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_第1页
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_第2页
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_第3页
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_第4页
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指南前言骨科护理是围绕骨骼、关节、肌肉及周围神经疾病患者的全程护理,涵盖基础护理、围手术期管理、康复干预、并发症预防四大核心领域。其目标是通过精准操作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本指南基于《骨科护理学》(第5版)、《护理操作技术规程》及临床实践,聚焦骨科护理的关键技术,强调专业性与实用性。第一章骨科基础护理技术1.1体位护理核心原则:根据骨折/手术部位调整体位,维持骨折复位、减轻肿胀、避免压迫神经血管。骨折部位推荐体位注意事项股骨颈骨折仰卧位,患肢外展30°、中立位避免内收、旋转,防止骨折移位脊柱骨折(胸腰段)仰卧位,腰部垫软枕保持生理曲度翻身时采用“轴式翻身”,避免扭曲脊柱肱骨髁上骨折半坐卧位,患肢屈肘90°悬吊于胸前避免前臂旋前,防止血管神经受压操作要点:用枕头、沙袋或支具固定患肢,确保体位稳定;每2小时检查体位是否改变,避免压疮或骨折移位;告知患者及家属体位重要性,避免自行调整。1.2伤口与创面护理适用场景:术后切口、开放性骨折创面、压疮等。1.2.1观察要点颜色:正常切口无红肿,若出现红、紫、黑提示感染或坏死;渗液:记录渗液量(如“敷料渗透1/3”)、性质(血性/脓性/浆液性);温度:切口周围皮温升高(>38℃)提示感染;疼痛:突然加剧的疼痛可能为切口裂开或血肿。1.2.2换药流程(无菌技术)1.准备用物:换药包(含镊子2把、纱布、碘伏棉球)、生理盐水、无菌手套、敷料。2.操作步骤:核对患者信息,解释操作目的;揭开旧敷料(从外向内),避免牵拉伤口;用碘伏棉球消毒(直径>15cm),顺序:从切口中心向周围环形擦拭(感染伤口则从周围向中心);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如有坏死组织,用镊子轻轻去除);覆盖无菌敷料(厚层纱布吸收渗液,透气敷料减少粘连);固定敷料(胶带横向粘贴,避免牵拉皮肤)。1.2.3注意事项感染伤口每日换药1次,清洁伤口每2-3日1次;避免使用酒精消毒(刺激创面,延缓愈合);糖尿病患者创面需监测血糖,控制在7-10mmol/L以促进愈合。1.3引流管护理常见类型:负压引流管(术后切口)、胸腔闭式引流管(胸腰椎手术)、导尿管(截瘫患者)。护理要点:固定:用缝线或别针固定引流管,避免牵拉脱出;通畅:定时挤压引流管(从近端到远端),防止堵塞;观察:记录引流液量(每24小时总结)、颜色(血性/淡红/浑浊)、性质(有无血凝块);拔管:当引流液<50ml/24小时且颜色变淡时,遵医嘱拔管。警示:若引流液突然增多(>200ml/小时)或颜色鲜红,提示活动性出血,需立即报告医生。第二章围手术期护理技术2.1术前护理2.1.1皮肤准备范围:手术区域及周围15-20cm皮肤(如髋关节置换术需备皮至脐部以下、大腿上1/3);方法:用剃毛刀或脱毛膏去除毛发(避免刮伤皮肤),术前1日晚用温水清洗。2.1.2胃肠道准备全麻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脊柱手术患者术前1日晚清洁灌肠(防止术中排便污染切口)。2.1.3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焦虑程度(用SAS量表);讲解手术流程、术后康复计划,减轻恐惧;介绍成功案例,增强信心。2.2术后护理2.2.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24小时内每30分钟测血压、心率、呼吸;观察意识状态(全麻患者),若出现烦躁、嗜睡提示异常。2.2.2疼痛管理评估:用NRS量表(0-10分)每4小时评估1次;干预:药物: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非药物:冷敷(术后24小时内)、音乐疗法、放松训练。2.2.3饮食指导全麻术后6小时禁食,待肠鸣音恢复后进食;骨折患者:高蛋白(鸡蛋、牛奶)、高钙(鱼虾、豆制品)、富含维生素D(鱼肝油、晒太阳)饮食;脊柱手术患者:避免辛辣、坚硬食物,防止便秘。第三章骨科康复护理技术3.1关节活动度(ROM)训练目的:预防关节僵硬、恢复关节功能。3.1.1被动训练(患者无法主动活动时)方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关节屈伸、旋转运动;频率: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注意:动作缓慢,避免暴力牵拉(如膝关节屈曲不超过90°,防止韧带损伤)。3.1.2主动训练(患者能自主活动时)示例:肩关节:钟摆运动(弯腰90°,手臂自然摆动)、爬墙运动(手指沿墙面向上爬);膝关节:坐位屈伸(坐在椅子上,缓慢伸直膝盖再弯曲)、踝泵运动(足背伸-跖屈,每小时10次)。原则:循序渐进,从小范围到大范围,以患者不感疼痛为限。3.2肌力训练依据:肌力分级(MMT量表):0级(无收缩)-5级(正常肌力)。肌力分级训练方法0-1级被动运动、电刺激2-3级助力运动(如用健侧手协助患侧抬起)4-5级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注意:训练前热身(5-10分钟),避免肌肉拉伤;每次训练后休息10分钟。3.3行走训练适用场景:下肢骨折术后(如髋关节置换、股骨骨折)。3.3.1助行器使用选择:根据患者肌力选择(如腋杖适用于下肢无力,步行器适用于平衡差);方法:站立时,助行器高度与髋部平齐;行走时,先移动助行器,再迈出患肢(患肢不负重),最后迈出健肢。3.3.2负重训练部分负重:用体重计测量,患肢承受10%-50%体重(如脚尖点地);完全负重:逐渐增加患肢负重,直至能独立行走。警示:避免过早完全负重(如髋关节置换术后6周内),防止假体脱位。第四章并发症预防与护理4.1压疮风险评估:用Braden量表(评分≤12分提示高风险)。预防措施:每2小时翻身1次(轴式翻身);骨隆突处(骶尾部、足跟)垫气垫圈或减压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汗液、尿液刺激)。护理:Ⅰ期压疮(红、肿、热):用透明贴或水胶体贴;Ⅱ期压疮(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水疱液,覆盖水胶体贴;Ⅲ期压疮(溃疡):清创后用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每日换药。4.2深静脉血栓(DVT)高危人群:下肢骨折、手术时间>2小时、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措施:药物:遵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物理:穿梯度压力袜、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6小时1次);活动:早期床上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术后24小时内下床(无禁忌)。观察: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提示DVT,需立即制动并报告医生。4.3切口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换药时戴手套、消毒范围足够);保持切口干燥(避免渗液浸泡);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术前30分钟至1小时给药)。护理:感染切口:每日换药,用碘伏消毒,必要时引流(如放置引流条);体温监测:每4小时测体温,若>38.5℃提示感染,需抽血培养。第五章特殊患者护理5.1老年骨科患者特点:骨质疏松、合并症多(高血压、糖尿病)、康复慢;护理:饮食: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鱼类);用药:监测血糖、血压(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康复:缓慢增加活动量(如从床边站立到室内行走)。5.2儿童骨科患者特点:生长发育快、疼痛耐受差、易哭闹;护理:疼痛管理:用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评估疼痛;心理护理:用玩具、故事分散注意力;康复:游戏化训练(如用球辅助关节活动)。结语骨科护理需遵循“个性化、精准化、全程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病情、手术方式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应掌握专业技术(如体位护理、康复训练),同时注重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如教会家属协助翻身、训练方法)。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