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发展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古代中华文明A.区域文化各自发展未受外界影响 B.多元文化共生且中原核心趋势渐显C.文化融合源于部落间的战争冲突 D.地理环境单一导致文化发展的趋同2.西周时期,“敬德保民”的观念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修己以敬”“敬民而安”,法家强调“敬令畏法”,墨家提出“敬天事鬼”。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A.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探讨 B.对西周传统观念的全面继承C.围绕时代需求构建思想体系 D.以重塑天道观念为终极追求3.据最新考古发掘显示,秦朝在修筑直道时,运用了“版筑法”“积沙法”等先进的筑路技术,对道路的走向、坡度、路基等都有精确规划。秦朝还在直道沿线密集设置了大量烽燧、邮亭等设施,用于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这些考古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A.地方管理日臻完备 B.交通技术水平世界领先C.经济态势蓬勃向上 D.军政结合助推国家治理【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1页(共6页)】 4.考古工作者在西北边疆的一些汉朝屯田遗址中,出土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先进铁制农具,如全铁曲柄锄、铁犁铧等,同时还发现了与屯田相关的水利设施遗迹,且当地出土的汉简中有关于粮食产量、田租征收等详细记录。此外,在对长安、洛阳等城市汉朝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众多来自边疆地区的皮毛、玉石等商品。这些考古成果表明汉朝A.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区域间经济交流单向流动C.边疆地区的经济呈现多元交融的特征 D.边疆经济实现了独立发展5.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禅让”呈现鲜明特征: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其家族在地方有较高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禅让”之际,新君会下诏称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同时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如刘裕受东晋恭帝“禅让”后,封其为零陵王,食邑一郡。这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让”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动 B.以和平方式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本质上是门阀集团主导的权力重组6.唐朝前期,赦令严格遵循三省六部制程序,由中书省依制草拟,侧重传统赦免范畴;中唐以后,皇帝屡屡亲自裁定赦令内容,且赦令频繁涉及吏治整肃、民生保障等具体政务。这一转变反映出A.三省六部职能的丧失 B.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C.政务处理程序的完善 D.司法与行政事务分离7.下面为唐朝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画中人物体态挺拔、神情从容,服饰色彩浓烈明快,对“捣练、织修、熨烫”等工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画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平凡的劳作场景转化为“国泰民安”的象征。这一作品A.折射出盛唐时期繁荣气象 B.融入宗教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C.源于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彰显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8.唐宪宗时期(805~820年),有地方官“检核民户资产,桑枣、奴婢、牲畜皆纳入征税范畴,民怨载道”。《唐会要》亦载,当时因资产核定困难,出现“富者田连阡陌,所征无几;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的现象。据此可推知A.税收改革推动均田制的瓦解 B.基层治理存在灵活操作的空间C.两税法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D.中央对地方财税监管规范有序9.北宋初年,宋太祖推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军事制度。宋太宗时期,“每岁命官,常不下数千”,且“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这些现象反映出宋朝A.军队战斗力显著提升 B.科举制度走向僵化C.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D.中央集权趋向弱化【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2页(共6页)】 10.朱熹曾指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在此强调A.钻研百工以经世致用 B.理是万物本原及道德依据C.修炼本心以明心见性 D.人性本善且必须顺应天理11.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关中垦田,视唐尤夥(多),而岁谷之入,尚未能侔(相等)于汉、唐。……江浙之田,亩收一钟(古代容量单位),有不啻(不止)也。”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这些现象反映出A.南方经济发展模式革新 B.北方自然环境持续恶化C.政府农商政策出现调整 D.经济格局变动趋势明显12.考古学家在地处辽朝腹地的赤峰缸瓦窑遗址中出土了种类丰富的瓷器,包括饮食器具与陈设器物等。其中,器物的唇口造型、器身缠枝莲纹雕刻,均与北宋定窑瓷器样式高度相似。部分瓷器采用的“覆烧法”更是北宋定窑提升产量的成熟工艺。这表明A.辽朝制瓷业依赖北宋技术 B.宋辽经济呈现显著互补特征C.技术传播推动了文化交融 D.辽朝制瓷侧重模仿缺乏创新13.史载,行省在财政管理中需遵循“上供与留用”的分配规则。同时实行“每岁会计,许带行中书省左右司官一二员,赴都陈奏”的制度;此外,对于辖境内赋税征收管理成效突出的官员,行省有权自主“升赏”。这些规定反映出元朝A.行省在政务运作中有一定自主权 B.财政管控体系松散无序C.行省实现对地方事务的全权管理 D.官员考核制度形同虚设14.明成祖选拔翰林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部分官员累迁至大学士;仁宗后,朝廷诏令批答、机要事务决策多依赖内阁票拟,内阁权力堪比汉唐宰辅,仅无丞相之名。清朝雍正、乾隆以后的百余年间,军国大事皆由军机处总揽,其实际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中枢机构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权臣擅政现象源于相权死灰复燃C.中枢权力配置随皇权强化而调整 D.官僚体系膨胀严重影响决策效能15.清朝《松江府志》中记载:“吾乡所出,皆切于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民之生计,多倚织布为生。”当地百姓“以布易银,以银输赋”。这一记载说明当时松江地区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全面瓦解 B.赋税征银制度已成熟完善C.手工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 D.经济活动与赋役征纳相系16.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提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这反映出,明末清初儒家思想A.萌发经世致用倾向 B.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C.呈现出活跃的局面 D.因僵化教条失去活力【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3页(共6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自丞相而下,皆秦官也。张苍为计相时,绪正律历。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故因秦以十月为岁首。其后,御史大夫晁错请建削诸侯之策,天子从其计。及主父偃言受诸侯子弟推恩分邑,上从其计,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汉因循而不革”与“其后颇有所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体现,并分析汉朝制度调整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延续性”与“国家治理适应性”的辩证关系角度,列举一则汉以后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发展的成功范例,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颜氏家训·归心》云:“内外两教,本为一体……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若其雅论弘辩,安能诘其深浅?”又载:“儒家君子尚离庖厨,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沙门(僧人)之道,则去杀为务。”————摘编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材料二《宋史·道学传》称:“(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道学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融合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理学整合儒释道思想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趋势。(6分)【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4页(共6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明清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摘自(清)长洲《元和县志》材料二(明朝漳州)月港者,夷货毕集,其民多货番为生。漳之民贸夷,非徒走私船越海滨也,公然修造两桅,驾出海外,与红毛(荷兰人)、佛郎机(葡萄牙人)诸番相贸易。其地为海舶出入之喉,番舶到港,则通事(翻译)为之接买,转贩东西二洋,闽广商民及徽州、江浙贾客皆集焉。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摘自(明)张燮《东西洋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市镇经济与海外贸易的联动关系,并分析其形成条件。(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风险应对”的角度,论述明清市镇经济发展的双重性影响。(4分)【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5页(共6页)】A2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史前中国的族群融合与“最初的中国”的产生、发展历程,并非是直线式发展,而是各文化区域间通过往复、曲折的文化互动,在文化的交流、融合、排斥、冲突中发展的。有学者强调黄河流域及史前中原地区对史前中国的核心作用和强大影响力,为此,提出了“黄河中心论”“中原中心论”及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等;也有学者否定中原地区的领先地位,强调各区系的独立性,如苏秉琦提出“区系类型”的“满天星斗”理论模式。“最初的中国”便是“中国相互作用圈”构成的“文化的”中国。中华文明既有着延绵不绝的历史脉络,又有着突出的文化特征。这种情形既起源于华夏民族独特的历史演进道路,也与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深厚、悠久的内在精神价值有关。它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充满生机活力,辉光日新。——摘编自李禹阶《早期中华文明特质的构成与演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最初的中国”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第6页(共6页)】A22025~2026学年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参考答案1.B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图中新石器时代红山、大汶口、河姆渡等文化区域并存,体现出“多元文化共生”的特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文化辐射范围扩大,与周边文化互动增强,暗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起源特征,故B项正确。从图示时间演进看,不同区域文化分布范围逐渐出现重叠与关联(如中原与周边文化区的互动),说明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存在交流,并非“各自发展未受外界影响”,故排除A项;新石器时代文化融合更主要源于生产技术传播(如农业工具、陶器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等,图示未体现出“战争冲突”是文化融合的主因,故排除C项;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含平原、山地、河海等),且图中文化形态丰富(如北方游牧文化雏形、南方稻作文化等),未呈现“趋同”特征,D项既与史实相悖,也不符合图示内容,故排除。2.C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体现出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德”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如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提出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重人伦、法家重法治、墨家重鬼神),本质上是针对社会转型构建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诸子百家关于“敬”的主张,重点并非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故排除A项;诸子百家思想并非仅是对西周传统观念的全面继承,而是有所发展和创新,故排除B项;儒家更侧重人伦,法家侧重制度,墨家虽言“天志”,但本质是工具性利用,而非根本目标,故排除D项。3.D考查秦朝的国家治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筑直道时运用了先进技术并进行粘确规划,这属于交通建设方面;并在直道沿线设置烽燧、邮亭用于军事预警和信息传递,将交通与军事紧密结合,体现了军政结合助推国家治理,故D项正确。材料重点围绕直道修筑技术以及军事相关设施设置,虽然这些对地方管理有一定影响,但仅凭这些无法全面体现地方管理在行政、司法、民生等多方面是否“日臻完备”,故排除A项;材料中仅阐述了秦朝自身修筑直道的技术情况,缺乏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交通技术的对比信息,不能确凿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聚焦于秦朝交通建设和军事设施设置,没有直接呈现“经济态势蓬勃向上”的相关证据(如商品贸易规模、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等信息),故排除C项。4.C考查汉朝经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北边疆汉朝屯田遗址中有中原先进农具、水利设施遗迹,还在长安等地的汉朝遗址中出土了边疆特色商品,体现了当时边疆地区在农业、商业等方面,呈现出与中原经济元素相互交滋的多元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汉朝政府财政来源以及商业税在财政中所占比重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商业税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的结论,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先进铁制农具等传入西北边疆,而长安、洛阳等城市又有来自边疆地区的皮毛、玉石等商品,这表明区顾闻经济交流是双向的,而非单向流动,故排除B项;西北边疆汉朝屯田遗址中出土的中原先进农具以及水利设施遗迹,说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和支持,并非是独立发展的,故排除D项。5.D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时,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新君下诏强调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并给予前朝皇室一定待遇来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这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故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新政权的核心官员大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这说明权力仍掌握在原有阶层手中,社会阶层并未实现广泛流动,故排除A项;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说明没有“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强化,故排除C项。6.B考查唐朝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制定赦令时需遵循三省六部制程序,而中唐以后皇帝屡屡亲自裁定赦令内容,体现了皇帝对赦令这一重要政务的直接掌控,反映出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故B项正确。中唐后三省六部制仍在运行,只是皇权突破常规流程,并非制度完全失效,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皇帝亲裁赦令,打破原有三省六部制程序,与政务处理程序“完善”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司法与行政的关系,且中国古代司法与行政长期混同,未完全分离,故排除D项。7.A考查唐朝艺术。根据材料可知,《捣练图》中人物体态挺拔、神情从容,服饰色彩浓烈明快,且对劳作工序精细描绘,将平凡劳作场景艺术化为“国泰民安”的象征,这种对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以及展现出的祥和、富足氛围,是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在艺术领域的折射,故A项正确。画中聚焦宫廷妇女劳作,不涉及宗教元素(如佛教造像、道教符号等),也未体现“宗教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如宗教壁画的神圣构图、经变画风格),故排除B项;《捣练图》展现的是宫廷生活,与市民文化无关,且市民文化蓬勃兴起于宋朝,故排除C项;画中人物服饰、劳作场景均为中原宫廷风格,无胡人服饰、异域工艺等民族交融特征,未体现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故排除D项。8.C考查唐朝两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资产为宗,旨在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材料中提到唐宪宗时期地方官检核民户资产时,将桑枣、奴婢、牲畜皆纳入征税范畴,且资产核定困难,导致“富者田连阡陌,所征无几;贫者无立锥之地,反输重赋”,这说明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资产界定、核定方面制度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故C项正确。均Ⅲ制在唐中叶以后逐渐瓦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土地兼并严重等,且材料中未体现税收变革对均Ⅲ制瓦解的推动作用,故排除A项;地方官无制度依据就随意扩大征税范围,引发民怨,这不是基层治理的灵活操作,而是治理的无序和混乱,故排除B项;材料中地方官的举措无明确制度支撑,导致民怨载道,说明中央对地方财税监管存在漏洞,并非“规范有序”,故排除D项。9.C考查宋朝崇文抑武国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设置分权制衡的军事制度、科举荣耀远超军功,均体现“以文驭武”的治国逻辑,目的是防范唐末五代藩镇之祸,巩固中央统治,故C项正确。宋朝分权制衡虽强化了中央集权,却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反而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内容或形式的固化,仅强调科举地位的提升,与“僵化”无关,故排除B项;军权分散、崇文抑武均是削弱地方军事势力、强化中央管控的措施,本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趋向弱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10.B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理”,天地万物都由“理”产生,三纲五常也是“理”的体现,他强调“理”是万物的本原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依据,故B项正确。“钻研百工”侧重技术实践,而宋明理学核心是通过道德修养休悟“天理”,与材料“三纲五常”等伦理主张不符,故排除A项;“修炼本心”是陆王心学主张,材料体现的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人性本善”,故排除D项。11.D考查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中提到,北宋时关中垦田多但岁谷之入不如汉、唐,而江浙地区亩产量高;南宋时“苏湖【高三核心模拟卷(上)·历史(一)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A2熟,天下足”的谚语广为流传,这说明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南北粮食产量对比及经济地位变化,未涉及南方经济发展模式(如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的革新,故排除A项;材料中仅表明北宋关中地区垦田多但粮食产量不如汉、唐,未提及“北方自然环境持续恶化”,故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农商政策(如税收、商业管理)调整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项。12.C考查辽宋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可知,辽朝腹地瓷器在造型、纹饰及烧制工艺上借鉴了北宋定窑瓷器,体现了技术传播促使辽宋文化在制瓷领域相互交融,故C项正确。辽瓷有自身特色,只是在部分工艺和造型上借鉴了北宋,出土瓷器不能证明其“依赖北宋技术”,故排除A项;材料聚焦手工业技术与文化元素的相似性,未涉及宋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领域经济互补的核心表现(如丝绸与战马的贸易交换、农产品与畜牧产品的资源互补等),故排除B项;材料未否定辽朝可能存在的自主创新(如结合自身需求改进技术),故排除D项。13.A考查元朝的行省制。根据材料可知,行省在财政管理中需遵循“上供与留用”分配规则,同时对于辖境内赋税征收管理成效突出的官员有权自主“升赏”,这体现出行省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前提下,在财政、地方官员“升赏”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行省要遵循“上供与留用”的财政分配规则,还有相关的奏报制度,这表明元朝对行省的财政管控是有制度、有规范的,并非“松散无序”,故排除B项;行省需要遵循一定财政分配规则,还要向中央陈奏等,说明行省在地方事务管理上受到中央制约,并非“全权管理”,故排除C项;材料明确指出对于赋税征收管理成效突出的官员,行省有自主“升赏”权力,这体现了官员考核有具体的标准和措施,并非形同虚设,故排除D项。14.C考查明清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从参预机务到掌握票拟权,清朝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权力核心,这些变化均体现了皇权不断强化过程中对中枢机构的调整与重塑,故C项正确。材料侧重强调内阁、军机处等中枢机构权力的变化,未提及行政效率问题,且“分权”在材料中缺乏依据,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丞相制度已废除,权臣擅政与相权膨胀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僚机构数量膨胀及对行政效能的影响,故排除D项。15.D考查清朝经济。根据材料可知,松江府百姓依靠织布为生,将布换成白银,再用白银缴纳赋税,清晰地展现了经济生产、贸易活动与赋役征纳之间紧密的联系,故D项正确。传统小农经济开始全面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松江府百姓“以布易银,以银输赋”,这只是局部地区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个赋税征银制度的发展情况,“已成熟完善”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故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松江府百姓以绫、布生产为主要生计,未突出手工业生产在分工、技术精进等方面专业化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项。16.C考查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顾炎武对当时的理学进行了批判,认为今之理学是禅学,主张回归经学,这体现了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不再拘泥于传统理学,学者们开始对传统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呈现出活跃的局面,故C项正确。儒家自始蕴含实践基因,早期儒家的入世精神为后世“经世致用”奠定了基础,故排除A项;顾炎武只是批判当时理学的一些弊端,并非彻底否定程朱理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顾炎武对理学弊端的反思并提出革新方向,并非单纯说明儒家思想“失去活力”,故排除D项。17.(1)“因循不革”的体现: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继续推行郡县制。(2分)“颇有所改”的体现:在中央实行中外朔制度;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察举制;地方增设刺史,强化监察体系。(4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背景:吸取秦亡教训;社会经济发展;统治基础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的个人意图。(4分,任答两点即可)(2)范例:三省六部制对三公九卿制的传承与发展:三省六部制继承子三公九卿制下中央官僚体系分工协作的特点,同时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相权,进一步加强垫权;其职权划分更加明确、细化,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对秦汉中央官制的重大发展。行省制对郡县制的传承与发展;行省制继承了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在郡县制基础上,扩大了地方行政区域规模,且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性,适应了元朝辽阔疆域的管理需求。(2分,任答一个范例即可)启示:制度的延续性是国家治理适应性的基础(任何新制度的建立都不能脱离旧制度的基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国家治理适应性是制度延续性的动力和目的(制度的调整和变革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正确处理制度延续性与国家治理适应性的关系(既要保持制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制度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2分,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18.(1)表现:儒佛伦理互补(儒家“仁”与佛教“去杀”相结合);理论互鉴(承认佛学“雅论弘辩”的思辨性)。(2分,任答一点即可)历史背景:社会动荡与民族迁徙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儒学自我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电一体化项目招商引资报告
- 2025年伦理道德与职业规范考试试题及答案
- 碳中和目标下轨道交通行业碳足迹评估与减排措施研究报告
- 运动护具生产线项目实施方案
- 2025年原子光谱试题及答案
- 招教历年真题及答案案
- 2025年神经病学专业理论知识测评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消化内科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放射科影像学鉴别诊断能力综合评估试卷答案及解析
- 运维工程师服务器管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临床职业素养
- 种子学-种子的化学成分课件
- 教学课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第二版)
- 手术室无菌技术 课件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分数乘法:分数乘小数-人教版
- 职能部门督导检查记录表
-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考察探究》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 教育评价学全套ppt课件完整版教学教程
- 级水工2班王晓明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
- 二级建造师建筑工程实务模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