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_第1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_第2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_第3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_第4页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 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汉学与中国学》专业题库——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传统与变迁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个节日主要与纪念屈原有关,并形成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A.春节B.中秋节C.清明节D.端午节2.在中国传统社会,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在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体现?(请选择两个正确选项)A.服饰等级B.家庭称谓系统C.婚姻匹配原则D.丧葬仪式顺序3.“社火”通常指中国农村地区在特定节日(如春节、元宵)进行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活动,其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哪些?(请选择两个正确选项)A.祈求丰收与禳灾B.娱乐民众,烘托节日气氛C.扩大地方势力,进行宣传D.展示地方才艺,促进社区认同4.中国古代的“乡饮酒礼”主要目的是什么?A.娶亲嫁女B.葬礼仪式C.寓教于乐,宣扬宗法等级秩序和礼仪规范D.祭祀山川神灵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发生显著变迁,以下哪项变化比较突出?A.传统服饰完全消失,被西式服装取代B.婚礼、丧葬等礼仪逐渐简化,铺张浪费现象有所改变C.节日习俗逐渐淡化,人们不再重视传统节庆D.城乡差异消失,风俗习惯完全统一6.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以下哪组组合体现了典型的地域饮食差异?A.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B.东北以甜食为主,西南以辣食为主C.广东以海鲜为主,四川以河鲜为主D.西北以素食为主,东南以面食为主7.传统中国的“孝道”文化主要通过哪些礼仪和习俗来体现?(请选择两个正确选项)A.谢恩B.侍奉父母C.丧葬仪式中的“丁忧”制度D.生日庆祝8.与汉族相比,中国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往往具有哪些特点?(请选择两个正确选项)A.更加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存在“抢婚”、“走婚”等特殊形式C.婚礼仪式通常更加隆重、多样D.对婚姻对象的民族身份要求较为严格9.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呈现出哪些新趋势?A.传统习俗加速消失B.西方节日习俗(如圣诞节)被广泛接受C.传统习俗与外来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产生新俗D.政府大力倡导恢复传统节日10.运用社会学或人类学理论分析中国风俗习惯的变迁,有助于我们理解什么?A.单一因素决定文化变迁B.文化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C.文化变迁总是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D.传统习俗对社会具有完全负面的影响二、名词解释(请对下列名词进行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乡饮酒礼2.社火3.食俗4.岁时节令5.婚嫁习俗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中国古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2.比较中国传统社会婚礼习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现代社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主要区别。3.简述中国饮食文化中“南米北面”格局形成的主要地理原因。4.简述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传统乡村风俗习惯带来的主要冲击。5.简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四、论述题(请就下列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论述中国春节习俗从古至今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变迁。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现代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婚俗和丧俗的深刻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讨论。---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思路:端午节的核心传说与纪念屈原相关,其习俗如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源于纪念活动。A项春节是农历新年,B项中秋节以月圆人圆为核心,C项清明节主要是祭祖和扫墓。2.B,D解析思路:家庭称谓系统(如伯父、叔父、侄子等)和丧葬仪式的辈分、顺序严格体现了长幼有序。A项服饰等级更多体现在宫廷或官场,C项婚姻匹配原则虽受宗法影响,但核心是门第、财产等,不完全等同于长幼秩序的直接体现。3.A,B解析思路:社火的主要功能是祈求风调雨顺、驱除灾祸(祭祀性质),同时也是村民集体参与、娱乐自身、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C项政治宣传功能可能存在,但非主要;D项社区认同是其社会功能之一,但A、B更为核心和普遍。4.C解析思路:“乡饮酒礼”是周代创立的在乡间举行的饮酒典礼,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饮酒这种形式,对参与的不同身份的人进行礼仪教化,强化宗法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5.B解析思路: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变化,婚礼、丧葬等仪式确实有简化趋势,移风易俗提倡节俭,但并未完全消失;A项过于绝对;C项节日习俗虽受影响,但核心地位仍在;D项城乡差异依然显著。6.A解析思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差异导致农业作物不同,从而形成了以米饭为主的南方饮食和以面食为主的北方饮食的基本格局。B、C、D项的组合描述不够典型或全面。7.B,C解析思路:“孝道”的核心是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顺从。B项侍奉父母是直接体现;C项“丁忧”指父母去世后守丧的制度,严格体现了孝道的等级和责任。A项谢恩是礼节,但非孝道核心;D项生日庆祝在传统中也有,但并非“孝道”的标志性礼仪。8.B,C解析思路:许多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更具多样性,B项的“抢婚”、“走婚”等形式是部分民族存在的特殊习俗。C项婚礼仪式往往融合了本民族独特的歌舞、服饰和信仰,显得更为隆重和多彩。A项汉族虽受宗法影响,但现代自由恋爱已很普遍;D项虽然民族认同重要,但婚姻对象选择并非绝对限制于本民族。9.C解析思路:全球化使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增多,许多传统习俗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如节日装饰、庆祝方式),同时外来文化(如圣诞节)也融入中国社会生活,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A项不确切;B项虽存在,但非“广泛接受”;D项政府倡导存在,但非主要趋势。10.B解析思路: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如文化变迁理论、象征互动理论等)强调文化变迁是多种因素(经济、政治、社会、技术、观念等)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持续互动和意义协商的复杂过程,而非单一决定或简单线性发展。二、名词解释1.乡饮酒礼:中国古代一种在乡间举行的、具有礼仪教化功能的饮酒仪式,主要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的饮酒活动,区分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和等级,宣扬宗法伦理和等级秩序,是“礼”在社会基层的具体体现。2.社火:中国农村地区在传统节日(尤以春节、元宵节为盛)期间举行的一种集祭祀、娱乐、社戏表演于一体的民间庆祝活动,通常包含舞龙、舞狮、高跷、秧歌、戏曲等表演形式,具有祈福禳灾、烘托节日气氛、增强社区凝聚力等多重文化功能。3.食俗:指一个地区或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饮食相关的风俗习惯,包括主食副食的选择偏好、烹饪方式、用餐礼仪、节日食俗、饮食禁忌、茶酒文化等方面,是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4.岁时节令:指依据农历或阳历划分的、具有循环重复特征的时间节点及其相关的习俗活动体系。中国传统的岁时节令以农历为主,如二十四节气和主要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每个节令都有其特定的天文意义、农事关联和文化仪式。5.婚嫁习俗:围绕婚姻缔结和成立所形成的系列风俗习惯,包括从择偶、提亲、定亲、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拜堂、入洞房到婚后礼俗等各个环节的仪式、规矩和禁忌,深刻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婚姻观念、家庭结构、社会秩序和伦理观念。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作用。解析思路:回答应从“礼”的定义出发,重点阐述其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行为、体现伦理道德、巩固政治权力等方面的功能。可结合具体礼仪实例(如冠婚丧祭、君臣父子等级)说明。2.比较中国传统社会婚礼习俗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现代社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主要区别。解析思路:对比两个时期的婚姻模式。传统模式强调父母权威、包办性质、注重门第匹配;现代模式强调个人意愿、自由选择、注重感情基础。从主体、原则、目的等方面进行对比。3.简述中国饮食文化中“南米北面”格局形成的主要地理原因。解析思路: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种植的影响。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北方气候相对干燥,适合小麦等谷类作物生长。由此形成了以米饭和面食为主的不同饮食结构。4.简述城市化进程对中国传统乡村风俗习惯带来的主要冲击。解析思路:从生活方式、社区结构、价值观念、传统仪式等方面分析。如:人口流动加速、社区关系松散、传统手工艺失传、婚丧嫁娶仪式简化或淡化、邻里交往减少等。5.简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解析思路:从文化交流、观念更新、生活便利、文化创新等方面回答。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开阔视野、丰富生活选择、激发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四、论述题1.论述中国春节习俗从古至今的演变及其文化内涵的变迁。解析思路:首先梳理春节习俗的历史起源(上古腊祭、秦汉正旦等)。然后分阶段论述其主要演变:唐代前后的发展,宋代的城市化、商品化影响,明清的成熟与定型,近现代(清末民初)受到西方历法、思想冲击发生的简化、习俗调整(如称谓变化、娱乐方式更新),以及当代(改革开放后)的复兴、商业化、旅游化等新趋势。结合具体习俗(如年夜饭、守岁、拜年、春联、红包等)的演变进行分析。最后,论述其文化内涵的变迁:从古代强调的天时、祭祀、宗族团聚、等级秩序,到现代更加强调家庭情感、民族认同、辞旧迎新、快乐分享等。强调变迁中传承的核心文化价值。2.结合具体事例,分析现代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统婚俗和丧俗的深刻影响及其引发的社会讨论。解析思路:分别论述婚俗和丧俗的变迁。*婚俗:分析现代化(市场经济、城市化、思想解放)和全球化(西式婚礼流行、婚庆产业兴起、人口流动)如何导致:婚姻观念从家族本位转向个人本位,自由恋爱普及;仪式简化、程序世俗化(如登记结婚与仪式分离);成本高昂(“天价彩礼”、婚庆消费);婚庆产业化和商业化;地域性差异减弱,城市模式趋同;引发的社会讨论如:彩礼问题、婚恋观冲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