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学生版)_第1页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学生版)_第2页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学生版)_第3页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学生版)_第4页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四章天气与气候能力提升卷(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冰雹是一种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屯昌气象台2025年3月15日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代表冰雹的天气符号是(

)A. B. C. D.2.此次冰雹可能对屯昌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主要是(

)A.土壤水分流失 B.农业大棚损坏 C.作物习性改变 D.农田大量冲毁2024年4月3日,首届北京朝阳花园节——海棠花节开幕。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海棠花溪繁花似锦,游人如织。位于望京长达4公里的海棠花溪也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赏春。下图为两处海棠花溪手绘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每年清明节气前后,海棠花如期盛开,与其形成有关的是(

)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③天气④气候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海棠花瓣伴春雨落下,形成浪漫的海棠花雨。观赏“烟雨海棠”现象的最佳天气为(

)A. B. C. D.5.周末游览两处海棠花溪时(

)A.在地铁望京站下车,离望京海棠花溪最近B.在地铁北土城站下车,向西可至元大都海棠花溪C.在元大都海棠花溪既可赏春,又可了解遗址,感悟历史D.观赏元大都海棠花溪后,可沿东四环直达望京海棠花溪6.望京海棠花溪“火了”。曾经默默无闻的望京沟,如今两岸海棠粉白如雪,成为水清河畅的风情水岸。这里的变化和发展,得益于(

)①综合清淤净水,提升河道水质②倾听居民诉求,打造赏花观景空间③建设工业园区,发展沿线经济④优化周边交通,营造亲水、宜游走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下图是2024年10月我国某城市的天气资料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10月份,该城市日最低气温出现在(

)A.1日前后 B.11日前后 C.21日前后 D.31日前后8.与11日相比,29日(

)A.日最高气温较低 B.日最低气温较低 C.气温日较差较大 D.日平均气温较低9.这一月,该城市的天气情况多为(

)A. B. C. D.读“等温线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温度比较,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②<①<④<③11.若阴影部分为海洋,非阴影部分为陆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 B.该图表示北半球夏季C.该图表示南半球7月 D.该图表示南半球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7月26日确立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独有的植物群落,生长在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下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及红树林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世界年平均气温(

)A.从北向南逐渐升高 B.从南向北逐渐升高C.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升高 D.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13.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年平均气温(

)A.20℃以上的低纬度海岸地带 B.20℃以上的低纬度内陆地区C.0℃以下的高纬度海岸地带 D.0℃以下的高纬度内陆地区14.红树林被称为“消浪先锋”,其作用是(

)A.吸烟滞尘 B.保护海岸 C.淡化海水 D.涵养水源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融入市民生活,不少城市出现了共享雨伞。共享雨伞是指在降水较多的商业区、居民区等人员密集区提供雨伞的共享服务。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5.下列关于从b→c→d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先减少,后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逐渐减少 D.逐渐增加16.从降水量多少方面分析,图中各地最适合设置共享雨伞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e地图是“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完成下面小题。17.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B.回归线附近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C.山地背风坡降水多,迎风坡降水少D.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18.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A.B. C. D.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19.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特点的气候是(

)A.甲 B.乙 C.丙 D.丁20.丙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承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从地理空间角度看,以下哪个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相对较大(

)A.经济发达、能源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沿海地区B.工业发达、能源消耗大且以煤炭为主的内陆重工业基地C.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地区D.旅游业发达、能源需求较小的旅游胜地22.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是(

)A.外出就餐只使用一次性筷子 B.私家车接送上下学C.在公园里进行露天烧烤 D.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下图为四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23.四地中(

)A.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mm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于50℃C.丙地降水均匀 D.丁地雨热同期24.丙地气候特征是(

)A.冬冷夏热,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B.冬暖夏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5.据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位置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解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跟随解析思路,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找寻解决问题的路径。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小题。(1)从图中等温线数据的变化来看,越向北气温越,因此可以判断此地位于北半球。(2)找出图中有条纬线40°N,也可以判断出此地位于北半球,同时可以判断出A地位于(低/中/高)纬度。(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都位于40°N纬线上,A位于陆地,B位于海洋。根据等温线的递变规律可以看出,A点位于10℃等温线以北,气温10℃(高于/低于);B点位于10℃等温线与12℃等温线之间,气温应该是大于10℃而小于12℃;可以判断出A点气温

B点气温(高于/低于),也就是陆地气温海洋气温(高于/低于),可以判断出此时为季节。(4)根据以上结论,确定该图为月份等温线。(5)M地位于30°——40°之间的大陆岸(西/东),大致可以判断出M地气候为气候。27.读图“我国东部地区某日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1)仿照下面句子,播报其他城市天气状况。武汉:阴、10〜20℃;北京:。(2)图中黄海的风向是,风力是级。(3)哈尔滨出现的天气是,对该城市方面带来不利影响。(4)图中四个城市(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中空气质量最好的是。(5)造成华北地区这种灾害性天气现象频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下列选项中属于人为原因的是(

)A.降水较多,土地干旱沙化 B.春季干燥多风C.人类过度垦荒放牧 D.本地区霜冻时间过长28.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北半球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递增),由此可以看出气温由纬度向纬度递减。(2)北半球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大致在℃以上,A地区常年气候,人们衣着轻薄,B地区常年气候,人们衣着保暖,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是。(3)读南半球年降水量分布图,赤道附近降水,南极地区降水。(多/少)(4)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大陆西岸降水。(多/少)(5)在图中亚洲中部地区圈出温度低于0℃的区域,并分析造成该现象的原因。29.如图所示,图甲为亚欧大陆北纬30°~60°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乙为某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中A、C、D三种气候类型,降水量最少的是,致使三种气候类型的降水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因素;AD种气候类型,冬季气候寒冷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