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
B.制定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典
C.编制了基于六十进制的天文历法系统
D.推广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书写方式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在古代西亚地区文字出现较早,文明内涵丰富,其中建立起
的古巴比伦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B项正确;创立了以雅典
为代表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希腊的成就,排除A项;六十进制虽然是两河流域的成就,但
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有限,排除C项;拉丁字母是欧洲文明。与西亚文明无关,排
除D项。故选B项。
12.14—15世纪,西欧耕地面积减少,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英国的养羊业、尼德兰的奶
牛业都得到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谷物向远地运输的情况日益普遍,法国朗格多克的
粮食被贩运到意大利热那亚等地。这些现象()
A.反映出农业资本主义的产生B.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庄园体制
C.体现了西欧王权加强D.受到商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封建庄园体制下,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庄园主和自身
的生活需要,商品交换并不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模式,使农民
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动摇了封建庄园体制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雇佣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西欧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庄园体制,有利于王
权的加强,但材料并不能体现这一现象,且同时期意大利王权加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现象,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3.英国东印度公司为给日益扩大的殖民和贸易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规定1657年以后要
通过扩大发行信用债券的方式,利用信贷基金、英格兰银行等代理机构进行公开筹资,从而
形成一种比较长久的资本结构。这说明()
A.商业经营形式发生重大转变B.资本输出成为殖民扩张主要形式
C.近代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政府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657年以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传统的依靠自身积累资金或少数
投资者出资等方式,转变为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公开筹资,这种利用信用债券和金融代理机
构的做法,是一种新型的商业经营融资模式,体现了商业经营形式的重大变革,A项正
确;当时处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主要的殖民扩张形式是掠夺财富、建立殖民地等,资本
输出成为殖民扩张主要形式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近代金融体系的形成是一
个较为复杂和长期的过程,仅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这一筹资方式不能说明近代金融体系已经
初步形成,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自身的商业经营和筹资行为,没
有体现政府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4.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围绕日本侵略战争,审理了“共同谋议”(即“总体战争计划”)与
“实行”两类反和平罪。在法庭的认定中,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反和平罪走向“实行”的开端,
而在此之前的“共同谋议”之罪,依据明确的国际法之规定,1928年被认定为追溯其侵华罪
行的起始时间。对日本法西斯反和平罪行起始时间的确定()
A.彻底清算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B.以《国联盟约》为主要依据
C.体现出国际法实施中的局限性D.以《非战公约》为明确依据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法西斯的反和平罪,即策划侵略的“共同谋议”之罪。依
据《非战公约》(1928年颁布)明确规定,将日本法西斯反和平罪行起始时间定为1928年,
D项正确;彻底清算罪行的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国联盟约》主要涉及集体
安全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依据明确国际法之规定”说明法律依据充分,并
非体现局限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5.如表是1928—1937年苏联国家预算与工业发展利润提成的部分情况。据表可知,这一
时期苏联()
年份国家预算对工业的拨款(百工业给国家预算的实际利润提成(百万
万卢布)卢布)
1928—1929年1250.2641.3
1933年13728.64168.0
1937年15300.06500.0
A.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了资金B.工业利润是国家预算主要来源
C.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快速发展D.经济发展受国际形势影响较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苏联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
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业化方针,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通过对工业的高投入,如国家
预算对工业的拨款(百万卢布),由1928-1929年的1250.2卢布,增加到1937年的15300
卢布,而“工业给国家预算的实际利润提成(百万卢布)”却不到国家拨款的1/2,即依靠本
国力量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这可以说明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快速发展,C项正确;材料
没有涉及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资金的内容,排除A项;税收是国家预算主要来源,而工业
利润只是国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仅仅是强调1928—1937年苏联国家预
算与工业发展利润提成的部分情况,但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6.下图为美国学者克里夫顿・摩根等人根据真实数据编制的二战后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
经济制裁次数及趋势图。它表明()
«密美国经济*1截口美国单边拄济制裁■美国非华通经济制裁
»1口一1EL1EL111
1945-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2潭
A.多极化趋势加强削弱了美国制裁效果
B.二战后单边主义制裁取代了多边制裁
C.美国经济制裁的目标和对象日益分散化
D.制裁频率明显上升反映美国霸权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1990-2005年美国作为主要发起方的经济制
裁次数突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发展,美国的经
济制裁目标从苏联转向更多范围的新兴发展的国家,导致经济制裁的次数和趋势都极具发
展,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制裁的目标和对象日益分散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
制裁次数增多,说明多极化趋势加强并未削弱美国的制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
非单边制裁的次数也在增加,说明单边主义制裁未取代多变制裁,排除B项;美国在二战
之后就确立了霸权地位,而非随着制裁频率的增加确立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
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致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
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
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
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
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
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谕《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材料二: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
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
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
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
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
【答案】(1)原因:北京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元朝的政治格局为明朝
提供了借鉴;辽金元长期经营奠定了北京的国都基础;相关的南北漕运、海运发达;顺应了
唐宋以来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趋势;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巩固发展
了大一统国家。
(2)措施:签订《尼布楚条约》,击败准嘎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完成对边疆地区的
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专门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
疆地区的管理。
【解析】
【小问1】根据材料一“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
独特优势”得出北京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材料一“元朝'大一统’的
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致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得出元朝的政治格
局为明朝提供了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金元长期经营奠定了北京的国都基础;根据材
料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和所学知识可知,相关的南
北漕运、海运发达;根据材料一“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和所学知识可知,顺应了唐宋以来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趋
势;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小问2】关于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清入关后,密切关
注边疆事务,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
‘大一统'帝国”和所学知识可从签订《尼布楚条约》,击败准喝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等,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专门
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等方面分析作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时间事件
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
1842年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奕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6月—9月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主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1840年—1842年和1856年—1860年由西方列强发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
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独立、主
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会
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
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
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
的屈辱。
示例2主题: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探索史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
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
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9世
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
辛亥革命,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冲击了旧的封建体制,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风俗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
因的反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
动。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总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不断探求
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对材料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分类,然后从分类中的历史事件中
提炼出一个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即可。例如:根据材料“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全
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1895年4月,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等事
件可提炼出一个主题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展开分析即可,最后总结,鸦片
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例
如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19世纪60年代,奕诉、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1898年6月—9月,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
法”“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1915年
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等信息可提炼出主题是近代中国史是一部
探索史。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化运动等内容展开分析,最后总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到
“制度,,再到“观念”,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让统治阶
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
个世界。”——《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
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
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832年伊始,一系列法案扩大了男性公民选举权,财产
资格的限制大大降低,这为最终实现男性公民的普选权铺平了道路……19世纪80年代,
德国在奥托・冯・俾斯麦的领导下,引入医疗保险、失业补偿金与养老金,为劳动大众提供社
会保障。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通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
路……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
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工人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提出这一理论的经济
和思想基础。
(2)据材料二,概括“工人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作用,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
运动之间的关系。
(3)据材料三,归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结合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史实,
说明这一主张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主要表现。
【答案】(1)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
义经济的发展。思想基础: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
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内外教育研究方法
- 宝马3系产品介绍
- 急诊绿色通道介绍
- 儿童健康体检宣教
- 介绍酒店各个部门
- 瑞金职业学院介绍
- 股骨颈骨折护理科普
- 教育成果汇报
- 商场客诉处理方法
- 颐和先锋书店介绍
- 2025届天津市春季高考升学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一)英语(无答案)
- 床垫知识培训课件
-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件-第七章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 2024电气安全事故案例
- 美国高中课件教学课件
- 体育论文报告会
- 物业服务品质控制培训
- 消除“艾梅乙”医疗歧视-从我做起
- DB34∕T 4433-2023 检测实验室公正性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 自考《兽医内科学与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题库大全(含答案)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动物疫病检疫检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