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PAGEPAGE1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四)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器皿,其显著特点是拥有“流”和“把手”,同时拥有三足支撑,使其既具备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能力。在某些特定时刻,鬻还可以用来盛放其他物品,如稻谷、种子等。这种设计体现了()A.小农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精细化特点B.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技术反映C.原始社会礼器一器多用的设计特点D.对实用功能和对生活便利性的考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器皿,同时拥有三足支撑,使其既具备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能力。在某些特定时刻,鬻还可以用来盛放其他物品,如稻谷、种子等”结合所学可知,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器皿,其“流”“把手”和三足结构的设计,既满足了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实用性,甚至可临时存放谷物等物品。这种多功能集成的设计体现了原始先民对器物实用功能的极致追求,强调“一器多用”和“把手便于握持、三足稳定支撑”,反映了当时人类对生活便利性的高度关注,D项正确;小农经济和生产工具精细化是后世农业社会的特征,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符,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陶器为主,铜器尚未普及,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鬻作为礼器的用途,且材料虽提到鬻是“象形、制作精美”的陶器,但明确其功能为流质饮食容器或酒器,属于日常实用器皿,而非礼器,排除C项。故选D项。2.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节葬”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许行(农家代表人物)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A.追求平均的思想主流 B.重农思想的不断发展C.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 D.社会思想的统一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墨子提出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许行(农家代表人物)提出,君民并耕,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导致旧有等级制度松动,士、农、工、商等阶层分化加剧。墨家和农家的主张都聚焦于消弭阶层差异,试图通过思想主张回应社会矛盾,而非单纯追求平均或重农,C项正确;虽然墨家主张“兼爱”,但材料中“节葬”和“君民并耕”更强调阶层平等而非财富平均,排除A项;许行的农家思想确有重农色彩,但墨子“节葬”与此无关,两者共性在于阶层批判,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多元而非统一,与题干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据文献记载,虽然汉武帝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仅占官僚集团中的少数派。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由此可知,当时()A.秦朝焚书坑儒对汉朝影响深远B.统治策略具有一定务实倾向C.法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D.理学对官僚政治的部分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汉武帝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仅占官僚集团中的少数派,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可知,汉武帝虽然在思想上推行“独尊儒术”,但在官僚任用方面并没有单纯地以儒家思想为唯一标准,而是考虑到实际的统治需要,任用了较多的法吏官僚,这说明汉武帝的统治策略不是单纯地依赖某一种思想,而是具有一定的务实倾向,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官僚集团,以更好地维护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儒生和法吏官僚数量的情况,并没有涉及秦朝焚书坑儒对汉朝的影响,秦朝焚书坑儒主要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与汉武帝时期官僚集团的构成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思想虽然在官僚集团中有一定体现,但并没有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材料中儒生在官僚集团中仍有一定数量,且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身就表明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根据材料,理学产生于宋代,而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时期,时间上相差甚远,所以理学不可能对汉武帝时期的官僚政治产生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据《册府元龟》卷495记载:唐玄宗时虽下令“若有违犯,科违敕罪”,“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但效果甚微。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A.农地制度亟需变革 B.两税法已遭到破坏C.政府监管政策宽松 D.君主权威急剧下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严重,原有的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地制度亟需变革,A项正确;根据题目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时间,两税法实行在“安史之乱”之后,而此时两税法尚未实施,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的这一禁令收效甚微,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土地制度、政治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并不代表“政府监管政策宽松”,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无法体现君主权威急剧下降的政治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北宋李昉、扈蒙、李穆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县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A.重农政策的松弛迹象 B.格物致知的文化反映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 D.小生产者守旧的心态【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王县略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牛的保护,宋朝非常重视对耕牛的保护,不仅在官方、高层出台了严苛的刑罚措施,并且在基层、民间也形成了“杀牛报应”的文化,材料正是“杀牛报应”的文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对农耕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小说神怪故事,无法体现宋朝理学格物致知思想,排除B项;“杀牛报应”是对牛的重视,非守旧心态,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清时期的古典文学《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A.明清小说商业价值的需求 B.市民对文学世俗化的追求C.明清时期印刷业的新发展 D.市民文学灵活的叙事风格【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古代,小说的受众广泛存在于市民阶层等大众群体中,用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开篇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可以根据章节进行分段出版,章节开头或结尾的一段诗词能够帮助读者回味故事或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这些都有助于吸引读者和购书者,提升小说的商业价值,A项正确;文学世俗化是指文学创作逐渐趋向于通俗、接地气,使普通百姓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材料所述叙事模式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而非方便市民理解,排除B项;印刷业的新发展主要影响小说出版发行,不能直接影响小说内容和叙事模式,排除C项;“灵活的叙事风格”属于现象而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7.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A.抵御列强的文化侵略 B.加快收复新疆的步伐C.增强和培育国家认同 D.引导晚清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可知,通过教授汉文,能让新疆民众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华文化,增强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在券票上使用汉文兼注回字,方便民众理解,也有助于加强国家行政制度在新疆的推行,从而增强和培育新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根据材料,材料中左宗棠的建议主要是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以及在征收券票上使用汉文兼注回字,目的并非抵御列强的文化侵略,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在新疆进行文化侵略的相关内容,且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而不是抵御文化侵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疆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收复,此时他提出这些建议主要是为了巩固对新疆的治理和管理,而不是加快收复新疆的步伐,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中左宗棠的建议主要是针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并非引导晚清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而材料重点在于新疆地区的文化和行政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昭通县志稿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共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 B.侧面反映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C.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了影响 D.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复杂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众议改用阳历,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可知,民国时期虽然决定改用阳历,但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军政界用阳历,而民众、农、商在年节等方面仍用阴历的情况,这体现了在历法改革过程中,新历法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存在着从旧历法到新历法的过渡阶段,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仅提到了历法使用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并没有关于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无法从历法使用情况得出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的结论,实际上,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依靠的是新军和会党等力量,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国内阳历和阴历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历法使用情况,而不是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情况。此时晚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1935年4月,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等率领下,攻占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宣威县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包括打土豪、分田地、释放无辜群众等,播下了革命火种,在宣威籍员徐文烈、何正坤等带领下,300余名宣威青年参加了军队。红九军团在云南宣威的革命活动()A.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实践 B.使八路军革命力量得到及时补充C.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一定基础 D.充分说明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军通过打击土豪劣绅、分配土地给农民等方式,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受到了革命带来的希望。同时,红军还广泛宣传革命道理,使更多的人明白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从而积极支持并参与革命事业,D项正确;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A项;此时红军尚未改编,排除B项;遵义会议已经召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农村广泛持续地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福建地区的扫盲读本中多有新旧社会对比内容,如某篇课文借用老农的口吻说,旧社会“不讲理,富人享福,穷人受气”;新社会“好汉懒汉分高低”,“活一年,好一年,日子越过越香甜”。这一做法()A.革除新社会所存在的封建旧俗 B.强化人民对新政权的情感认同C.宣传了新社会土地改革的成果 D.调动了人民加入公社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地区扫盲读本中多有新旧社会对比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意在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情感认同,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新旧社会整体状况的对比,而非单纯针对封建旧俗,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着重突出土改方面的成果,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对比,排除C项;人民公社运动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某学者在1992~1993年对山东安丘和河南商丘两地200名农户的调查。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家庭农业生产谁做决定A.一定程度反映农户家庭男性地位提高B.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意识得到显著增强C.部分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多样选择D.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意识的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数据来看,“户主一人决定”和“全家讨论决定”的情况占比较高(分别占比52.8%和30.1%,合计占比82.9%),说明农户在家庭农业生产决策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反映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意识的提高,同时,还有部分农户会“听从干部意见”“参考邻居意见”等,也体现了农民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一步表明农民自主意识的提升,D项正确;根据材料,表格中仅呈现了农户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做决定的不同方式及相应的户数和比例,并没有任何关于家庭男性地位的信息,无法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男性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没有涉及农民参与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市场交易行为、对市场信息的关注程度等,所以不能得出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中只是展示了农户在农业生产决策方面的情况,没有体现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多样选择,如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A.教会势力对经济有很强控制力B.出现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趋势C.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互相依赖D.各国王权集中的程度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神圣罗马帝国的教会一定程度上掌控铸币权,法国大领主控制铸币业,反映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王权受到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牵制。英国王室控制了大量铸币厂,表明英国王权相对比较强大。可见铸币权情况反映各国王权集中的程度存在差异,D项正确;“教会势力对经济有很强控制力”主要存在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西欧各国的共同特点,排除A项;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趋势是在中世纪后期才明显出现的,材料所述为中世纪中期,且仅凭铸币权情况看不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看不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排除B项;教会控制铸币权主要是削弱国王权力,反映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互相斗争,而非依赖,排除C项。故选D项。13.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与路德派在婚姻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天主教会认为,婚姻需要经过神父主持下的宣誓仪式即为合法;路德派则认为婚姻是世俗事务,违背父母意愿的未成年人结婚是非法的,应该被禁止。二者论争的焦点在于()A.俗权与神权的关系 B.世俗生活的主导权C.因行与因信的关系 D.婚姻自由实现途径【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天主教会与路德派在婚姻问题上的分歧,天主教会主张宗教仪式的必要性,反映了宗教权威对世俗生活的介入,而路德派则主张婚姻应由世俗法律和家庭秩序来规范,其本质是双方对世俗主导权的强调,B项正确;争论的焦点是世俗生活的主导权,而非广义的俗权与神权关系,排除A项;“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即可得救。题干中婚姻问题的论争未涉及到这两种关于救赎方式的核心教义,排除C项;天主教会和路德派的主张并非是婚姻自由的实现途径,而是关于婚姻管辖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4.虽然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但英国对此类发明的讯息及技术资料,比当时任何一国都更有兴趣。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材料强调()A.英国并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利于技术传播C.英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技术推广D.美国交通技术突破具有很强偶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可知,英国有着航海传统,并且市场需求和利润的刺激使得英国对轮船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仿造的动力,这说明英国的社会环境(包括航海传统、市场需求等)更有利于技术的推广,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从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及在纺织、冶金、采矿等众多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广泛应用,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全球的传播。材料中只是强调英国对美国轮船发明的兴趣和仿造,不能说明英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材料中讲述的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1807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事件,此时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所以材料内容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利于技术传播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对美国轮船发明的反应和自身有利于技术推广的社会环境,并没有涉及美国交通技术突破是否具有偶然性的内容,材料重点在于英国对轮船技术的态度和应用,而不是美国技术突破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积极开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事训练班。截至1940年5月,苏联就有19所高等军事学校,它们培养出了48000名军官和10万多名下级军官和军事技术人员。此举()A.为应对特殊的国际形势奠定了基础 B.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军事动员的体现C.一定程度确保了苏联不受德国侵略 D.有利于苏联与德签订退出一战协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截至1940年5月,苏联就有19所高等军事学校,它们培养出了48000名军官和10万多名下级军官和军事技术人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积极开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事训练班,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这有利于苏联应对当时欧洲法西斯猖獗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A项正确;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受到德国侵略,排除C项;苏联与德签订退出一战协议发生在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由此可推知,这一现象()A.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全球性流动 B.导致劳动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C.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D.说明西欧国家竞争力逐步衰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结合所学可知,1985—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快速增长(年增3%以上),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增速较低(1%),日本停滞,德国甚至减少。这种劳动力供给的区域分化,使得跨国资本为寻求更低成本、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直接推动了资本全球化的进程,A项正确;劳动力通常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而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反而可能吸引移民。题干现象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的区域差异,而非劳动力跨国流动本身,排除B项;资本为匹配劳动力资源而全球流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实际现象促进了全球化,排除C项;德国等西欧国家劳动力减少可能抬高生产成本,但其通过技术升级可抵消劳动力劣势,因此“竞争力逐步衰退”缺乏直接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宋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答案】(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重视对女子德行的规范。(2)表现: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解析】【小问1】据材料一“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可得出“统治阶层重视”;“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可得出“形式灵活多样”;“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得出“渗透儒家思想”;“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可得出“功利色彩浓厚”;“唐宋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可得出“重视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小问2】据材料二“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可得出“主张向西方学习”;“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可得出“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可得出“提倡经世致用”;“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可得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64年帕多瓦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裁明:没有“样本”就没有大学。所谓样本,是指准备传播的著作的抄写本。……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材料二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科书编纂是中国学校历史教科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嘏的《中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等。从清朝末年学习、模仿、翻译外国历史教材,到民国初年开始自编历史教科书,再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取代文言文历史教科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规定教材编写要符合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历史教材编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史教材发展变化的原因。【答案】(1)背景: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积淀。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2)原因:民族主义的推动;西方文化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确立。【解析】【小问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化的积累;根据材料一“1264年帕多瓦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裁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教育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可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材料一“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小问2】原因:根据材料二“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嘏的《中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义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从清朝末年学习、模仿、翻译外国历史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文化的传入;根据材料二“再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取代文言文历史教科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规定教材编写要符合教育宗旨和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确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8年,云南58、60军北上抗日,曲焕拿满腔爱国热血沸腾难抑,主动捐献3万瓶万应百宝开(云南白药原名)给抗日官兵。3月,李宗仁亲率川、滇、鲁诸军,在台儿庄与日军浴血奋战,一举毙敌两万余人。白药因药效如神,以其显著的止血、止痛、消炎、消肿等功效,使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外伤、骨折、劳损、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云南白药作为滇军的“随身三件宝”之一,滇军神威也令白药名声大振,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白药供不应求,在国内畅销,并远销港澳、新加坡、雅加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摘编自邱纪凤《“云南白药”的创制人曲焕章》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云南白药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进行解读。(要求:解读言之有理,条理清晰,至少从三个角度进行解读)【答案】解读:角度一:云南白药作为一种誉满中外的伤科中成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范围使得它在战争中成了救治伤员的重要药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显著的贡献。角度二:云南白药在抗日战争中还体现了其民族品牌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作为国产成药的代表,它在国内广泛生产并供应到前线,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爱国情怀和企业责任也进一步彰显了云南白药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角度三:云南白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杰出代表,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至港澳、新加坡、雅加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展现了民族工业的实力和魅力。其独特的配方和卓越的疗效,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认可和赞誉。(答案示例仅从云南白药抗日战争贡献、云南白药担当与社会责任、民族品牌的崛起三个角度解读,其他如从振奋民族精神、传承中医药文化等角度亦可得分)【解析】作用:首先,根据材料“白药因药效如神,以其显著的止血、止痛、消炎、消肿等功效,使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外伤、骨折、劳损、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得出观点为:云南白药在救治伤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战事频繁,伤员众多,云南白药以其显著的疗效,为救治前线伤员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其次,根据材料“曲焕拿满腔爱国热血沸腾难抑,主动捐献3万瓶万应百宝开(云南白药原名)给抗日官兵”得出观点为:云南白药体现了民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民族企业曲焕章主动捐献药品,体现了其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情怀,这种精神激励了前线将士英勇抗敌,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再次,根据材料“云南白药作为滇军的‘随身三件宝’之一,滇军神威也令白药名声大振,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出观点为:云南白药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云南白药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使其成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增强了国人对民族工业的信心,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兼具教育与娱乐功能,更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下表为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品。类别主要作品塑造的儿童形象童话类《金河王》《公主与妖魔》《北风的背后》《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勤劳、勇敢、善良、诚实苦难类《水孩子》《流浪儿》《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贫困、孤苦无依探险类《捕鲸者彼得》《远在南美的大草原》《金银岛》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知识、科幻类《蜡烛的故事》《时间旅行机》《摩若博士岛》《星际战争》热衷科学、追求真理幻想类《爱丽丝漫游奇境》《荒诞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富于想象、滑稽怪诞——摘编自钟雅璇《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围绕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及塑造的儿童形象,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答案】示例:论题: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及塑造的儿童形象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阐述: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持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雇佣童工现象普遍,文学作品中儿童贫困、孤苦无依的形象正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童工现象的写照;英国思想解放运动及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持续深入,儿童读物逐渐摆脱宗教思想控制,增趣益智,充实了娱乐艺术功能,热衷科学、追求真理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由宗教和成人的附属品转化为富有各种美德又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的独立个体;儿童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勇于冒险、富于想象的儿童形象更加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对儿童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认识,是这一时期英国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综上所述,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及塑造的儿童形象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兼具教育与娱乐功能,更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持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雇佣童工现象普遍,此时的儿童文学所表现的是在当时的儿童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提炼论题为: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及塑造的儿童形象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对儿童的影响,人文主义的发展,儿童文学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持续进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雇佣童工现象普遍,文学作品中儿童贫困、孤苦无依的形象正是工业革命背景下童工现象的写照;英国思想解放运动及自然科学的深入发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影响持续深入,儿童读物逐渐摆脱宗教思想控制,增趣益智,充实了娱乐艺术功能,热衷科学、追求真理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由宗教和成人的附属品转化为富有各种美德又天真烂漫、顽皮淘气的独立个体;儿童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勇于冒险、富于想象的儿童形象更加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成长需求,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对儿童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认识,是这一时期英国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体现。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及塑造的儿童形象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备考实用性联考(四)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器皿,其显著特点是拥有“流”和“把手”,同时拥有三足支撑,使其既具备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能力。在某些特定时刻,鬻还可以用来盛放其他物品,如稻谷、种子等。这种设计体现了()A.小农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精细化特点B.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技术反映C.原始社会礼器一器多用的设计特点D.对实用功能和对生活便利性的考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器皿,同时拥有三足支撑,使其既具备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能力。在某些特定时刻,鬻还可以用来盛放其他物品,如稻谷、种子等”结合所学可知,鬻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器皿,其“流”“把手”和三足结构的设计,既满足了盛水、倒水的水器功能,又具备炊煮加热的实用性,甚至可临时存放谷物等物品。这种多功能集成的设计体现了原始先民对器物实用功能的极致追求,强调“一器多用”和“把手便于握持、三足稳定支撑”,反映了当时人类对生活便利性的高度关注,D项正确;小农经济和生产工具精细化是后世农业社会的特征,与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不符,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陶器为主,铜器尚未普及,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鬻作为礼器的用途,且材料虽提到鬻是“象形、制作精美”的陶器,但明确其功能为流质饮食容器或酒器,属于日常实用器皿,而非礼器,排除C项。故选D项。2.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节葬”主张,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许行(农家代表人物)提出“君民并耕”之说,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上述主张反映了当时()A.追求平均的思想主流 B.重农思想的不断发展C.社会阶层的分化现象 D.社会思想的统一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墨子提出认为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许行(农家代表人物)提出,君民并耕,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变革导致旧有等级制度松动,士、农、工、商等阶层分化加剧。墨家和农家的主张都聚焦于消弭阶层差异,试图通过思想主张回应社会矛盾,而非单纯追求平均或重农,C项正确;虽然墨家主张“兼爱”,但材料中“节葬”和“君民并耕”更强调阶层平等而非财富平均,排除A项;许行的农家思想确有重农色彩,但墨子“节葬”与此无关,两者共性在于阶层批判,排除B项;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多元而非统一,与题干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3.据文献记载,虽然汉武帝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仅占官僚集团中的少数派。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由此可知,当时()A.秦朝焚书坑儒对汉朝影响深远B.统治策略具有一定务实倾向C.法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D.理学对官僚政治的部分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虽然汉武帝推行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儒生在中央和地方任中、高级官僚的数量并未占据绝对优势,仅占官僚集团中的少数派,相反,法吏官僚数量却较多”可知,汉武帝虽然在思想上推行“独尊儒术”,但在官僚任用方面并没有单纯地以儒家思想为唯一标准,而是考虑到实际的统治需要,任用了较多的法吏官僚,这说明汉武帝的统治策略不是单纯地依赖某一种思想,而是具有一定的务实倾向,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官僚集团,以更好地维护统治,B项正确;根据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汉武帝时期儒生和法吏官僚数量的情况,并没有涉及秦朝焚书坑儒对汉朝的影响,秦朝焚书坑儒主要是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与汉武帝时期官僚集团的构成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法家思想虽然在官僚集团中有一定体现,但并没有动摇儒学的统治地位,材料中儒生在官僚集团中仍有一定数量,且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身就表明儒学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排除C项;根据材料,理学产生于宋代,而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时期,时间上相差甚远,所以理学不可能对汉武帝时期的官僚政治产生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4.据《册府元龟》卷495记载:唐玄宗时虽下令“若有违犯,科违敕罪”,“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但效果甚微。这一记载反映出当时()A.农地制度亟需变革 B.两税法已遭到破坏C.政府监管政策宽松 D.君主权威急剧下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根据材料“自今已后,更不得违法买卖口分、永业田……无官者杖四十,有官者录奏取处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土地买卖现象严重,原有的均田制下的土地分配和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地制度亟需变革,A项正确;根据题目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时间,两税法实行在“安史之乱”之后,而此时两税法尚未实施,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的这一禁令收效甚微,揭示了当时社会在土地制度、政治治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但并不代表“政府监管政策宽松”,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无法体现君主权威急剧下降的政治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5.北宋李昉、扈蒙、李穆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的笔记小说《太平广记》记载:“宋谯国城父人王县略,常以牛作脯为业。欲杀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这则故事折射出()A.重农政策的松弛迹象 B.格物致知的文化反映C.农耕文明的价值取向 D.小生产者守旧的心态【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王县略杀牛,“牛见刀,辄跳踯欲走去。昙略怒,乃先以刀刺牛目。经少时,其人眼无故血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在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历朝历代都相当重视对牛的保护,宋朝非常重视对耕牛的保护,不仅在官方、高层出台了严苛的刑罚措施,并且在基层、民间也形成了“杀牛报应”的文化,材料正是“杀牛报应”的文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对农耕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小说神怪故事,无法体现宋朝理学格物致知思想,排除B项;“杀牛报应”是对牛的重视,非守旧心态,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清时期的古典文学《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A.明清小说商业价值的需求 B.市民对文学世俗化的追求C.明清时期印刷业的新发展 D.市民文学灵活的叙事风格【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在古代,小说的受众广泛存在于市民阶层等大众群体中,用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开篇可以快速吸引读者的兴趣,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可以根据章节进行分段出版,章节开头或结尾的一段诗词能够帮助读者回味故事或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这些都有助于吸引读者和购书者,提升小说的商业价值,A项正确;文学世俗化是指文学创作逐渐趋向于通俗、接地气,使普通百姓能够理解和欣赏的过程。材料所述叙事模式主要是为了吸引读者,而非方便市民理解,排除B项;印刷业的新发展主要影响小说出版发行,不能直接影响小说内容和叙事模式,排除C项;“灵活的叙事风格”属于现象而非根源,排除D项。故选A项。7.1878年,左宗棠上《复陈新疆情形折》,建议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这一建议旨在()A.抵御列强的文化侵略 B.加快收复新疆的步伐C.增强和培育国家认同 D.引导晚清社会风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使民众‘略识字义’,‘征收所用券票,其户民数目,汉文居中,旁行兼注回字,令户民易晓’”可知,通过教授汉文,能让新疆民众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中华文化,增强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在券票上使用汉文兼注回字,方便民众理解,也有助于加强国家行政制度在新疆的推行,从而增强和培育新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项正确;根据材料,材料中左宗棠的建议主要是在新疆广设义塾教授汉文以及在征收券票上使用汉文兼注回字,目的并非抵御列强的文化侵略,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在新疆进行文化侵略的相关内容,且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而不是抵御文化侵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疆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收复,此时他提出这些建议主要是为了巩固对新疆的治理和管理,而不是加快收复新疆的步伐,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中左宗棠的建议主要是针对新疆地区的治理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并非引导晚清的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而材料重点在于新疆地区的文化和行政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8.据昭通县志稿载:“民国创兴,起义者纷纷不一,众议改用阳历,即以其年一月一日为‘元旦’,各省军、政学界共同庆祝,由是造印历书者阴阳并载。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 B.侧面反映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C.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了影响 D.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复杂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众议改用阳历,军、政俱用阳历,民众、农、商,凡年节一切仍用阴历”可知,民国时期虽然决定改用阳历,但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军政界用阳历,而民众、农、商在年节等方面仍用阴历的情况,这体现了在历法改革过程中,新历法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存在着从旧历法到新历法的过渡阶段,反映了历法改革过程中的过渡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中仅提到了历法使用在不同群体中的差异,并没有关于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无法从历法使用情况得出辛亥革命群众基础深厚的结论,实际上,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依靠的是新军和会党等力量,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国内阳历和阴历的使用情况,并没有涉及东方传统文化对西方产生影响的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时期(辛亥革命后)的历法使用情况,而不是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情况。此时晚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存在晚清政府推行移风易俗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9.1935年4月,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等率领下,攻占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宣威县城,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包括打土豪、分田地、释放无辜群众等,播下了革命火种,在宣威籍员徐文烈、何正坤等带领下,300余名宣威青年参加了军队。红九军团在云南宣威的革命活动()A.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革命实践 B.使八路军革命力量得到及时补充C.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一定基础 D.充分说明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红军通过打击土豪劣绅、分配土地给农民等方式,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受到了革命带来的希望。同时,红军还广泛宣传革命道理,使更多的人明白了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从而积极支持并参与革命事业,D项正确;此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A项;此时红军尚未改编,排除B项;遵义会议已经召开,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10.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农村广泛持续地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福建地区的扫盲读本中多有新旧社会对比内容,如某篇课文借用老农的口吻说,旧社会“不讲理,富人享福,穷人受气”;新社会“好汉懒汉分高低”,“活一年,好一年,日子越过越香甜”。这一做法()A.革除新社会所存在的封建旧俗 B.强化人民对新政权的情感认同C.宣传了新社会土地改革的成果 D.调动了人民加入公社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地区扫盲读本中多有新旧社会对比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意在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情感认同,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新旧社会整体状况的对比,而非单纯针对封建旧俗,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着重突出土改方面的成果,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层面的对比,排除C项;人民公社运动发生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表是某学者在1992~1993年对山东安丘和河南商丘两地200名农户的调查。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家庭农业生产谁做决定A.一定程度反映农户家庭男性地位提高B.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意识得到显著增强C.部分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多样选择D.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意识的提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数据来看,“户主一人决定”和“全家讨论决定”的情况占比较高(分别占比52.8%和30.1%,合计占比82.9%),说明农户在家庭农业生产决策上有较大的自主性,反映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意识的提高,同时,还有部分农户会“听从干部意见”“参考邻居意见”等,也体现了农民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一步表明农民自主意识的提升,D项正确;根据材料,表格中仅呈现了农户在家庭农业生产中做决定的不同方式及相应的户数和比例,并没有任何关于家庭男性地位的信息,无法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男性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材料,表格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没有涉及农民参与市场的相关内容,如市场交易行为、对市场信息的关注程度等,所以不能得出广大农民参与市场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中只是展示了农户在农业生产决策方面的情况,没有体现农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多样选择,如种植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等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11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铸币的控制较弱,许多铸币厂由教会掌控,其发行的货币占主导地位。法国铸币业被大领主控制,货币的原料、工艺和设计都颇为粗劣。英国王室则控制了大量铸币厂,每三到六年便调整货币设计。这表明当时的西欧()A.教会势力对经济有很强控制力B.出现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趋势C.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互相依赖D.各国王权集中的程度存在差异【答案】D【解析】据材料,神圣罗马帝国的教会一定程度上掌控铸币权,法国大领主控制铸币业,反映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王权受到教会和封建领主的牵制。英国王室控制了大量铸币厂,表明英国王权相对比较强大。可见铸币权情况反映各国王权集中的程度存在差异,D项正确;“教会势力对经济有很强控制力”主要存在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西欧各国的共同特点,排除A项;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趋势是在中世纪后期才明显出现的,材料所述为中世纪中期,且仅凭铸币权情况看不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貌,看不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排除B项;教会控制铸币权主要是削弱国王权力,反映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互相斗争,而非依赖,排除C项。故选D项。13.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与路德派在婚姻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天主教会认为,婚姻需要经过神父主持下的宣誓仪式即为合法;路德派则认为婚姻是世俗事务,违背父母意愿的未成年人结婚是非法的,应该被禁止。二者论争的焦点在于()A.俗权与神权的关系 B.世俗生活的主导权C.因行与因信的关系 D.婚姻自由实现途径【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天主教会与路德派在婚姻问题上的分歧,天主教会主张宗教仪式的必要性,反映了宗教权威对世俗生活的介入,而路德派则主张婚姻应由世俗法律和家庭秩序来规范,其本质是双方对世俗主导权的强调,B项正确;争论的焦点是世俗生活的主导权,而非广义的俗权与神权关系,排除A项;“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对上帝的信仰即可得救。题干中婚姻问题的论争未涉及到这两种关于救赎方式的核心教义,排除C项;天主教会和路德派的主张并非是婚姻自由的实现途径,而是关于婚姻管辖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4.虽然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但英国对此类发明的讯息及技术资料,比当时任何一国都更有兴趣。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材料强调()A.英国并未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利于技术传播C.英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技术推广D.美国交通技术突破具有很强偶然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英国人本来就有航海的传统,由市场需求和巨额利润刺激起来的热情,越发驱使他们倾心于对轮船的仿造”可知,英国有着航海传统,并且市场需求和利润的刺激使得英国对轮船技术有强烈的兴趣和仿造的动力,这说明英国的社会环境(包括航海传统、市场需求等)更有利于技术的推广,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从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到瓦特改良蒸汽机,以及在纺织、冶金、采矿等众多行业的技术革新和广泛应用,英国在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全球的传播。材料中只是强调英国对美国轮船发明的兴趣和仿造,不能说明英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材料中讲述的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1807年),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事件,此时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所以材料内容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有利于技术传播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对美国轮船发明的反应和自身有利于技术推广的社会环境,并没有涉及美国交通技术突破是否具有偶然性的内容,材料重点在于英国对轮船技术的态度和应用,而不是美国技术突破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15.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积极开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事训练班。截至1940年5月,苏联就有19所高等军事学校,它们培养出了48000名军官和10万多名下级军官和军事技术人员。此举()A.为应对特殊的国际形势奠定了基础 B.是苏德战争爆发后军事动员的体现C.一定程度确保了苏联不受德国侵略 D.有利于苏联与德签订退出一战协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截至1940年5月,苏联就有19所高等军事学校,它们培养出了48000名军官和10万多名下级军官和军事技术人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积极开办各种军事学校和军事训练班,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这有利于苏联应对当时欧洲法西斯猖獗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A项正确;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战中,苏联受到德国侵略,排除C项;苏联与德签订退出一战协议发生在191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由此可推知,这一现象()A.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全球性流动 B.导致劳动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C.不利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D.说明西欧国家竞争力逐步衰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85年到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本地劳动力每年增长3%以上。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工业国每年增长仅1%,日本等国几乎停滞,德国等西欧国家还有所减少”结合所学可知,1985—2000年,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快速增长(年增3%以上),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增速较低(1%),日本停滞,德国甚至减少。这种劳动力供给的区域分化,使得跨国资本为寻求更低成本、更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加速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直接推动了资本全球化的进程,A项正确;劳动力通常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迁移,而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反而可能吸引移民。题干现象反映的是劳动力供给的区域差异,而非劳动力跨国流动本身,排除B项;资本为匹配劳动力资源而全球流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实际现象促进了全球化,排除C项;德国等西欧国家劳动力减少可能抬高生产成本,但其通过技术升级可抵消劳动力劣势,因此“竞争力逐步衰退”缺乏直接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时期,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唐朝诗歌家训别具一格,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读书做官论充斥其中。唐宋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女孝经》《女论语》应运而生。——摘编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材料二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认为“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李鸿章在《谕玉侄》中说:“吾国自古相传之伦理曰君臣曰父子曰夫妇曰兄弟曰朋友,此五者之纲纪,在家族封建时代似可通行,然已不甚适当……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左宗棠教育子女“读书只要明理,不必坚以科名,子孙贤达,不在科名有无迟早……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张之洞在《与子书》中说:“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勿忘!勿忘!”——摘编自陈延斌《洋务派家训初探》(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家训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对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答案】(1)特点:统治阶层重视;形式灵活多样;渗透儒家思想;功利色彩浓厚;重视对女子德行的规范。(2)表现:主张向西方学习;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提倡经世致用;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解析】【小问1】据材料一“帝王与士大夫非常重视子女训诫”可得出“统治阶层重视”;“宋朝家训除诗歌、铭、短文外,还出现了大量专著”可得出“形式灵活多样”;“唐宋家训首重忠君报国,次则重修身守礼”可得出“渗透儒家思想”;“士大夫家训无不要求子弟苦读以求取功名”可得出“功利色彩浓厚”;“唐宋贵族文人家庭也重视女子教育”可得出“重视对女子德行的规范”。【小问2】据材料二“中国自强之本在立机器局,开翻译馆,造地球仪,皆是也”可得出“主张向西方学习”;“大地交通,国家种族之竞争愈烈,故吾之伦理,愈不适应于当世,而吾国人犹泥之,此地方所以不发达,邦国之所以日受人侮也”可得出“对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一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於世何益?於家何益”可得出“提倡经世致用”;“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可得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意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264年帕多瓦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裁明:没有“样本”就没有大学。所谓样本,是指准备传播的著作的抄写本。……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如巴黎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正式教材中有13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摘编自宋文红《中世纪大学教材的发展及其特征》材料二民国时期的学校历史教科书编纂是中国学校历史教科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嘏的《中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等等。从清朝末年学习、模仿、翻译外国历史教材,到民国初年开始自编历史教科书,再到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历史教科书取代文言文历史教科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规定教材编写要符合教育宗旨和原则,使学校历史教材编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民国时期学校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历史教学法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大学教材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历史教材发展变化的原因。【答案】(1)背景:城市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古希腊文化的积淀。影响: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2)原因:民族主义的推动;西方文化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确立。【解析】【小问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在大学校园内外,一个由抄写者和书商组成的阶层产生了,有的生产者和商人成了显赫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3世纪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欧洲大学文科院系的重要教科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文化的积累;根据材料一“1264年帕多瓦大学的规章明确地裁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教育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欧洲大学教授的讲课内容必须记录下来,经过不断地抄写和润色,形成了系统批量的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在萨莱诺医科大学,学生集中在医院和化验室内学习,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可知,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教材由《萨莱诺卫生管理》等实用医学文献构成,而且通过短小的诗歌帮助记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材料一“这种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知识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小问2】原因:根据材料二“出版的历史教科书有缪风林的《中国通史要略》、金毓嘏的《中国史学史》、黎东方的《中国历史通论》、钱穆的《国史大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英语中考试题及答案
- 山西2024中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公考试题及答案
- 山东保安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三中艺体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股权分配方案员工协议
- 2025年医院药品供应合同协议书样本
- 2025年广东省唯一代理权独家合同
- 入党考试题库选择及答案
- 融创营销考试题及答案
- 小学音乐《村晚》优质课件设计
- 东锅300MW锅炉说明书
- 咯血(课件幻灯)
- 部门会签单模板
- 2023版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化学)
- 上海市环卫作业养护预算定额经费
- 宫颈环扎术护理常规
- G12《贷款质量迁徙情况表》填报说明
- 县城市管理领域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衔接规范(试行)
- 九年级初三英语七选五专练1(10篇带答案)-
- 委托加工协议(简易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