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1页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2页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3页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4页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病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温病是: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答案:A。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含了多种具有温热性质特点的外感疾病,但并非一切外感热病,因为像风寒性质的感冒等虽属外感热病但不属于温病范畴;也不单纯等同于多种急性传染病,传染病只是温病的一部分。2.下列哪项不属于温病的特点: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答案:D。温病大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即温邪,病理演变也有一定规律性。但并非所有温病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有些温病可能仅散发存在。3.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A.吴又可B.叶天士C.薛生白D.吴鞠通答案:B。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薛生白对湿热病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三焦辨证。4.下列哪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C.咳嗽咽痛D.灼热神昏答案:D。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热证为主,如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咽痛等。灼热神昏多为病情进一步发展,邪入营血阶段的表现。5.风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在:A.卫分B.气分C.营分D.血分答案:A。风热病邪具有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等特点,致病初起多先犯肺卫,病变中心在卫分。6.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伤人急速,径犯阳明B.暑性酷烈,耗气伤津C.易伤阳气D.易夹湿邪答案:C。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常径犯阳明,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且夏季多暑湿之气,暑热之邪易夹湿邪。但暑热为阳邪,一般不会伤阳气,伤阳气多是寒邪等的致病特点。7.下列哪项不属暑温的诊断要点:A.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阳明热盛证候C.易于耗伤肺胃之阴D.病程中可见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答案:C。暑温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初起多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病程中可见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暑温易耗伤津气,而不是易于耗伤肺胃之阴,这是秋燥等病的特点。8.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其辨证为:A.热入营分B.热入血分C.阴虚火炽D.热盛动风答案:C。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此为阴虚而心火亢盛之象,辨证为阴虚火炽。热入营分多有身热夜甚、心烦谵语等表现;热入血分有出血、发斑等表现;热盛动风有抽搐等表现。9.下列哪项不是气分证的辨证要点:A.发热B.汗出C.口渴D.斑疹隐隐答案:D。气分证以发热、汗出、口渴等里热证为主要表现。斑疹隐隐是热入营分的表现之一。10.下列哪种舌象为温病热入营分的典型舌象:A.舌尖边红B.舌红绛而干C.舌绛而苔黄腻D.舌紫晦而干答案:B。热入营分,营阴受损,故舌象表现为舌红绛而干。舌尖边红多为邪在卫分;舌绛而苔黄腻为营分有热兼夹湿邪;舌紫晦而干多为血分瘀热。(二)多项选择题1.温病的范围包括: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秋燥答案:ABCDE。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等都属于温病的范畴,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病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2.温病的病因包括: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E.温热病邪答案:ABCDE。这些都是温病常见的致病因素,不同的病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导致不同类型的温病。3.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在于:A.明确病变深浅层次B.掌握病情的传变C.确定治疗原则D.判断预后转归E.了解温病的病因答案:ABCD。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明确温病病变的深浅层次,掌握病情的传变规律,根据不同的阶段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还能判断预后转归。但它主要是关于病情的辨证,不能直接了解温病的病因。4.下列哪些属于暑温的治法:A.清暑泄热B.涤暑泄热C.清心开窍D.凉肝息风E.清暑益气答案:ABCDE。暑温初起以清暑泄热为主;若夹湿则需涤暑泄热;暑热内陷心包可清心开窍;热盛动风要凉肝息风;暑热耗气伤津时可清暑益气。5.湿温的诊断要点有:A.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B.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C.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D.病变以脾胃为中心E.可见白㾦、便血等表现答案:ABCDE。湿温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湿热交蒸之季,初起多为湿热郁遏卫气分,起病较缓、传变慢、病程长,病变中心在脾胃,病程中可见白㾦、便血等表现。二、名词解释1.温病:是一类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2.温邪: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具有温热性质的致病因素,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等,是温病发生的病因。3.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创立的一种针对温病的辨证方法,将温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用以判断病情的深浅、轻重,掌握病情的传变规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4.逆传心包:指温病在发展过程中,病邪不从卫分顺传入气分,而直接内陷心包,出现神昏谵语等症状的一种特殊传变方式。5.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多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病程中易出现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易耗气伤津。6.白㾦:是湿温等病在湿热之邪留恋气分阶段,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后有清稀浆液,多见于颈项、胸部,也可泛发全身,是湿热外达的一种表现。三、简答题1.简述温病的特点。温病具有以下特点:-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即温邪,不同的温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风热病邪轻扬开泄,暑热病邪炎热酷烈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多数温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流行;其发生与季节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有不同类型的温病多发;同时,温病的发生和流行还与地域环境有关。-病理演变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可按照卫气营血或三焦的层次进行传变,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临床表现有特殊性: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出现伤津耗液、动风、动血等病理变化,后期多有阴液耗伤的表现。2.简述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的区别。-发病初起临床表现:新感温病初起多以表热证为主,如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咽痛等,病变多在肺卫;伏邪温病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如灼热、心烦、口渴等,病变部位多在气分或营分。-发病季节:新感温病多在气候多变之季,如春、秋等;伏邪温病多在春季或冬季,与冬季受寒,邪气伏藏,至春或冬时阳气内动而发病有关。-传变规律:新感温病多由表入里,按卫气营血或三焦层次渐进传变;伏邪温病起病即见里热,病情较重,传变迅速,可出现表里同病或内陷营血等复杂情况。-治疗原则:新感温病初起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初起以清泄里热为主,若有表证则兼以解表。3.简述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热之邪具有炎热酷烈的特性,发病急骤,初起即可直入阳明气分,出现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阳明热盛的表现。-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暑热之邪既能消灼津液,导致口渴、尿少等津伤症状,又能损伤元气,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表现。-易夹湿邪:夏季气候炎热,雨湿较多,暑热之邪常与湿邪相兼为患,形成暑湿证,临床表现除有暑热症状外,还有胸闷、身重、苔腻等湿邪内阻的表现。-易内陷生变:暑热病邪致病,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内陷心营,引动肝风,出现神昏、痉厥等严重症状。4.简述气分证的辨证要点及常见类型。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证表现。常见类型有:-热炽阳明:壮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等。-热郁胸膈:身热、心烦懊恼、坐卧不安等。-热结肠道: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等。-湿热阻于中焦: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腻等。-热郁胆腑:身热、口苦、胁痛、干呕等。四、论述题1.试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及各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明确病变深浅层次:通过判断温病处于卫分、气分、营分还是血分,能清晰了解病情的轻重和病变的部位。-掌握病情的传变:可以观察温病的传变规律,如顺传和逆传,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定治疗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判断预后转归:了解病情所处阶段,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各阶段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咽痛等。-治疗原则:辛凉解表,透邪外出。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气分证:-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又有多种表现,如热炽阳明有壮热、大汗、大渴、脉洪大;热结肠道有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等。-治疗原则:清热生津,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治法,如清泄阳明、攻下腑实等。代表方剂有白虎汤、承气汤类等。-营分证:-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治疗原则:清营透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代表方剂如清营汤。-血分证:-临床表现:身热灼手,躁扰不安,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质深绛,脉细数。-治疗原则:凉血散血,清热解毒。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2.试论述暑温的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调护要点。诊断要点:-发病季节: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即农历夏至到处暑之间。-初起表现: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主,如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病程特点:病程中可见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易耗气伤津。辨证论治:-暑入阳明:-症状:壮热,汗多,心烦,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治法:清暑泄热。-方药:白虎汤。-暑伤津气:-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内陷心营:-症状:灼热烦躁,神昏谵语,甚或痉厥,舌绛苔少。-治法: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暑热动风:-症状:高热不退,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舌红绛,脉弦数。-治法:凉肝息风。-方药:羚角钩藤汤。调护要点:-饮食调护: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蔬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高热时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以补充津液的消耗。-休息与环境: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凉爽、通风良好,避免直接吹风。-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神志、汗出、脉象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皮肤护理:汗出较多时,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的发生。-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3.试论述湿温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病因病机: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病因与外感湿热之邪和脾胃内蕴湿邪有关。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雨湿较多,湿热病邪易于侵袭人体。若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内湿素盛,则更易感受湿热之邪。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初起多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病变以脾胃为中心。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之邪可化燥化火,深入营血,出现神昏、出血等严重症状。临床表现:-初起阶段: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郁遏卫气分表现为主,发热以午后为甚,伴有恶寒少汗、头身困重等症状。-中焦阶段:湿热困阻脾胃,湿重于热者,可见身热起伏、胸脘痞闷、泛恶欲吐、舌苔白腻等;热重于湿者,可见高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心中烦闷、苔黄腻等。-后期阶段:若湿热化燥化火,深入营血,可出现神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