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_第1页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_第2页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_第3页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_第4页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司法考试刑法模拟检测试卷:刑法总则知识点复习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唯一正确的选项)1.甲意图杀害乙,但误将丙当作乙并实施了杀害行为。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属于对象错误,因丙也是人,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B.属于工具错误,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C.属于打击错误,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D.甲的行为属于因不能预见的原因未能得逞,意外事件2.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下列哪一情形符合犯罪未遂的构成要件?A.甲欲盗窃乙的手机,在乙家中翻找时被乙发现,甲当场逃跑B.乙意图杀人,已将毒药置于甲必经之路上,但甲因故未取食C.丙欲放火焚烧丁的房屋,但因风向原因火焰被吹向邻房,未造成实际损害D.丁意图伤害戊,持刀刺向戊,但因用力过猛刀具断裂,未能刺伤戊3.甲与乙共谋盗窃庚的财物,甲负责提供盗窃工具,乙负责望风。甲在实施盗窃时被庚发现,为掩护乙逃走,甲当场对庚进行了短暂殴打。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甲仅构成盗窃未遂B.甲构成盗窃罪(既遂)和故意伤害罪(既遂),应数罪并罚C.甲构成盗窃罪(既遂)和故意伤害罪(未遂),应数罪并罚D.甲仍仅构成盗窃罪(既遂),其殴打行为属于事后抢劫4.甲因与乙有怨,持刀追逐乙。当甲追至一偏僻处时,乙躲入一房屋内,并用木棍紧闭房门。甲无法进入,遂转身离去。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B.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C.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D.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5.甲与乙共同盗窃,甲是主犯,乙是从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乙自动放弃犯罪,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乙构成犯罪中止,单独成立犯罪中止B.乙构成犯罪中止,其行为对甲也产生了影响,甲也构成犯罪中止C.乙构成犯罪中止,但因其系从犯,仅对乙本人具有停止犯罪的效果D.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中止,因其未阻止犯罪结果发生6.甲为了勒索财物,谎称自己的亲人被绑架,并制造了相关假象。乙信以为真,并按照甲的要求支付了赎金。后乙发现被甲欺骗。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未遂B.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未遂C.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D.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预备)7.甲持刀闯入乙家中,意图杀害乙。在行凶过程中,乙的邻居听到动静及时报警,甲被迫停止了侵害。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B.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C.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的依据是:A.罪刑法定原则B.因果关系原则C.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刑法人道主义原则9.甲因与乙有仇,故意毁坏乙的财物。甲的行为属于:A.破坏生产经营罪B.侮辱罪C.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D.侵犯财产罪10.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体现了刑法的:A.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依法治国原则D.罪刑法定原则二、多项选择题(请选出所有正确的选项)1.共同犯罪中,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包括:A.主犯B.从犯C.胁从犯D.教唆犯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包括:A.必须有不法侵害发生B.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防卫C.防卫行为必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防卫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3.以下哪些情形,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吸收犯”,即一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犯罪构成,但只按其中一个犯罪处罚?A.甲意图杀人,在杀害乙的过程中,又杀害了丙B.乙意图盗窃,在实施盗窃时,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C.丙意图抢劫,在抢劫过程中,为了压制反抗而使用了暴力D.丁意图伤害他人,在伤害过程中,过失造成对方死亡4.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包括:A.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自动中止犯罪B.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中止犯罪C.必须是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D.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5.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A.甲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B.乙因过失爆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三年内,又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C.丙因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十年后,又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D.丁因盗窃罪被判处管制一年,刑满释放后五年内,又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6.甲为了勒索财物,谎称自己被绑架,并制造了相关假象。乙信以为真,并按照甲的要求支付了赎金。关于甲的行为,可能触犯的罪名包括:A.敲诈勒索罪B.诈骗罪C.侵占罪D.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想象竞合犯)7.我国刑法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可以免除处罚。以下哪些情形,属于免除处罚的情形?A.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B.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自首情节,且犯罪较轻的C.犯罪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现的D.犯罪分子又犯新罪的(想象竞合犯除外)8.甲与乙共同盗窃,甲是主犯,乙是从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甲自动放弃犯罪,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关于甲和乙的行为,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甲构成犯罪中止B.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中止C.甲的行为对乙也产生了影响,乙也构成犯罪中止D.甲的行为单独成立犯罪中止9.以下哪些情形,属于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A.为保护本人的人身安全,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使用了致命暴力,导致侵害人重伤B.为保护他人的财产,对正在进行盗窃的犯罪分子使用了足以压制其反抗的暴力,导致其死亡C.在公共场所,对正在进行持刀抢劫的犯罪分子,使用了足以制止其行为的暴力,但错误地将其杀死D.为保护国家秘密,对正在进行窃取国家秘密的间谍,使用了枪械将其击毙10.甲因与乙有仇,故意毁坏乙的财物。甲的行为可能触犯的刑法条文包括:A.《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关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规定B.《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关于寻衅滋事罪的规定C.《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条关于侮辱罪的规定D.《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关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的规定三、简答题1.简述刑法中“故意”与“过失”的区别。2.简述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的概念及其刑事责任。3.简述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4.简述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5.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数罪并罚原则。四、案例分析题1.甲与乙有矛盾,欲报复乙。一日,甲持刀前往乙家,途中遇到警察巡逻,甲害怕被抓,遂放弃前往乙家,返回家中。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构成何种犯罪?请说明理由。2.甲意图盗窃邻居丙的价值2万元的电脑。甲准备了作案工具,并伺机进入丙家。当甲进入丙家时,发现丙正在家中,甲遂悻悻离去。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构成何种犯罪?请说明理由。3.甲与乙共谋抢劫丙,约定由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抢劫。乙进入丙住所后,发现丙不在家,遂另行寻找目标实施抢劫得手。甲是否构成抢劫罪?请说明理由。4.甲意图伤害乙,持刀刺向乙,但因用力过猛,乙并未死亡,但乙受重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既遂)还是(未遂)?请说明理由。5.甲因与乙有仇,故意将乙价值1万元的汽车烧毁。事后,甲后悔,主动赔偿乙1.5万元,并公开向乙道歉。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构成,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请说明理由。试卷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A5.B6.B7.B8.C9.D10.B二、多项选择题1.A,B,D2.A,B,D3.A,B,C4.A,B,D5.A,C6.A,B7.A,C8.A,B,D9.B,C10.A,B三、简答题1.答: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态。区别在于:(1)认识内容不同:故意是明知,过失是应预见但未预见或轻信能避免;(2)心理态度不同:故意是希望或放任,过失是疏忽大意或轻信能够避免;(3)构成要求不同:故意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的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过失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的是“行为”本身的存在及其通常可能引发的结果。2.答: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与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以引诱、欺骗、煽动等手段,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人。刑事责任: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3.答: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完整地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一般而言,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客观方面);(2)行为人具有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主要是犯罪故意(主观方面);(3)行为人的行为与发生的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分则规定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构成的结果要件(如果该犯罪是结果犯)。对于行为犯和危险犯,则不要求发生实际的结果,但要求行为符合法定的行为方式或造成了法定的危险状态。4.答: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区别在于:(1)起因条件不同:正当防卫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紧急避险针对的是“正在发生的危险”,该危险可以是自然危险、社会危险,也可以是他人不法侵害,但该不法侵害必须具有紧迫性。(2)目的条件不同: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保护合法权益”;紧急避险的目的也是“保护合法权益”,但其特殊性在于是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害,而牺牲较小的合法权益。(3)行为对象不同: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针对的可以是危险来源,也可以是第三者。(4)限度条件不同: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5)主观条件不同:正当防卫要求具有防卫意图;紧急避险要求具有避险意图。5.答:数罪并罚是指对一个人犯数个罪的情况,分别定罪量刑后,将各个罪的刑罚合并在一起,按一定原则决定最终应执行的刑罚的制度。我国刑法对数罪并罚主要规定了以下原则:(1)限制加重原则:对于数个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应当在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数刑总和刑期以下,酌情决定应当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2)吸收原则:数个罪分别应当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采取吸收原则,只决定执行一重罪(死刑或无期徒刑),不数罪并罚。(3)并科原则:数个罪分别应当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即附加刑与主刑并科执行。四、案例分析题1.答:甲的行为构成犯罪预备。解析思路:甲有杀害乙的犯罪故意,并准备了作案工具(持刀前往),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前往乙家),由于其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遇到警察巡逻)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符合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2.答: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预备)。解析思路:甲有盗窃电脑的犯罪故意,并准备了作案工具(准备了作案工具),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伺机进入丙家),由于其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发现丙在家)而未能着手实行盗窃行为,符合犯罪预备的构成要件。3.答:甲构成抢劫罪(既遂)。解析思路:甲与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