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课内知识选择题(8分)1.(2分)下列句子的句式按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②渔樵于江渚之上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⑦而耻学于师⑧而又何羡乎A.①⑤⑧/②⑥⑦/③/④ B.①⑤⑧/②⑥⑦/③④ C.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④/⑥/⑧2.(2分)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击空明兮溯流光②明烛天南③崖限当道者④鼓瑟吹笙⑤顺流而东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哀吾生之须臾⑧守拙归园田A.①⑧/②④⑤/③/⑥/⑦ B.①⑦⑧/②④/⑤③/⑥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⑦⑧3.(2分)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B.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月丁未”中的“丁未”都属于干支纪年法。 C.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短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蒿里行》等。4.(2分)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各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特点是“乡土性”,它有离不开土地、不流动、熟人社会三方面的特点。 B.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有其特殊的语言体系,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因此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不大。 C.根据《差序格局》里的观点,可以解释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结构不同的原因,因为中国家庭不是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的范围。 D.《差序格局》中,作者以“一捆柴”比喻西方的团体格局,以“扔石头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二、现代文阅读(14分)5.(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远处没有别人,黑只好独自响应孕妇这恼,它忙着又啃两口,才溜出麦地,拐上了正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各自按照辈分和她打着招呼。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B.孕妇本可叫会写字的学生帮她写,她却在等他们走了以后才亲自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这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所感动,同时也为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所感动。(2)关于文中画线处孕妇“喊牛”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次喊牛,简洁干脆,对“黑”的命令,体现出孕妇善良质朴和不爱占便宜的美好品质。B.第二次喊牛,只用一个“黑”字,表现了孕妇因牛不听命令、迟迟不肯离开麦地而恼怒的心情。C.第三次喊牛,“沉闷”使孕妇喊牛,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所以她颇为“夸张”地喊牛。D.第四次喊牛,“怜悯”“强令”表达了孕妇设身处地珍惜、疼爱孕牛腹中的小生命,情感朴素自然。(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中孕妇虽不识字却努力描画它们,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人认为该情节生动感人,也有人认为不合情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6.(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谢柳子厚寄叠石砚①刘禹锡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②,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③,松窗写紫文。【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因父忧家居期间,其友柳宗元(字子厚)曾寄叠石砚以表慰问。②斐亹:文彩绚丽貌。③陶贞白:陶弘景,字贞白,古代书法名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砚席”点名二人之间的情谊,“离群”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友人寄砚的缘由。B.中间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C.尾联表面写宝砚应赠予陶贞白那样的书法名家,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D.本诗为丁忧期间所作,有独居的寂寥之感却无浓重的忧伤之词,格调清朗、画面清丽。(2)友人寄砚以表慰问,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材料二: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母丧去官,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仲淹在饶州岁余,徙润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而汴为四战之地A太平B宜居C汴D即有事E必居洛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女子出嫁,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不同。B.当,意为“应当”,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的“当”意义相同。C.感激,意为“感动振奋”,与《赤壁赋》中的“白露”一样,都与今义不同。D.迁,指官职调动,古时授予官职称“拜”,选拔官职称“擢”,罢免官职称“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仲淹少时有志气,奉行操守,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之苦。B.范仲淹曾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游学之士,而其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C.范仲淹曾与吕夷简政见不合,还被罢官,一年多后他对夷简已从怨恨到不计前嫌。D.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提倡节俭,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种以上的肉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以蛟龙和妇人的反应侧面表现出洞箫的艺术感染力。(2)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3)姚鼐《登泰山记》中的“”句写出了登上泰山之巅所看到的山间云雾温柔飘逸的特殊神韵,“”句把太阳初升时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4)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9.(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对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A)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B)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材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C),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长衫”成了一种象征,它并非“心头的枷锁”,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是万万不能脱下的。(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五、写作(40分)10.(4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鲜衣怒马少年时”,也有人说“人间重晚晴”,对于“最好的年纪”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中,我国17岁的黄雨婷和19岁的盛李豪这对00后组合在10米气步枪混合团体决赛中,为中国军团夺得巴黎奥运会首金;乒乓球女单32强比赛中,61岁的老将倪夏莲对阵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她的乐观松弛感染着每位观众。赛后,倪夏莲从容言道:“这是最好的赛场,现在,正是我最好的年纪。”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4小题)题号1234答案DCBB一、课内知识选择题(8分)1.(2分)下列句子的句式按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②渔樵于江渚之上③客有吹洞箫者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⑦而耻学于师⑧而又何羡乎A.①⑤⑧/②⑥⑦/③/④ B.①⑤⑧/②⑥⑦/③④ C.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D.①⑤/②⑦/③④/⑥/⑧【解答】①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②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译文:在江边打鱼砍柴。③定语后置句,“吹洞箫”作定语后置修饰“客”,译文:有位吹洞箫的客人。④定语后置句,应为“限当道崖”,译文: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⑤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⑥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这不是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⑦状语后置句,应为“而耻于师学”,译文: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⑧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又羡何乎”,译文:又羡慕什么呢?故选:D。2.(2分)下列各句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击空明兮溯流光②明烛天南③崖限当道者④鼓瑟吹笙⑤顺流而东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哀吾生之须臾⑧守拙归园田A.①⑧/②④⑤/③/⑥/⑦ B.①⑦⑧/②④/⑤③/⑥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⑦⑧【解答】①“击空明兮溯流光”中的“空明”是形容词作名词,表示“月光下的清波”。②“明烛天南”中的“明”是形容词作动词,意为“照亮”。③“崖限当道者”中的“限”是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④“鼓瑟吹笙”中的“鼓”是名词作动词,意为“弹奏”。⑤“顺流而东”中的“东”是名词作动词,意为“向东进发”。⑥“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伴侣”。⑦“哀吾生之须臾”中的“哀”是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⑧“守拙归园田”中的“拙”是形容词作名词,表示“原始的、本真的状态”。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进行分类:形容词作名词:①⑧形容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③名词作动词:②④⑤(这里②也归入了名词作动词,因为它在句中确实承担了动词的功能)名词的意动用法:⑥动词的为动用法:⑦对比各选项,我们发现只有C选项符合上述分类:①/②④⑤/③/⑥/⑦/⑧。故选C。3.(2分)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B.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月丁未”中的“丁未”都属于干支纪年法。 C.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呈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 D.短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蒿里行》等。【解答】A.正确。B.“都属于干支纪年法”错误,“丁未”属于干支纪日。C.正确。D.正确。故选:B。4.(2分)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各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本色》是全书的总论,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特点是“乡土性”,它有离不开土地、不流动、熟人社会三方面的特点。 B.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有其特殊的语言体系,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因此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不大。 C.根据《差序格局》里的观点,可以解释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结构不同的原因,因为中国家庭不是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的范围。 D.《差序格局》中,作者以“一捆柴”比喻西方的团体格局,以“扔石头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解答】B.选项提到,在《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有其特殊的语言体系,文字作为交流工具是多余的,因此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不大。然而,这是对《文字下乡》内容的误解。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中主要讨论的是乡土社会中文盲现象的原因,他并没有说文字在乡土社会中是多余的,而是指出由于乡土社会的特性(如面对面社群、生活的定性等),使得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不大。相反,他强调了教育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包括文字教育。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14分)5.(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孕妇和牛铁凝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节气已过霜降,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她的吆喝在寂静的旷野显得悠长,传得很远,远处没有别人,黑只好独自响应孕妇这恼,它忙着又啃两口,才溜出麦地,拐上了正道。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刚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一些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她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也不知道。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孕妇和石碑,各自按照辈分和她打着招呼。她叫住了其中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的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贤亲王神道碑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黑——呀!”孕妇怜悯的叫着,强令黑站起来。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A.本文用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的幸福和喜悦。B.孕妇本可叫会写字的学生帮她写,她却在等他们走了以后才亲自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这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那一刻,她被自己描画字的行为所感动,同时也为怀孕的母牛给自己的慰藉所感动。(2)关于文中画线处孕妇“喊牛”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一次喊牛,简洁干脆,对“黑”的命令,体现出孕妇善良质朴和不爱占便宜的美好品质。B.第二次喊牛,只用一个“黑”字,表现了孕妇因牛不听命令、迟迟不肯离开麦地而恼怒的心情。C.第三次喊牛,“沉闷”使孕妇喊牛,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所以她颇为“夸张”地喊牛。D.第四次喊牛,“怜悯”“强令”表达了孕妇设身处地珍惜、疼爱孕牛腹中的小生命,情感朴素自然。(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文中孕妇虽不识字却努力描画它们,并发出由衷的赞叹。有人认为该情节生动感人,也有人认为不合情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解答】(1)B.“这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理解有误,孕妇亲自去描画那些字,并不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根据文章第5段“孕妇对这肚子充满着希冀,这希冀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第6段“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可知,孕妇想要亲自去描画那些字是缘于她内心对孩子的希冀,她想要通过亲自描画字来弥补自己不会写字的不足,避免给孩子留下遗憾。故选B。(2)C.“她内心有着莫名的寂寞和迷惘”理解有误,根据文章第4段“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可知,孕妇内心并没有“寂寞和迷惘”,而是感到生活的温馨和美好。故选C。(3)由“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作伴”“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可知,孕妇因为牛也怀孕不愿骑牛,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由“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才唤一声”“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等可知,文中多次描写孕妇和牛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体现了人性之美;由“黑只好独自响应孕妇这恼”“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等可知,通过对牛的形象描述,写牛的无比温顺,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首先要答出自己的观点,该情节是生动感人还是不合情理,然后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这道题要抓住小说中的一个细节,可结合着妇女对文字的重视及对孩子的未来的考虑角度来分析她的这种思想令人感动,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的需要的角度分析。考生根据题干的提示,任选一种情况。答题时一定要紧扣原文。认为这样写能让人感动的观点,主要从小说主题、道德伦理、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小说的主题上说,这样写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孕妇不认识字,但并不影响她对文化知识的本能尊重,甚至是敬畏,所以作者才有意识地、极细致叙述了孕妇描画字的整个过程;从道德伦理上说,作者恰恰是通过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来表现一个将为人母的农村少妇,对孩子的责任心。小说写孕妇描画字越困难,就越能表现孕妇这种责任心;从现实意义上说,作者通过孕妇描画字的行为,更真切地表现了孕妇对孩子将来的教育问题的重视,她没有像她的丈夫那样对传统文化始终排斥,而是相反,她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认为这样写不合情理的观点,主要从小说的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逻辑、道德伦理三方面来展开。从情节设置上说,通常一个人如果真的要学习文化知识,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到文化知识,那么这个人才有学习的动力,而这篇小说中的孕妇为了认字,是缘于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这种情节安排与常理不符。从人物的性格逻辑上说,孕妇并不是个木讷害羞的人,她需要石碑上的字,可以找放学的孩子帮忙,不需要自己那么艰难地去亲自描画。从道德伦理上说,孕妇作为未来的母亲,对孩子本能的母爱和责任心,与她所表现出来的描画字的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小说这样写显得矫情。答案:(1)B(2)C(3)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4)观点一:该情节生动感人。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观点二:该情节不合情理。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三、古代诗文阅读(30分)6.(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谢柳子厚寄叠石砚①刘禹锡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②,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③,松窗写紫文。【注】①此诗作于刘禹锡任太子校书时,因父忧家居期间,其友柳宗元(字子厚)曾寄叠石砚以表慰问。②斐亹:文彩绚丽貌。③陶贞白:陶弘景,字贞白,古代书法名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同砚席”点名二人之间的情谊,“离群”写出了诗人此时的生活状态,也是友人寄砚的缘由。B.中间两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C.尾联表面写宝砚应赠予陶贞白那样的书法名家,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D.本诗为丁忧期间所作,有独居的寂寥之感却无浓重的忧伤之词,格调清朗、画面清丽。(2)友人寄砚以表慰问,诗人对此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解答】(1)C.“实则是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才华浅薄的婉拒之语”错误,表明的是自己对于友人的赏识的感谢之情。故选C。(2)诗句“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写出自己在家,独居寂寥,友人将叠石砚送与自己,自己的内心受感动,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诗句“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叠石砚声如寒玉、形若叠云,而且纹理绚烂、氛氲有致。友人送的叠石砚形状和声音十分的好,自己十分的喜爱,表达了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诗句“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陶弘景是古代书法名家,写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了作者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答案:(1)C(2)①对朋友赠送的砚台的喜爱,诗中通过对砚台的声音、形貌的描写流露出对砚台的爱赏之意。②对朋友的感激与思念之情。诗人丁忧居家,朋友此时寄砚慰藉,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砚席”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感激。③刻苦勤奋,不辜负友人寄砚美意的决心。诗人要追步陶弘景,在松窗下刻苦习书,表达出不负友人美意的决心。7.(14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节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材料二: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母丧去官,服除,以殊荐,为秘阁校理。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曰:“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曰:“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仲淹在饶州岁余,徙润州,又徙越州。元昊反,召为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改陕西都转运使。会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进仲淹龙图阁直学士以副之。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而汴为四战之地A太平B宜居C汴D即有事E必居洛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适,指女子出嫁,与《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的“适”意义不同。B.当,意为“应当”,与《登泰山记》中“当其南北分者”的“当”意义相同。C.感激,意为“感动振奋”,与《赤壁赋》中的“白露”一样,都与今义不同。D.迁,指官职调动,古时授予官职称“拜”,选拔官职称“擢”,罢免官职称“罢”。(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范仲淹少时有志气,奉行操守,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能忍一般人不能忍受之苦。B.范仲淹曾用自己的俸禄供养游学之士,而其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C.范仲淹曾与吕夷简政见不合,还被罢官,一年多后他对夷简已从怨恨到不计前嫌。D.范仲淹做了大官依然提倡节俭,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种以上的肉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解答】(1)句意: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而汴为四战之地”为判断句,在“地”后断开;“太平宜居汴”表意完整,是说“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其后断开。故选AD。(2)B.有误,意思不同。当:应当;正处在……的地方。句意:应当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正处在(古长城)那南北分界的地方。故选B。(3)C.“一年多后他对夷简已从怨恨到不计前嫌”有误,原文有“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范仲淹认为之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故选C。(4)①解:脱下;就寝:睡觉;或:有时;沃面:洗脸。译文:五年来从没有脱下衣服睡觉,有时候晚上困倦了,就用水洗洗脸。②引用:引荐任用;所引用,皆朋党也:判断句。译文: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之间的关系,他所引荐重用的都是朋党‌‌。答案:(1)AD(2)B(3)C(4)①五年来从没有脱下衣服睡觉,有时候晚上困倦了,就用水洗洗脸。②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之间的关系,他所引荐重用的都是朋党‌‌。8.(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以蛟龙和妇人的反应侧面表现出洞箫的艺术感染力。(2)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姚鼐《登泰山记》中的“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句写出了登上泰山之巅所看到的山间云雾温柔飘逸的特殊神韵,“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句把太阳初升时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4)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解答】故答案为:(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壑、嫠)(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重点字:鹊)(3)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下有红光动摇承之(重点字:承)(4)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重点字:荫、檐)四、语言文字运用(8分)9.(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孔乙己”究竟该不该脱下“长衫”?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在对人格尊严一视同仁的前提下,让每一个人都尽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成就最好的自己,自食其力、服务他人、贡献国家,这是一个国家对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出的承诺。但有没有读了大学却贪图享受,不愿劳动,好逸恶劳的人?当然有。有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与能力,(A)的人?当然有。但这样的人绝不占主流。我们不能因为有这少数的人便将千千万万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B)的年轻人斥为“好喝懒做”的“孔乙己”。是大树便顶天立地,是小草就茁壮成长。明明是小草却自命为大树而不甘做小草,这是一个人的不幸;如果让千千万万的栋梁之材失去了展示伟岸的辽阔空间而只能做小草,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把孔乙己逼向死亡的冷漠社会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在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绝不是当年的孔乙己,他们虽然和孔乙己一样受过教育,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读书人的尊严感,但绝没有“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恶习,他们不是不愿意通过勤劳的双手(C),相反他们非常渴望养活自己、报效国家。说他们是“当代孔乙己”,是对胸怀理想却困于艰难之中的年轻人一种莫大的侮辱!现在当然没人穿长衫了,但如果把“长衫”比作读书人的象征,比作知识分子尊严的标志,那么“长衫”绝不是孔乙己所独有的。在这里,“长衫”成了一种象征,它并非“心头的枷锁”,而是一种源于知识、来自奋斗的尊严与自信,是万万不能脱下的。(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解答】(1)A.语境是形容那些过高估计自己实力与能力的人,可填“眼高手低”。“眼高手低”意思是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B.语境形容有理想、有热血、有学识、有能力却无机会施展才能的年轻人,可填“大展宏图”。大展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