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考衔接 古代诗歌(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1页
教考衔接 古代诗歌(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2页
教考衔接 古代诗歌(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3页
教考衔接 古代诗歌(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4页
教考衔接 古代诗歌(知识清单)-202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讲微专题古代诗歌教考衔接(知识清单)

|目录

;01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i

i02考点精析・知识能力全解

i

【知能解读01】考查题型

【知能解读02】衔接知识点

i03攻坚指南・高频考点突破

【重难点突破01】诗歌形象衔接难

【重难点突破02】表达技巧衔接E3难

【重难点突破02】情感态度衔接难

!04避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易混易错01】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对比内容无根据

i【易混易错02】对“考题诗歌”解读不清,找不到衔接比较角度

105通法提炼・高频思维拆解

!【方法技巧】诗歌鉴赏教考衔接解题法

知识脑图•学科框架速建

知识能力全解

tixwe(JUC)fiM

疆达槽旧序t

人■»■:1ttMHNM0.

fimxe

wu^Awwes

■W•:

秘swtt

■,楂巧而,

古代诗歌教考衔接mmmtt

u*iimt

,”,孙H•同tt

emsm<»s

a^M

'■啕

考点精祈•知识能力全解

古诗诗歌教考衔接题既可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从衔接内容看,主要以诗

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为衔接点。

知怩解犊-01考查题型

古诗衔接题既可以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客观题形式出现。

1.客观题:

命题人常对诗句意思、意象意境、技巧手法、思想情感、典故含义、主旨意图、语言风格等方面设误。

如故意曲解诗句意思,将“漳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曲解为诗人看到官舍破败而生发对时光

流逝的感慨,实际是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把动态说成静态,将借

景抒情说成直抒胸臆,或是对情感理解偏差,把诗人借“湘妃之泪”表达的幽怨哀伤之情,错解为对爱

情的忠贞。设误点多在一两个词语,需仔细甄别。

【跟踪训练】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篇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C

舟比蜉蟒千顷外,□同斥鹦一枝栖。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

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蟒一样细小。

C.斥骗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建功立业来排遣岗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占诗词的抒情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

爱憎态度。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和情景交融。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

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

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

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口边”的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

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

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知怩解篌,02衔接知识点

高考古诗鉴赏教考衔接题考查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方面。

1.诗歌形象衔接:

①人物形象。

高考古代诗歌鉴皓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存在明显的教考衔接关系,但考查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

教材中的诗歌人物形象教学主要聚焦于必修篇目中的典型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占》中“羽扇纶巾”的周

瑜英雄形象、“早生华发”的诗人自我形象;《琵琶行》中漂泊天涯的琵琶女形象。这些教学内容往往以课后

习题形式出现,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如”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特点”,答案相对固定,强调对人物身份、

外貌、动作等直接描写的识别。

②意象物象。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与教材口的意象物象分析同样存在教考衔接关系,但考查方式和深度有所不同。

教材中的意象物象教学主要围绕必修篇目中的典型意象展开,如《静夜思》中的“明月”意象象征思乡之情,

《登高》中的”落木"意象表现萧瑟之感,《江雪》中的”孤舟"意象体现随士的孤傲。教材常通过课后习题或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和基本作用,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如”指出诗中杨柳,的意

象作用”,答案模式化较强(如“象征离别”)。

③意境画面。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与教材口的意境画面分析也存在教考衔接关系,但考查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教

材中的意境画面教学主要以必修篇目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把握诗歌的基本意境,如《山居秋暝》

的“空山新雨”意境,《登高》的“萧瑟苍凉”意境,《琵哲行》的‘孤寂凄凉”意境等。教材常通过课后习题或

课堂活动,让学生描述诗歌画面并概括意境特点,题型多为选择题或填空题,如”指出诗中意境属于哪一种

类型”,答案相对固定(如“雄浑壮阔”或“孤寂冷清。

【跟踪训练】

(2025•山西大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进酒“

陆游

我欲挽住北斗杓②,常指苍龙③无动摇。春风日夜吹草木,只有荣盛无时调。

我欲划断日行道,阳鸟当空月呆呆④。非惟四海常不夜,亦使人生失衰老。

如山积麴⑤高崔嵬,大江酸作蒲萄酷。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

【注】①此诗写于南宋庆元三年。时宁宗在位,韩件胄为相,权倾朝野。作者已75岁,闲居故乡山阴。②

杓(bid。):北斗星斗柄部分。③苍龙:星宿四象之一。北斗星柄指向苍龙时为春季。④杲杲:明亮的样

子。⑤积麴(qU):堆积的酒麴。麴,今作“曲”。

李白和陆游都在饮酒的状态中写下了《将进酒》,请比较诗中两位诗人形象特点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①两人都怀才不遇而借酒消愁,也同样胸怀博大,性情豪放。

不同点:①李白的形象以达观自信、洒脱不羁为主.②陆游的形象以感叹人生易老、无可奈何为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相同点:

李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流逝,

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作者以宏大气势开篇\看是在感叹人生易老,实则

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陆诗中“我欲挽住北斗杓,常指苍龙无动摇”“我欲划断日行道,阳乌当空月杲杲”两句,作者想拉住北斗杓柄,

让它长指着苍龙二不动摇;还想划断太阳运行的轨迹,太阳当空,月亮停止运行,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

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放的性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欲”施展抱负而不得的心情,借此

表达怀才不遇之情。

不同点:

李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这两句话充分体

现出作者洒脱不羁的性格特点。

陆诗中“颓然一醉三千杯,借问白发何从来“,喝了三千杯倒头便醉,忍不住怅然发问:这白发从何而来呢,

流露出作者人生易老而自己乂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

2.语言特色(风格)衔接:

①语言用词: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用词方面的异同。

二者相同点在于均以用词服务情感与主旨,注重词语的表意精准性。如教材中杜甫《登高》“万里悲

秋常作客”,“万里”“常”精准凸显漂泊之远、之久,试卷中若选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

“夜雪”“渡”也精准还原军旅场景。

不同点体现在用词的“熟悉度”与“灵活性”:教材诗歌用词多为经典具象词,如“落木”“鸿雁”,

情感指向明确,考生易关联积累;试卷诗歌可能用陌生化用词或时代特色词,如某试卷咏梅诗“霜柯缀玉”,

“霜柯”较教材“疏影”更小众,但可结合教材“松枝”等意象推导,需考生依托教材积累拓展解读。

②语言风格: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在语言风格语言特点上的异同。

二者核心共性是语言风格与诗歌内容、情感高度契合。如教材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

质朴自然风格匹配田园闲适;试卷中若选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清雅淡远风格也贴合

隐逸情怀。

差异在于风格的“典型性”与“多元性”:教材诗歌风格鲜明且典型,如李白豪放、李商隐朦胧,

易形成固定认知:试卷诗歌风格更灵活•,可能融合多种风格,如某试卷边塞诗“大漠孤烟直,征人泪暗垂”,

既含“大漠”的雄浑,乂有“泪”的哀婉,需考生跳出教材单一风格认知,结合文本综合判断,而这

种能力需以教材风格积累为基础。

【跟踪训练】

(2019•全国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藤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纸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二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出歌》这几句诗则

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

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

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

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

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

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

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

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传

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3.表达技巧衔接:

高考诗歌鉴赏中,试卷诗歌《教材诗歌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既存在核心共性,也有考查侧重的差异,

需考生以教材为基础搭建知识框架,再结合试卷文本灵活迁移.

二者的共性在于核心技巧类型一致,且均以服务情感主旨为目的。教材中高频考查的比喻、拟人、借

景抒情、对比、用典等技巧,在试卷诗歌中同样常见。如教材中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拟人手法将花鸟赋予人的悲戚,传递忧国伤时之情;试卷中若选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

香来”,则以比喻(将梅比雪)突出梅的高洁,二者均通过基础技巧强化情感表达。再如教材柳永《雨霖

铃》“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抒情,渲染离别愁绪;试卷中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也以“秋雨夜”“雁”之景抒思乡情,技巧逻辑与教材高度契合。

差异则体现在技巧的“复杂度”与“隐蔽性”上。教材诗歌的表达技巧多单一、显性,便于考生

入门理解。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比喻手法直白清晰;而试卷诗歌

常融合多种技巧,或运用较隐蔽的技巧。如某试卷中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既用比喻(以“春蚕”“蜡炬”喻相思),又含双关(“丝”谐“思”),还借物抒情,技巧叠加更

复杂。此外,教材较少考杳的“以乐景衬哀情”变体、“细节描写”等技巧,在试卷中可能出现,如试

卷诗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以“斜阳”的暖色之景衬“哀”情,需考生在教材“乐

景村哀情”(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基础上,突破固定认知,结合文本细节分析,

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依赖对教材技巧的深度理解与迁移运用。

【跟踪训练】

(2022•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另U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杳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E.”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

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故选B。

4.情感态度衔接:

高考诗歌鉴赏中,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的情感态度,在核心情感类型上高度契合,却在情感的“层次

丰富度”与“表达隐蔽性”上存在差异,考生需以教材情感积累为锚点,精准解读试卷诗歌的情感内涵。

一者的共性在于核心情感主题一致,均围绕经她情感范畤展开.教材中高频出现的忧国伤时、思乡怀

人、羁旅漂泊、壮志未酬、田园闲适等情感,是试卷诗歌的核心考查方向。如教材中杜甫《登高》“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漂泊异乡、年老孤苦的愁绪与忧国之情;试卷中若选陆游《秋夜将

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同样传递忧国忧民的沉郁情感,与教材情感

内核相通。再如教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在试

卷中韦应物《闻雁》“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中,以“雁”为媒介的思乡情感,与教材情感逻辑一

致,均依托典型意象传递核心情绪。

差异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层次复杂度”与“表达间接性”。教材诗歌的情感多单一鲜明,便于考

生直接感知。如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闲适之情直白易懂;而试卷诗歌

常呈现“复合情感”,或情感表达更隐晦。如某试卷中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

鹃”,既有对青春流逝的怅惘,又有对人生境遇的迷茫,情感层次丰富,需结合诗人经历与典故解读。此

外,教材中少见的“隐性情感”,如试卷诗歌“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

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表面是登高的愁绪,深层暗含被贬的愤懑与对友人的牵挂,需考生在教材“迁

谪之悲”(如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细节,这种能力的提升,离不

开对教材情感的深度理解与迁移。

【跟踪训练】

(2016•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试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书舀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

这里有战阵之意。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

同之处。

【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豪情;

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本题属教考衔接题,这首诗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旦挑灯看剑)》都以军旅生活为题材,也都

充满了强烈的军事意向,这与两人都曾有过的戎马生涯有关。然而透过表面的描写,可以发现两篇作品所

传达出的情感却是根本不同的。

先看辛词:由醉中看剑引出大段幻觉描写,绘声绘色,龙腾虎掷,热烈壮阔,格调激昂,很能给人以积极

向上的力量。然而,幻想并不等于现实,当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以后,又发出了深沉的慨口义:“可怜白

发生”。这个歇拍又转为写实。诗人叹息自己两鬓已白,年事渐高,对理想不能实现,感到非常地痛心和

遗憾。

曹诗却阐发的是另一番心意:自己年少知兵,历经戎马,曾于国难当头之际从军杀敌,驰骋沙场;而当国

泰民安之时,即使生活清贫,也不会丢掉自己的武器;以备急需,随时准备再次为国效力。虽然年华渐老,

但报效国家的信念没有动摇。诗的结尾虽然写到r羞愧,似乎有歧低沉,但那只是一个老战士离开军营时

的感喟,其中没有悲凉,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豪情。

喘晓南•高频重难点突破

诗歌鉴赏教考衔接类考题中,考查频率较高难度较大的是诗歌形象衔接、表达技巧衔接和情感态度

衔接三类。

:01诗歌形象衔接

诗歌形象包括:

①人物形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及诗人寄寓的思想。

高考常通过对比试卷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考查对性格特征的提炼及思想情感的迁移能力。如试卷诗

歌中陆游《苫史》以“苦第”隐喻魏征耿介之性,与教材中魏征“犯颜直谏”的形象呼应,均体现正直

品格。又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的孤寂漂泊者形象,可联系教材《登高》中忧国伤时的

诗人形象,二者皆寄寓了怀才不遇的悲慨。教学需引导学生从教材典型人物(如李白豪放、杜甫沉郁)

出发,结合试卷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及环境描写,分析其性格与诗人情志的关联,培养“以旧识新”的

解读能力。

②意象物象: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象内涵及不同作用。

试卷与教材的意象对比聚焦于问一物象在不同语境中的意蕴差异。例如“月”在教材《静夜思》中承

载思乡之情•,而试卷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则升华至宇宙人生的哲思,再如“柳”在教材送别诗(如

《送元二使安西》)中象征离别,试卷《鹦料天》却以“柳”暗喻故园哀败。教学需系统梳理教材常见意

象(如松、菊、雁等)的固定内涵,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诗句语境分析意象的变体意义,关注意象组合(如

“孤舟+寒江”营造孤寂意境)及诗人独创性运用,提升对意象深层功能的解读能力。

③意境画面:比较分析试卷诗歌与教材诗歌意境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试卷与教材在意境上的比较需关注画面特征与情感基调的异同。教材王维《山居秋暝》以“空山新

雨”营造清幽宁静之境,试卷中范仲淹《渔家傲》则以“千嶂孤城”构建苍凉雄浑的边塞意境,二者虽风

格迥异,但均通过景语传递情感。教学应引导学生:(I)从意象组合(如色彩、动静、虚实)入手分析意

境特点;(2)对比相似题材(如山水、边塞)的意境差异;(3)结合诗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理解意境与

思想情感的深层关联。通过教材典型意境范例的积累,建立对试卷诗歌意境的敏感性与鉴赏框架。

【跟踪训练】

(2025■四川内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飓⑵枕前觉,一年颜状段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④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飕躅:souliu,拟声词,形容风声。③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④眄:

3而八,斜视。

同为感秋之作,此诗与《登高》中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同:衰老多病的诗人形象。此诗中“颜状”体现了诗人的衰老,“扶病”体现了诗人体弱多病。《登高》中“繁

霜鬓,,“百年多病”体现出诗人的年老多病。

异:①此诗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诗人形象。诗人虽己年老多病,但依然有战马从征、飞雕击

空的壮志。②《登高》塑造了诗人长年飘泊、孤愁潦倒、忧国伤时的形象。“常作客”体现了诗人正漂泊他

乡,“独登台""潦倒''体现了诗人的孤愁潦倒,“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指作者的处境艰难,又指时世艰难,同时

写出了诗人已经两鬓斑白,青春不再的窘态。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人物的言

行等,以及诗人或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等综合分析,更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人物的象征意义和社会

意义。

先看相同点。本诗中写了“五夜飕屈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

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可见诗人的形象是衰老的。而《登高》中,“百年多病”“繁霜鬓”描写了一个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

的老病衰微的诗人形象。这是二者的相同点。

不同点。本诗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塑造了一个老而弥坚、倔强

进取的诗人形象。尽管一年颜状衰变,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

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刘禹

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骚伏相,志

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而《登高》后四句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

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

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

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

专指暮年。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

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

是二者的不同点。

-02表达技巧衔接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式、结构技巧及表现m法四个方面。以表达技巧为衔接点的古诗

教考衔接题,主要是比较分析两首诗这四个方面,区别其异同。

1.表达方式对比:

教材诗歌常以单一方式为主,如《观沧海》以描写为主展现壮阔景象,而试卷诗歌多综合运用。如试

卷对比杜甫《登高》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者以抒情直抒胸臆,后者则融合描写(赤壁景观)

与议论(历史感慨),需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差异。

2.修辞方式对比:

教材强调基础修辞(如比喻、对偶),试卷则注重创新运用。如教材《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拟人

手法,试卷中李贺《李凭箜篌引》以“昆山玉碎凤凰叫"通感修辞,将听觉转化为视觉,需对比修辞的

常规与突破,分析其对意境营造的独特效果。

3.结构技巧对比:

教材诗歌结构清晰(如起承转合),试卷常考查变式。如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层层递进,而试

卷中姜夔《扬州慢》以今昔对比结构,通过“二十四桥仍在”与“冷月无声”的时空交错,需辨析结构

对情感张力的强化作用。

4.表现手法对比:

教材侧重常见手法(如借景抒情),试卷则综合或创新。如教材《饮酒》以“采菊东篱下”托物言志,

试卷中《鹏鸿天》以“梅”象征自我坚守,但结合“寒雀喧”的对比手法,需分析手法叠加如何深化主

【跟踪训练】

(2015■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发临洪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沈:在今甘肃临潭西。之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

属县,在今新麓乌鲁木齐。

同是描写塞外景物,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答案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宜接描写了“胡

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佻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自草通

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答案二: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虚写。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

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把这两句诗发在原诗中理解,再读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抒发。

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

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可知是留别诗,乃

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

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

W章支突破,-03情感态度衔接

情感态度即情感与态度。其口,情感主要指诗歌情感及诗人写作意图;态度则指诗中蕴含哲理及作者

观点态度。以情感态度为衔接点的古诗教考衔接题,即要求区分教材诗歌与试卷诗歌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

(一)考查形式:

L情感类型的教考对比:

①教材情感:典型化与集中性

教材诗歌情感明确,如《春望》的忧国伤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达送别,情感类型单一且易

于把握。

②试卷情感:复合化与隐晦性

试卷诗歌常融合多重情感,如陆游《病起书怀》既含病体之愁,又蕴报国壮志,需结合诗句与背景分

析。对比教材《示儿》的临终嘱托,二者同抒爱国情,但表达层次与情感浓度不同。

2.态度表达的教考差异:

①教材态度:显性化与教化性

教材诗歌态度直白,如《爱莲说》明确“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直接表达高洁志向。

②试卷态度:隐喻化与哲理性

试卷诗歌常借物喻志,如试卷中《墨梅》以“不要人夸好颜色”陷喻淡泊名利,需对比教材《石灰吟》

“粉骨碎身浑不怕”的直白托物言志,分析态度表达的含蓄与深度。

3.哲理内涵的教考衔接:

①教材哲理:基础性启蒙

教材如《观书有感》“源头活水”阐释学习之道,哲理浅显易懂。

②试卷哲理:思辨性深化

试卷诗歌如《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与教材《游山西村》的“柳暗花明”均含哲理,但

前者强调认知局限,后者侧重困境转机,需辨析哲理的独特性与思维深度。

(-)教考衔接策略:

1.构建情感图谱:以教材为范本,分类整理爱国、思乡、隐逸等情感类型,形成认知框架。

2.强化语境关联:分析试卷诗歌时,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与教材范例,推导情感逻辑。

3.训练“以旧解新”:设计对比题(如教材《赤壁》与试卷杜牧咏史诗的情感差异),培养迁移能力。

4.关注“言外之意”:通过意象解读、典故溯源等方法,挖掘试卷诗歌的深层态度与哲理。

5.核心目标:以教材情感为锚点,通过对比分析,提升对试卷诗歌情感复杂性与态度隐喻性的解读能

力,实现从“知情”到“悟道”的思维进阶。

【跟踪训练】

(2025•江苏南通-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嘿,敢效席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雁行③身已老,区区吠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倔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源市西南)。③雁行:

队伍的前列。

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陆游对待韩傀胄北伐一事在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结合

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借刘义隆北伐失

败一事告诫朝廷要做好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

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

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兴。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情感态度和教考衔接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

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煮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

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懊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伉胄不要草率出兵。对韩

伤胃北伐i事,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

本诗写于南宋韩件胄北伐之时,因而可以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

避筑锦囊•易混易错诊疗

高考诗歌教考衔接类考题,是考查考生对教材诗歌和所给诗歌深度理解与分析的重要题型。然而,在

答题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易错易混的“陷阱”,导致失分严重。

务混务粕

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对比内容无根据

(一)问题表现

这类考题的核心失分点,在于考生对教材篇目意象、手法、情感的记忆模糊,导致对比时“无锚点、

无依据”。例如考题要求对比某诗“柳”意象与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

色新”的差异,若考生遗忘教材中“柳”表“送别牵挂”的核心内涵,会误将考题中“柳”的“孤

寂象征”等同于“送别”,对比沦为空谈。更常见的是对比无文本支撑:如分析考题与教材《登高》的

情景交融差异时,考生仅笼统说“均借秋景抒情”,却记不起《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萧瑟秋景

特征,无法具体对比考题秋景“清新”与教材秋景“悲凉”的差异,只能用模糊表述凑数,违背“教

考衔接需以教材为依据”的命题逻辑,最终因对比缺乏教材支承而丢分。

(二)应对策略

1.熟悉教材内容。

对课本要求必背的篇目,包括初中、高中篇目,不但要会背会写,更要把握其运用的突出的艺术手法。

该部分备考注重回归课本,将课内的诗歌分类并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对高中阶段的诗歌总结:

篇目主要艺术手法

短歌行/曹操比喻、比兴、用典,沉郁顿挫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白描、比喻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虚实相生、对比、夸张

登高/杜甫情景交融,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情景交融、通感比喻(以声写声、以形写声)、对比,侧面烘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虚实结合,烘托,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对比、用典、借古讽今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借景抒情、叠词

静女/《诗经•邺风》铺陈叙事、重章叠唱,风格朴实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触景生情、设问、想象、联想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比喻、借景抒情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写景抒情、铺垫、叙议相间

登岳阳楼/杜甫即景抒情

铺垫、怀古抒情、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郁悲壮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即景抒怀、比喻、想象,意境深邃

游园(【皂罗袍】)/汤显祖情景交融

无衣/《诗经・秦风》重章叠唱,风格矫健爽朗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情景交融,清丽、深沉、寥廊、宁静的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术境界,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

将进酒/李白比喻、夸张、对仗、借代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虚实结合、叙述白描、衬托

苏轼

燕歌行并序/高适虚实结合,对比、伏笔,风格悲壮沉雄,气势磅礴,笔力矫健

李凭箜篌引/李贺联想、想象,浪漫主义

锦瑟/李商隐起兴、用典

书愤/陆游用典、借古讽今

氓/《诗经・卫风》赋、比、兴,对比

离骚(节选)/屈原比兴(香草、美人),象征,对偶

孔雀东南飞并序比、兴,排比,铺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蜀道难/李白想象、夸张、反复、正侧

蜀相/杜甫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铺叙、夸张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今昔对比、化实为虚,语言雅洁洗练、气势清刚峭拔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直抒胸臆

客至/杜甫寓情于景、铺垫、虚实结合

登快阁/黄庭坚虚实相兼、用典、呼应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首尾呼应,讽喻

2.学会课外迁移。

只有牢固掌握了课内相关知识,才能够在遇到相似主题的课外诗歌时迁移运用,学会用课内的技巧解决

课外的题目。

【跟踪训练】

(2025•天津河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悯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命八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沙"n):探测、察看。

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C

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

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试从语言用词角度分别简要赏析。

【答案】

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

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

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

②《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

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

好的明天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

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幼,一齐来到田

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

敢梢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

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

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

趣。

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

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

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

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

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易混易棚।:02对“考题诗歌”解读不清,找不到衔接比较角度

解读“考题诗歌”时,易因忽略标题、注释、关键词句,导致把握不准主旨与手法;比较题中,常

因未紧扣题干角度(如情感、手法),或脱因诗歌文木空谈差异,找不到衔接点。如比较两首咏梅诗,若

未抓“香如故”与“落尽梅花”的细节,便难衔接“坚守”与“惜春”的情感差异。

(一)问题表现

1.忽略“隐性提示信息”,主旨解读偏差。

考生常跳过标题、注和、作者生平背景等关键信息,仅靠诗句字面意思推断主旨。如面对陆游《书愤》,

若忽略标题中“愤”字及注释“陆游晚年闲居山阴”的背景,易将“楼船夜雪瓜洲渡”误读为单纯

的军旅回忆,而非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

2.诗句解读碎片化,逻辑链条断裂。

解读时孤立分析字词,不用联上下文意象与情感。如贪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仅分

别说“枯藤表萧瑟”“小桥表温馨”,却未发现两者对比暗含的漂泊者孤独,导致无法把握整体意境。

3.比较题”偏离题干角度”,衔接点缺失。

面对比较类题目,要么脱离题干限定的角度(如“情感差异”“手法异同”),要么仅泛谈“一首

悲、一首喜”,未从诗歌文本中找对应词句建立衔接。如比较两首咏菊诗,题干要求比“情感”,考生却

只说“风格不同”,或未结合“蕊寒香冷”与“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细节,找不到“孤高”与“豪

迈”的衔接对比点。

(二)应对策略

1.先抓“三维提示”,锚定主旨方向。

拿到诗歌先圈画标题(抓核心情感词,如“送”“忆”“怨”)、注释(圈背景、典故解释,如“此

诗写于诗人被贬江州时”)、作者(关联其常见风格,如杜甫“忧国伤时”、李白“豪迈浪漫”),快

速建立初步认知,避免主旨解读走偏。

2.“意象串联法”构建诗歌逻辑。

逐句筛选意象(如“明月”“鸿雁”“寒砧”),用“意象+情境+情感”的逻辑链串联解读。

如分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先串联“鸿雁传书未果、鱼龙跃水无讯”的情境,再推

导出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形成完整解读链条。

3-“题干定位+文本对标”找衔接角度.

做比较题时,先圈题干的“可比维度”(如“手法”“情感”“意象作用”),再从两首诗中找对应

词句对标。如题干要求比较“两首诗中'柳’的情感内涵”,就分别定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渭

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离愁”与“惜别中的清新”两个角度,结合诗句建立明确衔

接。

【跟踪训练】

(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祺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