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语文】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语文】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语文】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语文】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社恐”作为盾牌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比如,2020年11月,一个名为“日常注重边界感”的豆瓣小组成立,至今已超过10万名成员;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中,李雪琴和郭麒麟默契地道出了“我不来麻烦你,但请你也不要来麻烦我”的处世哲学,这一强调“边界感”的现代社交潜规则迅速登上网络热搜,引发了4.6亿国人的共鸣;为了在生活中维系边界感,摆脱无用社交,青年人开始钻研“糊弄学”“推辞学”,越来越有意识地“断亲”,甚至干脆给自己贴上“社恐症”的病理标签。边界感是指个体能察觉出人际界限的感知力,标志着对社交边界的重视程度。首先,社交边界并不单单指空间意义上的身体边界。比起空间上的身体距离,社交边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适宜的心理距离,更多指涉了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这种心理意义上的边界会根据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彼此之间的情感态度而伸缩,也会决定空间意义上的社交距离。其次,社交边界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其划分以个体为中心,针对个体之外的所有互动对象,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因此也被称为“自我边界”。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将自我边界直观地表述为“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再次,社交边界并不是社交壁垒,建立社交边界并不意味着拒绝沟通和交流。社交边界就像皮肤,既具有阻止外界侵入的防御性,又保证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透性,为个体提供良好的内环境,以此来维持个体社会交往的心理稳态。青年社交边界感形成的背后影射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态的转变,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秩序与规律。其一,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社会学家鲍曼指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再具有约束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趋于断裂。除此之外,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也弱化了传统社会的互助功能,使青年社交的需求不断减少。其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使社会呈现出个体化趋势,而个体化趋势下青年的社会心态也将随之转变。个体化的现代社会,一方面强调个体是自身人生的创造者和风险的承担者,个体需要奋斗和选择来塑造自己未来的生活;另一方面,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推动个体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心态转变。伴随着思想的解放,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其三,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分析,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任何文化现象均有其特定的文化体系,特定社会中的社会交往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中国人喜欢“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的宴酣之乐,追求“儿孙绕膝、家人团圆”,倾向于以“聚”为礼,在亲戚朋友中收获情感支持。“熟人社会”文化下的传统社会模式包含情感性黏稠化和工具性黏稠化两大特点,两者分别以“情”和“利”为主导。情感性黏稠化是指由于感情深厚而造成的关系黏稠化,工具性黏稠化是以获取个人利益为社交目的,从而导致的关系黏稠化。情感性黏稠化与工具性黏稠化相互嵌入,工具性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情感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情感性黏稠化;情感性黏稠化能够促进社交的工具性目的达成。“熟人社会”文化深深嵌入中国人的性格基因,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不分公与私。虽然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变革促使青年追求社交边界感,但传统社交文化在中国人心中依旧根深蒂固。受制于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在中国社会情感性黏稠化和工具性黏稠化的双重作用下,现代青年渴望独立、拒绝黏稠的社交需求依旧难以实现,其追求的个人空间和社交边界与中国社会的社交文化存在矛盾与冲突,使青年越来越受困于这种过于渗透的社交边界之中。随着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社会结构的变迁催生出更深刻和自由的精神需求。在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合作的需求使得人们选择群居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密集交往让人与人之间没有隐私和秘密,自然也就不在意所谓的个人边界。现代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意识的变迁,使人的发展趋向于个体化,社会身份的区隔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具有异质性,人们开始树立起自我意识,建立起个人边界。在当下社会,面对传统社交文化造成的困境,我们需要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建构现代社会亲密且独立的社交边界观。在现代边界观的建构中,把握好“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尺度显得尤为重要。若过度追求独立,生成独立但不亲密的人际关系,现代边界观将会发生异化,人们将丧失内生的社会需求,进而导致伦理关系网络的断裂。更严重的是,发轫于个体社交层面的问题,还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层面的非预期性后果,如:社会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主义排他、社会信任瓦解,现代化所导致的“陌生人社会”将会陷入道德沦丧、人情淡薄的深渊;道德责任悬浮化,使社会失去了原有的温度;社会排斥与社会区隔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断裂,致使现代社会失去抵御不确定风险的力量。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过度强调边界感可能带来的群体性孤独与社交部落主义。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曾指出:“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边界感的缺失。”只有在一个尊重边界、公平正义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做到真正自由地去成为最好的自己。(节选自《中国青年研究》)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见“社恐症”已成为青年人常见的病理特征。B.社交边界更多指涉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因此越过社会边界、入侵个人空间的行为必然会使人焦虑和不适。C.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聚在一起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重视“熟人社会”,在群体中通过感情的联络获得人际支持与力量。D.传统社交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现代青年拒绝黏稠社交的需求依旧难以实现,且越来越受困于过分渗透的社交。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通过列举典型的事例、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呈现了青年人重视边界感这一普遍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B.第二段引用心理学家的表述“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表明自我边界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其范围具有客观性。C.文章将传统社交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社交需求进行对比,指出了现代青年在社交中面临的困境,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D.本文论述语言准确严谨,同时不失形象生动,如用“皮肤”“屏障”比喻社交边界,用“黏稠”具象人际关系。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社交边界感的形成,影射着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态的转变,即流动的现代性、个体化趋势、自我保护心态。B.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合作的需求,人们选择群居生活,密集的交往使得人们不需要个人边界,现代文明则不然。C.如果过度追求独立,现代边界观发生异化,就会导致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主义排他、社会信任瓦解、情感联结断裂等社会层面的非预期性后果。D.现代社会中,要实现真正自由地去成为最好的自己,需要建构尊重边界、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把握“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尺度。4.作为一篇社科论文,全文说理层次清晰明了,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身处现代转型期的青年应如何面对社会交往?请依据本文说说你获得的启示。【答案】1.C2.B3.D4.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①提出问题:先提出当代青年人重视边界感的现象。②分析问题:然后分别从边界感的内涵、形成逻辑、面临的困境等角度进行分析。③解决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策略。5.①拥有个人的边界,不侵犯他人的边界;②建立亲密且独立的人际关系,警惕群体性孤独;③社会转型时期,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让社交符合价值多元的时代精神。【解析】【导语】文章聚焦现代青年“边界感”现象,从社会结构转型视角展开深度剖析。文章以“边界感”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传统“熟人社会”与现代个体化趋势,揭示了青年社交困境的文化根源。论证结构严谨:先现象描述,再概念界定,继而分析社会成因,最后提出建构路径。语言兼具学术性与形象性,如“黏稠化”“皮肤”等隐喻生动呈现社交特征。文章既肯定边界感的现代价值,又警示其异化风险,体现了辩证思考的学术深度。【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社恐症’已成为青年人常见的病理特征”错,根据原文“甚至干脆给自己贴上‘社恐症’的病理标签”可知,这不是事实,而是与外界保持边界感的伪装方式。B.“因此越过社会边界、入侵个人空间的行为必然会使人焦虑和不适”错,“必然”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指出社交边界“既具有阻止外界侵入的防御性,又保证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透性”,说明边界感具有调节功能,并非所有越界行为都会导致焦虑;且第三段提到边界感是“内心的屏障”,起到的是“屏保作用”,而非必然引发负面情绪,因此“必然”的表述过于绝对化。D.“传统社交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因此……”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虽然现代化转型的社会变革促使青年追求社交边界感,但传统社交文化在中国人心中依旧根深蒂固。受制于集体主义的文化根源,在中国社会情感性黏稠化和工具性黏稠化的双重作用下,现代青年渴望独立、拒绝黏稠的社交需求依旧难以实现”可知,现代青年难以实现独立、拒绝黏稠社交需求,不仅是因为传统社交文化根深蒂固,还受制于集体主义文化根源及双重作用,选项表述不全面。故选C。【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B.“其范围具有客观性”错。根据第二段原文“社交边界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其划分以个体为中心”“被称为‘自我边界’”可知,个人边界是由个体主观确定范围,用来划分内外边界,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故选B。【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自我保护心态”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其三,在高度倦怠的现代社会中,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可知,应对应第三点,即“高度倦怠”,而不是“自我保护心态”。B.“密集的交往使得人们不需要个人边界”错,根据原文“在农业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合作的需求使得人们选择群居生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趋于同质化,密集交往让人与人之间没有隐私和秘密,自然也就不在意所谓的个人边界”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在意”。C.“就会导致……”错,绝对化。根据原文“更严重的是,发轫于个体社交层面的问题,还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层面的非预期性后果,如:社会人际关系冷漠、道德主义排他、社会信任瓦解……”可知,这里使用的是“可能导致”,而非“就会导致”。故选D。【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提出问题:文章开篇便指出“‘社恐’作为盾牌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青年人对社交边界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又以具体事例直观呈现出当代青年人重视边界感这一现象。②分析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边界感阐述。首先强调社交边界更侧重于心理距离,指出社交边界是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具有防御性和通透性的内涵。接着阐述形成逻辑,从现代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心态转变的角度分析青年社交边界感形成的原因。最后阐述青年面临的困境:青年越来越受困于过于渗透的社交边界之中。③解决问题:针对上述困境,文章提出要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建构现代社会亲密且独立的社交边界观,同时强调把握“亲密”与“独立”尺度的重要性,为解决青年社交边界感的问题指明了方向。【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文中提到边界感是指个体能察觉出人际界限的感知力,强调了社交边界更多指涉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其划分以个体为中心。这启示青年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边界,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使交往更加和谐。②把握好“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尺度。要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避免因过度强调边界感而陷入群体性孤独,使自己既能享受个人空间,又能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③青年身处现代化转型中,要尊重不同的价值观,接纳新的社交观念和方式,让自己的社交行为符合价值多元的时代精神,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在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和谐的社会交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两年日子过去了。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地流泻白光,慢慢地这白光便吼啸起来,做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欢喜。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一切玩得正好时,忽然落了行雨,无人衣衫不被雨湿透。为了避雨,祖孙二人同那只黄狗,走到顺顺吊脚楼上去,挤在一个角隅里。有人扛凳子从身边过去,翠翠认得那人正是去年打了火把送她回家的人,就告给祖父:“爷爷,那个人去年送我回家,他拿了火把走路时,真像个山上的喽啰!”祖父当时不做声,等到那人回头又走过面前时,就闪不知一把抓住那个人,笑嘻嘻说:“嗨嗨,你这个喽啰!要你到我家喝一杯也不成,还怕酒里有毒,把你这个真命天子毒死!”那人一看是守渡船的,且看到了翠翠,就笑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从祖父和那长年谈话里,翠翠听明白了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的。但这次不见二老,却认识了大老,且见着了那个一地出名的顺顺。大老把河中的鸭子捉回家里后,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顺顺就要大老把鸭子给翠翠。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那人向祖父说,翠翠长得很美,问过翠翠年纪,又问有没有了人家。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脚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祖父话虽不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地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地走去了。“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驶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祖孙二人便沉默地一直走还家中。到了渡口,那另外一个代理看船的,正把船泊在岸边等候他们。几人渡过溪到了家中,剥粽子吃。到后那人要进城去,翠翠赶即为那人点上火把,让他有火把照路。人过了小溪上小山时,翠翠同祖父在船上望着,翠翠说:“爷爷,看喽啰上山了啊!”祖父把手攀引着横缆,注目溪面升起的薄雾,仿佛看到了另外一种什么东西,轻轻地吁了一口气。祖父静静地拉船过对岸家边时,要翠翠先上岸去,自己却守在船边,因为过节,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主要写了上年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到河街所经历的事情,特别提到在河街避雨时偶遇曾送翠翠回家的那人。B.选文中写道,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C.那天翠翠没有见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听了谈话对他们都非常有好感,但在爷爷提及婚事时出于矜持佯装生气。D.回到渡口后,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自己守在船边,以免再和孙女发生冲突,反映了祖孙二人情感上的隔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第二段用大量篇幅插叙新年的热闹景象,既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突出了翠翠心中对那年端午遇到二老经历的心理感受。B.选文充分地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散文化特色,在展现紧张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有较多篇幅的环境描写,在散漫的记叙中展开情节。C.选文在人物形象刻画上颇具匠心,主要运用了对话描写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祖父善良淳朴、忠于职守的个性特点。D.选文通过多处照应使作品浑然一体,如提起“喽啰上山”,照应去年“喽啰”送翠翠回家的事;提起白鸭子,照应前面二老捉鸭子事。8.阅读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选句分别表现了翠翠怎样的心理活动?9.沈从文说,他要在作品中“展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个创作理念的?请结合整本书阅读对此阐述。【答案】6.A7.B8.第一处:体现翠翠对“特定端午(遇二老)”的深刻眷恋与朦胧好感;第二处:体现翠翠对二老的刻意关注与情感牵挂。9.①通过湘西边城的自然风光(如溪水、渡船、月光),展现优美的自然环境;②通过翠翠、爷爷等人物的淳朴善良(如爷爷守渡的尽责、翠翠的纯真),体现健康的人性;③通过端午赛龙舟、中秋对歌等民俗,展现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④全文没有激烈冲突,以平淡叙事展现人性之美,符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解析】【导语】这段选文展现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通过翠翠与祖父的端午经历,作者以散文化的笔触勾勒出边城淳朴的民风民俗(如舞龙灯、放烟火),同时细腻刻画少女情窦初开的微妙心理。人物对话充满生活气息又暗藏机锋,如祖父打趣“喽啰”的段落,既体现乡野幽默,又暗含婚嫁隐喻。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相互映衬,烟火的热闹反衬翠翠对端午记忆的珍视,展现了一种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自然人性之美。【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祖父和河街名人船总顺顺谈起了翠翠的婚事”错,原文是“祖父则很快乐地夸奖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因此一到这件事便闭口不谈”;“顺顺因此高兴地送了祖父尖角粽子和捉来的白鸭子”错,顺顺送鸭子是因为“守渡船的老家伙称赞了那只肥鸭两次”,送粽子是因为“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C.“没有见到顺顺家的两个儿子”错,翠翠见到了大老;“对他们都非常有好感”错,翠翠只对二老情有独钟;D.“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自己守在船边,以免再和孙女发生冲突”错,祖父让翠翠先上岸回家是对翠翠的关爱,自己守在船边是因为“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故选A。【7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展现紧张矛盾冲突”错,《边城》中没有紧张的矛盾冲突,文中只是写翠翠的心事不能被爷爷知道,这矛盾并不激烈。故选B。【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处,新年的“锣鼓喧阗”“烟火满天”虽热闹,却仅停留在“视觉热闹”层面;而“那个端午”因与二老的相遇,在她心中留下了超越“热闹”的情感印记——“甜而美”是少女对朦胧情愫的本能感知,即使未明确意识到“喜欢”,也已将这段经历与其他热闹区分开,暗藏对二老的特殊记忆。第二处,祖父唱“下滩催橹的歌”,触发了翠翠对“二老”的记忆(前文已提及“二老是在下游六百里外沅水中部青浪滩过端午”)。她看似突兀的发问,实则是想提及二老却不便直接说的含蓄表达——借“青浪滩”这一与二老相关的地点,间接流露对二老的思念,展现少女内心的细腻与羞涩。【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整本书阅读对此阐述”,不限于文章节选的内容。①比如《边城》中的自然景色描写,如茶峒的溪水“清得可见河底的白石子”,渡口的老枫树“年深月久,根须在土里盘结得紧”,中秋的月光“柔和如纱”,端午的河水“涨得满满当当”。这些自然景观宁静、澄澈,映衬出边城生活的平和优美。②祖父即便看节目回来,也要守在岸边等待,因为“明白一定有乡下人来城里看龙船,还得乘黑赶回家去”,忠于职守且无私;翠翠天真纯粹,对二老的情感朦胧而美好,这种美不是刻意的“道德表演”,而是源于边城生活的自然养成,符合人性本真。③端午赛龙舟,中秋对歌,新年舞龙灯、放烟火,这些民俗源于生活需求与情感表达,将“人”与“生活”“社群”自然联结,形成自然的人生形式。④《边城》全文无激烈的矛盾冲突:比如选文部分,顺顺送鸭子和粽子给老船夫和翠翠,老船夫与“喽啰”的谈笑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而友好。包括《边城》中大老的“死”、二老的“离开”,虽带悲剧色彩,但并非因“恶”引发,顺顺未迁怒翠翠,祖父仍守着渡船。沈从文以“散文化”的平淡笔触,记录边城人的日常,于“平淡中见真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选自《谏太宗十思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董之A以严刑B振之C以D威怒E终苟免F而不怀G仁H貌恭I而不心服。1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则固前知其如此也B.德不厚而思国之理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C.能克终者盖寡而某不量敌之众寡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2.下列对文中的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字玄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以敢于直谏著称,史以“诤臣”称之。B.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李世民死后的庙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如汉高祖、唐玄宗等。C.“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殷。D.“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14.《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一为写给皇帝的奏疏,一为写给保守派的回信,各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主张?结合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谈谈两篇文章提出这种观点主张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10.BEH11.C12.D13.(1)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2)人们习惯于苟且不一天了,士大夫多把不顾惜国家大事、混同流俗、讨好众人作为美德。14.观点主张:①《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②《答司马谏议书》作者针对司马光所指责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逐一作了反驳,批评了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原因:①随着国家稳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为此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了“为国者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张。②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王安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积极推行变法,却遭到保守派的责难,在此情况下他写下《答司马谏议书》表明了变法的初衷和坚持变法的决心。【解析】【导语】两则材料皆关乎治国理政。材料一《谏太宗十思疏》以木根、泉源为喻,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德义”,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指出君主易“善始者繁、克终者寡”,警示“载舟覆舟”需重民心。材料二《答司马谏议书》针对士大夫苟且之风,表明助上变法决心,引盘庚迁殷典故,强调度义后动、不为怨改的立场。【1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愤怒来震慑他们,(人们)只求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感怀(皇上的)仁德,表面恭敬却不内心服从。“以严刑”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谓语“董”,“之”作宾语,结构完整,应在“刑”后,即B处断开;“振之以威怒”与前文结构一致,应在“怒”后,即E处断开;“怀仁”动宾结构,后文“貌恭而心不服”陈述新内容,应在“仁”后,即H处断开。故选BEH。【11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不同。使动用法,使……稳固/副词,本来。句意: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本来早就知道会这样。B.不同。名词,安定/动词,管理。句意: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替天下治理财政,不是为了谋取私利。C.相同。都是形容词“少”的意思。句意: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大概很少。/而我没有估量反对者的多少。D.不同。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的动作/动词,看见。句意:现在君实您用来教导我的。/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故选C。【12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错误。“某”是古人在书信草稿中用来代替自己名字的常用写法,是一种谦辞或代称,并非表示对司马光的不屑。故选D。【13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理”,安定;“下愚”,愚笨;“明哲”,明智的人。(2)“习”,习惯于;“恤”,顾惜;“同俗”,混同流俗。【14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观点主张:①魏征以木、泉设喻,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又批判“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伐根求木茂、塞源欲流远”的悖行,最终以“十思”紧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核心主张劝谏唐太宗。②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受命于人主……以授之于有司”不算侵官;“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不算生事,还批评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明确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原因:①因唐太宗有“功成德衰”之象,如文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忧虑其失却“殷忧”之心、渐趋骄奢,故提出劝谏;②因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遭保守派责难,文中“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点出社会因循守旧之弊,他为回应责难、阐明变法初衷,写下此文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必须稳固它的根系;希望河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谋求国家安定,必须积累德政道义。源头不深却指望水流长远,根系不牢却强求树木高大,德政不厚却妄想国家治理得好,即便是最愚昧的人,也明白这不可能实现,何况明事理的智者呢!君主承担着帝位的重责,据有天地间的至尊之位,若想永保无穷的福泽,却不愿居安思危,不以节俭戒除奢侈,德行不能不断积累,私欲不能加以克制,这如同砍断树根却求树木繁茂、堵塞源头却盼水流绵长啊。历代君主承受上天使命,无不是在深重忧患中功业显著,却在成功之后德行衰退。善始者众多,能善终者稀少。难道是打天下易而守天下难吗?昔日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如今守护天下却力不从心,原因何在?在深忧患难时,必能竭诚对待臣民;得志之后,便放纵傲慢轻视他人。竭诚待人,敌国也能结为兄弟;傲慢待人,至亲也会形同陌路。即使用严刑威慑、暴怒震慑,终究只能使人苟且免罪却不感念仁德,表面恭顺而内心不服。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心背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理当深切警惕;以朽烂绳索驾驭奔驰的马车,岂能疏忽大意!材料二:世人苟且偷安已非一日,士大夫多将不忧国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视为良策,陛下决意革除此弊,而我不顾反对者众寡,愿竭力协助陛下抗衡此风,众人岂会不群起骚动?当年盘庚迁都,连百姓都怨声载道,岂止朝廷士大夫。但盘庚不因怨声而改变计划,是因权衡道义而后行动,认定正确便不悔改。若君实您指责我任相多年,未能辅佐陛下大有作为造福百姓,我甘愿认罪;若让我如今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则恕难从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菊花苏洵骚人足奇思,香草比君子。况此霜下杰,清芬绝兰茝。气禀金行秀,德备黄中美。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但恐蓬藋①伤,课仆②加料理。【注】①蓬藋:野草。②课仆:派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运用屈原的典故,说他创作中常用香草喻君子,这为后文咏菊奠定了情感基调。B.五、六两句,从菊花的气韵与内在品德两方面展开描写,表现了对它的喜爱与赞美之情。C.“餐英饮其水”化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作者希望借此能像“鹤发翁”一样长寿。D.前八句从文学传统、禀气德行、时令特质、诗词典故等几个方面,塑造了菊花形象。16.苏洵“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运用了菊花这一意象,这些诗句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情感?【答案】15.C16.①苏洵:担心野草遮蔽损伤菊花,派人料理,表达对菊花珍视与喜爱;②陶渊明:“松菊犹存”体现归隐后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安贫乐道的心境;③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有谁堪摘”,借菊花凋零抒发身世飘零、孤独凄凉之感。【解析】【导语】诗人以屈原“香草比君子”的传统起笔,通过意象,突出菊花凌霜而放的傲骨与清香。诗中既写菊的形色之美,更赋予其道德内涵。用典自然,既承续屈子遗风,又暗含养生之趣。结尾的担忧,流露出对高洁事物易受侵蚀的隐忧。【15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作者希望借此能像‘鹤发翁’一样长寿”错误。诗中“古来鹤发翁,餐英饮其水”一句,化用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核心是借“鹤发翁餐菊”的典故,突出菊花的高洁品性与药用(或养生)价值,进而强化对菊花的赞美;作者并非直接表达“希望长寿”的个人愿望故选C。【16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苏洵“但恐蓬藋伤,课仆加料理”,以“蓬藋(野草)”反衬菊花,“恐损伤”的担忧、“派人料理”的行动,直接流露对菊花的珍视,深层也暗含对菊花所喻“君子之德”的守护。②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写归隐后庭院虽荒芜,但象征高洁的青松、菊花仍在。“松菊犹存”不仅是景物描写,更暗喻自己归隐后未失本心,坚守淡泊高洁的品格,传递出安贫乐道、回归自然的心境。③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以“黄花(菊花)堆积、憔悴”的衰败之景,映射自身经历战乱、家破人亡后的身世飘零;“无谁堪摘”的孤独,进一步抒发晚年孤苦无依、凄凉落寞的情感,菊花成为个人境遇的象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鱼雁传书”是书信的代称。《春江花月夜》中借此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表现由悲而乐的转折,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为宣泄愤激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苏轼自己因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答案】(1)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A。但盛大只是相对的,报春迎春的花朵们顶着寒威绽放,自有其独有的秉性。“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抗争冰雪的重压,孤傲高洁,超脱洒落,吐露灼灼芳华,使春天的序章(①)。迎春花在墙隅、草坪、坡地带雪冲寒,果敢亮出了一串又一串的金黄,它是春天特别称职的信使。山茶花也尤为难得,“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盛开之后,“花繁艳红,深夺晓霞”,它的丰盈和高雅,正是春天的又一种风情。“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的报到是稍晚一些,却嫣然含笑,把自己装扮得轻红淡粉,既繁复,又绚烂,既秾丽,又娇媚,特别叫人(②)。当然,“白白红红一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一些时候,杏花也显朦胧之美。人勤春早,对于农家来说,B。还在拜年中,很多农家就忙乎起来。“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把田埂和塘坝加固好是十分必要的。要到田间多加巡看,把那些沟渠清理疏通好,可以避免使油菜等作物发生渍害。还要把稻种精选几次,选好天气再好好晒上几回。“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勤快的家庭会抢时间把粪肥还有塘泥一担担送往田间,这些可都是上好的肥料。把农具修好,擦得干干净净、锃亮锃亮的,这也是必修课。还有,对于犁田机、插秧机等许多现代化农机,也要反复检查,确保它们大闹春耕时欢快有力。“立春栽菜,压断扁担”,无论晴天雨天,菜园里总有忙碌的身影。对于持家人来说,每天要细细照看母鸡抱窝孵仔,争取二月初二前后第一窝鸡仔能破壳而出。这样,那些嫩嫩的鸡雏可以被融融的春光抚照,也可以贪吃着绿茵茵草坪里蹦蹦跳跳的虫子。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20.本文的引用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21.“报春迎春的花朵们顶着寒威绽放,自有其独有的秉性。”请围绕该句子,仿照文中画波浪线文段的句式及写作技法,再描写一种花朵(不少于3个短句)。22.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用词很有考究,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分析。【答案】18.①卓然不凡②神摇目夺19.①.似无盛大的花事②.春天的每一天都是不能偷懒的20.①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农谚,使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调动了读者的注意力,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用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花朵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如描写梅花、山茶花、杏花的诗句;引用农谚使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人们的勤劳能干,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③这些引用起到了串联文章内容的作用,将对花朵的描写和农家的劳作自然地结合在一起。21.示例:玉兰花擎着素白的灯盏,在料峭风中舒展身姿。“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它不与群花争艳,却以莹润的花瓣划破寒空,那亭亭玉立的模样,恰是春天最雅致的注脚。22.①用词富有表现力:“抚照”“贪吃”等词语,赋予了鸡雏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活气息。“嫩嫩的”“融融的”“绿茵茵”“蹦蹦跳跳”等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还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②用词体现了强烈情感:用词不仅描绘了景象,还传递了作者对春天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作者通过“抚照”“贪吃”“融融的春光”等词语,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析】【18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这里说梅花抗争冰雪吐露芳华,让春天的序章显得不平凡,故此处可填“卓然不凡”。卓然不凡:形容人的才华、能力或品德等方面超出一般人,显得特别出众和优秀。第②空,这里写杏花轻红淡粉,既繁复,又绚烂,既秾丽,又娇媚,让人看了心情愉悦,故此处可填“神摇目夺”。神摇目夺: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19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上下文“早春”和“但盛大只是相对的”的转折关系,此处应描述早春花事不盛大的特点,既要符合早春花少的特征,又要与后文“实际有报春花顶着寒威绽放”形成转折,故此处可填“似无盛大的花事”。B处,作为“农家”段落的总起句,统领后文“还在拜年中就忙乎起来”等具体农事描写,体现“人勤春早”的传统农耕智慧,故此处可填“春天的每一天都是不能偷懒的”。【20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①增添文化韵味:文中引用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白白红红一树春,晴光炫眼看难真”“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立春栽菜,压断扁担”等诗句和农谚。引用诗句可以使语言更有文采,富有诗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增强可读性;引用农谚俗语使语言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诗句和农谚的引用既调动了读者的注意力,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生动形象表意:引用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花朵的特点和春天的景象,如描写梅花、山茶花、杏花的诗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花朵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引用农谚则使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准确地传达了农家在春天的农事经验和劳作智慧,使文章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实用性。③结构串联:这些引用起到了串联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