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_第1页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_第2页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_第3页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_第4页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模拟真题真题A卷一、选择题1.6时15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A.直角 B.锐角 C.钝角答案:C解析:C【分析】当时针指到6点整的时候,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180°,当分针指到15分时,分针在3上,如果时针在6上,则为直角,时针在6和7之间,夹角大于90°且小于180°,即可判断出夹角为何角。【详解】钟面上,6点15分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角,大于90°且小于180°的角,是钝角。故答案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的概念及分类。2.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比是,这个三角形是()。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A解析:A【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度之比,按比例分配分别求出三个角的角度,进而判断三角形的类型。【详解】180÷(2+2+5)=180÷9=20(度)20×20=40(度)20×5=100(度)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分别是40度、40度、100度。由此可知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故选择: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按比例分配问题,注意隐含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3.如图,在相同的两个正方形里剪圆形,比较剩下部分的面积,结果是()。A.一样大 B.甲大 C.乙大 D.无法确定答案:A解析:A【详解】略4.下面四个图形中,从右面看到的图形有()个。A.0 B.1 C.2 D.3答案:C解析:C【分析】根据从右面看到的形状可知:①:看到两层,下层有两个小正方形,上层有1个小正方形靠左侧;符合题意②:看到一层,这一层是两个小正方形组成;不符合题意③:看到两层,下层有两个小正方形,上层有1个小正方形靠左侧;符合题意④:看到一层,这一层是两个小正方形组成。不符合题意据此解答即可。【详解】由分析可知,这四个图形中从右面看到的图形有2个。故答案为:C。【点睛】此题考查了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对于抽象的知识要多去观察实物。5.下列关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说法错误的是()。A.要描述小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平均体重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B.45,73,47,45,68,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68C.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D.掷一枚硬币,连续8次都正面朝上,第9次掷出后,可能是反面朝上答案:B解析:B【分析】A.如果表示一个量或几个量增减变化和发展变化趋势,选折线统计图。B.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C.扇形统计图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D.在某种情况下会发生,而在其他情况下不会发生的事件,是“可能”事件。【详解】A.要描述小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平均体重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说法正确;B.(45+73+47+45+68)÷5=278÷5=55.645,73,47,45,68,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55.6,选项说法错误;C.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D.掷一枚硬币,连续8次都正面朝上,第9次掷出后,可能是反面朝上,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点睛】关键是掌握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求平均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大小,可以用“一定”“经常”“偶尔”“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6.一个数值转换器原理如图所示,若输入x的值是13,则第一次输出的结果是16为奇数,第二次输出的结果是8,……则第2015次输出的结果是()。A.1 B.2 C.4 D.8答案:A解析:A【分析】根据数值转换器依次求出前几次的输出的数值,再根据数值的变化,找出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进行求解。【详解】第1次输出的结果是16,第2次输出的结果是8,第3次输出的结果是×8=4,第4次输出的结果是×4=2,第5次输出的结果是×2=1,第6次输出的结果是3×1=4,第7次输出的结果是×4=2,第8次输出的结果是×2=1,……所以,从第3次开始,每3次输出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2015-2)÷3=671,所以,第2015次输出的结果是1。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代数式求值,根据数值转换器求出从第3次开始,每3次输出为一个循环组依次循环是解题的关键。7.某地出租车行S千米收费3S元。甲、乙、丙三人约定:由甲在A地租一辆出租车,途中乙在B地上车,丙在其后的C地上车,三人同时在D地下车。已知AB=BC=CD=10千米,出租车按规定收费90元,那么这笔车费由甲、乙、丙三人按乘车的路程合理分摊,顺次应付()元。A.40,30,20 B.50,30,10 C.45,30,15 D.55,25、10答案:C解析:C【分析】根据题意,甲坐车的路程为:(10+10+10)千米,乙坐车的路程为:(10+10)千米,丙坐车的路程为:10千米,然后出10千米收费多少元,再根据每人坐车的路程,求得每人应摊的车费。【详解】甲坐车的路程为:10+10+10千米乙坐车的路程为:10+10千米丙坐车的路程为:10千米也就是6个10,一共收费90元。则90÷6=15(元)甲:15×3=45(元)乙:15×2=30(元)丙:15元。故答案为:C【点睛】求出每10千米收费多少元,是解答此题的关键。8.国庆期间,文具店一款原价121元的钢笔降价,节日后又提价,现在这款钢笔的售价是()元。A.121 B.120 C.132 D.143答案:B解析:B【分析】将原价看作单位“1”,用原价×降价后对应分率×提价后对应分率=售价,据此列式计算。【详解】121×(1-)×(1+)=121××=120(元)故答案为:B【点睛】关键是确定单位“1”,找到所求部分的对应分率。9.下图是丁小乖去图书馆的折线统计图,他在()区间内,走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A.8:30~8:45 B.8:45~9:45 C.9:45~10:30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答案:C解析:C【详解】略10.如图所示,图①中的多边形(边数为12)是由等边三角形“扩展”而来的,图②中的多边形是由正方形“扩展”而来的,……,以此类推,则由正边行“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A. B. C. D.答案:B解析:B【分析】由题意可知:等边三角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12=3×(3+1),正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20=4×(4+1),正五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30=5×(5+1),正六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42=6×(6+1),…所以正n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n(n+1),据此解答即可。【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正n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n(n+1)。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变化规律,注意观察总结出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出正n边形“扩展”而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与n的关系。11.据统计,绿色出行为社会减少碳排放量超过二百一十六万吨,相当于节约六亿五千万升汽油。横线上的数写作(________),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________)亿。解析:7【分析】大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这一位上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什么都没有就写0;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就是四舍五入到亿位,把亿位后的千万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再在数的后面写上“亿”字。【详解】六亿五千万写作:650000000;650000000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7亿。【点睛】熟练掌握大数的的读写以及大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的分数单位是(______),有(__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______)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解析:3【分析】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这样一份的数为分数单位。据此可知,的分数单位是,它含有7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最小的质数是2,2-=。所以再添上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详解】的分数单位是,有7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质数。【点睛】求一个带分数含有多少个分数单位时,要先将这个带分数化为假分数。二、填空题13.1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5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解析:18135【分析】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两个数是互质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积。【详解】18÷9=2,18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9,最小公倍数是18;5和7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35。故答案为:9;18;1;35。【点睛】本题考查了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关键是要掌握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之间的特点。14.如图中阴影部分的周长是(________)厘米,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计算时π取3.14)解析:141【分析】由题目可知,阴影部分的周长是由2个圆心角是90°的扇形弧与2个长方形的宽组成;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拼凑成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由此进行解答即可。【详解】3.14×1×2×2+1×2=3.14+2=5.14(厘米)1×1=1(平方厘米)则阴影部分的周长是5.14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点睛】本题考查了扇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及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15.一种盐水有40g,盐和水的比是1∶4,如果再放入5g盐,那么盐占盐水的(________)。答案:9%(或)【分析】用40除以总份数,求出每份是多少克,再乘盐对应的份数求出原来盐的质量,进而求出现在盐的质量,再进一步解答即可。【详解】40÷(1+4)=40÷5=8(克);8×1+5解析:9%(或)【分析】用40除以总份数,求出每份是多少克,再乘盐对应的份数求出原来盐的质量,进而求出现在盐的质量,再进一步解答即可。【详解】40÷(1+4)=40÷5=8(克);8×1+5=13(克);13÷(40+5)=13÷45≈28.9%()【点睛】求出原来盐的质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进而求出现在盐的质量。16.在比例尺为1∶400000的地图上,量得常州到南京的图上距离为34厘米,实际距离是(________)千米。一列火车以每小时68千米的速度11时从常州出发,(________)时到达南京。答案:13【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求出常州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所用时间,再加上11时即可。【详解】34÷=136(千米)136÷68=2(解析:13【分析】根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代入数据求出常州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所用时间,再加上11时即可。【详解】34÷=136(千米)136÷68=2(小时)2时+11时=13时【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牢记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7.一个圆柱的体积是75.36m3,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__m3。答案:12【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已知圆柱的体积是75.36m3,求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详解】75.36×=25.12(立方米),解析:12【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已知圆柱的体积是75.36m3,求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详解】75.36×=25.12(立方米),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25.12立方米。故答案为25.12。【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圆锥的体积计算,根据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这一关系,再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决问题。18.五(1)一班有男生20人,平均身高158cm;有女生16人,平均身高140cm,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________)cm。答案:150【分析】首先分别求出男生身高总数,女生身高总数,再求出全班学生的身高总数,然后用全班学生的身高总数除以求出行驶人数即可。【详解】(158×20+140×16)÷(20+16)=(31解析:150【分析】首先分别求出男生身高总数,女生身高总数,再求出全班学生的身高总数,然后用全班学生的身高总数除以求出行驶人数即可。【详解】(158×20+140×16)÷(20+16)=(3160+2240)÷36=5400÷36=150(厘米)全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50厘米。【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应用。19.甲、乙、丙三入进行百米赛跑,甲到终点时,乙离终点5米,丙离终点10米,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________)米。答案:【分析】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之比=路程之比,甲到终点时,乙和丙跑的路程分别是100-5=95米,100-10=90米,则甲乙的速度之比=95∶90,因为速解析:【分析】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可知,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之比=路程之比,甲到终点时,乙和丙跑的路程分别是100-5=95米,100-10=90米,则甲乙的速度之比=95∶90,因为速度比是不变的,所以可以设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x米,则乙跑了5米的时间内,丙跑了10-x米,进而求出乙、丙的速度比=5∶10-x,据此列出方程:(100-5)∶(100-10)=5∶(10-x),再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x的值即可。【详解】解:设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x米(100-5)∶(100-10)=5∶(10-x)95∶90=5∶(10-x)950-95x=45095x=500x=所以乙到终点时,丙离终点还有米。【点睛】依据速度之比不变的规律,找准等量关系式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速度之比=路程之比。20.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4厘米和3厘米,把这个长方形以它的长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答案:42π36π【分析】把这个长方形以它的长边为轴旋转一周,说明所得的立体图形是一个圆柱体,且圆柱体的高=长方形的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半径=长方形的宽=3厘米,进而可以求出底面圆解析:42π36π【分析】把这个长方形以它的长边为轴旋转一周,说明所得的立体图形是一个圆柱体,且圆柱体的高=长方形的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半径=长方形的宽=3厘米,进而可以求出底面圆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可求出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详解】(1)r=3厘米,h=4厘米=×2+×h=π××2+2×π×3×4=18π+24π=42π(平方厘米)(2)=×h=π××4=36π(立方厘米)故答案为:42π;36π【点睛】找出长方形旋转和圆柱体的之间的联系是解决此题的关键,重点掌握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和表面积公式。2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2006-619=8÷20=7.06-0.06=+=6-=答案:1387;0.4;7;0.12;;5;【分析】小数相加减,相同数位要对齐;分数相乘分子乘分子做分子,分母乘分母做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按照整数、小数、解析:1387;0.4;7;0.12;;5;【分析】小数相加减,相同数位要对齐;分数相乘分子乘分子做分子,分母乘分母做分母,能约分的要约分;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按照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法则计算即可。【详解】2006-619=13878÷20=0.47.06-0.06=7+=0.126-=5【点睛】此题考查基本计算能力,看准符号和数字认真计算即可。22.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2.8+5+7.2+39×4.25+4÷62.5×3.2×1.2575.3×99+75.323.46―6.57―3.43×8.3―0.3×62.5%答案:19;42.5;10;7530;13.46;5【详解】略解析:19;42.5;10;7530;13.46;5【详解】略三、解答题23.解方程或比例。答案:;;【分析】,先将方程左边进行化简,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先写成,两边再同时×即可;,方程两边同时×即可【详解】解:解:解:【点睛】本题考查了解方程和解比例,解比解析:;;【分析】,先将方程左边进行化简,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先写成,两边再同时×即可;,方程两边同时×即可【详解】解:解:解:【点睛】本题考查了解方程和解比例,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两内项积=两外项积。24.一本书共240页,小红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小红第二天要从第几页看起?答案:240×16+1=41(页)【解析】【详解】略解析:240×+1=41(页)【解析】【详解】略25.小强的爸爸准备在路口上沪蓉高速,他以75千米/时的车速在汉长线上行驶,前方出现限速60千米/时的标志.如果他保持原速度继续行驶,那么他将受到扣几分的处罚?答案:6分【解析】【详解】(75-60)÷60=25%20%‹25%‹50%,所以将被扣6分.解析:6分【解析】【详解】(75-60)÷60=25%20%‹25%‹50%,所以将被扣6分.26.小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第二天看了42页,这时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2:3.这本书共有多少页?答案:180页【解析】【分析】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2:3,那么看的页数就是总页数的;把总页数看成单位“1”,第二天看的页数是总页数的(﹣),它对应的数量是42页,由此用除法求出总页数.本题解析:180页【解析】【分析】已看的与未看的页数之比是2:3,那么看的页数就是总页数的;把总页数看成单位“1”,第二天看的页数是总页数的(﹣),它对应的数量是42页,由此用除法求出总页数.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单位“1”,并找出单位“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用除法就可以求出单位“1”的量.【详解】=,42÷(﹣),=42÷,=180(页);答:这本书共有180页.27.已知:甲、乙两地相距104米,乌龟与小白兔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出发。规定:小白兔从甲地出发,跑到乙地马上返回,跑到起点又返回,……,如此继续下去,当乌龟从乙地爬行到甲地时,它们同时停止运动。已知小白兔每秒跑10.2米,乌龟每秒跑0.2米。问:(1)出发后多长时间它们第二次相遇?(2)第三次相遇距离乙地多远?(3)从第二次相遇到第四次相遇乌龟爬了多少米?(4)①乌龟爬到50米时,它们共相遇多少次?②若乌龟爬到60米时,则它们共相遇多少次?答案:(1)10.4秒(2)6米(3)4.16米(4)①25次;②29次【分析】(1)第二次相遇是在小白兔比乌龟多行1个全程返回时,追上乌龟的时候,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可知,用时为:10解析:(1)10.4秒(2)6米(3)4.16米(4)①25次;②29次【分析】(1)第二次相遇是在小白兔比乌龟多行1个全程返回时,追上乌龟的时候,根据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可知,用时为:104÷(10.2-0.2)=10.4(秒);(2)第三次相遇兔子和乌龟共行了3个全程,用时为:3×104÷(10.2+0.2)=30(秒),此时乌龟爬了:30×0.2=6(米),即第三次相遇距离乙地6米;(3)第四次相遇兔子比乌龟多行了3个全程,乌龟爬了:3×104÷(10.2-0.2)=31.2(秒),即第二次与第四次相遇乌龟爬了0.2×(31.2-10.4)米;(4)乌龟与兔子第一次迎面相遇用时:104÷(10.2+0.2)=10秒,乌龟爬了0.2×10=2(米);乌龟与兔子第三次迎面相遇用时:3×104÷(10.2+0.2)=30(秒),乌龟爬了0.2×30=6(米);乌龟与兔子第五次迎面相遇用时5×104÷(10.2+0.2)=50(秒),乌龟爬了0.2×50=10(米);由此可知,乌龟与兔子乌龟与兔子迎面相遇的次数都为奇数,等于乌龟爬的路程÷2,乌龟爬到50米时,它们共相遇了50÷2=25(次);乌龟爬到58米时,它们共相遇了58÷2=29(次),乌龟在这次相遇后爬行的时间为(60-58)÷0.2=10(秒),小白兔相遇后行的路程为10.2×10=102(米)<60×2=120(米),因此乌龟爬到60米时,则它们共相遇29次。【详解】(1)104÷(10.2-0.2)=104÷10=10.4(秒)答:出发后10.4秒它们第二次相遇。(2)3×104÷(10.2+0.2)×0.2=3×104÷10.4×0.2=6(米)答:第三次相遇距离乙地6米远。(3)3×104÷(10.2-0.2)=312÷10=31.2(秒)0.2×(31.2-10.4)=0.2×20.8=4.16(米)答:第二次相遇到第四次相遇乌龟爬了4.16米。(4)乌龟与兔子第一次迎面相遇用时:104÷(10.2+0.2)=10秒,乌龟爬了0.2×10=2(米);乌龟与兔子第三次迎面相遇用时:3×104÷(10.2+0.2)=30(秒),乌龟爬了0.2×30=6(米);乌龟与兔子第五次迎面相遇用时5×104÷(10.2+0.2)=50(秒),乌龟爬了0.2×50=10(米);由此可知,乌龟与兔子乌龟与兔子第五次迎面相遇的次数都为奇数,等于乌龟爬的路程÷2。①50÷2=25(次)答:它们共相遇25次。②乌龟爬到58米时,它们共相遇了58÷2=29(次)乌龟在这次相遇后爬行的时间为:(60-58)÷0.2=2÷0.2=10(秒)小白兔相遇后行的路程为:10.2×10=102(米)102<60×2=120,因此乌龟爬到60米时,则它们共相遇29次。答:它们共相遇29次。【点睛】这是一道综合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正确判断问题的类型,用适当方法解决也是重要的技巧。28.一个底面周长是3.14分米的圆柱形玻璃杯内盛有一些水,恰好占杯子容量的.将两个同样大小的鸡蛋放入杯子中,浸没在水里.这时水面上升8厘米,刚好与杯子口平齐,求玻璃杯的容积?答案:1884立方厘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出圆柱形杯子的高,已知原来杯子里面的水占杯子容量的,即杯中水的高也占杯子高的,将两个同样大小的鸡蛋放入杯子中,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8厘米,刚好与杯子解析:1884立方厘米【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先求出圆柱形杯子的高,已知原来杯子里面的水占杯子容量的,即杯中水的高也占杯子高的,将两个同样大小的鸡蛋放入杯子中,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8厘米,刚好与杯子口相平.把被子的高看作单位“1”,8厘米占杯子高的(1),由此可以求出杯子的高;再根据圆柱体的体积(容积)公式,v=sh,列式解答.【详解】8÷(1﹣)=8=8×3=24(厘米);3.14分米=31.4厘米,3.14×(31.4÷3.14÷2)2×24=3.14×52×24=3.14×25×24=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