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鞅变法中“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哪一社会阶层的兴起?A.奴隶主贵族B.新兴地主阶级C.自耕农群体D.商人阶层2.考古学家在新疆楼兰遗址发现了汉代的丝绸残片、五铢钱和《论语》竹简。这些文物共同印证了:A.张骞通西域的军事目的B.丝绸之路的文化经济交流C.西域都护府的管辖范围D.班超经营西域的历史贡献3.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一技术最早出现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南宋时期D.元朝时期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评价某制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他批判的是:A.九品中正制B.科举制的八股取士C.察举制D.军功爵制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898年,京师大学堂创办。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A.近代工业的起步B.政治制度的变革C.近代化的探索D.文化教育的转型6.1919年5月,北京学生联合会在《告全国同胞书》中写道:“青岛问题未解决,山东权利已归日人,亡国大难,即在目前。”这一事件直接引发了: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国民革命D.一二·九运动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资料:“地道战”“地雷战”“回民支队”。这些资料与哪一历史时期直接相关?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8.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毛纺织业行会规定:“未经行会允许,任何人不得在城市内从事毛纺织业。”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庄园经济的主导地位B.教会对经济的控制C.城市自治与行会作用D.工业革命的早期特征9.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这一条款的实质是:A.协调大州与小州的矛盾B.体现天赋人权的原则C.保留南方的奴隶制D.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利10.19世纪中期,俄国农民在获得“解放”时,需要高价赎买份地;日本明治维新中,政府规定土地所有者需向国家缴纳地税。这两次改革的共同影响是:A.加速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B.彻底废除了封建制度C.实现了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D.缓解了民族危机11.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一文件的签署标志着: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B.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C.雅尔塔体系的建立D.联合国的正式成立12.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90年代,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外交成就反映了中国:A.始终坚持不结盟政策B.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C.意识形态外交的强化D.全面参与全球治理1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雅典人在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的表现要比任何时候都好。”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伯里克利改革扩大了公民权利B.亚历山大东征传播希腊文化C.梭伦改革奠定民主基础D.罗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14.某历史地图标注了“新航路开辟路线”“三角贸易路线”“殖民扩张范围”。该地图反映的主题是: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B.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展C.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D.亚非拉的民族独立15.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现象,其主要特征是:A.高通胀与高失业并存B.信息化与全球化C.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D.殖民体系的瓦解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初算缗钱”,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官府申报财产,按2%的税率纳税;隐瞒不报或申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财产。元鼎三年(前114年),“告缗遍天下”,鼓励民众告发隐瞒财产者,查实后,告发者可获得被没收财产的一半。——据《史记·平准书》整理材料二:(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推行“间架税”,即按房屋等级征税:上等房每间二千钱,中等一千,下等五百。“除陌钱”则对交易所得征税,每贯(一千钱)征税五十钱,由交易双方分摊。——据《旧唐书·食货志》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与唐代税收政策的共同点。(6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算缗”“告缗”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这篇演说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摘编自《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杜鲁门主义”提出的国际背景。(8分)(2)有人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宣言书”。请结合20世纪40-50年代的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12分)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18.请根据以下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设计。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教材内容节选: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借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兵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需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10分)(2)设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6分)(3)设计“《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部分的教学过程(需包含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字数不少于300字)。(14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即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直接鼓励个体农耕,推动自耕农群体壮大。2.B解析:丝绸、五铢钱(经济)与《论语》(文化)共同体现丝绸之路的多元交流。3.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但题干强调“若印数十百千本”的效率,对应雕版。4.B解析: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摧残人才,与“焚书”“坑儒”类比。5.C解析:总理衙门(外交近代化)、轮船招商局(经济近代化)、京师大学堂(教育近代化)共同体现近代化探索。6.B解析:1919年青岛问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五四运动。7.C解析:“地道战”“地雷战”“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典型战术和武装力量。8.C解析:行会规定体现城市手工业者通过行会规范生产,反映中世纪城市自治与行会的经济管理作用。9.C解析:“其他人口的3/5”指黑人奴隶,实质是保留南方奴隶制以协调南北矛盾。10.A解析:俄国农民赎买份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自由劳动力;日本地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均加速资本主义发展。11.A解析:《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12.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外交僵局,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区域合作,反映中国国际地位提升。13.A解析: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体现“自由人之后表现更好”。14.A解析: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为整体,三角贸易和殖民扩张是其延伸,共同反映“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5.B解析: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实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二、材料分析题16.(1)共同点:①针对特定群体(商人、手工业者或财产持有者)征税;②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强制征收;③涉及财产税或交易税,扩大税收来源。(每点2分,共6分)(2)背景:①汉武帝时期连年征战,财政危机严重;②商人势力膨胀,囤积居奇,影响国家经济秩序;③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抑制商业过度发展。(每点3分,共9分)影响: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解了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②打击了商人势力,强化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③导致部分商人破产,抑制了商业活力;④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深化,影响后世经济结构。(每点2分,共5分,总分不超过14分)17.(1)国际背景: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加剧;②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影响力扩大;③希腊、土耳其等国面临“共产主义威胁”,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④雅尔塔体系奠定战后国际格局基础,美苏开始“冷战”。(每点2分,共8分)(2)论证:①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美国将支持“自由国家”对抗“共产主义威胁”,将美苏矛盾上升为意识形态和制度的对立,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3分);②随后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3分);③1949年成立北约,建立军事同盟,形成对苏联的包围(3分);④20世纪50年代发动朝鲜战争,试图扩大在亚洲的势力范围(3分)。这些史实表明,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以“维护自由”为名,推行全球霸权的开端。三、教学设计题18.(1)教学目标①唯物史观:通过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理解近代不平等条约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内在联系,认识列强侵略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因果关系。(2分)②时空观念:结合1894-1895年的时间线和朝鲜、黄海、辽东等地的空间分布,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形成清晰的历史时空概念。(2分)③史料实证:通过《马关条约》原文、当时报刊评论等史料,分析条约内容的具体影响,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2分)④历史解释:结合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解释“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含义,理解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冲击。(2分)⑤家国情怀:通过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事迹,感受民族气节;通过瓜分狂潮的史实,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2分)(2)教学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3分)难点:理解《马关条约》为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分析瓜分中国狂潮与甲午战败的关联。(3分)(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1: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场景的图片及条约原文节选(割地、赔款、开埠、设厂条款),提出问题:“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新变化?”(2分)学生活动1:分组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对比《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填写对比表格,派代表总结:割地范围扩大(台湾等)、赔款数额激增(2亿两)、通商口岸深入内地(沙市、重庆)、允许在华设厂(资本输出)。(3分)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直观感受条约的“新”危害。(2分)教师活动2:播放《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设厂》的历史影像片段,出示数据:“1895-1900年,日本在华设厂投资达2.3亿日元,占其海外投资的60%。”提问:“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2分)学生活动2:结合教材“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的表述,讨论得出: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压制民族工业发展;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3分)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和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