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沈北新区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八年级语文试卷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试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本次测试考号。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题包括四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霎时(chà)打嗝(gé)携带(xié)庭台楼阁(tíng)B.漫溢(màn)演译(yì)锵然(jiāng)纷至沓来(tà)C.苍劲(jìng)妩媚(wǔ)推搡(sǎng)川流不息(chuān)D.扶值(zhí)砚台(yàn)卑劣(lié)历历在目(l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辨析。A.霎时(chà)——shà,庭台楼阁——亭台楼阁;B.演译——演绎,锵然(jiāng)——qiāng;D.扶值——扶植,卑劣(lié)——liè;故选C。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古诗内容________,风格多样。有的清新恬淡,勾勒了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有的气势磅礴,再现了金戈铁马的征战场面;有的________,启发了幽微难言的人生思考⋯⋯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还能够提升精神________。我们从古诗中汲取精神养分的同时,还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________出蓬勃生机。A.丰润耐人寻味意境生发 B.丰富耐人寻味境界焕发C.丰润回味无穷境界生发 D.丰富回味无穷意境焕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第一空:“丰润”侧重于丰满滋润,多形容人的肌肤、神态等,或事物呈现出的丰饶润泽的状态;“丰富”侧重于种类多、数量大、内容充实。这里形容古诗的内容很多,应使用“丰富”;第二空:“耐人寻味”和“回味无穷”都有值得回味、思索的意思。“耐人寻味”强调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回味无穷”强调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让人回想起来仍很美好,也可形容事物或话语让人回味。在形容古诗启发人生思考这种意味深长的特点上,“耐人寻味”更合适;第三空:“境界”指事物达到的程度或状态,常与“精神”搭配,形容精神层面所达到的高度;“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侧重于文学艺术创作方面。这里说提升精神方面,应使用“境界”;第四空:“生发”指滋生、发展,强调从无到有、逐渐生长的过程;“焕发”指光彩四射,振作,常与“生机”“活力”搭配,更能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状态。这里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蓬勃生机,应使用“焕发”;故选B。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星河烂漫、科技飞驰。抬头遥望璀璨星空,中国航天人叩问苍穹的脚步从未停歇,甚至愈加坚定。①当飞船即将划破天际,我们忽然发现中国航天的浪漫早已藏在名字里。这些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名字寄托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从“神舟”逐梦到“天宫”揽胜,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②“玉兔”、“鹊桥”、“羲和”……,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从神话典籍中摘下的星辰,③既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想象,又闪耀着现代科技的光芒。A.“星河烂漫”“璀璨星空”“愈加坚定”短语类型各不相同。B.画线句①中,“当飞船即将划破天际”作状语,“中国航天”作宾语。C.画线句②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应删去双引号之间的两个顿号。D.画线句③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既”和“又”后面的内容调换位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运用能力。A.“星河烂漫”是主谓短语,“璀璨星空”是偏正短语,“愈加坚定”也是偏正短语,所以短语类型并非各不相同;B.画线句①中,“中国航天的浪漫早已藏在名字里”是宾语部分,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完整地表达了“发现”的内容;D.画线句③没有语病,“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想象”与“闪耀着现代科技的光芒”是递进关系,不需要将“既”和“又”后面的内容调换位置;故选C。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B.古诗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岱宗即五岳之首,指泰山;三秦,指关中地区;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代指蜀州。C.保尔是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做苦力养家糊口,哥哥是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D.《艾青诗选》中,诗人常用土地、太阳等意象表达情感,如《向太阳》中借太阳象征光明和希望,抒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C.“母亲死得早,父亲做苦力养家糊口”错误。保尔是贫苦工人家小儿子,他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做佣人养家糊口,哥哥是铁路工人;故选C。5.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请结合名著相关内容,简要阐述人物的“舍”与“守”。名著人物舍守简·爱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____守住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平等的人生信条。______为了革命的成功,曾受伤、罹患肺炎、伤寒,几乎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守住了____【答案】①.离开罗切斯特②.保尔·柯察金(保尔)③.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积累。一空:阅读《简·爱》可知,简·爱追求平等、有尊严的爱情。当得知罗切斯特有妻子,这种爱情是不平等且违背她的价值观时,即使罗切斯特向简·爱坦白了自己痛苦而又悲惨的往事,希望可以得到简·爱的谅解,请求简·爱不要离开他,同他一起到国外去生活,简·爱也拒绝了,她认为横在两人之间最大的障碍是法律和道德,她不愿意做罗切斯特的情妇,只有离开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在一个凄凉的夜晚,悲痛欲绝的简·爱坐马车悄悄地离开了桑菲尔德府。简·爱选择离开,舍弃了这段爱情,从而守住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和自由平等的人生信条。二空:结合整本书内容可知保尔·柯察金出生于乌克兰舍佩托夫卡镇贫穷的铁路工人家庭。12岁时,因得罪神甫而被学校开除,并被母亲送往车站食堂当杂役。十月革命爆发后,在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参加苏俄红军,先后当过侦察兵和骑兵。在一次战斗中头部受到重伤,死里逃生后开始投入国家建设,从事共青团和肃反工作。在波耶卡窄轨铁路快要修筑完成时,保尔患上伤寒并引发了肺炎,并被误传死讯。痊愈之后,保尔重回工作岗位并加入联共(布)。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久病缠身,保尔最终失去工作能力,被党组织解除工作并住院治疗。到1927年时,保尔已经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但他写成的手稿在朋友寄回来时丢失了,保尔一度灰心丧气。后来,他振作了起来,自己口述,请人代录。在母亲和一位邻居的帮助下,他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终于出版了。生活的铁环已被彻底粉碎,保尔拿起新的武器,开始了新的生活。保尔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重新振作起来,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与坚韧的意志,这就是一种动人的钢铁精神。故根据“为了革命的成功,曾受伤、罹患肺炎、伤寒,几乎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可知这个人物是保尔·柯察金。三空:结合保尔的经历和他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可知,保尔一生都在为革命奋斗,他守住的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信念。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蒹葭》)(2)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4)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5)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言,真挚的友情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答案】①.白露未晞②.下者飘转沉塘坳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⑤.海内存知己⑥.天涯若比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未晞、坳、祗、邻”等字词容易写错。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3分)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卖炭翁(节选)白居易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催租行张籍输租得钞①官更催,踉跄里正②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③喜:“我亦来营醉归④耳!”床头悭囊⑤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注释】①输租:缴了租。钞:户钞,官府发给缴租户的收据。②里正:即里长,古代乡里小吏,专管催督赋税。③嗔(chēn):怒,生气。④亦:只是,不过。营醉归:图谋一醉以归。⑤悭囊(qiān):储蓄零钱的瓦罐。⑥草鞋费:行脚僧人有所谓“草鞋钱”,此指“跑腿费”。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前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后四句写卖炭翁被掠夺后的无奈结果。B.乙诗前四句写催租吏催租之外索要酒钱,后四句写农民仅有的三百钱权当做“草鞋费”。C.甲诗“翩翩”写出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乙诗“踉跄”活画出里正歪斜走路的流氓神气。D.甲乙两诗都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达统治阶级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榨。【答案】A【解析】【导语】《卖炭翁》与《催租行》均聚焦底层疾苦。前者写宫使以低价强夺炭,“惜不得”尽显卖炭翁无奈;后者绘官吏催租,农户囊中空涩仍被索贿。两诗以小见大,借具体场景,揭露统治阶层盘剥,饱含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A.不正确。甲诗节选部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是先写宫使出现,接着描述其“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行为,前四句并非单纯“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而是先设置疑问引出人物,再展现行径;后四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卖炭翁被掠夺后的无奈结果;故选A。(二)(14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乙】①东海有鳌①焉,冠蓬莱②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③云,没而下潜于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②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④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⑥,自己而然,我何以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选自《符子·群蚁观鳌》,有改动)【注释】①鳌(áo):相传为海中大龟。②冠蓬莱:头戴着蓬莱仙山。③干:动词,冲入。④槩(gài):同“概”,平、齐。⑤封壤:蚂蚁洞外面的上堆,也叫蚁冢。⑥适:自得其所。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是鸟也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天之苍苍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C.与群蚁相要乎海畔便要还家(《桃花源记》)D.或游而东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9.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谐》者,志怪者也。(2)我何以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10.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1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动物神奇的腾飞本领,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甲文中,大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飞往南海,告诉我们___________;乙文中,蚂蚁们竟然将大鳌和它们自己相提并论,告诉我们___________。【答案】8.B9.(1)《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2)我们为什么要劳累身体走几百里路来看它呢?10.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11.①.夸张②.想象③.万物皆有凭借(或有所待)④.目光短浅会导致认知偏差【解析】【导语】这段选文通过甲《北冥有鱼》和乙《群蚁观鳌》两则寓言,展现了庄子学派典型的“小大之辩”思想。甲文以鲲鹏的宏大迁徙暗喻得道者的精神境界,其“水击三千里”的壮阔与“六月息”的时空观形成强烈张力;乙文则通过蚂蚁观鳌的视角反转,以“戴粒比冠山”的荒谬对比,揭示认知局限的普遍性。两文均采用夸张的文学想象,将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具象化为生动的动物寓言,体现了道家“齐物”“适性”的深层哲思。【8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这、这个/代词,这、这个;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通“邀”,邀请/通“邀”,邀请;D.副词,有时/副词,有时;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1)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2)劳形:使身体劳累。观:看。【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遇到狂风掀起巨浪,高涛万仞,海水沸腾。其中,“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分别描述风、浪、海水的状态,为三个并列的场景,故断开。据此断句为: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和内容的分析。第一、二空,首先有夸张的写法,甲文对鲲鹏的体型和飞行状态进行夸张描写,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几千里”极言鲲鹏体型的庞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以“三千里”“九万里”夸张地表现鲲鹏起飞时的磅礴气势,突出其超越凡俗的力量。乙文描写大鳌的动作时,如第①段“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中,用“干云”(冲入云霄)和“重泉”(极深的水下)夸张地表现其腾飞之高、下潜之深,凸显其神奇非凡;第②段“长风激浪崇涛万仞”中,“万仞”夸张地写出浪涛的高大,侧面烘托大鳌出现前的震撼景象。还有想象的写法,甲文中鲲鹏本身是想象中的生物,“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虚构了从鱼到鸟的转化过程;“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更是对其飞行状态的想象,现实中不存在如此庞大且能高飞万里的生物,体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乙文第①段大鳌“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是想象的场景,现实中不可能有头载蓬莱仙山的大龟;第①段中蚂蚁“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的情节,也是基于对蚂蚁行为的想象,通过虚构的“群蚁观鳌”故事,寄托对“眼界局限”的讽刺,充满想象色彩。也有对比的写法,根据甲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知,这里将鲲鹏的“大”与“野马”“尘埃”的“小”对比,通过渺小生物的状态,反衬鲲鹏的宏大,引出对“大小之辩”的思考。根据乙文第①段“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和第②段“逍遥封壤之巅”可知,这里将大鳌的宏大与红蚁如背负米粒的渺小进行对比,突出两者生存状态的悬殊,讽刺蚂蚁的浅薄无知。第三空,根据甲文“去以六月息者也”可知,大鹏虽然体型巨大、本领高强,但也需要借助外力(六月的大风)才能实现远行,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成功都需要借助外力(客观条件)。第四空,根据乙文第②段“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可知,蚂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大鳌,没有认识到自身和大鳌的巨大差异,告诉我们目光短浅的人往往难以理解宏大的境界,易以自身局限衡量事物,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否则会显得可笑和无知。【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型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飞翔时,那展开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鸟,随着海上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上记载说:“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东海有一只鳌,头顶着蓬莱山在大海里浮游,腾跃起来能冲入云霄,沉没下去能潜入深泉。有只红蚂蚁听说后很高兴,和一群蚂蚁相约到海边,想要观赏鳌。过了一个多月,鳌一直潜伏没出来。蚂蚁们准备返回,遇到狂风掀起巨浪,高涛万仞,海水沸腾,雷声震动大地。蚂蚁们说:“这一定是鳌要出来了。”几天后,风停雷静,海中隐约出现像山一样的东西,高得和天齐平,有时向东游,有时向西游。蚂蚁们说:“它头顶山,和我们头顶米粒有什么不同?我们在蚁冢顶上逍遥,回到洞穴里休息。这是万物各得其所,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何必跑几百里劳顿身体来观看呢?”三、现代文阅读(36分)(一)(8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历史上,马拉松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东部一个小镇的名字。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入侵至此,希腊军队利用有利地形,与入侵者展开激战。最后波斯军队被迫撤退。一位士兵被派回雅典宣布这个好消息,他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喊着:“我们赢了!”随后倒地而亡。为了纪念这一爱国壮举,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立了马拉松赛跑项目,42.195千米的比赛距离,正是从战争地马拉松跑回雅典的距离。如今,马拉松已经发展为一项大众赛事,一张城市品牌,一种精神象征。作为一项竞技赛事,马拉松运动追求的是坚持到底、突破极限、超越自我,是“船到中流浪更急”的考验,是“但到半程须努力”的进取。今天的我们,尤其需要“马拉松精神”。(选自《科技数码角》,有删改)【材料二】①“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办赛城市立足自然人文景观、优美生态环境、优质公共服务等优势,打造更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②马拉松赛事是办给参赛者的,也是办给观赛者的。因此,明确城市优势与定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办赛规模、等级,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链条,才能打造高质量的赛事活动,更好发挥马拉松对全民健身的推动作用。着眼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丰富生活品质的现实需求,将中华体育精神内涵融入办赛、参赛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路跑赛事,将有助于实现推广全民健身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赢。(选自“人民网”,有删改)【材料三】①6月15日,“巾帼红2025沈阳沈北蒲河女子半程马拉松”在万众瞩目中圆满收官。这场以“女性·健康·力量”为主题的赛事,不仅以专业品质与人文温度刷新了国内女子路跑赛事的新高度,更以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沈阳沈北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②赛道全程绿化覆盖率高达90%,夏季体感温度较城区低3-5℃,80%路段被茂密树荫覆盖,堪称“天然遮阳屏障”。赛道串联锡伯族博物馆、冬奥主题通道、夜光跑道、和平公园、人杰湖、彩虹桥等十余处人文地标。数千花朵在起跑区蜿蜒舒展,铺就了一条璀璨花路,跑者在天然氧吧中完成“人在画中跑”的沉浸式穿越,兼具运动挑战与文旅价值。“她力量”关怀计划、动态医疗救援体系、AED设备全覆盖、首创女性生理期友好关怀包、降温喷雾点及面膜补给,打造全程无障碍参赛体验。(选自《辽沈晚报》,有删改)【材料四】半程奖牌:心之所向,蝶舞芳华以立体玫瑰与心形结合,象征女性温柔而坚韧的力量。正面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然起舞,轻盈灵动。寓意自由、蜕变与美丽。磁吸式蝴蝶设计,可取下作为冰箱贴珍藏,让这份荣耀融入日常生活。玫瑰与蝴蝶的组合,寓意奔跑如破茧成蝶,每一次坚持都是生命的华丽蜕变。背面是蒲河水面上一对优雅天鹅悠然游弋,象征纯洁、忠诚与高贵,天鹅姿态舒展,寓意女性在奔跑中展现的勇敢、坚韧与志向高远。欢乐跑奖牌:花开蒲河,绽放芳华正面一朵璀璨盛开的立体玫瑰居于中央,绽放着爱的热忱、友谊的芬芳、生命的美丽与内在的坚韧。它以最直观的姿态,向所有踏上欢乐跑赛道的热情与坚持致敬。背面延续蒲河标志性的天鹅意象,悠然游弋。它不仅是地域风情的延续,更是纯洁信念、和平共进精神与那份鼓舞人心的优雅勇气的化身,陪伴每一位跑者享受旅程。(选自“沈阳沈北蒲河女子半程马拉松”公众号)12.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上马拉松是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如今马拉松已经发展为一项大众赛事。B.今天的我们,尤其需要坚持到底、突破极限、超越自我、积极进取的“马拉松精神”。C.马拉松比赛全程的距离是42.195千米,也是一段感受地方文化、城市底蕴的悦心之旅。D.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路跑赛事,将有助于实现推广全民健身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赢。13.“跑一场马,赴一座城”,蒲河女子半程马拉松赛成为展示沈北新区文化体育事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完成下面的“赛事亮点”探究。“巾帼红2025沈阳沈北蒲河女子半程马拉松”赛事亮点赛道设计科学(1)(2)赛道串联锡伯族博物馆、彩虹桥等十余处人文地标(3)璀璨花路蜿蜒舒展,跑者在天然氧吧中完成“人在画中跑”服务优质精细动态救援体系和AED设备,“她力量”关怀提供暖心补给14.同学们对“巾帼红2025蒲河女子半马奖牌”的设计展开积极讨论。请结合材料四补全交流内容。小语:奖牌有半程跑和欢乐跑两项设计。我喜欢半程跑奖牌,这不仅是一场比赛的纪念,更是___________的象征。小文:奖牌正面是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寓意自由、蜕变与美丽。而且___________,这种将荣耀融入生活的设计真的很巧妙。小佳:欢乐跑的奖牌也运用了代表蒲河的天鹅意象,这样的设计___________,也代表着纯洁信念与优雅勇气。【答案】12.A13.(1)绿化覆盖率高,夏季体感凉爽,80%路段有树荫(2)人文景观丰富(3)景观优美14.①.女性温柔而坚韧的力量②.蝴蝶可取下作为冰箱贴③.体现了地域风情【解析】【导语】材料围绕马拉松展开,从历史起源(材料一追溯战争起源,点明坚持、突破的精神内核),到城市价值(材料二阐述对地方文化、全民健身及城市发展的推动),再以“沈阳沈北蒲河女子半马”(材料三、四)为例,呈现赛事生态与文化融合、人文关怀及特色奖牌设计,全方位展现马拉松兼具精神传承、城市赋能、人文体验的多元价值。【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材料。A.不正确。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历史上,马拉松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马拉松是希腊首都雅典东部一个小镇的名字”可知,马拉松最初是小镇名称,因战争中士兵奔跑传信的故事,后来发展出马拉松赛事,并非“马拉松是古希腊时期的一场战争”;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1)赛道设计科学:根据材料三第②段“赛道全程绿化覆盖率高达90%,夏季体感温度较城区低3-5℃,80%路段被茂密树荫覆盖,堪称‘天然遮阳屏障’”,可知赛道在绿化、夏季体感及树荫覆盖方面的特点,这些体现了赛道设计科学,所以提取“绿化覆盖率高,夏季体感凉爽,80%路段有树荫”。(2)人文景观丰富:材料三第②段提到“赛道串联锡伯族博物馆、冬奥主题通道、夜光跑道、和平公园、人杰湖、彩虹桥等十余处人文地标”,“十余处人文地标”体现出赛道周边人文景观数量多,由此概括为“人文景观丰富”。(3)景观优美:从材料三第②段“数千花朵在起跑区蜿蜒舒展,铺就了一条璀璨花路,跑者在天然氧吧中完成‘人在画中跑’的沉浸式穿越”,“璀璨花路”“人在画中跑”展现出赛道周边景观的优美,故总结为“景观优美”。【14题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信息匹配与理解。①依据材料四半程奖牌介绍“以立体玫瑰与心形结合,象征女性温柔而坚韧的力量”,小语说半程跑奖牌是象征,结合此句,可知填“女性温柔而坚韧的力量”。②从材料四半程奖牌“磁吸式蝴蝶设计,可取下作为冰箱贴珍藏,让这份荣耀融入日常生活”,小文说蝴蝶设计及荣耀融入生活,对应可知填“蝴蝶可取下作为冰箱贴”。③根据材料四欢乐跑奖牌“背面延续蒲河标志性的天鹅意象,悠然游弋。它不仅是地域风情的延续”,小佳说天鹅意象及代表的精神,所以填“体现了地域风情”。(二)(17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梁衡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一直伸到天边。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天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人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氤氲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④所谓热海,是一个地热带。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许多旧痕。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还是不死心,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就悄悄地摸到这里,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片土地就成了一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三米,深一米五,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就像在城市路边的早点摊上吃小笼包子。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无年无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我抬头看一眼天上的白云和锅后山崖的绿树,忽然想起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山上何时现滚锅,滚锅何时初见人呢?天地间悄悄地隐藏多少秘密。⑥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上山下露头的温泉就随处可见。有的潺潺而流,兀自成潭;有的点点而滴,挂垂成线;还有的间歇而喷,如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但这泉水都脱不了一个“热”字,于是就利用来做浴池,连普通的山民家也开池营业。为了能更深一层感知热海之美,我们选了一处浴室推门而入,待穿过短廊才发现并没有“入室”,而是豁然开朗,又置身在半山之上。原来这里的浴池并不是平地之池,而是一个一个挂在半壁,就如高楼上的阳台。试想,在半山之上,绿风白云,枕石漱流是什么样子?我极兴奋,不肯下水,披衣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我凭栏遥望着对面林梢上升起的轻轻的雾和脚下谷底游走的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自豪,然后翻身入水畅游其中,仰望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之鱼。天下真有这样的海吗?⑦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广东,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桫椤树。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⑧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1)还是(2),抑或(3)。因为,在我眼中,它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选自《梁衡经典散文》,有删改)15.请依据游踪,梳理作者所见景物,完成下面的表格。所至所见小贴士游记的观察方法有: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等。选文属于(4)___________。山肚子(1)__________热海(2)__________多样温泉游走云雾下山(3)__________16.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中两个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大约火山熄灭后还是不死心,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就悄悄地摸到这里,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18.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方法。请完成下面的批注内容。段落/内容批注⑤段引用苏东坡、曹操的诗句作用是___________,本段多处引用诗句,共同的作用是___________。⑥段画线句“所感”是游记的灵魂。梁衡先生曾说:“看景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才是高级。”画线句表达的“所感”是___________。19.在作者眼中,这块神奇的土地是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请结合前后文,补全第⑧段横线处的三个名称。【答案】15.①.绿色山脊、层层树木②.大滚锅、石槽蒸笼③.多样植被④.移步换景16.“一折一折”生动写出山路蜿蜒、车辆盘旋而上的动态;“一层一层”形象展现山脊重叠、由近及远的层次感。两词通过细腻的视觉描写,既表现了旅途的特点,也勾勒出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加深读者对山区景色广袤无垠的印象。17.运用拟人(“不死心”“试探着”“喷舔”),赋予火山以人的情态,生动写出地热活动的持续与活跃。18.①.衬托热海的独特②.增强文化底蕴③.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与对天地奥秘的思索19.热海;林海;历史之海【解析】【导语】这篇游记以“冬季到云南去看海”为题,以“热海”为线索,巧妙融合地理奇观与生态哲思。作者借腾冲地热现象,描绘出一幅氤氲灵动的山林画卷,将科学理性与诗意想象交织,展现自然循环的宏大与精妙,抒发对生态和谐之美的惊叹与敬畏,语言凝练隽永,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梳理概括。(1)由“山肚子”可定位到第②段,结合“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一直伸到天边”可概括出所见之景为:绿色山脊、层层树木。(2)由“热海”“多样温泉”可定位到第⑤段,结合本段“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三米,深一米五,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可概括出“多样温泉”之前所见之景为:大滚锅、石槽蒸笼。(3)由“下山”可定位到第⑦段,结合本段“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桫椤树”可概括出所见之景为:多样植被。(4)本文属于“移步换景”。结合第②段“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第③段“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第⑤段“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第⑦段“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等内容可知,文章随着作者的行踪展开描写,作者先是乘车在山路上前行,看到了起起伏伏的绿色山脊和树林;然后随着车子下行,感受到了热腾腾的水汽,知道已到热海;接着登上“锅台”看到了“大滚锅”;下山时又留心观察到山上独特的植被。作者的观察点不断变化,所描写的景物也不断变换,因此属于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这种观察方法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依次看到不同的景色,有身临其境之感,更能全面、细致地展现热海的各种景观特色。【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一折一折”描述了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缓缓前行的情景,既强调了山路的曲折多变,又形象地表现了车子在山路上不断转弯、爬升的过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暗示了旅程的不易与漫长。“一层一层”描述山脊的状态,突出了山脊的层次感,传达出山脉连绵起伏、重重叠叠的视觉印象。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立体美和纵深感,还进一步强化了山区景色的广袤无垠,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由近及远、颜色渐变的绿色山峦画卷。这两个词语都从视觉的角度描述旅途所见之景,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与节奏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自然之美。【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火山熄灭后地下的热能寻找出口的过程比拟成一个有意识、小心翼翼探索的行为。“不死心”“试探着”“悄悄地摸到这里”赋予了无生命的自然现象以生命和情感,使得地下热能的活动变得生动而形象。特别是“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这一表述不仅描绘出了地热活动时的持续与活跃,还通过“火舌”和“喷舔”两个词,让读者联想到火焰如同生物般有力且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地面的情景。这种表达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热海地区独特的地质特征及其背后的自然力量。【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的作用与赏析。一空:结合“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可知,引用苏东坡和曹操的诗句,旨在通过对比手法突出热海的独特性。苏东坡与曹操的诗句分别描述了水面广阔无垠的景象,而热海虽名为“海”,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海,而是地下热水形成的独特景观,只能通过“管中窥豹”的方式体验其部分魅力。二空:引用诗句借助古人的视角来强调自然奇观的永恒魅力,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热海的特殊之处。三空:“我极兴奋,不肯下水,披衣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这句话反映了作者面对美景时的心境转变和深刻感悟。“所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精神境界的净化和升华。梁衡先生提到要看出个“味和理”,这表明作者试图超越表面景色,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在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深思,体验到一种与大自然深度连接的精神愉悦,“极兴奋”“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都表现出了作者对“热海”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与对天地奥秘的思索。【1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⑦段“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第⑧段“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它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可知,“这块神奇的土地”指它具有独特的地质现象(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一空填写“热海”,强调其地质特征和地热资源;“这块神奇的土地”被绿树所覆盖,二空填写“绿海”或“林海”,突出其茂密且多样化的植被覆盖;“这块神奇的土地”是岁月沉淀下来的自然景观,因此三空填写“史海”或“历史之海”,表示这里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时间沉淀。这样的填写既体现了文章中提到的不同侧面,也呼应了最终总结出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的概念。(三)(11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李溢慧①《史记·礼书》有云:“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意为:不放弃微小的事物,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任何一次质变的飞跃都离不开量变的积累。无论为学还是为政,都没有速成捷径,都是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方方润泽,不断积累而成。②“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道德经》写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宏伟的目标,总是由一个个小细节、一个个小目标组合而成。东晋陶侃在驻防荆州时,命令造船官将造船留下的锯木屑收集起来,众人不解其意。不久,下了一场大雪,道路泥泞,陶侃便令人把锯木屑铺在路面上方便出行。这时人们才发现,微末之物竟有了大用处。陶侃这种“不弃微末”的好习惯,助他一生成就了不少大功业。③“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强调的是积累。《荀子·劝学》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人品德的养成、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事业的进步,都要靠日积月累。作家沈从文仅接受过小学教育,但他求知若渴,口袋里随时常备很多小纸条,把一些自己认为的美词、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门的资料等随手摘抄后,粘贴在床头、镜子、客厅以及卫生间的墙壁上……以便随时读、随时记,在等车、散步等闲暇时间里,有空就掏出小纸条看一看,想一想。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帮助他丰富了知识和素材,后来写出《边城》《长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一代文学名家。这个世界上,任何目标的实现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④“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彰显的是韧劲。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从砖瓦到大厦、从树木到森林、从细流到江海⋯⋯古今成大事者,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少不了经历“十年冷板凳”的落寞和“不见所增”的迷茫,唯有恒心和韧劲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达成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右玉县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为改变当地风沙成患的现状,作出了植树治沙的长远决策,此后的70余年,20任县委书记,锚定这一目标,接续奋斗,让荒沙之地变成了绿洲。他们的业绩和经验告诉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行而不辍、坚韧不拔,路途再远也终将到达。⑤“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我们做任何事都应立足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行之以渐、持之以恒。(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20.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1.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2.阅读选文第③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下面分析。首先,___________。然后,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名言,强调积累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接着,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23.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选文第④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1)一把木凳,百万粉丝,过亿播放。“阿木爷爷”做木工,“做啥事情都要干好、干细致”,道出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的匠心。(2)“敦煌女儿”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矢志不移,“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答案】20.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或:不放弃微小的事物,做事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2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道德经》名言,列举陶侃收集锯木屑的事例,论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22.①.提出“‘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强调的是积累”的分论点②.举沈从文积累素材成为作家的事例③.总结积累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23.第(2)则材料。樊锦诗数十年扎根敦煌,体现了“久久为功”的韧劲,与第④段论点一致。【解析】【导语】本文围绕“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展开论述。开篇引《史记·礼书》阐释内涵,点明做事需重视细节、积累与韧劲。②-④段分别从注重细节(陶侃收集锯木屑)、强调积累(沈从文积累素材)、彰显韧劲(右玉县植树治沙)论证,最后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总结,呼吁立足实际、持之以恒,逻辑清晰,论点明确。【20题详解】本题考查选文的中心论点。文章开篇第①段提到“《史记·礼书》有云:‘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意为:不放弃微小的事物,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后续②—④段分别从注重细节、强调积累、彰显韧劲三个方面,对“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展开论述,最后第⑤段“‘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我们做任何事都应立足实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行之以渐、持之以恒”,也是在强化这一观点。所以,根据第①段对“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阐释,以及全文围绕其展开论证可知,中心论点是“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或:不放弃微小的事物,做事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21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②段“《道德经》写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引用经典著作言论,属于道理论证。从“东晋陶侃在驻防荆州时,命令造船官将造船留下的锯木屑收集起来……陶侃这种‘不弃微末’的好习惯,助他一生成就了不少大功业”,是列举具体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结合段落中心,第②段首句提出“‘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这一分论点。道理论证引用《道德经》名言,增强说服力;举例论证用陶侃收集锯木屑的事例,具体展现“不弃微末”带来的积极结果。二者共同作用,是为了论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注重的是细节”这一观点,让分论点更具可信度与说服力。【22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梳理。①根据第③段首句“‘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强调的是积累”,可知段落开篇先提出“‘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强调的是积累”这一分论点,为后文论述定方向。②接着看段落内容,“作家沈从文仅接受过小学教育……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帮助他丰富了知识和素材,后来写出《边城》《长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一代文学名家”,这是在举沈从文积累素材成为作家的事例,用具体实例支撑“积累”的重要性,使分论点更具说服力。③段落结尾“这个世界上,任何目标的实现和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物从量变到质变,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是对前文论述的总结,强调积累对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收束该分论点的论述。【23题详解】本题考查论据的选取。根据第④段“‘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彰显的是韧劲……古今成大事者,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少不了经历‘十年冷板凳’的落寞和‘不见所增’的迷茫,唯有恒心和韧劲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达成目标”,可知该段论点是“‘不弃微末,久久为功’彰显的是韧劲,成大事需恒心与韧劲”。材料(1)“‘阿木爷爷’做木工,‘做啥事情都要干好、干细致’,道出了‘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的匠心”,强调的是“细致、匠心”,与第④段“韧劲、恒心”的论点不契合。材料(2)“‘敦煌女儿’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矢志不移,‘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数十年如一日”体现出长期坚持的韧劲,“矢志不移”展现出恒心,与第④段“成大事需恒心与韧劲”的论点一致,能够作为论据支撑该段观点。四、写作(50分)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24.走向自然深处,才能领略到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走向父母爱的深处,才会领悟到父母之爱的无私与坚韧走向记忆深处,才会感受到童年的自由与快乐走向心灵深处,才能探寻到灵魂的伟大,悟出生命的真谛……走向深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是一种精神的成长。请以“走向_________深处”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答案】例文:走向了父亲内心的深处夜,深了,月华似水。最后一节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我挪动了一下我受伤的左脚,能走,但还是有些隐藏的微痛。我开始希望有人能走向我伸来援助之手,可四下张望一番,同学们都各自整理书包,没人关注我。我后悔向所有人宣告我的脚已愈合。也许正处青春期的我们都是这样,想在别人面前把自己装得无比高大,却完全不顾自己所能承受的压力。无奈之中,我好像看到一个身影逆行穿过向外涌出的人群,向我走来。原本无精打采的我顿时有了希望,却转瞬即逝。是父亲!他缓缓走向我,穿过发黄的那件白衬衫,几根头发耷拉在头上,像枯草一样,还挂着几颗汗珠。无比显目的秃头与汗珠在白炽灯的照耀下,似乎一直闪着我的眼睛,让我不敢抬头。而父亲却一下就看见了坐在角落里的我,冲我笑了笑,露出被烟熏的发黄的牙。帮我提起书包,又将我扶起。我一直低着头,不敢看同学们异常的目光。走出教室时,我隐隐约约听见一句“你看,小A他爸……”夜很黑,就像私藏在我心底的那份卑微。那句刺耳的话依旧在耳畔回响。我拉他走向校园深处的篮球场。月光像一层盐,撒在我的左脚上,也撒在我的心中,生疼。父亲却丝毫没有发觉,喋喋不休地讲着今天他来接我的经历。只是我全然没有听,在想着明天该如何向同学们解释,如何让他别再来……月色朦胧之中,我听到了父亲在满学校地找我们班,还跑北校区去了,甚至在七年级前转了一圈又一圈。我鼻子在那一刻就酸了,我从来都不知道他平庸的外表下一颗爱我的心。那一刻,我走向了他内心深处……印象中,他是那样不修边幅。打我记事起,我就厌恶父亲的满脸胡渣,还有那油光可鉴的头。却不知,他内心深处的爱子之心,以及他默默为我付出的一切。走向父亲的深处,我忽然体会他原来如此爱我;而我,却似乎从未给过基本的理解。我和父亲搀扶着走向月光深处,滋润着我心中那颗叫作感恩的种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审题补题。“走向深处”这个题目的关键词,其一为“走向”,其二为“深处”。这是一个动宾短语。这里的“走向”可从字面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字面上来看,“走向”的意思可以指人自身走向某个地方,由此获得一种体验或者一种感悟;从深层来看,可以指灵魂或者思想走向深处,获得顿悟、启迪或感悟等。“深处”更是写作的重点。这个深处从表层上来看,可以指由近及远的深,如森林的深处,小路的深处,花园的深处,等等;从深层来看,可以指心灵的深处,社会的深处,友情的深处,灵魂的深处,诗词的深处,文学的深处,等等。据引进行补题即可。选材立意。在选材方面,可选的事情很多,文体也自选。可写成记叙文,以小见大,点明主旨。如“走向树林的深处”,可写雨后大树遭遇风雨的摧残,却依然顽强生存,那种不屈服。在写作时要还原细节,刻画形象,如写树哪怕弯曲,依然生长;被雷劈打,露出树白,依然快速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3.3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说课稿
- 第二节 制备和应用固定化酶教学设计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苏教版
- 第三十二课 从容应考-正确认识考试 教学设计-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
- 酚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药用化学基础-药剂-医药卫生大类
- 2025医院春季招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路养护常识题库及答案
- 2025师范书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学年(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试题1试题附答案
- 2025年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健康管理师三级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习题答案题库
- 坚持人民至上 工会研讨发言
- 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841无机化学考研真题
- 美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
- 期末复习(课件)新思维英语四年级上册
- 子宫脱垂试题及答案
-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 高中音乐鉴赏 第一单元 学会聆听 第一节《音乐要素及音乐语言》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3500道直接打印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套课件208P)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