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_第1页
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_第2页
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_第3页
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_第4页
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综合护理干预在发热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录摘要 I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资料与方法 12.1资料 22.1.1一般资料 22.1.2发热的原因 22.2小儿发热观察 32.2.1精神状态的观察 32.2.2皮肤颜色的观察 32.2.3出汗情况的观察 32.2.4并发症的观察 32.3护理方法 42.3.1对症护理 42.3.2心理护理 42.3.3健康指导 42.3.4物理降温 52.3.5并发症护理 52.4统计学分析 5第三章结果 5第四章讨论 64.1对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 64.2做好小儿患者的护理流程 64.3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7参考文献 8致谢 9PAGEI摘要小儿发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症状之一,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例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麻疹、脑炎、肠伤寒、结核病、风湿病及胶原性疾病。发热可使孩子全身不适、烦躁,如果发热时间太久,会使氧耗量增加而影响孩子健康。因此遇到孩子发热,一般都需要采取适当的退烧措施,尤其是高热,它会引起抽风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9℃,可因高热处理不及时而引起高热惊厥,体温高于42℃能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损害。对小儿高热进行及时治疗和科学的降温,是预防并发症、促进治愈的关键。目的探讨小儿发热的临床观察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3月-10月间入住我院的100例小儿发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加上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降温。两组患儿均按医嘱准确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保持皮肤干净、衣服柔软干燥,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多食水果、健康指导等发热常规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降温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降温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恢复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没有复发现象,对照组有1例复发。结论针对发热患儿实施有效的观察及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能够显著的改善患儿的预后,有效的预防发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护理干预;发热患儿;应用效果PAGE3第一章概述所谓发热是指机体体温异常升高。临床上,腋下体温波动在37.3℃-38℃之间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超过4l℃为超高热[1]。小儿因出生尚短,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足,因此体温调节能力不足,免疫力较低,所以相比于成年人,小儿更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身体健康的幼儿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通常在早晨较低,下午略高,但是正常的变化幅度在1℃以内。小儿出生时体内带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孩子半岁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而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体温的调控能力不足,容易发热或服药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社会在不断发展,公众越来越关注儿童健康,小儿发热病例数增多,退热后再次发烧概率居高不下的同时,发烧周期越来越短,其造成的公共医疗资源浪费越来越大,造成资源紧张。尤其是在当今,我们国家人数在持续增长,资源紧张,但是每年的春秋季、冬季,总是会出现医院门诊爆满,医院楼道里挤满病患的现象,一个个的输液支架,一张张憔悴的面容。除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视外,最以及对药物治疗的依赖,完全忽视了身体本身的自我恢复能力,抵抗力、免疫力机制地增长发展。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研究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药物法与物理法更有利于降温及小儿身体健康恢复。小儿呼吸道感染在儿科临床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常常会引起小儿体温升高,发热。关于发热,有一些观点比较常见,尤其人们认为会引发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热已经引起很大重视,尤其是病毒引起的发热。所以一旦小儿感染引起发热,大多数妈妈选择去医院做一系列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尽快地退烧。但是,这样的处理方法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发烧根源吗?暂时退烧后复发率高不高,对正在成长中的小儿免疫力有无影响等等。面对这些,家长们应该理性思考,选择最有利于治疗小儿感染发热的方法。本论文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一起的发热进行降温处理探究。第二章资料与方法小儿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常见的身体表现是咳嗽、呼吸较重、体温高、呼吸困难、头疼、全身无力,季节变化尤其容易引起发病,以春季、冬季最为多见,好发于婴幼儿,且临床表现明显较急,有的来势凶猛,很容易引发其他热症以及病毒蔓延,感冒、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有其他疾病会伴随着发热过程而滋生[2]。针对不同程度的不同原因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热,有着不同地治疗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于10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的患者,采用对比研究方式,辩证出比较理想结论,现将对象与方法整理如下。2.1资料2.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3月-10月间入住我院的100例小儿发烧患者,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者儿54例,最大年龄是11岁,最小年龄为2岁,男女患儿比例为8:9。均有精神状态较差、鼻塞、咽痛、流涕等症状。其中50例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另5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3.1±1.1)岁,体温在38.5℃以下者36例,38.5℃-40℃者24例。平均体温(38.6±1.7)℃;观察组患儿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个月—5岁,平均年龄(3.2±1.4)岁,体温在38.5℃以下者38例,38.5℃-40℃者22例。平均体温(38.5±1.8)℃,经过严密细致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观察组患儿家属主诉表现为发热、咳嗽、虚汗、食欲不振、不同程度头疼、咽喉痛、全身无力,在为期6个月的跟随期间有不同次数的发热复发。两组患儿没有非常明显的发热区别,也没有非常明显的年龄与性别差别,可比性可靠。(本论文收集的病例发热的原因多是因为呼吸道感染发热。)2.1.2发热的原因人体的体温控制是由大脑皮层的下丘脑控制的,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体液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关系来调节体温,这个平衡失调的情况下表现为小儿发热[3]。发热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的原因一般为各种病原体及其代谢物或其分泌的毒素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则是由于体内蛋白质代谢及其分解产物增多,人体的体液体温调节功能失常造成的发热。发热时,小儿体内的代谢速度会加快,表现出心跳加速,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使小儿的心血管的负担也随着增加,人体的水分流失速度也大于正常水准,易脱水,发热还会使人体的大脑皮层异常兴奋,这会导致人感觉烦躁、惊厥,过度兴奋时还会引起嗜睡,体内各种蛋白酶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故发热时常伴有食欲不振,拉肚子等现象。2.2小儿发热观察2.2.1精神状态的观察精神状态往往能够反映出小儿的病情状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因为发热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谵语。病情较重的患儿其精神状态比较差,会哭闹不止,甚至嗜睡、很难被唤醒。而病情较轻的患儿通常比较好动、精神状态良好。2.2.2皮肤颜色的观察观察患儿的面色,因为皮肤是主要散热器官。患儿脸色红,说明患儿持续高热,面色呈青色表明情况更加严重[4]。如果皮肤苍白、干燥、无汗说明发热刚刚开始,如果皮肤潮红、灼热、出汗,说明体温有可能逐渐好转。当红色减退时,表明其热退。面色暗淡、眼神呆滞说明患儿的病情严重,患儿皮肤呈现暗紫色或紫色,说明患儿出现皮肤出血情况。2.2.3出汗情况的观察在患儿感冒发热期间,出汗说明热量在散失,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出汗量、出汗时间。但是大量的出汗会导致患儿虚脱,所以要密切关注。2.2.4并发症的观察当患儿出现感冒高热、咳嗽不止、呼吸比较困难时,持续如此可能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如果患儿发热过程中有呕吐、出疹、腹痛、脓血便等情况,以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小儿患者出汗、皮疹以及口腔黏膜等情况。2.3护理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3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干预:采用物理降温加上药物治疗,给予患儿静脉通路建立并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并对患儿的体温变化以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监测等。观察组采用物理降温加上药物治疗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对照组采用药物降温及护理。两组患儿均按医嘱准确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保持皮肤干净、衣服柔软干燥,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多食水果、健康指导等发热常规护理措施。2.3.1对症护理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对小儿患者采用散热措施,避免将小儿患者包裹太过严实。其中体温超过39.0℃的小儿患者应当服用布洛芬退热药物,出现呕吐时应当禁食,待缓解之后予以易消化而有营养的食物,例如稀粥等[1]。发热后,使小儿呼吸系统肺功能受到损伤,可以选择枇杷水、冰糖雪梨等进行润肺。2.3.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于小儿患者的家长,护理工作人员需要耐心的做好心理工作,而对于患儿,则需要和蔼可亲的对待,获得小儿患者的信任。充分利用患儿家长的积极性来指导家长如何妥善照顾患儿。2.3.3健康指导需要指导小儿患者家属对于小儿患者的营养支持,需要补充维生素、鱼肝油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增减衣服,小儿患者出汗时需要尽快擦干,避免感染风寒。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并给予疾病知识健康宣教,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予以解决并给予患儿对症支持治疗。若患儿处在体温上升期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家长详细讲解发热机理以及相应护理方法,显著提升家长对于发热原因以及机制的了解,通过科学心理干预来显著缓解设置消除患儿及其家长的负面情绪。对于处在高热持续期患儿需要为其进行规范化和全面化的治疗和针对性护理,通过成功案例法树立患儿家属对治愈疾病的强大信心,改善护患关系并建立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从而有效的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2.3.4物理降温可以适当采用冰枕冷敷、热水泡脚等方法,体温在38.5℃以上的小儿患者可以用冰袋降温,体温降至38.0℃时换为温水擦浴的方式。指导患儿家长物理降温的方法并重点叮嘱患儿家长不要过量服用退热剂以避免引起严重后果;对于处在退热期患儿需要告知家长大量出汗后对患儿及时补充高热消耗水分以及营养,避免患儿出现虚脱症状,可以通过给予患儿更换温暖舒适的衣服以防止患儿受凉,避免患儿病情加重。2.3.5并发症护理高热惊厥是小儿发热的典型并发症,一旦发生高热惊厥,需要护理人员立刻将小儿放平于床上,保持呼吸道畅通,并且予以降温处理。合并肺炎的小儿患者,若有必要,应当予以抗生素控制其感染情况。护理人员需要为患儿提供一个安静、温湿度适宜以及空气通风良好的病室环境,使病室的温度控制在18℃—23℃之间、湿度控制在55%一60%;鼓励患儿早起、饭后漱口,给予病情严重的婴幼儿每日3—4次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给予退热期患儿随时擦干汗液。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惊厥发生率、患儿家属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统计两组患儿家属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2.4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l7.0软件分析本次参与探究的100例发热患儿所有临床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用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儿家属对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惊厥发生率对比结果。经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第三章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惊厥发生率、家属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对照组来说,t值是10.2911,存在统计学意义,P<O.05,详情参照表1。表1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组别例数发势持续时间惊厥发生率家属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知晓(%)观察组5023.78±7.1311.92±3.659.43±6.55对照组5023.15±7.069.77±2.045.76±4.05t值0.3011.8512.987P值0.4980.0250.09第四章讨论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属于保护性反应,其作用机理是产热过多以及散热减少,当发热患儿出现体温调节障碍时,其体温调节中枢中调定点上移从而导致患儿体温显著升高,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小儿发热过程中,科室人员通过对家属进行的健康教育、做好小儿患者的护理流程、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等措施能最大程度的帮助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发热患儿的康复。4.1对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小儿没有自我能力,所有的康复都由家属和护理人员来完成。所以,健康教育就应该由护理人员和家属协作一起来共同完成。有时医护人员可能工作繁忙,忽视了健康教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健康教育考核。比如:与小儿家属交谈的方式,也就是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家属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集体交班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在交班时不定期抽查责任护士介绍所分管患儿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对患儿病情及健康教育宣教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可通过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发表调查定期向病人发放意见征询表,通过收集信息,对存在问题分析原因、修正制定措施、促进管理。通过患儿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从而建立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4.2做好小儿患者的护理流程婴幼儿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免疫力差,用药护理的计量非常少,大多是按照体重来计算的[5]。婴幼儿药物的使用一般是一袋分几次吃或者一次吃几分之几,对于这个量很难把握,常常只能依靠常识来计量,有时设置分辨不清楚药物的大小的形状,所以医护人员要对药品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实在看不出来,应该进行询问或向上级反映情况,然后上级找制药方询问、核对和辩论最后得出结果。发药时,要对患儿家属详细说明药的用法、用量以及何时用药,若患儿家属有困惑一定要耐心讲解指导,对于年轻没经验慌乱的家属,一定要协助家属为患儿服药,然后通过仔细巡查以便确认患儿服药状况和观察患儿服药后有无不良反应,若发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汇报主管医生进行处理,以解决并给予患儿对症支持治疗。交班护士和接班护士在交接班时要仔细做好交接记录,必要时进行特殊注解和嘱咐,依据患儿查对好和姓名进行辨认以便确认患儿准确信息。一定要确认护理流程,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4.3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针对发热的小儿患者护理人员要求极高的专业素养,不允许有丁点的懈怠,否则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经过专业的理论培训,然后再进行儿科临床专科的培训学习,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从而在源头上加强儿科护理的质量。对于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的儿科年轻护理人员,岗前必须经过规范化的专业培训,培训的最重要内容是对患儿的质量安全管理[6]。培训的目的是让他们有效的提高儿科护理理论和技术进行熟练掌握,对儿科常用药、儿科新生药、急救药的药理作用和配伍禁忌不良反应进行相关知识进行掌握情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