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 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_第1页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 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_第2页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 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_第3页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 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_第4页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 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题库——地球物理学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的作用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概念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1.定义火山震相(VT,BP,LP)并简述其与火山活动的关系。2.解释InSAR技术在监测火山地面形变中的基本原理。3.描述火山泥流(Lahar)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的地球物理监测指标。4.说明利用重力异常变化监测火山magmachamber压力变化的基本思想。5.定义“空化震相”(CodaTremor)及其在火山活动监测中的意义。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地震学方法在确定火山喷发震源位置时面临的主要挑战。2.比较GPS和水准测量在监测火山长期形变方面的优缺点。3.简述利用探地雷达(GPR)技术探测火山喷气孔或熔岩隧道的可能性与局限性。4.解释为什么火山喷发前地热异常的监测和变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5.描述火山喷发后进行火山碎屑流(PyroclasticFlow)危险性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地球物理信息。三、计算与分析题(共50分)1.(15分)假设在一次火山喷发后,监测到一系列火山震相,其中VT震相的到时为T_VT,BP震相的到时为T_BP。已知地震波在区域地下的传播速度为V_p(P波速度)和V_s(S波速度),且震源位于地表下方深度D处。请推导出震源深度D的表达式,并说明推导过程中隐含的假设条件。(提示:可简化为垂直入射的模型)2.(15分)某火山监测站点连续记录了火山锥体某区域地表水平位移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显示,在火山喷发前后的一个月内,该区域经历了从缓慢隆起到快速沉降的过程。请分析可能存在的两种主要的地球物理过程导致了这种位移变化,并分别阐述每种过程可能导致的其他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信号(如地震活动性、重力、地磁等)的变化。3.(20分)简要描述利用多学科地球物理方法(至少包含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和重力测量)综合评估火山泥流(Lahar)潜在路径和灾害风险的基本流程。在评估过程中,每种方法主要提供哪些关键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行综合判断?四、论述题(15分)论述在火山喷发后的灾害评估中,地球物理监测数据与其他类型数据(如地质调查、水文数据、气象数据)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实现这种结合以提升灾害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试卷答案一、概念解释题1.答案:VT(VolcanicTremor)是火山喷发前后持续存在的宽频带随机振动,通常由magma运动或气体释放引起,指示火山活动活跃期。BP(BasePressureTremor)是频率相对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振动,与magmachamber底部压力变化有关,常在喷发前或喷发后平静期出现。LP(Long-periodEvent)是频率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地震事件,通常源区较浅,可能与magma升侵或浅层裂纹破裂有关。三者组合反映了火山不同深度的物理过程和活动状态。解析思路:考察对基本火山震相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每种震相的特征(频率、持续时间)并指出其可能的源区位置和相关物理过程(magma活动、压力变化、浅层破裂)。2.答案:InSAR(InterferometricSyntheticApertureRadar)技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获取的卫星雷达影像,干涉产生相位信息,从而以高精度(毫米级)测量地表微小形变。其原理是利用雷达波的相位变化与两幅影像间对应的地面距离变化成正比关系。在火山监测中,InSAR可用来探测火山锥体、周围地表的形变场(如隆起、沉降、倾斜),揭示magma运动或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面变化。解析思路:考察对InSAR基本原理的理解。要求学生说明InSAR的工作方式(对比影像、干涉)、相位与距离变化的关系,并阐述其在火山形变监测中的应用。3.答案:火山泥流(Lahar)是由火山物质(火山灰、岩块、冰雪)与水(雨水、融雪、火山湖溃决水)混合形成的具有流动性的泥石流。其形成过程通常涉及火山喷发物被水饱和或火山活动改变地表/地下水文系统。地球物理监测指标包括:利用InSAR或GPS监测泥流路径上的地面沉降或位移;利用地震学监测泥流活动产生的次生震动;利用重力测量监测火山沉积物分布和密度变化;利用电阻率测量探测地下水位或泥流路径。解析思路:考察对Lahar定义、形成及监测指标的理解。要求学生能描述Lahar的组成和形成条件,并列出几种关键的地球物理方法及其在Lahar监测中的具体应用。4.答案:利用重力异常变化监测火山magmachamber压力变化的基本思想是:当magmachamber中的magma量增加或减少时,会引起chamber下方地壳的密度变化,进而导致局部的重力场发生相应变化。通过精确测量火山区的重力异常,并监测其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反演magmachamber的充盈程度或压力状态。通常,magma注入导致重力异常增强,magma抽取或喷发导致重力异常减弱。解析思路:考察对重力异常与地下物质分布(特别是密度变化)关系的理解,以及将其应用于magmachamber监测的原理。要求学生解释密度变化如何影响重力场,以及magma增减与重力异常变化的关系。5.答案:空化震相(CodaTremor)是指火山震相(如VT)结束后,在地震波形记录中持续存在的低频(通常<1Hz)波动背景。其来源通常被认为是magma或气体在高压下通过火山管道或裂隙时发生脉动性流动(cavitation)产生的微弱地震信号。空化震相的强度和频谱特征被认为与火山导通通道的几何形态、堵塞情况以及magma/gas流动状态有关,因此是评估火山活动强度和状态的潜在重要指标。解析思路:考察对空化震相来源、特征及其火山学意义的理解。要求学生能描述空化震相的波形特征,解释其产生机制(空化流动),并指出其在火山监测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二、简答题1.答案:地震学方法确定火山喷发震源位置的主要挑战包括:①火山震源往往具有复杂的非双力偶源机制,难以用简单的地震矩张量来完全描述;②火山活动产生的震动信号(特别是VT)频谱复杂,与常规爆炸震源不同,使得震源定位算法需要特别处理;③火山震源深度通常较浅,易受上覆地壳结构复杂性和低速层影响,导致定位精度下降;④震源破裂过程可能不均匀,影响波形模拟和震源参数提取的准确性。解析思路:考察对火山震源定位实际困难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列举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并解释其物理原因,如源机制复杂性、浅源特性、近场效应、区域地质结构等。2.答案:GPS在监测火山长期形变方面的优点是:精度高(毫米级)、覆盖范围广、可连续自动观测、能提供三维位移信息。缺点是:只能测地表位移,无法穿透岩石探测深部结构;易受电离层、对流层延迟和多路径效应影响;对微小形变(如年尺度)的监测能力受仪器漂移和数据处理影响;设备成本较高。水准测量优点是:能直接测量垂直位移,精度高(亚毫米级),对浅层地表形变敏感。缺点是:测量点有限、耗时耗力、易受天气影响、难以实现自动化连续监测、数据覆盖范围窄。解析思路:考察对两种形变监测方法优缺点的比较能力。要求学生能分别列出GPS和水准测量的主要优缺点,并进行对比,说明其在火山形变监测中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3.答案:利用GPR探测火山喷气孔或熔岩隧道的可能性在于:GPR利用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传播,当波遇到不同介质的界面(如气体与岩石、熔岩隧道与围岩)时会发生反射,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时间和强度信息可以成像地下结构。对于喷气孔,如果孔洞内充满空气(与周围岩石介质差异大),可能产生强反射信号。对于熔岩隧道,如果隧道内为空洞或填充物与围岩波阻抗差异显著,也可能被GPR探测到。局限性包括:探测深度通常有限(几米到几十米,取决于频率和介质),受土壤湿度、含水量影响大(高湿度会衰减电磁波),对非垂直或曲折的通道探测效果可能不佳,且无法直接确定通道的空隙率或物质组成。解析思路:考察对GPR基本原理及其在特定火山地质目标探测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的判断能力。要求学生解释GPR的工作原理(反射波),分析其探测喷气孔和熔岩隧道的可行性(基于介质差异),并指出其主要的技术限制。4.答案:火山喷发前地热异常的监测和变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地热状态是反映火山系统深部活动状态(特别是magmachamber温度、压力和活动性)的直接或间接指标。异常的地热升高(如温泉温度、气体的释放量/成分变化、地表热流增加)可能指示magmachamber接近地表、活动增强或新magma的注入,这些都是潜在的喷发前兆。监测地热变化有助于识别火山活动的趋势,评估喷发风险,为预警提供依据。同时,喷发后地热场的变化也与熔岩冷却、次生加热等因素有关,对理解喷发过程和评估后续风险同样重要。解析思路:考察对地热监测在火山活动监测中作用的理解。要求学生说明地热异常与火山深部活动的关系,解释地热监测在喷发前兆识别、风险评估和喷发后过程理解中的重要性。5.答案:火山喷发后进行火山碎屑流(PyroclasticFlow)危险性评估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地球物理信息:①利用InSAR或GPS等大地测量技术获取的火山锥体及周围地区的精确形变数据,以识别潜在的喷发源、通道和碎屑流堆积区;②利用地震学方法确定的喷发震源位置、深度和地震活动性变化,以判断喷发强度和类型;③利用重力测量获取的火山沉积物分布和密度信息,以确定碎屑流的路径、速度和覆盖范围;④利用探地雷达(GPR)或地震层析成像等技术获取的浅层地下结构信息,以评估地表下的障碍物或薄弱点对碎屑流路径的影响;⑤结合火山地质调查获取的火山构造、岩性等信息,综合判断碎屑流的流动特性(速度、温度)和潜在影响区域。解析思路:考察对多学科地球物理方法在综合评估PyroclasticFlow风险中信息贡献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列举关键的地球物理数据类型,并说明每种数据在评估不同方面(源、路径、堆积、地下障碍)的作用,体现综合分析的思想。三、计算与分析题1.答案:推导过程:设地表震中P点到监测站S点的距离为R,地震波从震源O到震中P的射线长为OP,到监测站S的射线长为OS。假设P波和S波从震源O到震中P的旅行时分别为T_VP和T_VS,到监测站S的旅行时分别为T_Stan和T_SNS(其中T_SN=T_Stan-T_VP,T_NS=T_SNS-T_VS)。根据几何关系,OP=V_p*T_VP,OS=V_p*T_Stan=V_s*T_SNS。对于垂直入射模型,震源O、震中P、监测站S三点共线,且OP=D+R,OS=R。射线OP和OS分别为P波和S波的路径。由几何关系和速度公式:D/V_p+R/V_p=T_StanD/V_p+R/V_s=T_SNS两式相减,消去R/V_p:(1/V_p-1/V_s)*D=T_SNS-T_StanD=(T_SNS-T_Stan)/(1/V_p-1/V_s)D=(T_SNS-T_Stan)*(V_p*V_s)/(V_s-V_p)假设P波和S波在地下传播速度恒定,则震源深度D为:D=(T_SNS-T_Stan)*(V_p*V_s)/(V_s-V_p)隐含假设条件:①火山震源、震中(此处简化为震源本身)、监测站三点共线(垂直入射);②P波和S波在地下均匀介质中传播速度恒定且已知;③忽略震源深度D对P波和S波速度的影响(即假设V_p,V_s为地表到震源路径的平均速度);④忽略非弹性衰减。2.答案:可能存在的两种主要地球物理过程:①Magmachamber充盈/排气:火山喷发前,magma从深处注入浅层magmachamber,导致chamber体积增大,压力升高,引起上覆地壳和火山锥体的向上隆起(GPS/Radar显示隆起,水准显示抬升)。同时,magma的注入和压力变化可能引发更多的小型地震(地震活动性增加),并可能改变地热梯度(地热异常升高)。喷发后,若chamber严重抽空,则可能导致地面沉降。②岩体卸荷/构造活动:火山喷发可能伴随大量岩浆和碎屑的去除,导致上覆岩体发生卸荷,引起弹性回缩,导致火山锥体及周围地面沉降(GPS/Radar显示沉降,水准显示下降)。此外,喷发应力变化可能触发与火山构造相关的区域性断裂活动,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如构造地震),并可能伴随地壳形变和应力场变化(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响应)。其他相应地球物理监测信号变化:*对于过程①:隆起期,重力异常可能因magma密度增大而增强;若伴随气体释放,地磁可能受热激发和气体影响产生变化;若chamber接近地表,地热异常显著升高。喷发后,若chamber抽空,重力异常减弱,地热可能下降或变化复杂。*对于过程②:沉降期,重力异常可能因岩体密度减小而减弱;地震活动性可能转为构造地震为主;大地测量学显示沉降;重力变化可能指示应力调整。3.答案:基本流程:1.数据采集:在火山监测区域布设或利用现有地震台网、GPS/GNSS站点、重力仪、地磁仪、地热站、InSAR干涉测量系统等,进行连续或定期的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同时,收集地质调查数据(岩性、构造)、水文数据(水位、水质)、气象数据(降雨量、温度)等。2.数据处理与解译:对各类地球物理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去噪、校正)、inversion(反演)或分析(如时频分析、空间统计分析),提取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物理参数或信息。例如:地震定位确定震源分布和迁移;InSAR差分分析获取地表形变场;重力异常变化反演地下密度扰动;地热数据变化指示magma活动状态。3.综合分析与风险评估:将地球物理监测结果与其他类型数据(地质、水文、气象)进行综合对比分析。例如:结合地质构造分析火山喷发通道的可能性;利用降雨数据评估lahars的触发风险;将形变数据与地震活动性结合判断喷发源的活动强度。利用数值模型模拟潜在灾害(如碎屑流路径、lahars范围和速度)。4.灾害评估与预警:基于综合分析结果,评估不同区域面临的火山灾害(碎屑流、lahars、火山灰、火山泥流等)的风险等级和潜在影响。当监测到显著异常变化且预示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灾害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地球物理方法提供的关键信息:地震学提供活动源位置、强度、方式;大地测量学提供形变场(隆起/沉降、通道)、空间分布;重力测量提供地下物质密度变化(magma水平、chamber压力);地热测量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