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10页;答题卡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无独有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菜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材料二: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首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现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其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文学翻译研究转向翻译文学研究。这一转向,使“外国文学”不再是“外国的文学”,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外国文学从文学翻译研究的词语对应中解救出来,从而审视与反思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体验与文化传承。再次,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纸质文本的单一媒介流传转向音乐美术、影视动漫、网络电子的复合型的跨媒体流传。文学经典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其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历经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得纸质文本和纸质文献难以适应时代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局限于纸质文本的范畴也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以跨媒体研究的视野来介入外国文学经典的研究,介入新的外国文学经典传播载体的研究,既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外国文学学者的历史使命。最后,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外向型”研究转向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民族形象重塑。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传播,目的不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文化,而是服务于中国文化建设。应当将学术的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据国家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学科原有的基础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兼顾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发扬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精神”,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从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学界的尊重。(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B.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C.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D.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B.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因为文学经典中的语言是典范的文学语言。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D.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文本研究的一项是()A.雨果《巴黎圣母院》社会背景的研究。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表现手法的研究。C.歌德《浮士德》主、次要人物的研究。D.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思想价值的研究。4.请结合材料一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学经典”所具备的四个条件。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答案】1.C2.C3.A4.①广受读者喜爱;②拥有审美力量;③积淀文学经验;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答“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一个时代,切中时代又超越时代,扎根民族又跨越民族疆界”亦可)。5.①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引出文学现象中的重要概念经典作品,接着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然后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②接着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③最后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信息缺失,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B.“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说法错误。由原文“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可知,“唯一范本”表述绝对化。D.“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应为“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阅读经典和创作经典作品是密不可分的”说法错误,由原文“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可知,选项妄加条件,没有“创作经典作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作品的“社会背景”属于文本之外的范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可概括出:广受读者喜爱。由“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拥有审美力量。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积淀文学经验。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指出了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由此引出经典作品,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第二段开头一句“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表明,第二段重在阐释“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第三段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第四段“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最后用诸如“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连接词进行整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俄罗斯性格(苏联)阿·托尔斯泰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8.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9.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9.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节选自《大学之道》)材料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②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已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③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跋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当:恰当。③折阅:亏损出售。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横线处。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诫E虽欲F无进G得H乎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诤者疏”中的“疏”与成语“志大才疏”中的“疏”意思不同。B.“先致其知”中的“致”与“跛鳖致之”中的“致”意思相同。C.“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中的“为”与“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的“为”意思相同。D.“其出人不远矣”与“无出其右者”(《促织》)中的“出”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B.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的态度,与《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具有一致性。C.荀子将君子和小人的做法进行对比,指出两类人处世待人的不同态度,最终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D.荀子以良农面对水旱、良贾面对亏损的态度进行类比,指出士君子正道直行、笃行不息,不会受生活、处境的影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14.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BEG11.B12.A13.(1)从天子到平民,一概都把修养自身作为根本。(2)道路虽近,不走就到达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14.①材料一侧重讲修身的重要性,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②材料二侧重讲修身的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解析】【导语】这两段文献皆来自儒家经典,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大学之道》主张由内而外,逐级而进,从个人修身到齐家治国,再到平天下,强调内在修养对外在治理的影响。《荀子·修身》则通过具体事例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事态度,指出勤奋不懈的重要性,鼓励个人自省,并强调道德修养超越物质影响。两者共同强调修身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内外兼修,后者着重勤勉自省。【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好善无厌”语意相连,不断开;“受谏而能诫”中间“而”字相连,也不断开,这两个句子是同一主语的两个谓语部分,为两个并列句式,应各自成句,故B处和E处断;“欲无进”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无进”做“欲”宾语,故G处断。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疏远/空虚。句意: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够。B.错误。获得/到达。句意: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瘸腿的乌龟能到达。C.正确。均指因为。句意: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打破了它。D.正确。均指超出。句意: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没有能超过他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错,应为“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以……为本”,把……作为根本。(2)“迩”,近;“不行”,不走;“不为”,不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由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侧重点是修身的意义,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齐家治国的前提。由材料二“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材料一侧重点是修身的重要性和做法,指出修身要见善自存、见不善自省,要从小事做起。参考译文:材料一: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材料二:见到好的行为,一定要学习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见到不好的行为,心怀忧惧,一定要拿它来反省自我。好的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坚定不移地来珍爱自己;不良品行存在于自己身上,就像灾害在身一样,一定要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批评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奉承我的人,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因而非常憎恶贼人。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小人与此相反,制造祸乱却讨厌别人非议自己,特别没有贤能却想让人家认为自己贤能;内心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讨厌别人说自己坏话。谄媚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是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是伤害,这种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意志修养好了就会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会看轻外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劳累而内心安定,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旱涝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士人与君子不会因为生活贫穷、处境困顿而怠慢道义。那骏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上十天也就到达了。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下去而不停止,瘸腿的乌龟也能走一千里;不停地堆积泥土,高大的山丘也能堆成。人与人之间才性的悬殊,哪里像瘸腿的乌龟和六匹骏马相比差距那么大呢?然而,瘸腿的乌龟能到达,六匹骏马却到不了,这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去做罢了。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虽小,不做就做不成。那些总是有很多空闲时间的人,他超出常人不会很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①苏轼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②下寒泉水。左海门前酤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③飞去人千里。【注】:①赵晦之,涟水人。此词作于元丰八年(1085)十月,苏轼从常州赴登州任太守,途中经过涟水。②真君堂,代指赵晦之堂舍。真君,泛称修行得道的人。③双凫,两只水鸟。后也指地方官。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涟漪佳绝地”与“绝𪩘多生怪柏”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B.首句“自古”写历史久,尾句“千里”道距离远,时空转换,构思巧妙。C.下阕首句不仅写出酒市图景,也暗含与友人畅饮的场面描写,承上启下。D.词人想象夜半与友人作别,明月映照,夜半潮来,孤舟远航,情景交融。16.本词表达了作者与好友赵晦之相见时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赞美:借涟水荷花之美与真君堂之雅,赞美友人高贵的品格。②喜悦:赴任途中风尘仆仆,诗人与老友相逢一聚,心情愉悦。③感激:友人热情好客,为诗人接风洗尘,诗人内心不胜感激。④不舍:想象别后诗人又将远行,便对此刻相聚时光倍感珍惜。【解析】【导语】苏轼的《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展现了他的即景抒情和艺术构思。上阕描绘涟水自然之美,流露出作者对山水的向往和寻求清静的心境。下阕通过叙述与友人赵晦之的畅饮、作别情景,表达一份难舍难分的离愁与惋惜,展现出人情温暖与依依不舍的情感。整首词中景与情融汇,时空转换自然,艺术性极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自古涟漪佳绝地”的“绝”是“独一无二的、美好的”的意思;“绝𪩘多生怪柏”的“绝”是“极陡峭、不能攀援的”的意思。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赞美:“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真君堂下寒泉水”,自古以来,涟水就是水波荡漾,风景优美的地方,荷花绕着城郭,要把湖州给比下去。原来你已经在真君堂为我设宴,冬天让堂前的泉水变得更加冰冷。诗人借涟水荷花之美与真君堂之雅,赞美了友人高贵的品格。②喜悦:苏轼从常州前往登州途中,经过涟水,遇见了旧友赵晦之。赵晦之设宴接待苏轼,诗人与老友相逢一聚,心情愉悦,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③感激:友人在真君堂为“我”设宴,友人热情好客,为诗人接风洗尘,诗人内心不胜感激,表达了诗人的感激之情。④不舍:下阕写“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明月下,“我”就要乘着一叶孤舟而去。你我一见如故,友谊深厚,一醉解千愁,如今才相逢又要离别,想象别后诗人又将远行,便对此刻相聚时光倍感珍惜,表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对真理、信仰等迫切而热烈的追求。(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发端有结束,用《大学之道》中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老子认为,在最后关头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让事情失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朝闻道②.夕死可矣③.物有本末④.事有终始⑤.慎终如始⑥.则无败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末、终始、慎。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下了天都,我们踏过一条很长的山脊,人如在鲤鱼背上行走,既无依傍,又下临无地,侧身翘趾,一步一顿,幸舆夫出手相搀,不然,这数十丈的怪路恐渡不过去。那西海门是藏贮黄山深处的一个奇境,万山环抱,路转峰回,始得其门而入。我们连日身处高山,此时忽像一下子跌落到平地上。那东西两峰,屹然对立,有如雄关两座左右拱卫,又疑是万丈深海底涌起的两座仙山,这才知道“海门”二字叫得有意思,黄山因有前后海,又名黄海。你以为两门仅仅两座峰吗?不然,东西两门实由无数小峰攒聚而成,万石棱棱,如排签,如束笋,如熔精铁,如堆琼积玉,斜日映照,焕成金银宫阙,疑有无数仙灵飞翔上下,令人目眩头晕,但也令人气壮神旺。天公于黄山的布置,已将天地间灵秀环奇之气发泄殆尽,到此也不觉有点爱惜起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游,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等于观剧,这是一幕声容并茂的压轴;等于聆乐,这是一阕高唱入云的终奏;等于读文章,这是一个笔力万钧的收煞。啊,黄山,你太教人满意了。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画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B.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C.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D.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19.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我们黄山三日之游,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D19.①原文采用反问句,强调了天公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是有原因的。②原文“想不到”突出了作者意外收获的惊喜,“饱览”更形象,程度更深。③原文最后一句与下文叙述角度一致,衔接更紧密,文脉更贯通。【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语段中的引号“海门”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反语和讽刺。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不然他何以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呢”是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调西海门被收藏得深密一定是因为连“天公”也禁不住“爱惜”起它来;而改句中“不然他不会把西海门收藏得这么深密”,只是普通陈述句,没有体现这种惊喜赞叹之情;“想不到我们黄山三日之行,饱览世间罕有的美景,最后还看到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中,“想不到”一词有惊喜之情,改句成为“我们黄山三日之行,看完了世间罕有的美景后,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在这儿等着我们”便显得太过于平铺直叙,且“饱览”一词与“看完”相比,前者更加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作者欣赏美景后的满足喜悦之情,“看完”便显得平平淡淡,毫无喜悦之感;同时,原句主语是“我们”,与后句衔接恰当,如果改成“西海门这样伟丽的景光”,陈述对象便发生了变化,与后文“观剧”“聆乐”“读文章”等的陈述对象不一致,无法顺利衔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有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毛泽东认为《水浒传》是有“民主性精华”的古典文学作品,它的故事情节“有着民主含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民主要求。毛泽东的这种评价,实际上把《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价值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对于《水浒传》里的“劫富济贫”,毛泽东在实践中将其升华,转换成发动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另一种形式——“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率领革命队伍上井冈山后,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它与“劫富济贫”这种水浒英雄行为相比有共同性:都是追求平等,都是对付超经济剥削,对付“不义之财”,对付封建地主阶级。但在更深层次上,②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有一个“分田地”跟在后面,就与宋江等人不同了,我们将田地分配给大多数农民,让他们发展生产,以作持久之计。我们从根本上实现并且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但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这一点,宋江等人是做不到的。20.下列句子中的“对付”和文中加点的“对付”,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烦您给对付二条好烟。 B.这件衣服还能对付着穿一年。C.面对问题他能冷静地对付。 D.他俩一向不对付。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划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C21.①却终生实践②二者有本质的不同22.我们从根本上代表并且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也为根据地的存在打下了经济基础。【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对付”是“处理、办理、应对、收拾”的意思。A.设法弄到手。B.将就、凑合。C.处理、办理、应对、收拾。D.感情相投、关系融洽。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前文“毛泽东‘学梁山泊好汉’一语,虽说自青年时”以及后文“在实践中,悟出的道理越来越深,包含的意义也有所拓展,其中就有学习梁山泊聚义时的平等精神在内”可知,此处突出毛泽东不仅青年时期学,其后的一生也在践行“学梁山泊好汉”一语,故填“却终生实践”;第二处,由后文“毛泽东自己解说过这种不同:‘劫富济贫’只重视分配关系的改变,‘打土豪,分田地’则重视……”可知,此处突出二者的不同本质,故填“二者有本质的不同”。【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二:一是语序不当,应把“实现并且代表”改为“代表并且实现”;二是不合逻辑,上下句之间不是转折关系,是递进关系,应把“但”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也”。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文章辞意洗练,充满人生智慧,比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句。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私人借款合同2篇
- (翼人2024版)科学一年级上册1.2 做科学 课件(新教材)
- 琼海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文明驾车培训课件
- 安全文明施工培训通讯稿课件
- 废气方案工程师(3篇)
- 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推动作用研究
- 猫咪知识培训课程课件
- 猫咪的课件教学课件
- 猫咪毛线团课件
- DB51T 2790-2021公路隧道竖井技术规程
- 法院送达地址确认书
- 合理低价法投标报价得分自动计算表
-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事业单位考试
-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 监控系统常见故障判断处理new
- 幼儿园特色环境的打造:地区文化特色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课件
- 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 测量仪器自检记录表(全站仪)
- VDA6.1质量管理手册体系审核
- 初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考核试题题库与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