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杨振宁先生生平及素材多维运用_第1页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杨振宁先生生平及素材多维运用_第2页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杨振宁先生生平及素材多维运用_第3页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杨振宁先生生平及素材多维运用_第4页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杨振宁先生生平及素材多维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振宁人物作文素材多维立意运用(生平附后)1.主题:拳拳爱国心,殷殷华夏情材料: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一位思乡的游子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他就是已经誉满天下、功成名就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他也成为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杨振宁:我虽然在美国住了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说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你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回国后,他交给接待人员一份希望会见的人员名单,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邓稼先。因为他心中一直盘旋着一个疑问。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举国欢腾,但美国学界一直传言这其中有美国物理学家的帮忙,杨振宁希望好友邓稼先能亲口打破这个传言。杨振宁:希望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慎重起见,邓稼先在请示了周总理后,次日托人转交给他一封信,十分确定地告诉他,原子弹的成功完全是中国人自主研发。杨振宁的弟弟杨振汉:我大哥拆完信以后他就哭了,然后他就跑到了洗手间,整理了以后出来。杨振宁: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杨振宁的激动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国前,父亲杨武之就曾叮嘱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在美国,读完博士并正在从事基础物理研究的杨振宁为了继续当时的研究工作,没有像邓稼先等人那样1950年就乘船回国,但等他想回的时候,已经回不了了。杨振宁:我们当时已经想要回来了,但美国的总统杜鲁门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学生在美国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学位的人,不可以让他们回国,所以,很多这种人被挡住了。2.主题:自立自强,不断超越材料:在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在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翟荟:杨先生的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的一个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可能再过1000年,再过几千年,我们人类提到我们最重要的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不可避免要说到杨米尔斯理论。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渌:杨先生是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杨-米尔斯场是物理上革命性的贡献。3.主题:大公无私,奖掖后进材料:杨振宁:基本上每一次探亲访问,回国以后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来了解情况。尽管不断受到盘查和压力,杨振宁仍然坚持每年回国一两次。他跟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人都多次研讨中国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问题,主张重视基础理论的发展。他十分关心新中国的科研力量,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了数百名中国学者去美国学习深造,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杨振宁:我从小在清华长大。这个要求我必然答应。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2004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他始终关心着中国一流的创新人才怎么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秉林:杨先生其实带动了一批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他的归来我觉得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昌璞:他是一个大师,我们都是跟随他去做的4.主题:信守约定,守拙归朴材料: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2021年9月,杨振宁先生百岁华诞,习近平专程委托教育部同志前去探望贺寿。在致辞中,他再次提起早已因为核辐射的伤害而离世的邓稼先早年给他写过的一封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位百岁老人,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对着当年共同意气风发许下报国志愿的儿时同窗深情喊话。杨振宁:这50年,我符合这“共同途”的期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杨振宁的学生翟荟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句话前四字讲的是科学精神,后四字说的是人格特征,一直是杨振宁为学、为人所遵从的规范。5.主题:扎根文化,心向中国。材料: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血液和土壤,只有在自我体认的文化长河里,一个人的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杨振宁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朋友说他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的学生翟荟在回答白岩松“杨先生多年前回国定居背后推动的力量是什么”时回答,是中华文化的根。这厚重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杨武之就曾叮嘱出国时的杨振宁,“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厚德方能载物,思恩可以行远,扎根中华文化,红心长向祖国的杨振宁,高山令人仰止景行令人行止。6.主题:勤奋自立,发奋自强。材料: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小在清华长大的杨振宁自然秉承了这样的精神。杨振宁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战胜偏见最好的方式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发愤图强,让俯视你的人不得不抬起头来。正如爱默生所说:“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正是因为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杨振宁克服一个又一个苦难,在世界物理学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7.主题:奉献自我,实现自我。材料:奉献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杨振宁在对中国人才的提携和培养上不遗余力,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杨振宁在为国家奉献光和热的同时,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愈来愈浓,他人生的价值在不断显现。不断坚持奋斗与奉献,这样,当我们回首一生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沮丧,也不会因为蹉跎了岁月而悲伤。把握时光就是把握生命,坚持奋斗有利于展现生命的光芒,坚守奉献也就是在拓展生命的伟大。8.主题: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材料:杨振宁的学生翟荟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成功的捷径不是取巧,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守拙”的陶渊明回归了本真,同样的,科学研究也要讲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做研究“宁拙毋巧”,而做人则要“宁朴毋华”。申居郧说:“朴能镇浮,静能御躁。”去除浮泛的累赘,才能体现真我的风采,才能守住内心的宁静与丰富。9.主题:以小我之力,共筑国之辉煌材料: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集小我之力,可助大国圆梦。“天眼之父”南仁东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为建造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燃尽生命最后的火花,让中国睁开了探视苍穹的“天眼”;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奖,让一部分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打掉了自卑感,敢于同西方人一争高低了;从未名湖到莫高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用一生坚守,带领“数字敦煌”走向世界……由此可见,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祖国才能走向繁荣复兴。10.话题:祖国至上、不忘初心材料: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一位思乡的游子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他就是已经誉满天下、功成名就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他也成为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1996年,杨振宁接到了一份协助清华大学创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请。杨振宁:“我从小在清华长大。这个要求我必然答应”。1964年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举国欢腾,但美国学界一直传言这其中有美国物理学家的帮忙,杨振宁希望好友邓稼先能亲口打破这个传言,希望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做出来的。为此,回国探亲时他最想见到的人便是他的老同学——邓稼先。他虽然在美国住了多年,可是血管里所流的是是中华文化的血液。回国后,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归根居”,杨振宁的根就是中国。11.话题:责任和担当、爱岗敬业、忠言逆耳材料: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清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领年薪,还将美国的一栋房产捐给清华。2004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同时,他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以一片赤子之心进行谏言和批评,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12.话题:青春奋斗、学会变通、有舍有得材料:到美国后,现实很快给了杨振宁重重一击,他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尤其需要的动手能力上几乎毫无天赋。由于做实验事故频发,在芝加哥大学有一句话一直流传至今:“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杨振宁甚至因此得了一个绰号:黄色危险品。彼时的中国战火纷飞,而年少的杨振宁认为理论物理没什么用,当时的中国需要实验物理,所以拼命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然而痛苦了坚持了20个月后,杨振宁失望地发现自己在实验物理上建树寥寥。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思索后,杨振宁接受了泰勒的建议,放弃实验物理,彻底转向理论物理,从此如鱼得水。1949年,杨振宁离开芝加哥大学,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当时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奥本海默等传奇科学巨匠云集,可谓群星璀璨,而身处其中的杨振宁,也开始闪耀其光芒。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一举奠定了20世纪50年代后的高能物理理论基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这项重要的成果对物理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引发了多项极其重要的诺奖成果,其中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三项诺贝尔物理学奖都由此引发。13.适用话题:仰慕英雄、匹夫家国、责任担当、理想追求材料:学术界公认,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的成就,他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杨振宁先生说,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他做到了,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当时正处于自强中的中国人民一个巨大的鼓舞和信心,证明了中国人同样可以站在科学之巅。14.适用话题: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物质和精神材料: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有人说,35岁拿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不是杨振宁的巅峰。是啊,顶级物理学家的贡献不是一个方程所能衡量的,价值也不是一个归国人才所能概括的。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影响力,早就写进了杨振宁一个世纪的岁月里,写在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注脚里,写在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里。杨振宁先生生平介绍杨振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受聘清华大学算学系教授,他随父母来到清华,先入读清华园内的成志学校,后就读于北京崇德中学,在清华园度过了八年的少年时光。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振宁回到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翌年初,他们全家历尽艰辛,辗转抵达昆明,杨振宁入读昆华中学。同年秋天,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杨振宁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题为《群论与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的毕业论文,以优异成绩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他随即进入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先生。1944年,杨振宁以论文《超晶格统计理论探究》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杨振宁作为第六届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他以论文《论核反应和符合测量中的角分布》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导师是泰勒教授。毕业后,他在芝加哥大学工作。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杨振宁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交往密切,受到费米的很大影响。1949年,在费米和泰勒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推荐下,杨振宁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从此开启了辉煌的学术生涯。1952年他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早在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时,杨振宁就开始思考拓展电磁学规范不变性的概念,以此统一描述当时发现的层出不穷的基本粒子。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被后人称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认为是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后的规范场论最重要的发展,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由此发展出“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的基本思想。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迄今为止描述基本粒子相互作用最基础的理论,统一了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并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数学的发展。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并提出了可能的实验检验方案。这个革命性的观念很快被吴健雄等人的实验证实。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他们对宇称不守恒定律的深刻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基本粒子领域的许多重要发现”,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966年,杨振宁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67年,杨振宁发现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该方程式与巴克斯特于1972年提出的相关方程具有相同的基本数学结构,被命名为“杨-巴克斯特方程”。这开辟了统计物理和低维量子理论研究的新方向,促成了量子群这一数学新领域的兴起。杨振宁身居海外多年,但始终心系祖国。1971年中美关系刚有解冻迹象,他写信给父亲杨武之表达回国探亲的意愿,杨武之将这一消息报告国务院后获批准。7月,他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挚友邓稼先。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激动涕零。返美后,他到多所大学演讲,影响极大,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1972年,他再次回国访问,向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得到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对恢复和加强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1977年,为促进中美邦交正常化,他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1979年1月30日,他在华盛顿主持欢迎邓小平的宴会并致词,指出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人民利益,并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呼吁华人华侨为中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他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发表关键性意见。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1982年,他致函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国科研事业的战略性问题和发展方向提出意见和建议。1980年代起,他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1986年,他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此后经常访问香港,对香港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89年,他担任亚太物理学会首任主席,该学会后来设立“杨振宁奖”以表彰年轻学者。1992年,他协助设立了“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从1997年到2005年的八年间,他先后多次致信中央领导同志,力主中国应立即发展自由电子激光,对中国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作出历史性贡献。2002年,他应邀参与筹建邵逸夫奖励计划,并担任总评选委员会主席。2018年,他还应邀担任“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高等研究院。杨振宁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回到清华之后,杨振宁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他以身垂范,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参与物理学人才培养工作,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推动清华大学冷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密码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