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中国古代史-2023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1页
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中国古代史-2023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2页
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中国古代史-2023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3页
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中国古代史-2023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4页
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中国古代史-2023年高考历史专项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1高考考前必记核心知识点扫描

——中国古代史

01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阶段特征】

先秦指我国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由原始

社会到奴隶、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基础。

【考点扫描】

1、政治:①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

行禅让制。

②奴隶社会: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宗法

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诸

侯国进行改革(变法),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①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

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

入清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

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文化:①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②奴隶社会:西周治国由强调神权色彩到“敬天保民”,尤其是凸显人伦、道德、宗法(血缘)等观念,带有

理性和人文主义色彩。

③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4、民族美系: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核心概念】

【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继承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礼乐制度工即周礼,作为各级货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家国同构工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

家长制。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

制工商业的发展。

【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儿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

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02秦汉——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阶段特征】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

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也是形成统•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

期。

【考点扫描】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基础。

秦: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②地方上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下降。

汉:①汉承秦制,中央设立中外朝制,加强君主专制;②以察举制为选官制度,注重品德与才学。③地方

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④设

立刺史,任用酷吏,打击豪强;。⑤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出现“党锢之祸”。东汉末

年,黄巾起义,地方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国家陷入动乱与分裂。

2、经济:农耕经济发展,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

突出。

秦:统一货币与度最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汉:①西汉初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采用重农抑商措施,农业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②汉武帝时,

改革币制,颁行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设立平准均输,推行算缗告缗,加强经济统制。③东汉初期,社

会经济发展稳定,出现“光武中兴”。

3、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

期领先的基础:

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实质是文化专制。

汉:①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确M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文化成就灿烂辉煌,

史学上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文学上以汉赋和乐府诗为主要成就;③科技上以《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等为代表。④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4、民族关系:秦汉王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5、对外关系:对外交流频繁,“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核心概念】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①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体.指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

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

断性和随意性。

②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形式。指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

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③关系: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朝议】:又称廷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主要功能是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在秦代,

国家有军政要务,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往往以“朝议”方式参与讨论,皇帝通常在他们的意见的基础上做出

裁决。这一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在君权至上的专制体制下,作用是有限

的。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区别】

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权力运作自主性,具有决定领地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1、政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因世,秦汉以来大i统的局面被可破,国家长期分裂,战频繁,政权更替频

繁。

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

③士族制度盛行,中央集权削弱。

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造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此方;以北方黄

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

帛。②农书:贾思勰《齐民要术》;③灌溉:翻车;

④耕作技术:北方耕耙糖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⑤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手工业:①“灌钢法”;②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①思想:“三教合一”趋势;士人聚体的形成;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

②绘画:文人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

③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④文学:志怪小说的兴起《搜神记》;

⑤科技: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⑥艺术: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敦煌

莫高窟开始出现。

4、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民族杂居,民族政权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

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5、对外关系: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核心概念】

【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睡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鹅、羌、氏;在西

普发生内乱时,这些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局势;316年,内迁匈奴贵族灭西晋。

【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任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

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民族交融工指各民族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

俗习惯等相互影响、趋向一致。

【义仓工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民间出

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占代的赈灾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时期。隋唐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开放的时代;隋唐政治、经

济、文化的发展,影响了亚洲,尤其是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了中国文化圈。

【考点扫描】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唐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2、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施,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

遍布南北,长安和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市坊制度盛行;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对外贸

易海陆并举,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3、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世界领先,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总体

格局形成)

4、民族关系: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M的管辖以及内地同边疆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5、对外关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人员外来、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推动

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核心概念】

【庶族】:乂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建安文学工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南朝骈文工注重韵律与对仗。如: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庾

信《哀江南赋序》)

【田园诗歌】:以陶渊明为代表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口夕

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风格豪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05辽宋夏元——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阶段特征】

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考点扫描】

1、政治:由分裂割据到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对峙再到全国统一;北宋时的“强干弱枝”、元朝时的行省制等措

施促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原封建王朝“积贫积弱”,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大大发

展,并最终统一全国。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中心南移完

成。

3、文化: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4、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

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时又一次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5、对外关系:北方地区对外陆路贸易受阻,到元朝时陆上丝绸之路得到恢复;南方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中外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核心概念】

【芍度使工节度使是唐朝的地方军政长官。唐睿宗时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节度使集军、民、财三

政于一身,时称节镇。

【宋朝枢密使】:是与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起共同执掌军国大事的实权人物,是协助皇帝管理军队

与部署军事行动的最高级官员。宋朝用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军权,宰相主政,枢密使主兵。

【禁军】: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

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急递铺工为中国古代邮驿组织之一,它肇始于末,迄元朝普遍推开。急递铺的创立是邮驿发展史上的一

个进步,它的广泛设立有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沿途经济的交往、文化的交融和风俗的同化。

【榷场】: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在边界地区设立的互市市场。宋朝向辽、夏、金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

手工业制品。椎场贸易受官方严格控制,官府有贸易优先权,并对民间交易货物进行检查并收税,军用物

资在禁止交易之列,榷场贸易与民间贸易共同成为各政权之间经济交流的途径。榷场起到控制边境贸易、

增加财政收入和安边绥远的作用。

【租佃关系工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细农之间

形成了租佃关系。

:06乎清——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阶段特征】中国占代农耕文明的辉煌和迟滞时期,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

【考点扫描】

|、政治: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度空前强化,并且日益僵化、腐朽、反动,对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一定

的阻碍作用,反映出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

在商品经济活跃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得以产生并有缓慢发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

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西方相比,农耕文明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承古萌新,理学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反专制反传统

色彩,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4、民族关系:明清政府注意发展民族之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

辖,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确定,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清朝基本定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

进一步巩固。

5、对外关系:由活跃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逐渐转向闭关锁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