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2025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2025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2025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2025年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言文阅读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词语及句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通假字

(1)毋吾以也“以”同“已”,止

⑵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⑶莫春者“莫”同“暮”

二、一词多义

⑴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

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②且知方也(道,指是非准则)

③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方形,与“圆”相对)

④蚌方出曝,而鹤啄其肉(正,正在)

⑤文远方正纯厚,有儒者风(正直)

⑵如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假设,如果,假如)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表选择,或者)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④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去)

⑤如泣如诉(如同,像)

⑶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说、谈)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

③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④言出法随(命令,法令)

(4)与

①吾与点也(赞成)

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给予)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等待)

④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连词,和,同)

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介词,和,跟)

⑸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于)

②风乎舞零(介词,在)

③长铁归来乎,出无车(语气词,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吧”)

④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②风乎舞零(吹风)

③曾皙后(落在后面)

(2)形容词用作名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相大相)

四、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⑵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僮状语后置句

⑷尔何如?宾语前置句

⑸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

(6)浴乎沂,风乎舞零状语后置句

《齐桓晋文之事》

一、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王说:说,通“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刑于寡妻:开IJ,通“型”,作榜样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想,通“诉”,控诉、控告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

老人

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孩童

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

的国家

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然后从而刑之:开I」,名词作动词,处罚

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四、特殊句式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

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将以(之)衅钟

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及(其)陷于罪

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

乎,,

五、一词多义

(1)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牛何之(去、往)

臣闻之胡敞曰(助词,无意义)

(3)舍

sh©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sh4舍之!吾不忍其毂解(释放)

sh占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sh©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sh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4)诚

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庖丁解牛》

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善然向然同“响”,发出响声

技盖至此乎同“盍”,何、怎么

善刀而藏之同“缮”,揩拭

古今异义

例句古义今义

①依乎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伦理道德或天然的道理。

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

②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③虽然,每至于族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④吾见其难为很难做使人为难

⑤视为止,行为迟动作因此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一词多义

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分割

⑴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动词,解释,解答

③可以解燕国之患(《荆轲刺秦王》)动词,消除,免除

④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动词,解开

⑤二月冰解(《齐民要术》)动词,分解,融化

⑥押解动词,押送财物或罪犯

⑦通俗易解动词,理解,明白

①族庖月更刀形容词,众

②每至于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⑵族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动词,灭族

④聚族而谋之曰(《五石之瓠》)名词,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⑤士大夫之族(《师说》)名词,类

①乃中《经首》之会连词,又

②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动词,是

⑶乃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代词,你的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副词,竟然

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才

⑦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连词,于是,就

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良庖岁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

②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月

③而刀刃者无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标志词:也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判断句标志词:……也

③而刀刃若新发于硼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④技经肯繁之未尝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

⑤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宾语)、以(介词)

课文中的成语

成语释义

①庖丁解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②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③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

④踌躇满志

后、O

⑤切中肯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比喻切中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⑥批郤导森从骨头接合处劈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⑦新硼初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不必凭借感官,而凭借精神思维。指对某种事物有透彻了解,或技艺纯熟,操作

⑧官止神行

起来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⑴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⑵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三、一词多义

⑴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稍微,略微)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低贱,卑下)

⑤微风鼓浪(微小,轻微)

⑵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④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⑶许

①许君焦、瑕(答应)

②杂然相许(赞许,赞同)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这样,这般)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大约的数量)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地方)

⑷鄙

①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疆,边远的地方)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浅陋)

④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⑤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⑸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顺承)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连词,表目的,来)

⑧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关系)

⑨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驻军)

②与郑人盟(结盟)

(2)名词作状语

①夜缱而出(在夜晚)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3)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4)动词用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5)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若不阙秦(使……减少,侵损、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

(6)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资粮)

(7)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薄弱)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8)数词用作动词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五、文言句式

⑴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3)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距”同“拒”,把守(2)毋内诸侯“内”同“纳”,接纳

⑶要项伯“要”同“邀”,邀请⑷不敢倍德“倍”同“背”

⑸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戮”同“勤”⑺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

嫌怨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两家结为婚姻关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

⑶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嵯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即山东省。

⑷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的地区。今义:河北省。

⑸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的地区。今义:河南省。

(6)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驻扎)

②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③籍吏民,封府库(造册登记)

④道芷阳间行(取道)

⑤刑人如恐不胜(施刑,给……用刑)

⑥范增数目项王(递眼色)

(2)名词作状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晚)

②吾得兄事之(像侍奉兄长一样)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3)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命,救活)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停止,阻止/使……进入,接纳)

(5)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6)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友善,交好)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

(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撞破)

四、文言句式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⑶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⑷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7)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句

⑻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谏逐客书》

一、通假字

遂散六国之从(同“纵”)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

而陛下说之(同“悦”)

西蜀丹青不为采(同“彩”)

河海不择细流(同“释”,舍弃)

藉寇兵而赍盗粮(同“借”)

二、一词多义

(1)

用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任用)

孝公用商鞅之法(采用)

百姓乐用(用命)

(2)

取西取由余于戎(夺取)

退弹筝而取《昭》《虞》(采取,择取)

(3)

为犀象之器不为玩好(作为)

江南金锡不为用(表被动)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担任)

(4)

以窃以为过矣(与“为”连用,表“认为”)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因为)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用)

却宾客以业诸侯(连词,表顺承)

(5)

敌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抵挡、对抗)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敌对)

三、古今异义

功施到今(古义:延续。今义:给予。)

今取人则不然(古义:不这样。今义:现多用于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

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西取由余于戎(从西方)

东得百里奚于宛(从东方)

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在国内;在国外)

(2)名词作动词

包九夷(吞并、囊括)

使之西面事秦(面向;侍奉)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当作宝贝)

(3)使动用法

强公室(使……强大)

遂散六国之从(使……解散)

娱心意、说耳目者(使……欢乐;使……愉悦)

快意当前(使……愉快)

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却宾客以业诸侯(使……成就霸业)

(4)形容词作动词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看重;轻视)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西取由余于戎(应为“西于戎取由余”)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应为“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树怨”)

(2)判断句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者……也”表判断)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也”表判断)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者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

并国二十(应为“并二十国”)

举地千里(应为“举千里地”)

(4)省略句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5)被动句

江南金锡不为用(“为”表被动)

《促织》

一、通假字

昂其直(“直”通“值”,价值)

手裁举(“裁”通“才”,刚刚)

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

翼日进宰(“翼”通“翌”,第二天)

虫跃去尺有咫(“有”通“又”,再)

而高其直(“直”通“值”)

牛羊蹄蹶各千计(“蹶”通“嗷”)

而翁归(“而”通“尔”,你)

取儿藁葬(“藁”通“编”,用草席)

二、古今异义

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

久不售售,①古义:考取②今义:买

无出右者右,①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②今义:右,与左相对

成不敢敛户口户口,①古义:老百姓。②今义:户籍。

三、一词多义

(1)责

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令责之里正索要,索取

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受扑责时责罚

(2)故

此物故非西产本来

故天子一度步所以

(3)然

然睹促织然而

俨然类画……的样子

成然之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3)顾

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徘徊四顾看,环视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4)笼

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笼归用笼子装

(5)岁

岁征民间每年

成有子九岁年龄

不终岁年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试使斗而才【有才能】

旬余,杖至百【用杖打】

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

儿涕而去【流着泪】

自名“蟹壳青”【命名】

细疏其能【陈述】

故天子一度步【走半步、一步】

裘马过世家焉【穿着皮衣,骑着马】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仙及鸡犬【成仙】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皇帝传达命令】

(2)名词活用作状语

岁征民间【每年】

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

取儿藁葬【用草席(裹)】

日与子弟角【每天】

力叮不释【用力】

民日贴妇卖儿【每天】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这时】

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3)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薄产累尽【赔尽】

近抚之【靠近】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献媚,巴结】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蟹白栗黄【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奇特的本领】

(5)使动用法

昂其直【使…高,抬高】

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

而高其直【使…高,抬高】

不如拼搏一笑【使…拼搏】

(6)意动用法

成然之【认为…是对的】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

益奇之【认为…奇特】

《谏太宗十思疏》

一、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古义:亲人。今义:自己的身体。

(5)人君当神器之重。古义:特指封建社会的国家政权。今义:泛指祭祀用品。

(6)臣虽下愚。古义: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今义:今无此意。

三、词类活用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4)貌恭而不心服(名状,表面上,内心里)

(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做君主)

(6)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责任、重权)

(7)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位置)

(8)惧谗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

(9)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可行的意见)

(10)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不好的行为)

(1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12)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险的情形)

(13)智者尽其谋(形作动,穷尽)

(1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作动,远长)

(15)塞源而欲流长者(形作动,长远)

(16)克终者盖寡(形作动,坚持到底)

(17)欲流之远者(使动用法,使……流得远)

(18)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宁)

(19)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端正)

(20)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谦虚)

(21)何必劳神苦思(使动用法,使……劳累)

(22)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意动用法,以……为乐)

(23)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意动用法,以……为忧)

四、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a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a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固: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巩固)

②据秦孝公靖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坚固)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固然)

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来)

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⑦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实在)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③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省略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

(3)状语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戒奢以俭

(4)宾语前置

则思知足以自戒

则思谦冲而自牧

(5)定语后置

居域中之大

(6)固定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答司马谏议书》

一、识记字音

强聒(gud)卤莽(1立mang)见恕(shii)拒谏(jian)怨

谤(bang)

不恤(xu)盘庚(geng)胥怨(xu)会晤(wu)

二、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通“辩”,辩解)

(2)于反覆不宜卤莽(通“鲁”,粗鲁)

三、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覆不宜卤莽(古义:指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3)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

(5)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7)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古义:私下,谦词;今义:偷窃)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作动词,办(事))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好的事情)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有利的事;不利的事)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②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2)状语后置句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②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4.被动句

①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句意:最终想必也不会被您体察)

六、一词多义

1.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入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2.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介词,因为)

3.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谄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动词,修养)

4•度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

③度义而后动(考虑)

④度,然后知长短(丈量)

⑤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衡量,比较)

⑥一夜飞度镜湖月(渡过,越过)

⑦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

5.故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原因)

②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所以)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④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

⑤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旧)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6.而

①而议事每不合(连词,表转折)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连词,表结果,因而)

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连词,表顺承,然后)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连词,表转折,反而)

⑤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而已,罢了”)

⑥度义而后动(连词,表顺承,然后)

7.于

①于反覆不宜卤莽(介词,对于)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介词,在)

③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介词,从)

④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介词,对,对于)

⑤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介词,向)

8.以

①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连词,连词,表顺承)

②以膏泽斯民/以兴利除弊(连词,表目的,来)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动词,认为)

9.之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助词,的)

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代词,它,指代“法度”)

③至于怨诽之多(助词,不译)

④盘庚之迁(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⑤则非某之所敢知(助词,的)

《阿房宫赋》

一、古今异义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比喻

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

气象情况。)

③明星荧荧(古义:明亮的星光。今义: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④韩魏之经营(古义:聚敛的金玉。今义:筹划并管理。)

⑤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珍宝等物。今义: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出类

拔萃的人。)

⑥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怜悯;(数量少或质量坏至U)不值得

一提。)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②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③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④谁得而族灭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⑤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为焦土)

⑥鼎铛玉石(名作动,当作铁锅/看成石头)

⑦金块珠砾(名作动,视为土块看作石子/)

2.名词作状语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②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③廊腰缚回(名作状,像腰带一样)

④檐牙高啄(名作状,像鸟嘴一样)

⑤蜂房水涡(名作状,像蜂房/像水涡)

⑥辇来于秦(名作状,乘坐辇车)

⑦朝歌夜弦(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⑧鼎铛玉石(名作状,把宝鼎/把宝玉)

⑨金块珠砾(名作状,把黄金/把珍珠)

⑩日益骄固(名作状,一天天地)

3.为动用法

①而后人哀之(为……哀叹)

4.使动用法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使...灭亡)

②族秦者秦也(使……灭族)

5.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名词的意动用法,把鼎、玉、金、珠当作铛、石、块、

砾)

6.动词用作名词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都指金玉珍宝等物)

7.数词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四、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标志词:……者……也、非)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标志词:……者……也、非)

③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标志词:也)

④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标志词:也)

2.省略句

①长桥卧(省略介词“于”,在)波,未云何龙

②几世几年,剽掠(省略介词“于”,从)其人

③复道行(省略介词“于”,在)空,不霁何虹

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

(2)状语后置句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②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机上之工女多”)

③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在庾之粟粒多”)

④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周身之帛缕多”)

⑤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九土之城郭多”)

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市人之言语多”)

4.被动句

①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标志词:举,被攻占)

五、一词多义

1.回

①廊腰缪回,檐牙高啄(曲折)

②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旋转,回旋)

③虎鼓瑟兮鸾回车(运转,运行)

④回车叱牛牵向北(掉转,改变方向)

⑤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

⑥舟回至两山间(返回)

2.走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通达)

②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跑,疾行)

③亡走赵,赵不内(奔向,趋向)

④循陵而走(行走)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动词,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动词,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动词,拿,掠取)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下,夺取)

⑤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采取)

⑥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动词,同“娶”,娶妻)

⑦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表动态,犹“着”)

4.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④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都)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名词,一体)

⑥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5.举

①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

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动词,拿)

③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完,穷尽)

④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动词,向上举荐,选拔)

⑤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动词,被举荐)

⑥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

6.之

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

③奈何取之尽锚铢(代词,财物)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秦人)

7.焉

①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意思是

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词,用于分句末或句中,无实义)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疑问代词,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介词兼指示代词,于此)

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捕蛇者说》)

8.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动词,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动词,喜欢)

《六国论》

一、重点词语

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

固:固不在战矣(当然)

举:举以予人(拿)

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

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

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

得:此言得之(对)

迁:终继五国迁灭(改变)

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

既: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

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

再: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

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

向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如)

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

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苟、从: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

二、通假字

暴霜露(通曝)

暴秦之欲无厌(通庵,满足)

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

三、一词多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2)或: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④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此得之(正确)

③诚不得已(办法)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

(4)相:

①当与秦相较(指对方)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相国)

(5)势: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气势)

②其势弱于秦(形势)

③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态势)

四、词类活用

事:以地事秦(名作动,侍奉)

义:义不赂秦(名作动,行正义)

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

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却:李牧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

五、古今异义

(1)其实:

①古义:他实际上。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祖父:

①古义:祖辈父辈。

②今义:爷爷。

(3)至于:

①古义:以致,以至于。

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智力:

①古义:智谋,力量。

②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可以:

①古义:可以凭借。

②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故事:

①古义:旧事,前例。

②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六、特殊句式

举(之)以予人(省略句)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结构后置)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文学吊识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化常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家。他出身在没落的贵族世家,曾短期在鲁国做官,又周游许多诸侯国,想推行自己地

政治主张,但未被采纳,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工作和整理古典文献。相传他地弟子

有三千多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提倡礼乐和仁义。礼乐是孔子提出来的维护社会秩

序的规范,仁义是他提倡的立身处世的道德标准。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

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2.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互相征战,礼乐制度崩塌,诸侯逐渐崛起,周王室日益衰落,

一些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和百姓,于是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诸

侯争霸”局面。孔子希望人民和平,国家稳定,所以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的言行

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中。

3.文化常识

1)《论语》,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

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等。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2)“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

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

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父与子、君与

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

3)千乘:周制,国家有事,诸侯出车千乘,或诸侯的代称。春秋后期,千乘之国

是中等国家;战国时期,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乘,古时一

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4)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5)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