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基础题(16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兴奋(xīng)曲折(qǔ)襁褓(qiǎng)不屈不挠(ráo) B.复辟(pì)怵惕(tì)山冈(gǎng)相机行事(xiāng) C.歼灭(jiān)户牖(yǒu)追剿(jiǎo)鬻技百金(yù) D.颠簸(bǒ)洴澼(pín)砧板(zhān)潦草塞责(sè)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惦念污垢嘱附横征暴敛 B.安详赎罪沟壑憣然觉醒 C.寒喧缴纳布署彷徨无依 D.夜幕疆域迂回围追堵截3.(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论语》和《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语录体;老子和庄子分别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又分别称为《道德经》和《南华经》。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程颐、程颢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成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C.《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无衣》一诗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D.《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围绕着老渔夫大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塑造了主人公永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形象。4.(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文胜质则史史:鄙俗②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伤害③请问其目目:远见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鼓励⑤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用绳结缀⑥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攻:攻击⑦迩之事父迩:近⑧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A.①③④⑦⑨ B.②④⑤⑦⑨ 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⑤⑥5.(2分)下列各项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⑤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⑥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⑦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⑧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⑨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⑩故盗贼有亡A.②④⑥⑧⑨ B.①②⑤⑦⑩ C.③⑤⑥⑦⑩ D.①③④⑧⑨6.(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为者败之 D.其“恕”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7.(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朝闻道,夕死可矣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之所先后,则近道矣8.(2分)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二、古诗文默写(10分)9.(10分)(1)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譬如平地,,进,吾往也。③王于兴师,,与子偕作。④《国风》好色而不淫,。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2)“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是岁月的见证:“人生代代无穷已,⑥。”它陪伴伤痛的心灵:“料得年年肠断处,⑦,短松冈。”也映照忧愤的心绪:“人生得意须尽欢,⑧。(3)“梦”使人沉醉,也让人暂避现实。它是悲而能壮的愤慨:“钟鼓馔玉不足贵,⑨。”也是时光流逝中的牵挂:“⑩,可怜春半不还家。”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8分)10.(8分)材料一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战国时人记得“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朝时人则说黄帝、尧帝时天下就有“万国”。文献所载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与考古学家的推断是契合的。苏秉琦查阅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系丰富的资料,指出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现着“满天星斗”的状态。我们考索的眼光不妨再放远一些。从“满天星斗”的天下万国到秦汉时代天下一统的大帝国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正是在这个时段里,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正历经着融汇的历史进程,从“万家”到“一家”,这是上古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诸多氏族、部落融汇为中华民族的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天下作为皇帝一家(或一人)的私产;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历来的有识之士强调“天下一家”是谓天下一统。唐儒杜佑说:“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献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奇物,复广异闻,声教远覃。”宋儒欧阳修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欧阳修和杜佑一致认为,“天下一家”指的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唯有在此局面下,物品才得以交流,士人方可平等参加科举考试。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反过来说,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历经了诸氏族、部落之间漫长时段的相互融汇。在融汇的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的进路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此一历史发展大势,可以用“认同”进行概括。这种“认同”,是诸氏族、部落间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而国家认同,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摘编自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材料二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材料三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举战国时人、汉朝时人、苏秉琦的观点,说明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满天星斗”的“万国”。B.称颂帝王的臣工常将“天下一家”理解为天下是皇帝一家(或一人)的财产,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C.天下一家局面的形成,是“国家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是诸邦国、部落间的认同,是对中央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D.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普通人坚守岗位、八方支援物资,这些场景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杜佑和欧阳修的观点,意在表明天下一家指天下一统。这种局面有利于远播教化、交流物品以及择取人才等。B.材料二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C.材料二中“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与材料三中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证明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D.材料一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壮阔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与材料三所涉及的主要事件也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一部分。(3)材料三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回望历史,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8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风入松①刘克庄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③情怀。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金质的酒器。③鼓缶:据《庄子•至乐》,庄子妻死后,庄子“箕踞鼓缶而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瑟捣衣时候”是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悼念。B.“野店犹开”四字,似乎带有某种有节制的欣喜,使词情稍稍扬起,将前词所表现的悲哀稍稍冲淡了一些。C.“多情”一句是说自己于旅店住宿,虽然孤独寂莫,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到安慰。D.“今回老似前回”,重在一个“老”字,这一形貌上的变化,是通过逆旅主人的眼光反映出来的。(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同是悼念亡妻,苏轼在梦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分析刘克庄“归鞍”却“徘徊”的原因。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12.(12分)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文本二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标注断句。(注意:错一处则不得分)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又是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B.樽,盛酒器,类似的专门盛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等。C.“未适人”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中的“适”字意思不同。D.“溺流而死”与“吾尝终日而思”(《劝学》)中的“而”字用法不同。(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②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4)鲁国漆室女与买药方的客人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13.(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请结合下列语录,概括“毅”“木”两种品德的含义。《论语》语录含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毅: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木:(2)请任选下列语录中的两则,分析“毅”“木”两种品德为什么“近仁”。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②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七、写作(40分)14.(40分)写作。有位诗人说过: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可以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句话强调,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在人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推己及人的共生之道;《大学之道》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出完善自我是关怀他人的起点。《老子》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提醒我们超越自我比战胜他人更重要;《五石之瓠》以巨瓠无用却可“浮游江湖”的寓言,启发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自我价值。……请以“人与己”为题,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15.写作。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我们见证了一场盛大的纪念庆祝活动,生命中,也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会见证,会铭记于心。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要求:叙事清楚,详略得当。

2025-2026学年北京十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题号12345678答案CDDBABAB一、基础题(16分)1.(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兴奋(xīng)曲折(qǔ)襁褓(qiǎng)不屈不挠(ráo) B.复辟(pì)怵惕(tì)山冈(gǎng)相机行事(xiāng) C.歼灭(jiān)户牖(yǒu)追剿(jiǎo)鬻技百金(yù) D.颠簸(bǒ)洴澼(pín)砧板(zhān)潦草塞责(sè)【解答】A.“曲折(qǔ)”错误,“曲”表示弯曲(跟“直”相对)等意思时,应读“qū”;读“qǔ”时,多和歌曲、曲调相关。“不屈不挠(ráo)”错误,“挠”的正确读音是“náo”,表示弯曲、屈服等意思。B.“复辟(pì)”错误,“辟”表示君主、君主召见并授予官职等意思时,读“bì”,“复辟”指失位的君主复位,所以“辟”应读“bì”;读“pì”时,有开辟、透彻等意思。“山冈(gǎng)”错误,“冈”的正确读音是“gāng”,指较低而平的山脊。“相机行事(xiāng)”错误,“相”表示观察、判断等意思时,读“xiàng”;读“xiāng”时,有互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等意思。C.正确。D.“洴澼(pín)”错误,“洴”的正确读音是“píng”。“砧板(zhān)”错误,“砧”的正确读音是“zhēn”,“砧板”是切菜用的木板。故选C。2.(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惦念污垢嘱附横征暴敛 B.安详赎罪沟壑憣然觉醒 C.寒喧缴纳布署彷徨无依 D.夜幕疆域迂回围追堵截【解答】A.“嘱附”应为“嘱咐”,“附”是错别字。B.“憣然觉醒”应为“幡然觉醒”,“憣”是错别字。C.“寒喧”应为“寒暄”,“布署”应为“部署”,两处均为错别字。故选D。3.(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和孟子分别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论语》和《孟子》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语录体;老子和庄子分别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又分别称为《道德经》和《南华经》。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的程颐、程颢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成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C.《诗经》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多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名篇《无衣》一诗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 D.《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小说围绕着老渔夫大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塑造了主人公永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形象。【解答】D.《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桑地亚哥,不是大卫。故选D。4.(2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文胜质则史史:鄙俗②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伤害③请问其目目:远见④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鼓励⑤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用绳结缀⑥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攻:攻击⑦迩之事父迩:近⑧常于几成而败之几:接近⑨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A.①③④⑦⑨ B.②④⑤⑦⑨ C.②③⑥⑦⑧ D.①②③⑤⑥【解答】①句:“文胜质则史”中“史”的意思是“虚饰、浮夸”,不是“鄙俗”,所以①解释错误。②句:“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解释为“伤害”,意思是说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君主的人,解释正确。③句:“请问其目”中“目”的意思是“条目、细则”,不是“远见”,所以③解释错误。④句:“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劝”解释为“鼓励”,意思是怎么能不禁止憎恶而鼓励爱呢,解释正确。⑤句:“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虑”解释为“用绳结缀”,意思是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起来当作大樽,在江湖上浮游呢,解释正确。⑥句:“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中“攻”的意思是“治疗”,不是“攻击”,所以⑥解释错误。⑦句:“迩之事父”,“迩”解释为“近”,意思是近可以侍奉父母,解释正确。⑧句:“常于几成而败之”,“几”解释为“接近”,意思是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解释正确。⑨句:“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解释为“求取”,意思是不是用来在乡党朋友中求取声誉的,解释正确。综上,②④⑤⑦⑧⑨解释正确,选项中符合的是B。故选B。5.(2分)下列各项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④知者不惑,仁者不忧⑤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⑥其脆易泮,其微易散⑦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⑧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⑨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⑩故盗贼有亡A.②④⑥⑧⑨ B.①②⑤⑦⑩ C.③⑤⑥⑦⑩ D.①③④⑧⑨【解答】①无通假字。句意: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②“内”同“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结交这孩子的父母。③“然”同“燃”,燃烧。句意:像火开始燃烧,像泉水刚刚开始流淌。④“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⑤无通假字。句意: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⑥“泮”同“判”,分离。句意: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⑦无通假字。句意: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⑧“龟”同“皲”,皮肤冻裂。句意:宋国有善于制作防治手冻裂的药物的人。⑨“行”通“形”,形态、形貌。句意:可以说像是吃剩的食物和身体上的瘤子一样,人们常常厌恶这些多余的东西。⑩“有”同“又”,又;“亡”同“无”,没有。句意:所以盗贼又没有了。排除①⑤⑦。故选:A。6.(2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归仁焉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为者败之 D.其“恕”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解答】A.“天下归仁焉”中,“焉”是句末语气词,无实际意义,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中,“焉”是连词,可译为“于是、才”,表承接关系。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B.“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火始然”“泉始达”成为句子的一部分,不单独成句。“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中,“之”也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让“臣子不孝君父”作主语,说明“乱”的情况。二者意义和用法相同。C.“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中,“为”是介词,可译为“因为”,表原因。“为者败之”中,“为”是动词,可译为“做、从事”。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D.“其‘恕’乎”中,“其”是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恐怕”。“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中,“其”是代词,可译为“那(事物)”,指代前面提到的“安”“未兆”的状态。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故选B。7.(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朝闻道,夕死可矣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D.之所先后,则近道矣【解答】例: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句意: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A.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在早上得知了真理,就算是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了。B.形容词使动,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使自己的家族整齐有序。C.名词用作动词,种植。句意: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D.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接近。句意: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故选:A。8.(2分)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解答】A.“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意思是“用来表明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的原因”,是正常的陈述句,不是定语后置句。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正常语序应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宋人”,“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善为不龟手之药”是定语,后置修饰“宋人”,属于定语后置句。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于天下”是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不是定语后置句。D.“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是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意思是“说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不是定语后置句。故选B。二、古诗文默写(10分)9.(10分)(1)①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②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2)“月”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是岁月的见证:“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它陪伴伤痛的心灵:“料得年年肠断处,⑦明月夜,短松冈。”也映照忧愤的心绪:“人生得意须尽欢,⑧莫使金樽空对月。(3)“梦”使人沉醉,也让人暂避现实。它是悲而能壮的愤慨:“钟鼓馔玉不足贵,⑨但愿长醉不愿醒。”也是时光流逝中的牵挂:“⑩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解答】故答案为:(1)①可谓好学也已②虽覆一篑③修我矛戟④《小雅》怨诽而不乱⑤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篑)(2)⑥江月年年望相似⑦明月夜⑧莫使金樽空对月(重点字:樽)(3)⑨但愿长醉不愿醒⑩昨夜闲潭梦落花(重点字:潭)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8分)10.(8分)材料一远古时期,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战国时人记得“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汉朝时人则说黄帝、尧帝时天下就有“万国”。文献所载古人对于远古时代的记忆,与考古学家的推断是契合的。苏秉琦查阅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六大区系丰富的资料,指出文化遗址的分布呈现着“满天星斗”的状态。我们考索的眼光不妨再放远一些。从“满天星斗”的天下万国到秦汉时代天下一统的大帝国的形成,这中间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正是在这个时段里,大大小小的数以万计的氏族、部落正历经着融汇的历史进程,从“万家”到“一家”,这是上古社会的巨大进步,也是诸多氏族、部落融汇为中华民族的壮阔的历史进程。这个时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大致有两个思路:一是将天下作为皇帝一家(或一人)的私产;二是将其理解为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历来的有识之士强调“天下一家”是谓天下一统。唐儒杜佑说:“秦汉以降,天下一家。即岭南献能言鸟及驯象,西域献汗血马,皆载之史传,以为奇物,复广异闻,声教远覃。”宋儒欧阳修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欧阳修和杜佑一致认为,“天下一家”指的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唯有在此局面下,物品才得以交流,士人方可平等参加科举考试。天下诸邦国、部落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亦即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是天下一家局面出现的前提;反过来说,天下一家局面的出现,也正是天下邦国、部落“国家认同”的结果。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形成历经了诸氏族、部落之间漫长时段的相互融汇。在融汇的过程中,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的进路是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大势,此一历史发展大势,可以用“认同”进行概括。这种“认同”,是诸氏族、部落间的认同,以及对于中心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还有其他的“认同”,如对于观念的认同、先祖的认同、心理的认同、风俗的认同等也很重要,但却不是必要的。而国家认同,则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摘编自晁福林《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国家认同》)材料二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材料三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不为挫折气馁,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越是艰险越向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人人担当负责,个个尽心尽力,舍小家顾大家,汇小我成大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胸怀仁爱之心,践行互助之义,济人之困,解人之忧,抱团取暖踏坎坷,守望相助渡难关。——命运与共、天下一家。为世界安危担当,为人类健康尽责,为团结合作聚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携手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精神,在抗疫中淬炼,在磨砺中升华。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力量之源。(摘编自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举战国时人、汉朝时人、苏秉琦的观点,说明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存在着“满天星斗”的“万国”。B.称颂帝王的臣工常将“天下一家”理解为天下是皇帝一家(或一人)的财产,而皇帝却认为“天下一家”是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C.天下一家局面的形成,是“国家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是诸邦国、部落间的认同,是对中央权力和中央王朝的认同。D.白衣战士冲锋在前、普通人坚守岗位、八方支援物资,这些场景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引杜佑和欧阳修的观点,意在表明天下一家指天下一统。这种局面有利于远播教化、交流物品以及择取人才等。B.材料二中说“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里的“全世界”与材料一中的“天下”范围一样。C.材料二中“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与材料三中面对疫情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证明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D.材料一论述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壮阔的历史进程”,材料二与材料三所涉及的主要事件也可以视为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一部分。(3)材料三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体现了我国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回望历史,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解答】(1)B.依据材料一“后世称颂皇帝的臣工常从前一思路说话,而未昏庸的皇帝本人则多取后一思路”可知,选项B中“皇帝却认为”表述绝对,遗漏了“未昏庸的”“多取”的限定条件,并非所有皇帝都持该观点,故B错误。故选B。(2)B.依据材料一“天下”是古代中国语境下的统治区域,材料二“全世界”是现代全球范围的各国人民可知,二者范围不同,选项B认为“范围一样”的分析错误。故选B。(3)依据材料一“天下一家……物品才得以交流,士人方可平等参加科举考试”“诸氏族、部落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学习”可知,材料一以“天下一统”为核心,倡导族群包容、文明互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文化根基;依据材料二“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可知,材料二彰显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正义性,秉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立场,体现对世界共同福祉的担当。答案:(1)B(2)B(3)①材料一:“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理念,促进族群包容、物品交流与教化传播,蕴含“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②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主动融入世界民族大家庭,致力于自身幸福与世界和平自由,彰显责任担当。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8分)11.(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风入松①刘克庄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②。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③情怀。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注】①此词作于刘克庄从建阳罢官归莆田,途经福清之际。②金罍:金质的酒器。③鼓缶:据《庄子•至乐》,庄子妻死后,庄子“箕踞鼓缶而歌”。(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萧瑟捣衣时候”是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悼念。B.“野店犹开”四字,似乎带有某种有节制的欣喜,使词情稍稍扬起,将前词所表现的悲哀稍稍冲淡了一些。C.“多情”一句是说自己于旅店住宿,虽然孤独寂莫,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到安慰。D.“今回老似前回”,重在一个“老”字,这一形貌上的变化,是通过逆旅主人的眼光反映出来的。(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夜来幽梦忽还乡。”同是悼念亡妻,苏轼在梦中都想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而现实中的刘克庄“归鞍”却“徘徊”?请结合诗句分析刘克庄“归鞍”却“徘徊”的原因。【解答】(1)C.“但有店主守灯陪伴,勉强可以得到安慰”分析有误。词中“灯前影”是指作者自己的影子,“老翁”指的是作者自己,不是店主,“多情”句意在表现形影相吊、形单影只的境遇。(2)词句“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大意是“回想贤内捣衣时,何等孤独难忍耐;今日独自苦奔波,痛悼亡妻情满怀”。作者想起了妻子为自己捣衣的情景,而如今斯人已逝,再也不能听到捣衣声了,表现了对亡妻深切的思乡之情。“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现在只有灯下自己的影子与自己相伴,想起以前妻子与我作伴,而现在人已逝去,词人渴望回家悼念亡妻。另外结合注解可知,此时词人被罢官,仕途失意,这也是他“徘徊”的理由。“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本来酒可以解忧消愁,但无奈的是自己疾病产生,不能饮酒,所以内心的苦闷自然郁结于心,不能排解。答案:(1)C(2)①“萧瑟捣衣时候”,正是捣衣的时节,作者回想起了妻子为他捣衣的情景。但如今唯有萧瑟秋风,却再无捣衣之人,再不闻捣衣之声。由此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渴望回乡悼念亡妻。(或“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伴,那位陪伴着作者“同去同来”的夫人已经不在了,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思念,渴望回乡悼念亡妻。)②“逆境难排”,作者因削职归来,政治上陷于逆境,仕途失意,使他困扰,使他彷徨。③“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酒是解忧之物,然而病余之身不宜饮酒,作者无法借酒消愁,忧闷如绳索缚住他的内心,难排难解。译文:归程何忍太匆匆,还想勒马暂徘徊。岂是秋色看不足?倒霉情绪难排解。人说饮酒可忘忧,奈何我病后体弱不敢挨。回想贤内捣衣时,何等孤独难忍耐;今日独自苦奔波,痛悼亡妻情满怀。远树凋落晚风哀,乡村小店门尚开。多情只有灯前影,伴我同去又同来。旅店主人来问候,说比前回又见衰。赏析:词的上片开头即写词人骑马归来、徬徨歧路的痛苦。曰“归鞍”,曰“徘徊”,曰“逆境难排”,初非出于悼亡,其中暗含政治上失意的悲愤。“逆境难排”一句正说明词人因削职归来,仕途上陷于逆境。这里词人把对亡妻的悼念之情与政治上的失落感糅合在一起,自然浑成,不着痕迹。“人言”二句,用事而能浑化。有病,一可悲也;病而有忧,二可悲也;有忧而不能饮酒,三可悲也。语曲而婉,情深且挚。“孤负”二字,显得感慨沉郁,而又婉曲深挚。如果说以上纯系抒情,那么至歇拍二句,则将情与景融而为一,逐渐点出悼亡的主题,并为下片作铺垫。“萧瑟捣衣时候”,是运典写景,兼点时令。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勾起对昔日生活的回忆,抒发深沉的掉念。“凄凉鼓缶情怀”,是蝉联前句,用典抒情。从归鞍徘徊写到此处,词旨渐趋显豁。这种手法有如剥茧抽丝,将读者渐渐引入词的意境。词的下片紧承上片继续写景。“野店犹开”四字,使词情稍稍扬起,将前词所表现的悲哀稍稍冲淡了一些。但是就在一扬一抑之中,感情愈转愈深。“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二句通过孤馆寒灯,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从语言上看,也似带有几分欣喜,然而骨子里却是更深沉的悲哀。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为伴侣,一种孤寂之感,悼念之情,凄然流于言外。不直接写人亡,而以客观景物作为烘托,这是一种婉曲的手法。结尾二句直率朴实,如出逆旅主人之口。“今回老似前回”,重在一个“老”字。这一形貌上的变化,都是通过逆旅主人的眼光反映出来的。词人借景抒情,全词中处处洋溢着词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和绵绵不绝的思念,让读者读来自然真切,凄美悲痛。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12.(12分)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文本二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用“/”标注断句。(注意:错一处则不得分)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又是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B.樽,盛酒器,类似的专门盛酒器还有尊、壶、爵、角、觥、觚等。C.“未适人”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中的“适”字意思不同。D.“溺流而死”与“吾尝终日而思”(《劝学》)中的“而”字用法不同。(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②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4)鲁国漆室女与买药方的客人有怎样的共同点?请简要分析。【解答】(1)正确断句: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句意:“如果鲁国发生祸乱,君主、臣子、父亲、儿子都会蒙受耻辱,灾难会波及所有百姓,妇人难道能独自安然、有地方可逃避吗?”“夫鲁国有患者”:假设条件,“如果鲁国遭遇祸患”;“君臣父子皆被其辱”:主谓宾完整,指国家动乱时伦理秩序崩坏,所有人都受辱;“祸及众庶”:灾祸蔓延至普通民众;“妇人独安所避乎”:反问句,强调无人能置身事外。三处断点分别在“者”后、“辱”后、“庶”后,共三处,语义层次清晰,逻辑递进。(2)D.“溺流而死”的“而”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的“而”也表修饰,二者用法相同,该选项错误。故选D。(3)①“一也”:是同一个东西;“或……或……”:有的人……有的人……;“所用之异”:使用方法不同。译句:同样是一种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被封赏土地,有人却始终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劳苦,这是因为使用方式不同啊。②“何与焉”:宾语前置,“与”即“参与、相干”,“焉”为语气词。译句:邻家妇人笑着说:“这本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事,妇人有什么相干呢?”(4)漆室女与买药方的客人共同点在于:都具有超越常人的远见和对事物价值的深刻洞察力。客人方面:“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以说吴王……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可见客人没有局限于药方用于“洴澼絖”的小用途,而是将其用于军事,实现巨大价值。漆室女方面:“吾忧鲁君老、太子幼……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可见她突破“妇人无与”的世俗观念,预见国家动乱必殃及全民,并以“马佚践葵”“兄溺追女”等亲身经历佐证“祸必及己”。二者皆能跳出眼前局限,看到深层关联与长远影响,体现出非凡的见识与责任感。答案:(1)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2)D(3)①同样是一种能防止手冻裂的药,有人靠它得到封地,有人却免不了终生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啊。②邻家妇人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忧虑的事,妇人有什么相干呢?”(4)他们都具有远见卓识,能突破常规思维,看到事物潜在的价值或危机:客人不拘于“洴澼絖”的小用,将药方用于军事而获封;漆室女不囿于“妇人无与”的偏见,洞察国家危乱将殃及全民,表现出深谋远虑。参考译文:文本一(《庄子•逍遥游》节选《五石之瓠》):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它,长大后结出的葫芦容量有五石。用它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连自身重量都承受不了;把它剖开做成瓢,又太大而无处可放。它并非不够空大,但我因为它没有实际用途,就把它打碎了。”庄子说:“先生您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户人家,擅长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膏,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后,愿意出百金购买这个药方。那家人聚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一年也挣不了几金;如今一下子就能卖得百金,就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后,去游说吴王。正好越国发兵侵犯,吴王派他率军迎敌。冬天,吴军与越人在水上交战,因士兵手脚不皲裂,战斗力大增,大败越军,吴王于是划出一块土地封赏他。同样是一种防冻裂的药膏,有人靠它获得封地,有人却只能终生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不同造成的啊!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为何不考虑把它当作腰舟,系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太大无处安放呢?看来先生您的心还是被蓬草塞住,眼界未开啊!”文本二(节选自《列女传•漆室女》)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一位女子,年纪已过婚龄却尚未出嫁。当时正值鲁穆公在位,国君年老,太子年幼。她倚靠着庭柱长啸,声音悲凉,旁人听到后,无不为之动容。她的邻居妇人与她相熟,便问她说:“你为何叹息得如此悲伤?是不是想出嫁了?我替你找个好夫婿吧。”漆室女叹道:“唉!我原以为你是个明白事理的人,没想到你竟如此无知。我难道是因为不能出嫁而不快乐才悲伤吗?我是忧虑国君年老昏聩,太子年幼愚弱啊!”邻妇笑道:“这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事,妇人有什么相干呢?”漆室女说:“不对,这不是你能理解的。从前有晋国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园子里。马挣脱缰绳狂奔,踩坏了我种的葵菜,害得我整年吃不上葵菜。又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私奔逃走,她家人请我哥哥去追赶。途中遇上暴雨引发山洪,哥哥被淹死,使我终身失去了兄长。如今鲁国国君年老糊涂,太子年幼无知,奸诈虚伪之事必将层出不穷。一旦鲁国发生祸乱,君臣父子都会蒙受耻辱,灾祸将波及所有百姓,难道妇人就能独善其身、有地方可以逃避吗?我对此深感忧虑,你却说‘妇人无关’,这是什么道理呢?”邻妇听后惭愧地说:“您所思虑的,确实不是我所能想到的。”三年之后,鲁国果然发生内乱,齐国和楚国趁机进攻,鲁国接连遭受外敌侵扰。男子上阵作战,妇人运送粮草,日夜不得休息。君子评论说:“漆室女的思虑,真是深远啊!”六、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13.(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1)请结合下列语录,概括“毅”“木”两种品德的含义。《论语》语录含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毅:意志坚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木:质朴(2)请任选下列语录中的两则,分析“毅”“木”两种品德为什么“近仁”。①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②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解答】(1)①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据此概括出,毅:意志坚强。②句意: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据此概括出,木:质朴。(2)①句意: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②句意:问怎么样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苦的努力,然后有所收获,这样可以算得上有仁德。”③句意: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克制和约束一己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