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行星科学》专业题库——行星大气层组成和气候变化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地球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O2)B.氮气(N2)C.二氧化碳(CO2)D.水蒸气(H2O)2.导致金星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距离太阳过近B.大气层极其稀薄C.强烈的温室效应D.持续的火山活动3.大气中的臭氧层主要吸收哪种类型的光?A.红外线B.可见光C.紫外线D.X射线4.以下哪种气体不是典型的温室气体?A.氧气(O2)B.氮气(N2)C.甲烷(CH4)D.一氧化二氮(N2O)5.行星大气层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A.气体密度B.温度随高度的变化C.颜色D.气溶胶含量6.Milankovitch旋回描述的是地球轨道参数的长期变化,其中对地球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是?A.轨道倾角的变化B.地轴进动的周期C.偏心率的周期D.日地距离的年际变化7.火星大气现在的主要成分是?A.氮气(N2)B.氧气(O2)C.氩气(Ar)D.二氧化碳(CO2)8.所谓的“雪线”现象与以下哪个因素密切相关?A.大气压强B.大气成分C.温度D.气溶胶类型9.行星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关键因素之一是?A.具备足够的质量B.拥有浓厚的大气层C.距离其恒星的距离适中D.具有强磁场10.“Jeans逃逸”理论主要解释了什么现象?A.行星形成的过程B.行星大气的成分C.行星大气的逃逸机制D.行星气候的长期变化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行星大气的垂直结构通常分为对流层、__________、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2.温室气体通过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长波辐射,导致行星表面温度升高,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3.影响行星表面接收太阳辐射总量变化的轨道参数包括偏心率、__________和__________。4.地球大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是__________。5.能够吸收可见光并使大气呈现蓝色的气体是__________。6.大气中水蒸气含量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增加/减少)。7.金星表面极端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其浓厚大气层产生的强烈__________效应。8.行星大气的成分不仅决定了其物理化学性质,也深刻影响着该行星的__________。9.比较不同行星的大气成分和气候,是理解行星__________和寻找潜在宜居环境的重要途径。1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称为__________。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大气环流2.辐射强迫3.行星宜居带4.逃逸速度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球气候的重要性。2.比较地球和火星大气的主要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3.简述Milankovitch旋回包含的三种主要周期及其对地球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4.解释大气中的水汽反馈机制是如何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五、论述题(10分)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成分和气候系统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并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地球大气按体积计算,氮气约占78%,是含量最多的气体。2.C解析:金星拥有极其浓厚的大气层(主要是二氧化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温室效应,导致其表面温度高达约460摄氏度。3.C解析:大气中的臭氧(O3)分子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尤其是波长小于310纳米的紫外线)。4.B解析:氮气(N2)和氧气(O2)是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但它们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不属于典型的温室气体。5.B解析:行星大气的垂直分层主要是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特征来划分的,例如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依次是对流层(温度递减)、平流层(温度递增)、中间层(温度递减)等。6.C解析:Milankovitch旋回描述了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进动和岁差这三种长期周期性变化,其中轨道偏心率的变化(约100万年周期)对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影响最为显著。7.D解析:经过长期演化,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体积分数估计约占95%以上。8.C解析:雪线是指海拔高度上冰雪开始能够长期存在的界限,其位置主要受当地气温的影响,气温越低,雪线越低。9.B解析:液态水的存在需要适宜的温度范围和压力条件。拥有足够厚实的大气层可以调节行星表面的温度,防止其过于极端,并为行星表面提供必要的压力,使水能够以液态形式存在。10.C解析:“Jeans逃逸”理论描述了气体分子克服行星引力逃逸出去的条件,主要与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和行星的引力势能(与行星质量有关)相关,解释了大气逃逸的物理机制。二、填空题1.平流层2.温室效应3.偏心率和地轴进动4.氮气(N2)5.氧气(O2)6.增加7.温室8.气候9.演化10.反照率(或辐射反射率)三、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指行星大气中大规模、有规律的气流运动模式,包括全球性的气团运动(如Hadley环流、Ferrel环流、Polar细胞)和局地性风系(如信风、西风带),是热量和水分在全球范围内输送的主要驱动力。2.辐射强迫:指由于大气成分、表面特性或空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到达地球顶层的太阳辐射或地球向外辐射的净变化量,是衡量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对气候系统影响强度的重要指标,单位通常是瓦特每平方米(W/m²)。3.行星宜居带:又称“生命宜居带”或“类地行星带”,是指围绕恒星运行、其轨道范围内行星表面可能存在稳定液态水的温度范围区域。液态水的存在被认为是生命(尤其是地球形态的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之一。4.逃逸速度:指一个物体(如大气分子)必须具有的初始速度,才能克服行星的引力,不再返回该行星表面而永远逃离。其大小主要取决于行星的质量和半径。四、简答题1.简述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地球气候的重要性。解析:温室效应的基本原理是:太阳短波辐射(主要是可见光)能够穿透地球大气层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升温并向上辐射长波红外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等)选择性地吸收这些长波红外辐射,然后向各个方向再次辐射,其中一部分向下辐射回地表,从而对地表起保温作用。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过低(约-18摄氏度),无法支持目前形式的生命。适度的温室效应是地球保持温暖、拥有液态水的关键,对维持地球宜居环境至关重要。但过强的温室效应(如金星)或温室气体浓度过度增加(如人类活动导致的问题),则会导致气候异常。2.比较地球和火星大气的主要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解析:主要差异:*密度:地球大气密度大,可进行大规模的全球性大气环流和天气现象;火星大气密度极小(不到地球的1%),大气现象相对微弱,缺乏明显的全球性环流。*主要成分:地球大气以氮气(78%)和氧气(21%)为主;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约95%)为主,含有少量氮气、氩气和水蒸气(季节性)。*压力:地球表面平均大气压约为1013百帕;火星表面平均大气压仅为约7毫巴,不到地球的1%。*温度:地球表面温度相对稳定;火星表面温度变化极大,且整体远低于地球。*温室效应:地球有显著的温室效应(主要由CO2、水蒸气等引起);火星也有温室效应(主要由CO2引起),但效率远低于地球,不足以使全球升温至液态水存在的水平。可能的原因:*质量与引力:地球质量远大于火星,引力更强,更容易捕获并维持住较重的大气分子。火星质量小,引力弱,难以удержать轻分子(如氢、氦)和较重分子(如氮、氧)。*磁场:地球拥有全球性磁场,能有效偏转太阳风粒子,保护大气层不被太阳风持续剥离。火星磁场早已消失或减弱,大气层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下,导致轻分子不断流失。*火山活动与内部热量:地球有活跃的板块构造和持续的火山活动,可能向大气释放了丰富的气体(如CO2),并维持了内部热量,有利于大气层的维持和演化。火星火山活动历史长但可能已减弱。*逃逸速度:地球的逃逸速度(约11.2公里/秒)远高于火星(约5.03公里/秒),使得大气分子更难逃逸。3.简述Milankovitch旋回包含的三种主要周期及其对地球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解析:Milankovitch旋回描述了影响地球接收太阳辐射变化的长期周期性天文因素,主要包括三种:*偏心率(Eccentricity)周期: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形状在近圆(偏心率小,约21,000年周期)和偏心(偏心率大,约100,000年周期)之间的变化。偏心率变化影响地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与太阳的距离差异,从而影响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尤其在高纬度地区。*地轴进动(Precession)周期:指地球自转轴在空间中缓慢扫过的圆锥形轨迹(周期约26,000年)。进动导致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的位置发生移动,使得在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季还是冬季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季节性辐射差异。*岁差(Apsides)周期:指地球公转椭圆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在黄道上的位置缓慢移动(周期约20,000年)。这个周期与偏心率周期共同作用,进一步影响不同半球在不同季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这些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总量和季节分布发生长期、缓慢的变化,是驱动地球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重要外部强迫因素。当这些周期变化组合到特定相位时,可能导致地球能量平衡被打破,引发大规模的冰川进退等气候剧变。4.解释大气中的水汽反馈机制是如何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的。解析:水汽反馈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效的正反馈机制之一。其过程如下:*初始变化:当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时(例如由于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辐射强迫增强),温暖的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增加。*吸收与辐射:水汽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长波红外辐射,并将其向各个方向再次辐射,包括向地表辐射。这意味着水汽含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增强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进一步升高。*反之亦然:当地球表面温度降低时,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汽量减少,水汽含量会下降。水汽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其减少会削弱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水汽反馈机制会放大初始的温度变化。例如,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加使地球变暖,而水汽反馈会加剧这种变暖趋势。这个正反馈机制使得气候系统对初始扰动更加敏感,是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关键环节。五、论述题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成分和气候系统可能产生的主要影响,并分析这些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解析:人类活动对地球大气成分和气候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发电、交通、工业)、土地利用变化(如森林砍伐)和某些农业活动(如甲烷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显著增加。特别是CO2浓度已远超工业化前水平。2.气溶胶排放:人类活动也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气溶胶(微小固体或液体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黑碳(烟尘)等。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是复杂的,一些直接反射太阳辐射会导致冷却(如硫酸盐),而另一些则通过吸收或作为凝结核影响云层而可能导致增温(如黑碳)。3.平流层臭氧消耗:虽然已有所控制,但人类曾大量使用含氯氟烃(CFCs)等物质,这些物质破坏了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增加了地表接收到的紫外线辐射。近年来,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臭氧层正在缓慢恢复。4.其他气体变化:人类活动还导致大气中一氧化二氮、氟化代甲烷、氢氟碳化物等强效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尽管其绝对量可能较小,但单位质量的增温潜能非常高。这些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导致了一系列气候系统的影响和后果:1.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地球系统吸收的净能量增加,引起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这表现为全球地表和海洋温度持续升高,热浪、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2.海平面上升: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市绿色综合分拣中心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易考词汇高考真题及答案
- 专利变更协议书范本
- 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 风电机组风速与功率曲线调试方案
- 体育测试免责协议书
- 临时工中介合同范本
- 企业合伙协议书范本
- 触手直播签约合同协议
- 住院委托监护协议书
-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系统装调与测试 教案-项目一 V2X技术认知
- 机房维保巡检服务报告
- 第8课《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第1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中职专用】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DL∕T 5362-2018 水工沥青混凝土试验规程
- 主厂房桥式起重机安装施工方案改
- QCT1175-2022电动汽车用高压接触器
- DZ∕T 0248-2014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正式版)
- 学校考核物业表格
- 健身房运营模式分析报告
- 2024年中国人民人寿保险安徽省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3-2024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练习)-13 记叙文阅读(六)结尾的妙处(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