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关键工序与复杂环节施工技术措施_第1页
天然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关键工序与复杂环节施工技术措施_第2页
天然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关键工序与复杂环节施工技术措施_第3页
天然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关键工序与复杂环节施工技术措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然沥青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关键工序与复杂环节施工技术措施一、四大关键工序核心施工技术措施(一)配合比精准设计与验证技术配合比是决定HMAC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等核心性能的基础,需严格遵循“三阶段设计法”并强化关键控制点:目标配合比优化措施矿料级配采用“骨架密实双控原则”:BBME型表面层细集料(0-3mm)通过率控制在22%-26%,形成细型密级配提升抗滑性;EME型中下面层粗集料(≥4.75mm)通过率不低于65%,构建粗型嵌挤结构增强承载能力。油石比标定采用“真空抽提+马歇尔双指标验证”:先通过附录A真空法(真空度0.095MPa,抽提30min)确定基础油石比,再通过马歇尔试验(稳定度≥8kN,流值20-40(0.1mm))微调,确保油石比偏差≤±0.3%。生产配合比动态调控热料仓筛分采用“每2小时跟踪法”:对拌和楼5-6号热料仓进行连续筛分,重点控制4.75mm、2.36mm关键筛孔通过率,偏差超3%时立即调整振动筛倾角与频率。动态模量预验证:生产前制作3组标准试件,采用AASHTOTP62方法检测45℃、10Hz动态模量,BBME型需≥13000MPa,EME型≥15000MPa,不合格不得进入生产阶段。(二)拌和过程均质化控制技术HMAC因HMB沥青粘度高、矿料级配要求严,易出现拌和不均匀、温度波动等问题,需采取“精准控温+均质搅拌”双重措施:多级温度协同控制方案建立“原材料-热料-出料”三级温控体系:HMB沥青采用导热油循环加热,进场温度160-180℃,使用前静置2h;矿料分仓加热,粗集料190-195℃、细集料195-200℃(补偿细料散热损失);混合料出料温度严格锁定175-185℃,每30分钟用插入式温度计检测,超195℃或低于165℃立即废弃。低温季节采用“预热保温联动”:拌和楼料仓、输送皮带加装岩棉保温层(厚度≥80mm),矿料加热温度提高5-10℃,确保混合料到场温度不低于170℃。拌和均匀性强化工艺搅拌参数执行“分段计时标准”:干拌阶段(加矿料与外加剂)延长至90s,确保纤维等添加剂均匀分散(若掺纤维,干拌末期观察无团聚方可加沥青);湿拌阶段(加HMB)不少于40s,采用“观察窗+抽样双检”:每小时抽检1次混合料,确保无花白料、无沥青结团,松散度均匀。设备保障措施:拌和楼配备自动计量系统(精度±0.5%),每台班校准1次沥青、矿料计量传感器,避免计量偏差导致离析。(三)摊铺压实一体化控制技术摊铺压实直接影响路面平整度、压实度与耐久性,需遵循“高温快压、梯队协同”原则,核心措施如下:摊铺过程精准控制设备配置与调试:采用2台ABG8820型摊铺机梯队作业,间距控制在5-8m,摊铺机安装非接触式平衡梁(精度±1mm),熨平板预热至160℃以上,振捣频率调至45-50Hz增强密实度。摊铺参数锁定:速度稳定在2.5-3m/min(波动不超±0.5m/min),摊铺厚度采用“基准钢丝+厚度仪双控”:表面层(BBME)每10m检测1次厚度,偏差≤±3mm;中下面层(EME)偏差≤±5mm,平整度用3m直尺检测≤2mm/3m。离析防控:料车卸料采用“前后移动卸料法”,避免料斗内混合料堆积离析;摊铺机料斗余料不低于1/3时再补料,减少摊铺层接缝。压实工艺优化方案碾压梯队配置:采用“1双钢轮(13t)+2胶轮(20t)+1双钢轮(11t)”组合,碾压顺序为“初压稳压→复压密实→终压收光”,碾压速度严格匹配:初压2-3km/h、复压3-4km/h、终压2.5-3.5km/h。温度与遍数双控:初压温度≥160℃(双钢轮静压2遍,轮迹重叠1/3);复压温度≥140℃(胶轮碾压4-6遍,使沥青膜充分裹覆集料,再双钢轮振压2遍增强密实度);终压温度≥120℃(双钢轮静压2遍,消除轮迹)。压实度即时检测:采用核子密度仪每200m检测1次,压实度需≥98%(马歇尔标准密度),若低于标准立即补压1-2遍,补压温度不低于130℃。(四)接缝处理抗裂技术接缝是路面早期开裂的高发部位,需针对纵向、横向接缝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纵向热接缝控制梯队摊铺时采用“热接热压工艺”:前幅摊铺宽度控制在6-7m,后幅紧跟摊铺(间隔≤5min),搭接宽度5-10cm,搭接处混合料温度不低于150℃。碾压采用“先边后中法”:后幅摊铺后,压路机先沿搭接缝静压1遍(碾压宽度覆盖搭接区2/3),再进行常规复压,避免接缝处压实度不足。横向冷接缝处理切缝与清理:当日施工结束后,采用路面切缝机垂直切缝(深度至压实层顶面,误差≤±2mm),用高压空气枪清除缝内碎屑,涂刷乳化沥青粘层油(用量0.4-0.5L/㎡),待破乳后再摊铺新料。碾压强化:新料摊铺后,先用双钢轮压路机沿接缝横向静压2遍(压力调至最大档),再纵向碾压,确保接缝处平整度≤2mm/3m,无跳车现象。二、两大复杂环节专项施工技术措施(一)添加剂精准掺配与性能保障技术添加剂(纤维、温拌剂等)可提升HMAC抗裂性与施工和易性,但掺配不当易导致性能衰减,核心措施如下:纤维类添加剂掺配工艺选型与掺量:优先选用6mm玄武岩纤维(长径比≥600),掺量控制在0.3%-0.5%(占混合料质量),兼顾抗裂性与分散性;严禁使用长度>15mm纤维,避免拌和团聚。掺配方法:采用“干法预分散+湿法裹覆”组合工艺:纤维先与预热矿料(190℃)干拌60s,再加入HMB沥青湿拌40s,每盘混合料抽样检查纤维分散度(显微镜下单根纤维占比≥90%)。温拌剂协同控制掺量动态调整:根据施工温度适配温拌剂掺量——环境温度25-30℃时掺0.3%,30℃以上掺0.2%,10-25℃掺0.4%,确保混合料摊铺温度不低于165℃且不高于175℃。性能验证:掺加后需额外检测混合料水稳定性(TSR≥85%)与疲劳寿命(15℃下≥100万次),避免温拌剂影响高模量性能。(二)极端气候条件施工应对技术HMAC对温度、湿度敏感,需针对高温、低温、多雨等极端气候制定专项措施:高温季节(≥35℃)施工措施施工时段优化:避开正午高温,安排5:00-10:00、16:00-20:00施工,混合料运输采用“双层保温罐车+顶部遮阳篷”,运输时间压缩至40min内,到场温度控制在170-175℃。碾压效率提升:采用“压路机紧跟摊铺机”作业模式,初压与摊铺间距≤10m,复压采用“胶轮+双钢轮交替碾压”,每遍碾压间隔不超2min,确保终压温度不低于120℃。低温季节(≤5℃)施工措施下承层预热:基层采用红外加热器预热至10℃以上,喷洒粘层油后30min内完成摊铺,避免粘层油受冻失效。混合料保温强化:摊铺机熨平板加装电加热装置(预热至180℃),压实后立即覆盖岩棉保温被,养生期延长至72h,养生期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