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新疆伊犁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新疆伊犁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新疆伊犁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新疆伊犁州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伊犁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八年级语文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8页,答题卷共2页。2.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共25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旅游,在方寸纸张之间,阅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徜徉书中,黄土高原粗犷豪放、刚劲雄浑的腰鼓令我陶醉;大自然花香鸟语、草长鹰飞的语言令我陶醉;我们聆听了壶口瀑布振聋发聩的涛声,看前呼后拥的黄河水畅快驰骋,叹黄河一旦被压迫竟会怒不可遏地奋力抗争的个性;我们欣赏到各拉丹东雪山的风云变幻,倾听坚冰之下的流水演译长江的故事;我们登勃朗峰,拾级而上,饱览勃朗峰的色彩斑斓、妩媚动人的秀丽景色;在丽江古城,欣赏矗立在蓝天下晶莹夺目的玉龙雪山,不禁目眩神迷······正如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所说:“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确,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从个人角度而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国家层面来说,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历史证明,全世界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无不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1.请用正楷字将文中画波浪线线句子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2.语段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粗犷(kuǎng) B.驰骋(chěn) C.矗立(chù) D.拾级而上(shi)3.语段中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徜徉 B.草长鹰飞 C.演译 D.斑谰4.语段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振聋发聩 B.前呼后拥 C.怒不可遏 D.目眩神迷【答案】1.读书可以明理,阅读铸就灵魂2.C3.A4.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标点符号各占一格。注意“阅、铸、魂”的间架结构和写法。【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粗犷(kuǎng)——guǎng;B.驰骋(chěn)——chěng;D.拾级而上(shi)——sh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B.草长鹰飞——草长莺飞;C.演译——演绎;D.斑谰——斑斓;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振聋发聩:本意是发出巨响,让耳聋的人也能听到,常用来比喻唤醒糊涂、麻木之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强调言论、文章等有警醒作用;B.前呼后拥:指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多形容官员出行时随从众多,也可用于形容热闹的场景、簇拥的状态;C.怒不可遏:指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D.目眩神迷: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眼睛发花,神志迷惑;在文中“聆听壶口瀑布振聋发聩的涛声”,语境是形容瀑布声音大,“振聋发聩”不能用于形容自然声响的响亮,此处使用错误,应改为“震耳欲聋”;故选A。5.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文化自信”,是近年来常见于报端的一个高频词。这份自信从何而来?__________①吟咏古代诗词,可以感悟中国文化的渊源博大,可以感悟中国智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的精神滋养和智力支撑。②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文化成就之辉煌,在世界之林中独领风骚。③首先来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深厚文化家底。④这份自信,更源于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中国与世界的巨大价值。A.③②①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和排序。横线前的问题是“这份自信从何而来?”,③句“首先来自……”直接回应“来源”,应为首句;②句紧承③句的“文化家底”,列举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具体说明“家底”的丰富;④句的“更源于”与③句的“首先来自”形成递进关系,进一步阐述自信的另一来源;①句则具体解释④句中“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对今天的价值”,通过吟咏诗词的例子展开说明。据此排序为:③②④①。故选B。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B.《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课文《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就出自《礼记》。C.马克·吐温,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D.《马说》的作者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而非《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散文集)。选项表述有误;B.《礼记》是儒家论著的汇编,而非道家。它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资料的汇编。选项表述有误;C.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并非法国作家。选项表述有误;故选D。7.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古代文人将喜怒哀乐写在纸张之上,将抱负理想寄于笔墨之间。当我们读①“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能感受到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的孤独以及对理想的坚守;当我们读“海内存知己,②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能体味到王勃对不受空间阻隔的友情的赞叹;当我们读“③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时,能体会到古代君子对美丽贤淑女子的求之不得而辗转难眠;当我们读“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时,能感受到卖炭老翁的艰难处境与矛盾心理;当我们读“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能感受到杜甫关爱苍生,兼济天下的大爱情怀。阅读经典诗歌,品味古人情感,我们乐此不疲。【答案】①.拣尽寒枝不肯栖②.天涯若比邻③.悠哉悠哉④.辗转反侧⑤.可怜身上衣正单⑥.心忧炭贱愿天寒⑦.安得广厦千万间⑧.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栖、涯、哉、辗转、厦、庇”等字词容易写错。二、活动(共18分)【活动一】诗词润心(8分)8.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校园诗词文化氛围,4月23日,博雅中学举行了“校园诗词大赛”,(1)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学习古诗词建议书”,请按要求帮她修改。学习古诗词建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词需要有好的方法才能掌握其内涵。我建议采用以下有力的学习方法:第一、注重大声朗读和背诵,注意弄懂大意。第二、撰写简要的赏析、评点文字,交流分享。第三、用心领会诗词的意境,品味诗词的内涵。2025年4月20日建议人:小语①建议书中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②画线句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可将“_______________”一词改为“_______________”③建议书的三个学习方法在顺序安排上存在逻辑问题,可将“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调换位置。(只填序号)(2)为布置大赛现场,请你为“沐国风,诗海扬帆追远梦”选择最合适的下联()A.书山趣,探宝博雅猎奇闻 B.奇闻猎,书山博雅探宝趣C.博雅趣,猎奇闻书山探宝 D.博雅趣,书山探宝猎奇闻(3)大赛结束后,一名学生在校园论坛上留言:让经典润泽青春,让诗词点亮梦想,让中华文化展现永恒魅力!请仿照留言句式,写出你的感言。【答案】(1)①.落款改为署名在上,日期在下②.有力③.有效④.第二⑤.第三(2)D(3)示例1:让文化滋养品格,让诗词丰富情感,让中华文明绽放永恒光辉。示例2:让书籍陪伴成长,让经典熏陶智慧,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活力。【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建议书格式、病句、句子排序。①落款中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了,应该把“2025年4月20日”放到“建议人:小语”的下方;②“有力”与“学习方法”搭配不当,“有力”多形容力量、措施等,把“有力”改为“有效”,“有效”表示方法实用、高效,“有效”修饰“学习方法”更符合语境;③逻辑上,学习诗词应先打基础,即朗读弄懂大意,再深化理解,领会意境,最后应用输出,撰写赏析交流。三个学习方法的逻辑应遵循“感知理解——深入品味——交流升华”的递进关系,调换后顺序为:第一、第三、第二,这样更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知规律。所以第二和第三调换位置。【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联。为“沐国风,诗海扬帆追远梦”选择下联,需遵循词性相对、结构一致、意境相关的原则。“沐国风”是动宾短语,“诗海扬帆”是名词+动宾,是地点+动作,“追远梦”是动宾短语,表示目标。A.“书山趣,探宝博雅猎奇闻”,上联“沐国风”是动宾短语,而下联“书山趣”是偏正短语,词性和结构无法对应;B.“奇闻猎,书山博雅探宝趣”,“奇闻猎”是“名词+动词”,而上联“沐国风”是“动词+名词”,主谓结构与动宾结构无法对应;C.“博雅趣,猎奇闻书山探宝”,上联“诗海扬帆追远梦”是“地点+动作+目标”,下联“猎奇闻书山探宝”将“目标”(猎奇闻)置于“地点”(书山)之前,顺序颠倒;D.“博雅趣,书山探宝猎奇闻”,“沐国风”(动宾短语)对应“博雅趣”(动宾短语),“诗海扬帆”(名词+动宾,地点+动作)对应“书山探宝”(名词+动宾),“追远梦”(动宾短语,目标)对应“猎奇闻”(动宾短语,目标);故选D。【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原句结构为“让+名词+动词+名词,让+名词+动词+名词,让+名词+动词+名词!”仿写需保持句式一致,围绕“诗词”“文化”等主题。示例:让墨香浸润心灵,让经典涵养品格,让民族精神绽放时代光芒!【活动二】名著增慧(10分)4月23日是“是世界读书日”,博雅中学特举办“阅读之星”评选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9.下列是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心得,错误的一项是()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写人物以叙事和议论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等,从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B.保尔和冬妮娅曾经是一对恋人,后来由于阶级观点不同而分手,最后保尔与达雅结婚。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第二部分描写国内战争。D.小说中有很多人对保尔影响很大,如他的哥哥阿尔焦姆、朱赫来、丽达等,这些人引领他走上了革命道路,使他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和阅读感受。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国内战争时期保尔的革命斗争经历,如参加红军、战场负伤,第二部分才描写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保尔带病参与筑路、工厂劳动。选项将两部分内容颠倒了;故选C。10.某同学阅读完《经典常谈》后,围绕整本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以下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A.本书着重介绍的史书有《春秋》《战国策》《史记》《汉书》《论语》等,这些史书涉及纪传体、编年体等多种体裁。B.《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汇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分别为直陈其事、借物譬喻、托物起兴。D.《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体史书。《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文学常识的识记。A.《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属于史书;故选A。11.请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段,完成下列问题。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紧张期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从未像这些天那样焦躁难耐地等待来信。他从早班信等到晚班信,失败的预感与日俱增。他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书稿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意味着他的毁灭,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那一幕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了挣脱铁环,争取归队,为了让生命变得有价值,你是否已经竭尽全力了呢?”他每次的回答都是:“是的,我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了。”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挣脱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答案】“铁环”含义:病痛、伤残的折磨让他失去工作、生活的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的怯懦、精神的痛苦。经历:保尔在与波兰的战斗中受重伤,受英雄形象牛虻的影响,坚强面对伤痛,重返战斗(或筑路过程中,保尔患病濒临死亡,在烈士公墓思考生命价值,树立了革命理想信念,重返战斗行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理解和分析。第一问,“铁环”在文中指保尔·柯察金所面临的身体与精神上的枷锁,具体包括:身体上的创伤:他因战争和繁重劳动导致的瘫痪、失明等病痛,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参与革命工作;精神上的困境:他因身体残疾而产生的绝望、自我怀疑,以及对无法再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的痛苦。第二问,根据题意我们需要分析出保尔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及他是如何度过的即可。如保尔在战斗中头部受重伤,昏迷许久,医生曾认为他无法存活。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苏醒过来,尽管身体留下后遗症,却并未被击垮,伤愈后重新投身革命工作,参与修建铁路等艰苦任务。这次经历中,他冲破了“死亡威胁”这一“铁环”,用意志战胜了身体的创伤,继续践行对革命的忠诚。其他合理经历也可,如: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克服绝望,以笔为武器,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重新找到生命的价值,冲破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铁环”。三、阅读(共37分)(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1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这首诗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对“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伊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这首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C.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傍晚时;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时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D.诗歌采用重章叠唱,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索、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答案】C【解析】【导语】《蒹葭》以重章叠唱的形式,通过“蒹葭”“白露”的意象变化,营造出凄清迷离的意境。主人公反复追寻“在水一方”的伊人,却始终可望不可即,含蓄表达了求而不得的怅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选项中对“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时间解读有误。“白露为霜”指秋日清晨芦苇丛中凝结的白霜,一般出现在清晨天刚亮的时候。“白露未晞”指的是清晨时分,露水凝结未干的自然景象,一般出现在刚出太阳的时候。“白露未已”指露水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一般指太阳升起天空的时候。三组词语表现了时间的层层推进,也表现了主人公的焦急心情。选项中对时间解读错误。故选C。(二)文言文阅读(17分)【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北冥有鱼》)【乙】俄而希有鸟①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②。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③之辈,空见笑于藩篱④。(节选自李白《大鹏赋》)[注]①希有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异鸟。②跨蹑地络,周旋天纲: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③斥鷃(yàn):小鸟名。④藩篱:指认识事物的局限。13.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下列加点词。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加点词解释古今异义:怒,今义为“愤怒”A.怒而飞__________词类活用:斗折蛇行《小石谭记》B.志怪者也__________查阅词典法:①这个;②你;③如此,这样C.尔同我翔__________(填序号)课内迁移法: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D.欣然相随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15.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甲】文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将鹏鸟的翅膀比作悬挂在天空的云。C.【甲】文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目的是突出大鹏的高飞远行,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D.【乙】文中的“斥鷃”是指寸光短视、怯懦自私之辈。16.【乙】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希有鸟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B.俄而/希有鸟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C.俄而希有鸟/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D.俄而希有/鸟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17.“大鹏”这个形象从《庄子·逍遥游》一文脱化而来,在李白赋中完成。从此,“大鹏”作为一个壮志凌云,搏击万里的形象,彪炳于文学史册。但庄子和李白借此形象寄寓的思想情感却有差别。请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分析探究二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答案】13.①.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③.②④.高兴的样子。14.①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②(大鹏)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15.C16.A17.庄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以大鹏寄寓了万物皆有所凭借,自由是相对的道理;李白以大鹏自比,以斥鷃等俗鸟形象作对比,寄托自己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他想要摆脱现实羁绊,追求自由的理想。

【解析】【导语】这两则文本以“大鹏”意象为核心,呈现了道家与浪漫主义的不同阐释:庄子的鲲鹏寓言通过夸张的物象对比(鲲鹏/野马尘埃),展现“小大之辩”的哲学思考,暗喻逍遥无待的境界追求;李白的赋作将大鹏与希有鸟并置,强化了“寥廓翱翔”的壮美意象,注入了盛唐文人特有的生命张力和精神抱负。语言风格上,庄子多用“不知其几千里”的模糊表述营造玄妙感,李白则通过“跨蹑地络”等具象动词彰显磅礴气势,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鹏鸟意象谱系,影响后世深远。【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词类活用:“斗折蛇行”中“斗”“蛇”是名词作状语,“志怪者也”中“怪”本指“怪异”,故此处需译为“怪异的事物”,句意为: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③查阅词典法:句意:你和我一起飞翔吧。根据句意及字典查询法,应选择②,译为“你”。④课内迁移法:“闻之,欣然规往”意思是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欣然:高兴的样子。故加点字“欣然”译为“高兴的样子”,句意为:高兴地随它飞去。【14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重点词:①野马:指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以:用。息:气息。吹:吹拂。②水击:击水,拍打水面。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C.甲文描绘大鹏是为了体现其宏大的志向和依托自然的境界,并非“讽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所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俄而”是时间状语,其后可断开;“希有鸟见鹏”主谓宾完整,其后需断开;“谓之曰”后接说话内容,其后需断开;“伟哉鹏乎”是感叹句,“此之乐也”是判断句,中间需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俄而/希有鸟见鹏/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思想感情。从甲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以看出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鹏之大与野马尘埃之小形成了对比。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如此庞大的鹏鸟,迁徙时还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据此可知大鹏虽然看似强大、自由,但实际上它的飞翔也是有所凭借的,并非真正的绝对自由。庄子通过描绘大鹏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绝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万物皆有所凭借的本质,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道家思想。乙文中希有鸟邀请大鹏一起翱翔,大鹏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展现出大鹏与希有鸟一同在广阔天地间自由翱翔的豪迈姿态。文中“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将大鹏与目光短浅、见识局限的斥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大鹏的壮志凌云、搏击万里。李白自比大鹏,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和抱负,李白借此表达了自己渴望摆脱束缚,实现远大抱负,在广阔天地间一展宏图,追求自由、追求理想的豪情壮志。【点睛】参考译文: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乙:不久,希有鸟看见了大鹏,它对大鹏说:“大鹏你真伟大啊,这真是让我高兴的事。我右边的翅膀能覆盖西方极远之处,我的左翼能遮挡东方极远之处。跨越疆域的界限,盘桓上天的纲维。以恍惚作为巢穴,把虚无当成场地。我呼唤你同游,你和我一起飞翔吧。”大鹏于是答应了它的要求,高兴地随它飞去。这两只鸟都已经飞上了辽阔的天空,而那些斥斥鷃一类的小鸟,因囿于自己的见识,而徒自对他们发出嘲笑。(三)现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材料一】大雁归来(节选)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⑤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在那儿,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静悄悄地,人们听到的只是沙锥乌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或者是某只多情的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然后,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面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⑥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来。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选自《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材料二】①大雁飞行时,为什么要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形?②大雁是一种人们非常熟悉的乌类,常见的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一般统称为“大雁”。③大雁以列阵飞行而闻名,一会排成“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一些科学家认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④1970年,里萨满和斯科伦伯格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估算:与单个大雁相比,一个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航程。“人”字形大雁的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扇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就像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人感受到的那样。但是最前面的头雁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它们很容易疲劳。所以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做头雁。⑤目前,大雁飞行的秘密依旧没有被完全破解。大雁的“人”字形夹角大小经常会变化,在24度到122度范围内,而且大多数时间,它们会选择“一”字形,只有20%的飞行时间里,他们才会选择“人”字形。(选自《科普中国》,作者:朱广思)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文虽都写大雁,但材料一介绍大雁北归的生命历程,材料二则说明大雁列阵飞行的原因。B.材料一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材料二画线句运用的却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材料二对大雁列阵飞行的原因并没有全面准确说明,介绍的只是一些科学家认为的主要原因。D.材料一中第④段加点的“慢慢”“静静”和材料二中的第③段“一些”“主要”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9.两文都写大雁,但两文的说明顺序各不相同,结合文段简要分析。【答案】18.B19.材料一按时间顺序介绍大雁北归的过程,从大雁南飞过头顶开始,到3月大雁北归,再到大雁在农场的行为,条理清晰。材料二按照逻辑顺序(现象到本质)先总体介绍大雁飞行时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形的原因,然后具体解释大雁飞行时如何节省体力,最后说明大雁飞行列阵的秘密还未完全破解。【解析】【导语】《大雁归来》节选以诗意笔触,用拟人手法描绘不同时节大雁的状态,赋予其情感与灵性,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然生灵的温情与敬畏,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材料二则从科学角度解析大雁列阵飞行的原因,以数据和原理说明编队飞行节省体力的作用,揭示其行为背后的科学逻辑。【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材料一画线句“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把大雁与乌鸦的飞行路线作了对比,这是作比较;“20英里”运用了列数字,并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顺序。材料一是时间顺序。结合【材料一】第③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第④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第⑤段“在4月的夜间,当天气暖和得可以待在屋外时,我们喜欢倾听大雁在沼泽中集会时的鸣叫”第⑥段“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可知段落③至⑥依次描写大雁在11月南飞→3月北归(试探盘旋、滑翔池塘)→4月夜间鸣叫→5月集会减少,按季节变化推进,条理清晰地展现大雁归来的完整过程。材料二的逻辑顺序。结合【材料二】第①段“大雁飞行时,为什么要排成一字或者人字形?”可知首先提出现象——大雁飞行时会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结合第③段“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可知接着分析本质原因——些科学家认为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结合第④段“‘人’字形大雁的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扇动翅膀时,会在它的身后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就像坐在摩托车后座的人感受到的那样。但是最前面的头雁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它们很容易疲劳。所以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做头雁”可知具体解释大雁飞行时如何节省体力;结合第⑤段“目前,大雁飞行秘密依旧没有被完全破解”可知最后补充说明目前对大雁列阵飞行的秘密尚未完全破解。这是按照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层层递进阐释原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冬日香山梁衡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另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已经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几十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呈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幼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相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他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常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20.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冬日香山的特点。21.下面句子在修辞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语句作简要分析。①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②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22.梁衡先生在《壶口瀑布》中通过雨季观瀑与枯水期观瀑的对比,实现了思想感情上的转折与升华,本文在写法上与之极为相似,试举例加以说明。23.作者对香山景物的称呼不同,称“灌木”为“它”,称松树为“他”,称香山为“她”。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这样称呼的原因。【答案】20.①因花叶凋零而清净、虚静。②因草木去而山石显。③又因松柏常青而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21.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①句使用“一抖”“一闭”“推出”“正襟危坐”“俯视”“静静地享受”等词语写出了香山除去繁华、清净安宁、肃穆虚静的特点,蕴含了作者神清气朗的闲适惬意。②句使用“挤”“撞”“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等动词,使瀑布具有人的动作特点,突出了瀑布的力量感和雄壮气势,蕴含了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22.(示例)①将春、夏、秋季香山的花、叶、色彩与冬日香山的无花、无叶、无红、无绿对比,凸显了冬日香山草木凋零的状况。②将春、夏、秋季香山的游客满山与冬日香山的寂寥无人对比,突出了冬日香山的宁静。③将冬日香山的松柏与“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对比,突出松柏不畏严寒、顽强骄傲的特点。23.灌木在冬日已经完全没有了生命力,与土和石没有什么区别,因而称”它”;冬日香山上的松树不畏风寒郁郁葱葱,十分伟岸,如同一个壮汉,所以用“他”;游览香山后,既看到了香山外在的妩媚多姿,也悟到了其内在的神韵和精神,内心更加喜爱,因而用“她”。【解析】【导语】这篇《冬日香山》以季节对比为框架,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香山冬日的独特气质。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山石松柏人格化特征(如“正襟危坐”的香山、“壮汉脸”般的松树),形成与春夏秋三季繁华景象的强烈反差。文章以“骨气”为精神内核,通过“焦墨山水”的意象,完成从物象到哲思的升华,揭示冬日香山褪去浮华后的本质美。【20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根据第②段中的“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可知,冬日香山因褪去了春夏秋三季的花叶繁华,也没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呈现出空落落的状态,这种无人打扰、花叶凋零的景象,让香山拥有了清净、虚静的特点。根据第③段中的“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可知,冬日香山在草木枯萎、凋零之后,原本被遮掩的山石得以显露,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等都清晰可见,不再被柔枝软叶所遮蔽,展现出“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独特风貌。根据第④段中的“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以及第⑤段中的“只留下这常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可知,冬日香山虽褪去了繁花绿叶,但松柏依然常青,它们不畏风寒、不自卑自惭,以常青的姿态成为香山的“山魂”,正是这些松柏的存在,让冬日香山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季节的刚毅品格。【2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①句:从修辞手法看,“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感到”赋予山人的感知,“一抖”是人的动作,把山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抖掉”“一闭”“推出”这些连续的拟人化动作,生动展现山主动摆脱“柔枝软叶”这类繁杂事物、驱赶“闲客”的过程。“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正襟危坐”体现出山的庄重姿态,“俯视”展现其视角,“享受安宁”呈现出内心状态,进一步通过拟人,让山有了人的行为和心境。从表达效果来说,原本静态的山,因拟人修辞变得鲜活。通过一系列拟人化动作,细腻呈现出冬日香山在季节变换时,主动摒弃三季的繁华,回归清净、肃穆的过程。作者借山的“行为”,传递出自己对冬日香山“虚静世界”的感知,“神清气朗如在真空”,山的安宁状态与作者的闲适惬意心境相融合,让读者能更直观体会到冬日香山独特的魅力与氛围。②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同样运用拟人修辞,“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这些本属于人的动作与互动,被赋予给河水。河水本是自然物,经拟人后,仿佛成了一群充满活力、相互簇拥的“人”。在效果上,生动还原了河水奔腾而来的动态场景。“挤”“撞”等动作,突出河水流量大、冲击力强的特点,让读者能想象到千军万马般汹涌的气势。“前呼后拥”则强化了河水涌动时的群体性、连贯性,展现出瀑布磅礴的力量感与雄壮气势。作者对瀑布的赞美之情,借拟人化的描写自然流露,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瀑布的震撼力,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壮观的水势。【22题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根据第②段中的“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与“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可知,作者将春、夏、秋三季香山的繁花、浓阴、红叶等绚烂景致,与冬日香山的无花无叶、单调素净作对比,清晰地凸显出冬日香山在褪去季节色彩后,草木凋零、景象简洁的状况,让冬日香山的“空落”与三季的“繁盛”形成鲜明反差。根据第②段中的“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与“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可知,作者通过三季香山游客喧闹、充满人声的热闹场景,与冬日香山的寂寥无人的场景对比,突出了冬日香山摆脱了人群干扰后的宁静,这种宁静让香山回归了自然本真的状态,与三季的“人的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根据第④段中的“与松相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做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可知,作者将冬日里依然保持绿意、挺拔生长的松柏、翠竹,与它们身下枯萎萎缩、失去生机的衰草败枝进行对比,突出了松柏在严寒中不畏风雪、保持生机的顽强,以及不因人少而自卑的骄傲姿态,展现出松柏不同于其他草木的坚韧品格。【2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第③段中的“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已经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可知,冬日的灌木已失去秋日的鲜活姿态,变得与土石相融,毫无独特的生命力与辨识度,如同没有灵性的物体,因此作者称其为“它”,这一称呼准确体现了灌木在冬日完全枯萎、失去生机的状态。根据第④段中的“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呈紫红色,像壮汉的脸”“他不因风寒而简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可知,冬日的松树依然保持着挺拔的身姿与浓郁的绿意,树皮如壮汉的脸般充满力量,且具有不畏严寒、不卑不亢的品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