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隧道施工方案_第1页
东北隧道施工方案_第2页
东北隧道施工方案_第3页
东北隧道施工方案_第4页
东北隧道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北季节性冻土区隧道施工综合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隧道位于东北高纬度季节性冻土区,全长2180米,最大埋深126米,设计为单洞双线铁路隧道。进出口路肩高程分别为386.5米和372.8米,洞身穿越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层及白垩系泥岩夹砂岩地层,其中季节性冻土段长度占隧道全长的62%,最大冻结深度达2.8米。根据地质勘察数据,隧道通过区域年平均气温-3.2℃,极端最低气温-35.7℃,冻结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最大昼夜温差达18℃。二、施工总体部署2.1施工分区划分采用"三区段五工作面"平行作业模式,将隧道划分为洞口段(0+000~0+200)、浅埋段(0+200~1+000)、深埋段(1+000~2+180)三个区段。进出口双向掘进,在深埋段设置1号斜井(长380米,坡度12%)作为辅助工作面,形成五个同步作业面。2.2施工季节规划实施"黄金窗口期"施工法:秋季攻坚期(9月~10月):重点完成洞口边仰坡防护、管棚施工及明洞段结构浇筑,日均最低温度降至-5℃前完成洞口段保温封闭冬季维护期(11月~次年2月):洞内开展超前地质预报、初期支护及仰拱施工,采用"短进尺、快循环"模式,单日掘进控制在1.5米以内春季突击期(3月~4月):利用冻融交替间隙,集中进行二次衬砌及防排水系统施工,同步开展基底融沉处理夏季强化期(5月~8月):全面推进主体工程,重点攻克断层破碎带及富水地层,月掘进速度控制在80~100米2.3资源配置投入带破冻锤的CAT349D挖掘机4台、徐工EBZ260H冻土专用掘进机2台,配置2套独立的供暖系统(燃油热风机+电伴热),洞内温度维持在5℃以上。建立-30℃低温混凝土拌合站,采用P.O42.5R水泥掺加NC-4型防冻剂,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三、关键施工技术3.1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构建"长-中-短"三级预报体系:长距离预报:采用TSP-303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每100米进行一次,探测前方200米范围内的地质构造中距离预报:使用地质雷达(中心频率100MHz天线),每30米扫描一次,分辨率达0.5米短距离验证:采用HY-30型液压钻机进行超前钻探,孔深5~8米,每循环开挖前实施,重点检测围岩含水率及冻融状态预报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建立包含岩性、含水率、地温等参数的三维地质模型,当探测到含水率超过25%或岩体纵波波速低于2800m/s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3.2冻土开挖控制技术3.2.1洞口段施工采用"管棚+小导管"双重超前支护:Φ108mm大管棚(长30米,环向间距40cm)配合Φ42mm注浆小导管(长5米,外插角5°~8°)。管棚施工前进行洞口地层预加固,采用Φ50mm袖阀管注浆,注浆材料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1:1,初凝时间控制在45~60秒)。3.2.2掘进工艺选择Ⅴ级围岩段:采用CRD工法,分4个导洞开挖,每循环进尺0.5米,初期支护紧跟掌子面(距离≤1.5米)Ⅳ级围岩段:采用台阶法施工,上台阶高度5.2米,循环进尺1.2米,仰拱滞后掌子面不超过30米Ⅲ级围岩段:全断面开挖,循环进尺2.4米,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周边眼间距45cm,装药集中度0.25kg/m3.2.3冻土爆破参数针对含冰量30%~50%的冻土层,采用"低爆速、小直径"爆破方案:掏槽眼:Φ42mm药卷,连续装药,单孔装药量1.8kg辅助眼:Φ32mm药卷,间隔装药,装药系数0.65周边眼:Φ25mm药卷,空气间隔装药,线装药密度0.28kg/m起爆网络:非电毫秒雷管起爆,段间隔≥50ms,采用反向起爆法3.3防冻保温技术体系3.3.1主动温控系统洞口保温:设置双层保温门(外层彩钢板+15cm岩棉,内层PVC卷帘),门内侧安装热空气幕(制热功率30kW)洞内供暖:采用柴油热风机(单台制热功率50kW)配合洞内风道,形成纵向空气循环,出风口温度控制在45~55℃混凝土养护:采用电伴热+阻燃棉被覆盖,养护温度不低于10℃,养护期不少于14天3.3.2被动防护措施衬砌结构保温: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铺设2cm厚聚氨酯保温板(导热系数λ≤0.024W/m·K)防冻排水系统:双侧水沟设置保温层(5cm厚挤塑板)+电伴热(功率20W/m),水沟纵坡不小于3‰基底处理:采用"换填+注浆"复合处理,换填2.5米厚级配碎石(掺5%水泥),底部设置Φ100mm透水管盲沟3.3.3特殊地段处理在DK1+240~DK1+380段(富冰冻土区)实施"防冻管-保温层-排水盲管"三位一体防护:沿隧道环向每1.2米布设Φ80mm铜质防冻管,管内充氮气(压力0.3MPa),埋深至冻土上限以下1.5米拱墙部位增设5cm厚XPS挤塑板,采用点粘+射钉固定,搭接宽度不小于10cm每10米设置一道环向盲管(Φ150mm软式透水管),与纵向盲管形成立体排水网络四、支护结构设计4.1复合支护体系4.1.1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C25早强混凝土(初凝时间≤15分钟),厚度:Ⅴ级围岩28cm,Ⅳ级围岩20cm,Ⅲ级围岩15cm锚杆:Φ22mm中空注浆锚杆,长度:Ⅴ级4.5米,Ⅳ级3.5米,Ⅲ级2.5米,梅花形布置(间距80×80cm)钢筋网:Φ8mm钢筋,网格间距20×20cm,双层布置(层间距30cm),搭接长度不小于30d钢拱架:Ⅴ级采用I20b工字钢(间距60cm),Ⅳ级采用I18工字钢(间距80cm),连接板采用10mm厚钢板4.1.2二次衬砌采用C35抗冻混凝土(抗冻等级F200),厚度:Ⅴ级围岩60cm,Ⅳ级50cm,Ⅲ级40cm。在拱顶120°范围内布设Φ16mm纵向钢筋(间距20cm),环向钢筋采用Φ22mm(间距25cm),设置Φ10mm箍筋(间距40cm)。4.2特殊地质段加强措施4.2.1断层破碎带(DK0+860~DK0+940)超前地质预报:增加地质雷达扫描频率(每10米一次),同步进行钻孔CT成像预加固措施:Φ76mm管棚(长20米)+全断面帷幕注浆(扩散半径3米)支护参数:钢拱架间距加密至50cm,增设Φ25mm锁脚锚杆(长6米,每榀8根)监控量测:增加测点密度(每5米一个断面),监测频率提高至2次/天4.2.2富水段(DK1+520~DK1+680)排水措施:设置仰拱中心排水盲管(Φ200mm),与双侧水沟连通防水施工:采用EVA防水板(厚度1.5mm)+无纺布(350g/m²),接缝采用双缝热熔焊接衬砌加强:拱墙增设Φ18mm防裂钢筋网(网格间距15×15cm),混凝土中掺加聚丙烯纤维(掺量0.9kg/m³)4.3支护施工控制要点钢拱架安装:采用全站仪定位,拱顶高程偏差≤±3cm,中线偏差≤±5cm,垂直度偏差≤2°锚杆施工:钻孔深度比设计长5~10cm,注浆饱满度≥90%,锚杆抗拔力≥150kN喷射混凝土:分两层施作(第一层初喷3~5cm,第二层复喷至设计厚度),回弹率控制在15%以内二次衬砌:采用12m液压模板台车,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60±20mm,振捣频率2000~2500次/分钟五、施工监测与质量控制5.1监控量测体系5.1.1必测项目洞内外观察:掌子面地质描述(每循环),初期支护裂缝监测(每日)周边位移:采用全站仪进行三角交会法,测点布置在距开挖面2米范围内,监测频率:1~15天/1次,16~30天/2次拱顶下沉:精度0.1mm的水准仪,测点位于拱顶中心,与周边位移同步监测净空变化:收敛计测量,每10米布设一个监测断面,量测精度0.01mm5.1.2冻土专项监测地温监测:沿隧道纵向每50米布设一个地温断面,每个断面设置5个测温孔(深度分别为1m、2m、3m、5m、8m),采用PT100铂电阻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1次/2小时冻胀力监测:在Ⅴ级围岩段布设振弦式土压力盒(量程0.6MPa),监测频率1次/天融沉观测:在仰拱布设沉降板,采用水准仪测量,监测频率:施工期1次/3天,运营初期1次/月5.2质量控制标准5.2.1混凝土工程抗冻混凝土:掺加引气剂(含气量4%~6%),氯离子含量≤0.06%,碱含量≤3.0kg/m³强度检验:每50m³留置一组试块,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值100%方可拆模外观质量:表面平整度≤5mm/2m,蜂窝麻面面积≤0.5%,不得出现露筋、空洞5.2.2防水层施工防水板搭接宽度≥15cm,焊接强度≥母材强度的80%,充气检测压力0.2MPa,保持时间≥30分钟止水带安装:中心线与施工缝重合,偏差≤3cm,接头采用热熔焊接(搭接长度10cm)排水盲管:坡度与线路坡度一致,连接牢固,不得出现堵塞、破损5.3安全控制措施冻土开挖:采用"先护后挖"原则,掌子面暴露时间≤4小时,雷雨天气停止爆破作业防坍塌:每日开工前进行找顶作业,采用2米长钢筋检查危石,确认安全后方可施工防冻伤:洞内作业人员配备防寒服(-30℃级)、防冻手套及防护面罩,每2小时轮换作业应急准备:配备2台柴油发电机(功率200kW)、应急食品(满足72小时需求)及医疗救护站(配备高压氧舱)六、施工进度计划6.1关键线路工期洞口工程:2025年9月~11月(60天)正洞开挖:2025年11月~2027年3月(480天)二次衬砌:2026年3月~2027年6月(450天)机电安装:2027年4月~8月(150天)竣工清理:2027年8月~9月(30天)6.2进度保障措施资源保障:储备3个月用量的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在1号斜井设置材料储备库(面积800m²)设备维护:建立机械设备"三检制"(班前检查、班中巡检、班后保养),关键设备配备备用件技术保障:成立冻土施工技术攻关小组,与高校合作开展"寒区隧道冻融控制"专项研究应急赶工:在冬季维护期准备2套备用施工方案,当气温高于-15℃时启动"双班轮换"作业模式七、环境保护措施7.1生态保护施工便道两侧设置2米宽防护林带,选用本地耐寒树种(樟子松、杨树)弃渣场采取"先挡后弃"方式,挡渣墙采用浆砌片石(高度3米,顶宽1米),弃渣完成后进行植被恢复施工营地设置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50m³/d),采用A/O工艺,排放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7.2水土保持洞口设置截排水沟(梯形断面,底宽0.6米,深0.8米),沟底铺设防渗膜(HDPE,厚度1.5mm)拌合站设置沉淀池(三级,总容积50m³),废水经处理后回用(回用率≥80%)取土场剥离表土单独堆放(厚度0.5米),用于后期土地复垦7.3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