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_第1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_第2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_第3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_第4页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演讲人:日期:06中考应试策略目录01古诗词鉴赏基础02诗意理解方法03语言特点分析04表现手法鉴赏05情感与意境体会01古诗词鉴赏基础鉴赏定义与重要性文学审美活动古诗词鉴赏是通过分析语言、意象、情感等要素,理解作品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的审美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文化传承意义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鉴赏有助于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考试能力要求中考语文将古诗词鉴赏作为重要考查点,掌握鉴赏方法可提高答题准确率,为高分奠定基础。山水田园诗以自然风光、田园生活为题材,语言清新质朴,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或隐逸情怀,如王维《山居秋暝》。边塞征战诗描绘边塞风光或战争场景,风格雄浑豪迈,多表现将士的爱国精神或思乡之情,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物言志诗借特定物象寄托诗人的品格、志向或哲理思考,常用象征手法,如于谦《石灰吟》中的“粉骨碎身浑不怕”。送别怀人诗通过离情别绪的抒写,展现人际情感或人生感慨,语言含蓄深沉,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常见古诗词类型基本鉴赏步骤解读题目与作者通过诗题推测内容主题,结合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初步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与创作意图。01020304分析意象与意境提取诗中典型意象(如“杨柳”“明月”),分析其组合形成的意境,体会画面感与情感氛围。品味语言与手法关注修辞(比喻、拟人)、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对比)及炼字(动词、形容词的巧妙运用),理解艺术表现力。归纳主旨与情感综合前序分析,提炼诗歌的核心思想与情感倾向,注意结合作者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进行深层解读。02诗意理解方法字词注释技巧结合上下文推断词义通过分析诗句前后语境,推断生僻字或古今异义词的具体含义,避免孤立理解导致偏差。例如"萧萧"在不同语境中可解为风声、马鸣或落叶声。01掌握常见意象的固定含义古诗词中常用意象如"杨柳"表离别、"鸿雁"喻书信,需系统积累这些文化符号的特定内涵。02辨析通假字与古今字注意识别文字通假现象,如"见"通"现"、"说"通"悦",避免望文生义。03关注词类活用现象准确判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等特殊语法结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活用。04句子翻译策略遵循"信达雅"翻译原则首先保证语义准确(信),其次语句通顺(达),最后追求文辞优美(雅),避免生硬直译破坏意境。区分直译与意译场景描述性语句多采用直译,抒情议论性语句可适当意译,如"感时花溅泪"需结合背景作深层阐释。处理特殊句式的方法针对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应先还原语序、补全省略成分,如"竹喧归浣女"实为"浣女归竹喧"的倒装。保留原诗修辞特色翻译比喻、拟人等修辞时,既要传达本义又要保持原有表现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需在译文中体现。识别统摄全篇的核心词汇和重复出现的意象群,如李商隐诗中频繁出现的"烛""泪"等意象多关联哀婉主题。捕捉诗眼与关键意象综合考察诗人经历、社会背景等外部因素,理解作品深层意蕴,注意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还原创作情境要素01020304根据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等不同题材特点,把握其常见主题倾向和情感基调,建立类型化认知框架。分析诗歌题材特征对于存在文本差异的名篇,通过对比关键字的版本变化(如"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深入体会炼字艺术。比较不同版本异文整体主题把握03语言特点分析比喻与象征的运用通过具体意象映射抽象情感,如以“柳絮”喻漂泊无定,需结合上下文分析本体与喻体的关联性。对偶与排比的工整性夸张与拟人的艺术效果修辞手法识别关注诗句中词性、平仄、结构的对称性,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呼应。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夸大或赋予物象人格化特征强化情感表达,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突出瀑布气势。语言风格鉴赏含蓄隽永的婉约风格通过意象叠加(如“梧桐更兼细雨”)营造朦胧意境,需品味言外之意。豪放雄浑的直抒胸臆关注动词与形容词的力度(如“怒发冲冠”),体现作者激烈的情感喷薄。质朴自然的白描手法以简练语言勾勒画面(如“柴门闻犬吠”),需分析其不加雕饰的真实感。音韵节奏分析平仄与押韵的规律通过格律规则(如五言绝句的“仄仄平平仄”)判断诗句的声调起伏,体会音乐性。叠词与拟声词的运用句式长短的变化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通过重复音节强化情感密度与节奏感。对比长短句交错(如词牌中的“三字逗”与“七字句”)对情感张力的调节作用。04表现手法鉴赏自然意象的隐喻运用古诗词中常以自然景物(如梅、竹、月)象征人格品质,通过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寄托的情感与志向。借物抒情的修辞技巧诗人通过比喻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以“柳絮”喻漂泊无定,需结合上下文挖掘比喻背后的情感逻辑。典故化用的象征意义部分比喻源自历史典故,需掌握典故背景才能准确解读象征内涵,如“杜鹃啼血”暗含哀伤之情。比喻象征手法句式结构的工整美诗人常通过今昔、虚实、悲喜的强烈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突出主题思想的深刻性。时空或情感的对比意象群的对照关系分析上下联意象的关联性(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理解动静、明暗等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古诗词通过平仄、词性、字数严格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语言的形式美与节奏感。对仗对比技巧情景交融分析03色彩与氛围的渲染关注诗词中冷暖色调的运用(如“日出江花红胜火”),分析其对整体情感基调的强化作用。02虚实相生的意境构建部分诗句以实景触发虚境(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需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言外之意。01景物与情感的互渗通过分析“景语”中的情感倾向(如“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感),把握诗人寓情于景的创作意图。05情感与意境体会情感表达解读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如“杨柳”表离别、“明月”寄相思),结合上下文语境,精准捕捉诗人隐含的喜怒哀乐。需注意意象的多义性及文化背景差异。意象与情感关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常承载情感倾向,如“感时花溅泪”以拟人强化悲愤,需逐句拆解修辞与情感的逻辑关联。修辞手法解析区分显性情感(直抒胸臆)与隐性情感(借景抒情),例如《登高》中“艰难苦恨”为明写,而“潦倒新停”暗含无奈,需分层剖析。情感层次划分空间与感官组合动态描写(“惊涛拍岸”)与静态刻画(“千山鸟飞绝”)的对比能增强意境张力,需关注动词选用与节奏变化对氛围的塑造作用。动静结合技巧色彩与光影运用冷色调(“青枫浦上不胜愁”)渲染哀愁,暖色调(“日出江花红胜火”)烘托欢愉,需结合色彩心理学解读意境基调。诗人常通过远近、虚实空间交错(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与视听触觉融合(如“暗香浮动月黄昏”)构建立体画面,需还原场景并分析感官联动效果。意境营造方法时代背景映射虽避开具体年代,但可通过诗中民生疾苦、隐逸情趣等主题,推断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需联系创作动机共性规律。作者意图推测典故隐喻分析用典(如“廉颇老矣”)常暗含作者处境或志向,需解读典故原义与诗中引申义的契合点,还原潜在表达意图。结构逻辑推演关注起承转合中情感或议论的递进(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叙事转为济世之愿),通过篇章结构反推作者核心诉求。06中考应试策略常见题型解析意象分析题要求考生识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杨柳”“明月”等),并分析其象征意义或情感表达。需结合诗句具体描述,避免泛泛而谈。01情感主旨题考查对诗人情感倾向或诗歌主题的把握。答题时需从关键词、意象、背景注释等多角度切入,避免片面解读。表现手法题涉及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技巧的识别与分析。需先明确手法定义,再结合诗句说明其效果。语言赏析题聚焦炼字、修辞或句式特点。例如动词的动态感、叠词的音韵美等,需紧扣语言细节展开。020304先指出意象名称,再描述其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孤雁”体现漂泊感),最后联系情感或主题升华。采用“通过……(意象/事件),表达了……(情感)”的句式,注意分点概括不同层次的情感变化。明确“手法名称+诗句例证+表达效果”三要素,例如“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人格化,增强画面生动性”。从“释义(字词本义)+语境义(诗中含义)+艺术效果(如强化意境)”逐层解析,避免脱离文本空谈。答题模板应用意象类模板情感类模板手法类模板语言类模板时间管理技巧针对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