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_第1页
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_第2页
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_第3页
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_第4页
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赠从弟刘桢教学课件诗人简介:刘桢刘桢(约公元175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东汉末年的颍川郡(今河南许昌一带),是当时文学圈中的重要人物。作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刘桢的诗歌创作以刚健清新的风格著称,其作品语言优美,意境高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是早期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曹操幕府中的文学才子,刘桢不仅有文学才华,还参与政事,但他的生命却相对短暂,约四十余岁便去世,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时代背景:建安风骨政治动荡东汉末年,政权衰微,外戚与宦官争权,地方军阀割据,政局极度动荡。董卓之乱后,曹操、袁绍、刘备等群雄并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给文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忧患意识。文风特点建安文学崇尚真率、豪放,摒弃了汉末以来的浮靡之风。文人们直面现实,抒发真情实感,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特点。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之苦、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诗风演变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士人的情感与思考,形成了慷慨激昂、沉郁顿挫的风格。五言诗在此时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为魏晋风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桢的文学地位在建安七子中,刘桢被誉为"最为俊朗者"。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曹操的赞赏,并受到同时代文人的高度评价。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才词清丽",足见其文学成就之高。刘桢现存诗歌二十余首,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五言诗创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被视为五言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刘桢的创作影响了整个建安时期乃至后世的诗歌风格。他擅长运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对后来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0+现存诗作尽管历史长河中大量作品散佚,刘桢仍有二十余首诗作流传至今,展现其不凡才华1建安七子排名在曹丕《典论·论文》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中,刘桢被认为才气最为俊朗5五言诗格局主要诗作与成就1五言诗成就刘桢最著名的成就在于五言诗的创作。他继承并发展了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五言形式,使之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重要载体。他的五言诗句式整齐,音律和谐,为后世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诗风特色刘桢的诗风以清刚著称,既有建安诗人普遍具有的慷慨悲凉之情,又有其独特的清丽俊朗之风。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精炼,意境高远,构思新颖,充分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3代表作品除《赠从弟》外,刘桢的代表作还包括《赠从兄》《从军行》《孤松》《会止还别诗》等。这些作品题材多样,或抒发离别之情,或描绘战争场景,或借景抒怀,均展现了他多方面的创作才能。选文出处及基本信息课程定位《赠从弟》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章,为拓展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而选入。这首诗虽不是必背篇目,但因其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丰富,被推荐给学生阅读欣赏。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东汉末年,是刘桢赠给自己堂弟的一首抒情诗。当时社会动荡,人生无常,亲情友情显得尤为珍贵。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坚贞品格的赞美。诗体特点《赠从弟》采用五言诗体,四句一章,语言精炼,意境优美。这种形式在建安时期已经相当成熟,是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赠从弟》是刘桢与从弟之间真情的流露,它既是一首赠别诗,也是一首言志诗。诗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这首诗在建安文学中有着典型的代表意义,它既有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又有刘桢个人清刚俊朗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建安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赠从弟》诗文原文赠从弟刘桢〔东汉〕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白话翻译(逐句)原文现代汉语翻译亭亭山上松,高耸挺拔的松树生长在山顶上,瑟瑟谷中风。发出瑟瑟声响的风吹拂在山谷中。风声一何盛,风声是多么的强劲啊,松枝一何劲。松树的枝干又是多么的坚韧啊。冰霜正惨凄,严冬的冰霜正凄冷刺骨,终岁常端正。松树一年四季都保持挺拔端正。岂不罹凝寒?难道它不遭受严寒的侵袭吗?松柏有本性。松柏本来就有坚贞不屈的天性。诵读指导诵读要点把握节奏:五言诗通常以"二三"为基本节奏,即前两字为一顿,后三字为一顿。如"亭亭/山上松"。注意平仄:虽然建安时期的五言诗平仄规律尚未严格确立,但在朗读时仍应注意声调的抑扬变化,以增加诗歌的音乐美。情感表达:朗读时要体现出对松树坚贞品格的赞美之情,语气应坚定有力,富有感染力。意境营造:朗读时要想象山顶松树迎风挺立的画面,感受诗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朗读示范第一、二句宜缓慢舒展,营造高远意境;第三、四句语气转强,突出风声与松枝的对比;第五、六句语调略低沉,表现严寒环境;第七、八句语气坚定有力,点明主旨。教学活动师生共读:教师先范读全诗,然后带领学生齐读,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意境美。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倾听,相互评价,提高朗读水平。情境朗诵: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山顶,看着松树迎风挺立的场景,带着这种感受朗诵诗歌。逐句注释亭亭山上松亭亭:高耸挺立的样子。《楚辞·九歌·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松:松树,常绿乔木,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瑟瑟谷中风瑟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或形容寒冷的样子。谷中风:山谷中的风,喻指外界的压力和考验。风声一何盛一何:多么,表示程度深。盛:强烈,猛烈。松枝一何劲劲:坚强有力。冰霜正惨凄正:正在,恰好。惨凄:凄冷,形容严寒的环境。终岁常端正终岁:整年,一年四季。端正:挺直不弯曲,引申为品格正直。岂不罹凝寒罹:遭受,经历。凝寒:凝结的寒气,极度寒冷。松柏有本性松柏:常绿树种,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诗歌结构分析第一层(1-2句)景物描写:勾勒出山顶松树和山谷风的自然景象,为下文的议论铺垫。第二层(3-4句)对比展示:突出风的强劲与松枝的坚韧之间的对比,引出松树面对逆境的表现。第三层(5-6句)环境与态度:描绘严寒环境下松树依然保持挺拔姿态,表现其坚贞品格。第四层(7-8句)点明主旨:通过设问和回答,揭示松柏坚贞不屈的本性,寓意人应坚守高洁品格。这首诗结构层次分明,章法自然流畅。从自然景物描写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松树品质的赞美,最后点明主旨,表达对亲人的期许。诗歌结构严谨而不失变化,展现了刘桢娴熟的诗歌创作技巧。主题思想弘扬亲情《赠从弟》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兄弟之情,但整首诗却浸透着诗人对堂弟的关爱和期许。诗人通过松树这一意象,表达了对亲人品格的赞美和勉励,体现了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局中,亲情成为人们精神的重要寄托。刘桢借此诗表达对堂弟的关心,希望他能像松树一样,在风霜中保持坚贞不屈的品格,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美好愿望。志同道合诗中所赞美的松树品质,实际上是诗人与堂弟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与堂弟在价值观上的共鸣,反映了他们志同道合的关系。情谊不渝松柏四季常青,象征着永恒不变的情谊。诗人借松柏的坚贞品质,表达了对堂弟情谊的坚守,无论环境如何变化,这种情谊都不会改变。品格追求诗的核心主题是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追求。松树在严寒中依然保持挺拔的姿态,象征着人在逆境中应保持的坚定和正直。这种品格追求,既是诗人对堂弟的期许,也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理想。诗歌的情感表达真挚的亲情《赠从弟》虽然是一首言志诗,但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堂弟深厚的情谊。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情感,而是通过对松树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对堂弟的关爱和期许。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恰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色。高洁的情操诗中流露出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赞美。松树在风霜中依然挺立不屈,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正是诗人所推崇的品格。这种情感表达既有个人修养的追求,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回应,体现了建安文人特有的人格风范。以小见大诗人通过描写一棵松树面对风霜的态度,引发对人生态度和品格的思考,实现了从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情感真挚,而且意蕴深远,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共鸣。词句赏析1:比喻与修辞比喻《赠从弟》中最显著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全诗以松树比喻品格高洁的人。松树高耸挺立于山顶,面对山谷中的强风和冰霜侵袭,依然保持挺拔姿态,正如有志之士在逆境中仍坚守节操。这种以物喻人的手法,既形象生动,又意蕴深远。对偶诗中"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联运用了对偶手法,形式整齐,节奏和谐。这种对偶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律美,也使松树与风的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了松树的坚韧品质。设问"岂不罹凝寒?"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思考,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一设问后紧接着给出答案"松柏有本性",点明了松柏坚贞不屈的本质,也寓意人应坚守本性,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拟人诗中将松树描写得有情有感,如"终岁常端正",赋予了松树人的品格和气质,使得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共鸣,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词句赏析2:意象解析松树松树是诗中的核心意象,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和高洁的情操。松树生长在山顶,挺拔高耸,面对风霜不改其志,正如有志之士在逆境中仍坚守节操。"亭亭山上松"一句中,"亭亭"形容松树高大挺拔的样子,展现出一种挺立向上的精神。风"瑟瑟谷中风"中的风,象征外界的压力和考验。"风声一何盛"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压力的强大,与松枝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面对逆境的坚定态度。风作为一种动态的自然力量,与松树的静态挺立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冰霜"冰霜正惨凄"中的冰霜,象征严酷的环境和考验。冰霜与松树的常青形成对比,强调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本色的珍贵品质。冰霜作为自然界最严酷的考验之一,使松树的坚韧品质更加凸显,也使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山"亭亭山上松"中的山,象征高远的志向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松树生长在山顶,既表明其生长环境的艰难,也暗示其精神境界的高远。山作为一种静态的自然物象,与松树共同构成了一幅高洁清雅的画面,营造出诗歌特有的艺术意境。诗歌用典与文化内核松柏寓意松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早在《诗经》中就有"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的句子,赞美松柏常青不凋的品质。汉代扬雄《法言》中也有"松柏后凋,牡丹先零"之句,将松柏与其他植物对比,突出其坚韧不拔的特点。刘桢在这首诗中继承了这一传统,将松树作为诗歌的核心意象,赞美其在严寒中依然保持挺拔姿态的品质,寄托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君子人格松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君子人格的象征。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指只有在严寒时节,才能真正看出松柏常青不凋的品质,比喻只有在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真正品格。刘桢借松树象征君子人格,表达了对堂弟的期许,希望他能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高洁的品格,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本性。手足之情艺术特色1:五言诗体五言诗发展五言诗起源于汉代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和提升,到建安时期已经成为文人创作的主要诗体。刘桢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创作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赠从弟》每句五个字,四句一章,共八句,形式整齐而不失变化。这种形式为后世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建安时期五言诗的艺术特色。音律和谐虽然建安时期的五言诗平仄规律尚未严格确立,但《赠从弟》的音律已经相当和谐。诗中"亭亭"、"瑟瑟"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读者在诵读时能感受到节奏的抑扬变化。句式整饬《赠从弟》的句式整饬,结构严谨。诗中多处运用对偶手法,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展现了刘桢娴熟的诗歌技巧。意境营造艺术特色2:建安风骨1直抒胸臆《赠从弟》体现了建安文学"文以气为主"的特点,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赞美。这种真率的表达方式,是建安文学区别于汉末浮靡之风的重要特征,也是刘桢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2不拘华藻与汉末文学重视辞藻华丽不同,《赠从弟》语言简洁凝练,不拘华藻,更注重内在气质的表达。这种不事雕琢的风格,体现了建安文人追求真实感情表达的艺术追求,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3彰显刚烈《赠从弟》通过松树在风霜中挺立不屈的形象,彰显了刚烈清冷的气质,这正是建安文学普遍具有的"风骨"特点。这种气质既有对汉末浮靡之风的批判,也有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体现了建安文人的精神追求。艺术特色3:意境营造淡远高洁《赠从弟》通过对松树在风霜中挺立不屈的描写,营造出一个淡远高洁的艺术意境。松树生长在山顶,高耸挺立,面对山谷中的强风和冰霜侵袭,依然保持挺拔姿态,这一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既有具体的自然景物,又有抽象的精神意蕴。这种意境既有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特色,又有刘桢个人清刚俊朗的风格特点,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意象综合诗中松树、风、冰霜、山等意象的综合运用,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艺术世界。这些意象相互映衬,共同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追求,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赠从弟》的意境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诗人通过松树这一意象,引发对人生态度和品格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获得精神的启迪和心灵的共鸣。超越时空诗人和从弟关系解析家族背景刘桢与其从弟同属于东汉名门望族刘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刘氏家族作为汉室宗亲,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然而,随着东汉政权的衰微,刘氏家族的处境也日益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和勉励显得尤为重要。刘桢作为家族中的长辈,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堂弟的关爱和期许,希望他能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持高洁的品格。文化传承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刘桢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与堂弟之间不仅有血缘关系,还有共同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境界。通过这首诗,刘桢不仅表达了对堂弟的关爱,也在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情谊深厚从《赠从弟》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来看,刘桢与堂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这种情感,而是通过对松树品质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对堂弟的关爱和期许,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色。精神共鸣诗歌历史影响1建安诗风《赠从弟》作为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品,对建安诗风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诗中直抒胸臆、不拘华藻的风格特点,成为建安文学的重要标志,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态度和审美追求。2五言诗发展作为早期五言诗的杰出代表,《赠从弟》对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中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意境营造,为后世五言诗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推动了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向文人创作的转变。3赠别诗传统《赠从弟》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赠别诗的传统。这种在离别时赠送诗作以表达情感和祝愿的方式,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赠别诗作,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4艺术价值传承教学活动:朗诵比赛活动目标通过朗诵比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赠从弟》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古诗文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活动准备教师提前准备《赠从弟》的朗读示范音频或视频学生提前熟悉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准备评分表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准备适当的背景音乐,增强朗诵效果活动流程教师示范: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赠从弟》,重点讲解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指导,共同提高初选环节: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班级比赛比赛环节:选手依次上台朗诵,评委根据声音、情感、节奏等方面进行评分点评总结:教师对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朗诵技巧颁奖环节:为表现优秀的选手颁发奖励教学活动:情感写作活动目标通过仿写"赠友诗",引导学生体验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深化对《赠从弟》艺术特色的理解。活动内容引导学生以亲情或友情为主题,仿照《赠从弟》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歌。可以选择五言诗形式,也可以尝试其他诗歌形式。重点是通过自然景物或事物的描写,寄托对亲友的情感和期许。写作指导1.选择适当的自然景物或事物作为意象,如松树、梅花、流水等2.通过对所选意象特点的描写,寄托对亲友的情感和期许3.注意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营造4.可以尝试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活动评价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意象选择的贴切性:所选意象是否能够有效表达情感情感表达的真挚性:情感是否真实、感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是否精炼、生动意境营造的艺术性:是否营造出有感染力的艺术意境教学活动:拓展阅读活动目标通过推荐同类题材的唐诗宋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亲情友情主题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推荐篇目刘桢《步出夏门行》:同为刘桢所作,可以比较其诗风特点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友情的经典之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友情的千古名句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兄弟情深的代表作活动设计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推荐篇目,了解内容和艺术特色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诗人对亲情友情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比较分析:与《赠从弟》进行比较,分析异同点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简报或海报,展示阅读成果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点评,总结不同时期亲情友情主题诗歌的艺术特色课堂讨论题忠诚与亲情的表达手法刘桢在《赠从弟》中是如何通过松树的形象表达忠诚品格和亲情的?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艺术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诗中寄托的理想人格《赠从弟》中松树所象征的理想人格具有哪些特点?这种人格追求与建安时期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历史知识进行探讨。意象选择的艺术效果诗人为什么选择松树作为表达主题的核心意象?这一选择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如果换成其他植物,效果会有什么不同?讨论方式可采用"思考-配对-分享"的讨论方式:个人思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想法伙伴讨论:两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补充完善小组分享:4-6人小组内分享讨论结果,形成小组观点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课内外知识串联比较《赠从弟》与其他赠别诗异同《赠从弟》与后世赠别诗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比较项目《赠从弟》李白《赠汪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方式借物言志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情感基调勉励期许感谢珍重惜别祝福艺术手法比喻象征夸张对比比兴寄托分析"建安风骨"具体内涵"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概念,通过对《赠从弟》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慷慨悲凉建安文学普遍具有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反映了动荡时代文人的心理状态。《赠从弟》中对松树在风霜中挺立不屈的赞美,正是这种情感的体现。崇尚气节建安文人普遍崇尚气节和风骨,《赠从弟》中松树坚贞不屈的形象,正是这种价值观的艺术体现。直抒胸臆建安文学重视情感的真实表达,不事雕琢,《赠从弟》的语言简洁凝练,情感真挚,体现了这一特点。德育渗透:笃行忠义亲情意识《赠从弟》体现了深厚的亲情意识,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珍视亲情,培养家庭责任感和关爱意识。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亲情交流日益减少,重温这首古诗,有助于学生反思现代生活中的亲情价值。品格培育松树在风霜中坚守本性的形象,对培育学生正直、坚韧的品格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文化传承《赠从弟》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抗逆能力松树在风霜中依然保持挺拔姿态的形象,对培养学生的抗逆能力具有重要启示。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课后提升:诗歌鉴赏训练阅读分析题阅读刘桢的《赠从弟》,完成下列问题:1.诗中的松树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象征着怎样的品格?2.分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的表达效果。3.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比较鉴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