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教学_第1页
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教学_第2页
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教学_第3页
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教学_第4页
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养生保健按摩手法实用教学: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身心调养术中医养生按摩以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腧穴、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祛病强身之效。日常掌握一些基础按摩手法,可缓解疲劳、改善亚健康状态,甚至辅助调理慢性病症。本文将从头部、颈肩、腰背、四肢及腹部五个维度,详解实用按摩技法,助您在家即可践行中医养生之道。一、头部养生按摩:清脑醒神,疏解头疾头部为“诸阳之会”,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等多条阳经循行于此,腧穴密布,关乎神志、头目功能。1.开天门(推攒竹)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印堂穴)向上直推,经神庭穴(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至百会穴方向,重复30~50次。原理:督脉主一身阳气,推督脉循行线可升发阳气、清利头目,改善头晕、头痛、失眠。注意:力度轻柔;高血压、急性头痛(外感发热头痛除外)者慎做,或咨询医师。2.推坎宫(分推前额)操作:双手拇指自印堂向两侧眉梢(鱼腰穴)分推,沿眉弓至太阳穴,重复30次。原理:疏通足太阳、足少阳经气,缓解眉棱骨痛、眼疲劳,辅助改善鼻炎(前额为阳明经分布区,鼻属阳明)。注意:眼部有炎症(如麦粒肿急性期)时暂停操作。3.揉按太阳穴操作:双手拇指或中指按于太阳穴(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揉30圈,再点按10秒。原理:太阳穴为经外奇穴,揉按可疏风解表、醒脑明目,缓解偏头痛、眼干涩。注意:力度由轻到重,以局部酸胀为度,避免压迫眼球。4.拿五经(头维至风池)操作:双手五指分开,拇指按于头维穴(额角发际上0.5寸),其余四指按于颞部,沿膀胱经(头维→玉枕)、胆经(头维→风池)路线,用拿法(捏而提起)从头顶向枕部移动,重复5~8遍。原理:疏通头部诸阳经,改善脑供血,缓解头胀、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指甲需修剪,避免划伤头皮;脱发严重者可改为揉法。二、颈肩养生按摩:解筋结,通督脉颈部为督脉、足太阳经必经之路,肩部属手三阳经(大肠、小肠、三焦经)分布区,筋结易堵,引发僵硬、疼痛。1.颈项部揉法操作:坐位,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揉按颈项两侧肌肉(从风池穴至大椎穴区域),由上至下,重复5分钟,重点按揉僵硬处(阿是穴)。原理:放松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疏通督脉与膀胱经气血,缓解落枕、颈僵。注意:颈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避免暴力扭转。2.肩井穴拿按操作:双手拇指按于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其余四指托住肩部,拿按肩井,同时配合肩部轻微上提,重复10~15次。原理:肩井为手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拿按可通调一身气机,缓解肩背酸痛、上肢麻木(手少阳经循行上肢)。注意:孕妇禁按肩井(易引发宫缩),力度适中,避免过度按压导致憋气感。3.肩关节摇法(自我操作)操作:站立位,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部为轴,做顺时针、逆时针环形摇转,幅度由小到大,各10圈。原理:活动肩关节,松解粘连,改善肩周炎(漏肩风)、肩关节活动受限。注意:急性肩部扭伤(24小时内)忌摇,改为冷敷;慢性期可配合摇法。三、腰背养生按摩:调脏腑,强腰脊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分布区,内连五脏六腑;腰部为“肾之府”,督脉、带脉、肾经循行于此,关乎肾气与脏腑功能。1.捏脊(小儿、成人通用)操作:俯卧位,双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自尾椎骨(长强穴)沿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距脊柱1.5寸)向上捏至大椎穴,每捏3下向上提1下(“捏三提一”),重复3~5遍。原理:刺激背俞穴,调节脏腑气血(如脾俞调脾胃、肝俞调情志、肾俞补肾气),改善消化不良、腰酸背痛、免疫力低下。注意:皮肤破溃、脊柱畸形者禁用;成人力度可稍大,小儿需轻柔。2.腰部横擦法操作:坐位或俯卧位,双手掌根置于腰部肾俞穴(第二腰椎旁开1.5寸)区域,横向(与脊柱垂直)快速摩擦,至局部发热(约3~5分钟)。原理:肾俞为肾之背俞穴,擦法生热可温补肾阳,缓解肾虚腰痛、夜尿多、畏寒。注意:擦前可涂少量凡士林或精油,避免擦伤皮肤;阴虚火旺(如口干舌燥、潮热盗汗)者慎做,或缩短时间。3.委中穴点按操作:俯卧位,双手拇指点按委中穴(腘窝中点,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力度以酸胀感传至小腿为佳,持续10~15秒,重复3次。原理:“腰背委中求”,委中为膀胱经合穴,点按可疏通膀胱经气血,缓解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引发的腰痛。注意:孕妇慎用;腘窝处静脉曲张者,改为揉法。四、四肢养生按摩:通经络,活气血上肢为手三阴(肺、心、心包)、三阳经循行;下肢为足三阴(肝、脾、肾)、三阳经(胃、胆、膀胱)循行,按摩四肢可调节相应脏腑与肢体功能。1.上肢:合谷穴、内关穴按揉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操作:一手拇指按于对侧合谷(虎口处,第一、二掌骨间),顺时针揉30圈,再点按10秒,双侧交替。原理:“面口合谷收”,按揉可缓解牙痛、头痛、感冒鼻塞,调节大肠功能(便秘、腹泻)。注意:孕妇禁按合谷(易引发宫缩)。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操作:一手拇指按于对侧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揉按30圈,点按10秒,双侧交替。原理:宁心安神、宽胸理气,缓解心悸、胃痛、晕车晕船。2.下肢:足三里、三阴交按揉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操作:坐位,双手拇指按于双侧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横指),揉按30圈,点按10秒。原理:“肚腹三里留”,健脾胃、补气血,改善消化不良、胃痛、下肢痿软。三阴交(足太阴脾经、少阴肾经、厥阴肝经交会穴):操作:坐位,双手拇指按于双侧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揉按30圈,点按10秒。原理:调肝脾肾,改善月经不调、失眠、下肢水肿。注意:孕妇禁按三阴交(易引发宫缩)。五、腹部养生按摩:调脾胃,通肠腑腹部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等循行区,内有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按摩腹部可调节脏腑气机。1.摩腹(顺时针、逆时针)操作:仰卧位,双手掌重叠(男性左手在下,女性右手在下),置于神阙穴(肚脐),先顺时针摩腹(沿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方向)30圈,再逆时针摩腹30圈,力度轻柔,以腹部温热为度。原理:顺时针通腑(促进排便),逆时针补脏(调理脾胃虚寒),改善便秘、腹泻、胃胀。注意:饭后1小时内禁摩腹;急性腹痛(如阑尾炎、肠梗阻)忌摩,及时就医。2.点按中脘、关元中脘(任脉,脐上4寸):拇指点按中脘,顺时针揉30圈,点按10秒,调节脾胃,缓解胃痛、呃逆。关元(任脉,脐下3寸):拇指点按关元,顺时针揉30圈,点按10秒,温补肾阳、培补元气,改善虚寒体质、尿频。注意:孕妇禁按关元;阴虚火旺者慎做,或缩短时间。六、按摩通用注意事项1.环境:室温适中,避免吹风受凉;按摩后饮温水一杯,助气血运行。2.力度:“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受术者耐受、局部酸胀为度,避免暴力按压。3.禁忌:皮肤病(如湿疹、癣)、破溃、骨折、肿瘤、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患者,以及孕妇(特定穴位禁忌),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或禁用。4.频率:日常保健,每周2~3次;调理病症,可每日1次,每次2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