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燕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燕歌行》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教学重点1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2深入理解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体会其对将帅的批判和对士兵的同情。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高适的生平、创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手法。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内涵。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情感和艺术手法。4.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总结。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眼中的边塞画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笔下的英雄豪情。这些诗句构筑了我们对盛唐边塞的雄浑想象。然而,高适的《燕歌行》却呈现了一幅更为复杂、深刻的战争全景。它既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沉痛揭露,也饱含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壮讴歌。诗人以如椽巨笔,同时写尽了军中的腐败与士卒的忠诚,在尖锐的批判中,依然激荡着为国捐躯的豪迈与崇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气象浑茫的“盛唐边塞压卷之作”,去感受其动人心魄的复杂与深刻。任务一知人论世,了解常识1作者作品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展示:高适大器晚成人生逆袭图高适的诗歌成就(1)边塞诗: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边塞诗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2)民生诗: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3)讽时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4)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播放视频:高适——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2解题:《燕歌行》“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本诗属于边塞诗。3边塞诗相关知识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盛唐文人们多热衷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随着边事增加,战争频繁,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边塞诗的特点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边塞诗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关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风沙、雪山、黑山、大漠、落日、秋月等有关动物:马、雁、鹰等有关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阳关、夜郎、蓟北、塞外、黄河等常见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琵琶、《关山月》、《折杨柳》、《阳关三叠》等有关人物:戍卒、将帅、征人、单于、胡人、思妇边塞诗的主题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②抒发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凄苦;④描写征人思乡思归,思妇思亲;⑤表达厌恶残酷战争,向往和平;⑥抨击君主穷兵黩武,不恤战士;⑦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任务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订正字音3播放范读视频4析小序·明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思考: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事情、写作缘由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御史大夫张公,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5思考并回答: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战事发展顺序,可分为四个层次:大军出征图-轻敌战败图-被围不归图-效命死节图任务三:深入研读,仔细品味1研读品味大军出征图(1-8)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词句解释:大唐东北边境燃起战火硝烟,将士们辞别家乡奔赴前线征讨凶残的敌人。·内容概括:开篇以宏大的叙事视角,勾勒出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军队出征的壮阔场面。·思想情感:在展现将士保家卫国豪情的同时,暗含对战争必然带来的离别与牺牲的深沉忧思。·艺术手法:沿用乐府旧题传统,以"汉家"借指唐朝,既保持历史纵深感又暗含现实指向;"破残贼"三字顿挫有力,音韵铿锵,奠定全诗雄健悲壮的基本格调。思考:战争的起因是什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交代了此次战争的性质,即保家卫国。敌军入侵,将士离家参战。)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词句解释:好男儿向来崇尚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更何况天子给予特别的恩宠与赏识。·内容概括:深入揭示将士们奋勇作战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外在政治激励的双重动因。·思想情感:在歌颂将士报国热情的表象下,暗含对功名利禄驱动下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与隐忧。·艺术手法:"横行"一词反用其意,化贬为褒,展现盛唐特有的豪迈气概;"赐颜色"的细节描写,生动体现时代特征与人物心理。思考:“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出了什么?有何作用?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将军本应具有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以及皇帝的看重。看似夸耀,实则隐含讥讽。为下文因骄傲轻敌而惨败埋下了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词句解释:大军鸣金击鼓向山海关进发,绵延不绝的战旗在碣石山间蜿蜒前行。·内容概括:以电影镜头般的语言,描绘出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行军场面。·思想情感:通过雄壮的军容既展现唐军威武之师的气概,又为后续战事失利的巨大反差做好铺垫。·艺术手法:运用多感官描写,"摐金伐鼓"诉诸听觉,"旌旆逶迤"诉诸视觉,形成完整的战争画面;"逶迤"叠韵词增强韵律感,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词句解释:校尉的紧急军书如插翅般飞越沙漠,单于的战火已经映红了狼山夜空。·内容概括: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紧张态势和战局的急剧变化。·思想情感:由出征时的豪情壮志转为对战局危急的深切忧虑,形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与戏剧张力。·艺术手法:精妙的对仗艺术,"羽书"与"猎火"意象形成时空交错;"飞"字的动态描写活化军情紧迫感,"照"字的静态描写暗示战火蔓延的严峻态势。思考:诗人在描写“出师”时,如何渲染气氛?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思考:分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夸张手法。“飞”写出了军情危急,“照”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规模很大,远超预期,充分展现了战争局势的紧迫。2研读品味轻敌战败图(9-16)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词句解释:边塞山川荒凉萧瑟直抵天际,胡人骑兵如暴风骤雨般凶猛侵袭。·内容概括:以全景式描写展现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危急的战争态势,勾勒出边塞战场的整体面貌。·思想情感:通过环境渲染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知,在苍茫荒凉中寄托对将士命运的深沉忧思。·艺术手法:运用多重感官描写,"萧条"写视觉感受,"杂风雨"化视觉为听觉冲击;"极"字写尽边塞的广漠荒凉,"凭陵"凸显敌军攻势的凶猛,形成强烈的压迫感。思考: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概括。“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凶猛善战;“杂风雨”天气恶劣。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词句解释:士兵们在阵前殊死搏斗,生死悬于一线;而将领却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轻歌曼舞,恣意享乐。·内容概括:以高度凝练的笔法,通过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展现了军中官兵之间的尖锐矛盾。·思想情感:既表达了对浴血奋战的普通士卒的深切同情,更饱含着对骄奢淫逸、不恤士卒的腐败将领的强烈愤慨与严厉批判。这种对比深刻揭示了军中矛盾的根源。·艺术手法:运用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手法。“军前半死生”的惨烈与“帐下犹歌舞”的荒诞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反差。这种不加议论的客观呈现,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批判更为深刻有力,语言极具张力。思考:“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运用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手法)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体现)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作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词句解释:深秋的大漠边草枯黄凋零,落日余晖下的孤城守军所剩无几。·内容概括:以极其凝练的笔触,渲染出战败后的凄凉景象和惨烈后果。·思想情感:在苍茫的景语中寄托对牺牲将士的深沉悲悯,每一个意象都饱含着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艺术手法:意象的精心叠加与组合,"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共同营造出悲壮意境;"腓"字精准描绘草木枯萎状,暗示将士的命运,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思考:请对“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进行赏析。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遥远、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词句解释:将领们身受皇恩却常常轻敌冒进,战士们拼尽全力也未能突破敌军包围。·内容概括:直指战败的根本原因并交代最终结局,揭示军中矛盾的深层症结。·思想情感:由悲悯转为对将领指挥无能、骄横轻敌的严厉谴责,在沉痛中蕴含尖锐的批判锋芒。·艺术手法:采用因果倒置的独特结构,"轻敌"因前置而凸显其不可饶恕;"力尽"与"未解围"形成强烈反差,强化悲剧色彩。思考:“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对比手法:将领受朝廷恩遇,却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蕴含诗人愤慨之情。3研读品味被围不归图(17-2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词句解释:征人身披铁甲长期戍边历尽艰辛,家中的妻子自别离后终日以泪洗面。·内容概括:将视角从血腥的战场巧妙延伸至战争中的家庭悲剧,展现战争的全貌。·思想情感:通过征人与思妇的双重痛苦,展现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深化反战主题。·艺术手法:运用独特的对写手法,"玉箸"喻泪新颖贴切,形成空间蒙太奇的艺术效果;"辛勤久"与"别离后"的时间对应,强化了悲剧的持久性。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词句解释:长安城南的少妇思夫肝肠寸断,蓟北战场的征人望乡徒然回首。·内容概括:以工整的对句,具体而微地刻画战争导致的两地相思之苦。·思想情感:在个人悲欢的细腻描写中,深化对战争造成人间悲剧的深刻控诉。·艺术手法:精妙的时空对位艺术,"城南"与"蓟北"形成地理上的遥远距离;"欲断肠"的极致抒情与"空回首"的无奈动作相呼应,写尽战争中人性的创伤。赏析上四句:相思离别: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思妇。两面对照——把征人和思妇对照着写,哀情离恨,两相伤怀,倍增思亲离别之苦。征夫思妇,两地相望,虚实相生,离别之苦,逐步加深。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词句解释:边关局势动荡难以度日,绝域荒凉空无一物。·内容概括:以强烈的感叹语气,描写戍边环境的极端艰苦和生存困境。·思想情感:表达对戍卒生存困境的深切关怀,每一个字都浸透着对战争环境的深刻认知。·艺术手法:叠词"飘飖""苍茫"的运用,既强化了渺茫无助的情感氛围,又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反问句式"那可度""更何有"的连续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情感的张力。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词句解释:白日的杀气凝结成漫天战云,寒夜的刁斗声彻夜不息。·内容概括:以昼夜交替的时间维度,概括军中时刻处于临战状态的紧张生活。·思想情感:表现士卒长期处于死亡威胁下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展现战争对人身心的双重摧残。·艺术手法:时空交织的描写手法,"三时"与"一夜"构成完整的时间循环;"杀气"与"寒声"的通感运用精妙,将无形的战争氛围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4研读品味效命死节图(25-28)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词句解释:短兵相接时只见刀光血影,战士们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功勋。·内容概括:展现最惨烈的战斗场面和最高尚的精神境界,形成诗歌的情感高潮。·思想情感:既深情歌颂普通士卒质朴而崇高的爱国精神,又暗讽将领们的争功诿过,体现深刻的历史洞察。·艺术手法:特写镜头式的细节描写,"血纷纷"具象化战斗的惨烈;反问句式"岂顾勋"的运用,掷地有声,强化了精神的高度,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思考:“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反问:有力地讥刺了冒进贪功轻敌的将军,也道出战士们保家卫国多么质朴、善良、勇敢,然可悲、可泣、可歌,他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词句解释:您难道看不见沙场征战的艰苦吗?至今人们仍在深深怀念飞将军李广。·内容概括:以深沉的历史感慨收束全诗,点明主旨,完成思想的升华。·思想情感:表达对体恤士卒的良将的深切呼唤和对当代将领的强烈批判,体现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艺术手法:用典精当,李广形象成为理想将领的象征;"君不见"的呼告语增强抒情性,使结尾既有悠远的历史回响,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李广将军是个怎样的将军?(爱兵如子、用兵如神)链接资料:(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引李将军的典故有何作用?传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对比。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赞美士兵视死如归、奋力迎敌;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任务四:总结主旨,赏析特色合作探究1请将以下诗句与其表现的思想主题进行连线。2.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众多边塞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歌主旨: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艺术手法:1、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4、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全诗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却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爱憎更分明。任务五:课外延伸——掌握边塞诗答题方法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①运用了对比手法,“马后桃花”指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对比鲜明。②运用了借代手法(象征也可),“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生活与塞外的清冷生活。③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情感。2.边塞诗答题思路①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据注解可知《出关》中的“关”为边塞的居庸关,所以是边塞诗。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词语。《出关》前两句写居庸关之前士卒一往无前,急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心理;后两句写临出居庸关即将远离故土时所产生的怀土恋乡的情感。③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3.边塞诗的特点(前面已讲解,该处作为巩固)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玉门关等风格: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思想情感:奇丽风光,报国豪情,思乡念亲,厌恶战争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等4.边塞诗的内容与情感①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或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④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任务六:理解性默写1.《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2.《燕歌行》中,,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3.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4.《燕歌行》中,,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5.《燕歌行》中,,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6.《燕歌行》中,,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7.《燕歌行》中,,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8.《燕歌行》中,,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9.《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