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5-2026年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5-2026年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5-2026年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5-2026年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十一校2025-2026年高三上第一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生 物(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1.下列有关细胞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结构简单,不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B.美西螈不同细胞因功能不同,核DNA含量和种类存在显著差异C.神经细胞具有长的轴突,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D.植物细胞均含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均含有中心体2.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下列有关这些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用碘液准确检测紫薯中的淀粉含量B.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有砖红色沉淀说明待测液中含有葡萄糖C.脂肪的镜检实验中需要用到95%的酒精洗去浮色D.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B液不宜滴加过多3.为探究糖脂的转化机制,研究人员对两组健康家兔进行实验。实验组:先饥饿处理48小时(消耗糖原),随后连续3天喂食过量葡萄糖溶液(无脂肪摄入),正常活动。对照组:饥饿处理48小时后,连续3天喂食等热量脂肪乳剂(无糖类摄入),正常活动。实验期间检测两组家兔的每日尿液中含氮废物量和体内脂肪合成速率,结果如下表:组别尿液含氮废物量(mg/天)脂肪合成速率(g/天)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较高(但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正常水平极高以下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最不合理的是A.实验组尿液中含氮废物增多,可能与体内蛋白质分解供能有关B.对照组脂肪合成速率极高,说明脂肪可直接转化为糖类参与储能C.实验组的脂肪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可能因糖转化为脂肪需额外耗能D.两组摄入等热量食物但脂肪合成有差异,体现糖和脂储能的效率差异4.科学家在某沙漠耐旱植物中分离出一种新型蛋白质“DesProt”,该蛋白质在细胞中大量积累,可显著增强细胞保水能力,并能耐受60℃高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DesProt一定含有C、H、O、N元素,但一定不含S元素B.DesProt特定的的空间结构是由氨基酸数量和排列顺序决定的C.向DesProt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需沸水浴才能显紫色D.DesProt的功能可能与其作为转运蛋白协助水分子运输有关5.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与结构的探究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欧文顿通过细胞膜物质通透性实验推测:细胞膜成分中含有磷脂B.丹尼利和戴维森通过细胞膜张力实验推测:细胞膜上存在蛋白质C.罗伯特森电镜下暗-亮-暗结构对应细胞膜的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D.人鼠细胞膜的融合实验采用了荧光标记法,该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过氧化物酶体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膜性球囊状细胞器,能有效地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毒性物质,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与线粒体相似。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新过氧化物酶体通过老过氧化物酶体分裂产生B.肝细胞中可能会有数量较多的过氧化物酶体C.过氧化物酶体中会有一定数量的过氧化氢酶D.过氧化物酶体产生的囊泡可与核糖体发生融合7.结合右侧关于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溶酶体的发生和功能的发挥,体现了细胞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B.图中的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属于粗面内质网C.由图可知:溶酶体内的酶是由高尔基体合成的D.在饥饿状态下发生的线粒体自噬不利于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8.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宣布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诞生,标志着我国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克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下图为克隆猴的诞生过程简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克隆猴“中中”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B猴,与A猴和C猴无关B.该技术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C.若B猴成纤维细胞核中某基因发生突变,则该突变可能会遗传给克隆猴“中中”D.C猴因需要为克隆猴提供早期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影响克隆猴的基因型9.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分为3类: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驱动泵)、间接供能(协同转运蛋白)、光驱动(光驱动泵)。下图为细胞膜进行主动运输的三种能量来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TP驱动泵工作时,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会与转运蛋白结合导致其构象改变B.协同蛋白介导的逆浓度梯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能量可来自电化学势能C.光驱动泵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工作,类囊体薄膜上存在的光驱动泵可参与光合作用D.三种转运方式均体现了膜的功能特性,即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运动10.红细胞寿命(RBCS)是指红细胞自骨髓释放至外周血中的存活时间,生理状态下,红细胞的生成和死亡呈动态平衡,健康成年人RBCS平均120天,衰老的红细胞在经过脾和肝脏时,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清除。下列有关人体红细胞成熟、衰老与死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熟的红细胞可以进行细胞分裂和相应的蛋白质合成B.衰老的红细胞内细胞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膜通透性改变C.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清除属于细胞凋亡D.正常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11.已知红绿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某红绿色盲女患者和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下一色觉正常男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红绿色盲致病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不同,导致男、女患病率不同B.若该男孩染色体数目正常,可能是其母亲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C.若该男孩染色体数目异常,原因可能是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异常D.若该女患者和其丈夫想再生育一个孩子,则建议他们生女孩12.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有紫、红、白3种表型,由等位基因M/m、N/n控制。已知若无基因M或基因N,则植物开红花;若基因M和N同时不存在,则植物开白花;含基因m的花粉育性有一定比例下降。某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已知亲本均为纯合子,不考虑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PF₁F₂紫花雌×红花雄全为紫花紫花:红花=5:1A.F₁中紫花的基因型为MMNn或MmNNB.含基因m的花粉死亡率为75%C.F₂中,紫花为纯合子的概率为2/5D.长期自然选择条件下,M基因频率下降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在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多处于不同的细胞周期时相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对药物干预存在不同的反应,会影响实验的重复性,因此需要制备细胞周期一致的细胞。下表为某研究小组在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实验时的实验步骤(胸苷可抑制DNA复制),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①添加含2mmol/L胸苷的新鲜培养液于含有某细胞的培养瓶中,在CO₂培养箱(37℃、5%CO₂)以及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14h②弃去含有胸苷的培养液,用等量的完全培养液洗涤贴壁细胞,再更换新鲜培养液,于37℃的CO₂培养箱中培养7~14h③弃去培养液,再加入2mmol/L胸苷的新鲜培养液,并培养14h④重复③步骤,完成同步化培养A.实验小组可以选择人口腔上皮细胞培养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的实验B.根据第一次添加胸苷培养的时间可推测该细胞的整个分裂间期约14hC.根据实验原理以及步骤②,可以推测该细胞的S期约为7hD.完成步骤③细胞全部阻断在G₁/S交界,继续培养可以获得同步化的细胞14.家蚕遗传资源丰富,是研究经典遗传学的极佳材料。研究人员在家蚕品种选育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褐色斑纹突变体,为探究其遗传规律及相关基因的位置,设计杂交实验并获得子代数据如下表所示,F2杂交组合F₁正常斑F₁褐色斑F₂正常斑F₂褐色斑①♀褐色斑×♂正常斑5290363122②♀正常斑×♂褐色斑4470410134③♀组合②的F₁×δ褐色斑259257420418④♀褐色斑×♂组合②的F₁197192417416A.由组合①和②的F₁表型可知,正常斑对褐色斑为显性性状B.由组合①和②的F₂推测控制该斑纹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F1C.该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组合③(F₁雌蚕×褐色斑雄蚕)的子代表型比例仍会接近1:1D.结合表中数据推测,控制该斑纹性状的基因还可能位于性染色体的同源区15.某生物个体的各对基因均为杂合状态,且各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同基因对数的该类个体自交后,后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与基因对数、自交代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当基因对数为1时,该个体自交n代,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1-(1/2)"B.当基因对数为3时,自交2代后,后代中同时含有3对纯合基因的个体比例为(1/2)³C.当自交代数为1时,基因对数从1增加到n,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从1/2下降到(1/2)”D.当基因对数足够多(如超过10对)且自交代数为1时,后代中纯合子比例接近116.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和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表示反应程度,“+”越多反应越强,“-”表示无反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组别温度(℃)pH淀粉溶液(mL)唾液淀粉酶溶液(mL)反应结果10721—237721+++++31007214372215371121A.组别1和3的结果说明,低温和高温都会使唾液淀粉酶失活B.组别2、4、5的结果说明,三组实验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7C.该实验中,淀粉的用量和唾液淀粉酶的用量属于无关变量,需保持一致D.若将组别2的温度改为25℃,反应结果可能为“+++”(反应程度弱于37℃)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7.(12分)下图所示为某种信号转导途径(细胞膜的相关结构将胞外的信号转化为胞内信号),其中GPCR代表G蛋白偶联受体,cAMP代表环磷酸腺苷,PKA代表蛋白激酶A,CREB代表调节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膜除了作为系统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外,还具有的功能有:(答两点)。(2)cAMP是由经腺苷酸环化酶催化脱去两分子磷酸基团并环化而来。图中的信号分子一般不能自由跨膜进入细胞,下列物质可以作为图中信号分子的有。A.胰岛素 B.抗利尿激素 C.乙酰胆碱 D.雄性激素(3)将细胞接收的胞外信号定义为“第一信使”,经膜转换的信号分子定义为“第二信使”,该信号通路中,作为第二信使的是;图中物质C进入细胞核跨膜层,CREB通过转变成活性状态,从而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18.(12分)下图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过程,其中Chl代表反应中心色素分子,Ⅰ、Ⅱ、Ⅲ、Ⅳ代表电子传递复合物。回答下列问题:光光合作用原初反应的能量吸收、传递与转换(1)实验过程中,可以使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据图分析,光反应中电子的最终受体是。植物即使在晴朗的夏日,叶片一般也不会受到阳光的灼伤,原因在于叶片中的色素能够。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称作反应。(2)某种农药能够破坏图中电子传递复合物Ⅲ的结构,对植物喷洒该农药后,植物细胞产生的ATP数量将会(填“增多”或“减少”),原因是。(3)植物细胞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长期水淹条件下,植物叶片变黄,光合作用效率下降,其原因是。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19.(12分)在花粉发育的过程中,热胁迫会直接影响花粉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研究人员探究了高温对油茶(2N=90))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影响,发现高温处理可诱发其减数分裂中胞质分裂和细胞板合成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图1为花粉母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的部分图像,图2表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装片时,判断染色体形态数目位置需要使用(填“低”或“高”)倍镜观察;图1中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顺序为(用“字母”和“→”表示);f表示的时期,与有丝分裂同时期相比,特有的变化是。(2)生物产生配子种类多样性的过程主要是在(填字母)时期。(3)图2可以表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数量变化的曲线,f到g变化的原因是。(4)研究人员发现,高温处理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容易产生2N花粉,花粉中染色体数目未减半,图3是高温处理下减数分裂的结果(i为正常分裂),从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的角度,推测2N花粉形成的原因是。20.(12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52是通过对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EMS诱变获得的稳定遗传突变体,从分蘖初期开始叶尖出现黄褐色病斑,成熟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等农艺性状显著下降。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通过遗传分析可知,spl52突变体的类病斑性状受一对核基因控制,以下选项中能单独支持这一判断的有(填各选项的字母)。a.将spl52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F₁均表现为野生型;b.F₁自交产生的F₂中正常单株360株、类病斑单株125株;c.F₁与spl52杂交子代正常单株225株、类病斑单株219株。(2)EMS是典型的“碱基修饰型”化学诱变剂,主要通过诱导DNA分子中发生(填“碱基替换”“碱基插入”或“碱基缺失”)导致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实质是。(3)进一步研究发现,spl52突变体叶片对稻瘟病菌更敏感,右图为spl52突变体与野生型(WT)相关基因(OsPR1a、OsPR1b、JIOsPR10、OsWRKY6、OsRSR1)的表达水平,根据图中信息,对稻瘟病菌敏感的原因可能是与等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有关。(4)若要进一步验证“spl52基因是通过调控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稻瘟病抗性”这一假说,可设计的实验思路是;若假说成立,预期实验结果为。21.(12分)甲、乙为人类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基因名称依次定义为A/a、B/b),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甲病表现为从性遗传现象(相同的基因型甲病在男、女中表型会有差异,男性在甲病基因纯合或杂合时患病,女性只有甲病基因纯合才患病),致病基因为A。现有一对夫妻,男的患有甲、乙病,女的表型正常,系谱图如下,其中Ⅱ₁是甲病的纯合子。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题意,可知乙病的遗传方式为;I₂的基因型为。(2)若只考虑甲病基因,Ⅱ₂和Ⅱ₄同时是杂合子的概率为。若Ⅱ₂与正常男性婚配,他们生一个儿子,患甲、乙两病的概率为。(3)在定位好的A/a基因设计一对PCR引物,可扩增A/a全部序列。下图是对系谱图中的Ⅱ₁、Ⅱ₃、Ⅱ₄和I₂个体PCR后电泳的结果。已知图中①对应的个体为Ⅱ₁,②对应的个体为Ⅱ₃,可判断a基因由A基因发生碱基对(填突变的具体类型)所致;④对应的个体为。M ① ② ③ ④引物 引物 引物 引物2000bpl1920bp 1920bp 1920bp1500bpl1320bp 1320bp1000bpl(4)用speI(一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处理第(3)题图中①和②的条带中的DNA,①的条带中的DNA不能被切割,②的条带中的DNA被切割成2个大小不同的片段,据此推测:用spel完全酶切系谱图中的Ⅲ₁个体的甲病相关基因,再进行PCR后电泳,可得到条条带。

生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题号12345678答案CDBDADAC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DAACABCDBDBCD1.【答案】C【解析】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和细胞质,只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A项错误;同一生物体不同细胞的核DNA含量和种类基本相同,功能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项错误;神经细胞长的轴突有利于远距离传递神经冲动,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C项正确;植物细胞并非都有叶绿体(如根细胞),动物细胞也并非都有中心体(如成熟红细胞),D项错误。2.【答案】D【解析】碘液与淀粉变蓝是定性检测,不能“准确”测定含量,且紫薯有颜色,会有严重的颜色干扰,A项错误;斐林试剂检测的是还原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不一定是葡萄糖,B项错误;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脂肪后,50%酒精洗去浮色,不是95%酒精,C项错误;双缩脲试剂B液(CuSO₄溶液)过多会使Cu²⁺在碱性环境中生成蓝色Cu(OH)₂沉淀,掩盖紫色反应,D项正确。3.【答案】B【解析】实验组在饥饿后虽摄入大量葡萄糖,但若缺乏必需氨基酸等营养,可能仍需分解自身蛋白质,导致含氮废物增加,符合逻辑,A项正确;对照组的高脂肪合成速率源于直接储存摄入的脂肪,而非脂肪转化为糖类后再储能;脂肪无法直接转化为糖类参与储能,此结论不合理,B项错误;糖转化为脂肪需消耗更多能量,导致实验组脂肪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符合代谢规律,C项正确;等热量下,脂肪更高效储存为脂肪(无需复杂转化),体现了糖与脂储能的效率差异,D项正确。4.【答案】D【解析】所有蛋白质均含C、H、O、N元素,但S元素的存在取决于是否含有半胱氨酸或甲硫氨酸等含硫氨基酸;题目未明确说明DesProt不含S,因此“一定不含S”的结论缺乏依据,A项错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仅由氨基酸数量、种类和排列顺序决定,还与其折叠方式(如二硫键、氢键等)有关;选项B忽略了空间结构的直接作用,B项错误。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依赖肽键与Cu²⁺的络合反应,常温下即可显紫色,无需沸水浴,C项错误。题干指出DesProt增强细胞保水能力。水分子可通过自由扩散或水通道蛋白运输,若DesProt作为水通道蛋白,可提高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保留水分,D项正确。5.【答案】A【解析】根据教材P₄₂₃₄₃可知:欧文顿实验的推测是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中有脂质,细胞膜上磷脂的发现是后续科学家探究的成果。6.【答案】D【解析】据题意“过氧化物酶体的发生与线粒体”可知A项正确;据“能有效地清除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及其他毒性物质”可知:过氧化物酶体内存在过氧化氢酶,且在肝细胞中含量丰富,B、C项正确;据“膜性球囊状细胞器”可知其属于生物膜系统,能产生囊泡,但核糖体没有膜结构,无法与膜发生融合,D项错误。7.【答案】A【解析】从图片很容易发现:刚形成的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而自噬体的形成来源于内质网,两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A项正确;无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属于光面内质网,B项错误;酶是蛋白质,一般在核糖体上合成,C项错误;细胞自噬是细胞在不利的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有着积极意义,D项错误。8.【答案】C【解析】克隆猴的核DNA来自B猴的体细胞核,但线粒体DNA(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提供去核卵母细胞的A猴;C猴为代孕母体,仅提供发育环境,不贡献遗传物质,A项错误。该技术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项错误。克隆猴的核DNA完全来自B猴的体细胞核,因此B猴成纤维细胞核中的基因突变会直接传递给克隆猴,属于无性繁殖的遗传特性,C项正确。代孕母体C猴仅提供发育环境和营养物质,不影响克隆猴的基因型,遗传信息完全由核DNA(来自B猴)和线粒体DNA(来自A猴)决定,D项错误。9.【答案】D【解析】ATP驱动泵工作时,ATP水解产生的磷酸基团与泵蛋白上的天冬氨酸残基共价结合(磷酸化),引起蛋白质构象变化,从而改变其对离子结合位点的朝向和亲和性,实现离子逆浓度转运,这是ATP驱动泵的典型工作机制,A项正确。协同转运蛋白分为同向转运和反向转运,它本身不直接水解ATP,而是利用另一种物质(如Na⁺或H⁺)顺电化学梯度扩散释放的能量,来驱动目标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对于被协同转运的目标物质来说,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能量来源于离子梯度(即电化学势能),B项正确。在植物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合电子传递链在光驱动下将H⁺从基质泵入类囊体腔,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光驱动的主动运输(建立质子动力势用于合成ATP),因此类囊体膜上存在类似光驱动泵的机制,并参与光合作用,C项正确。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而流动性是膜的结构特性,不是功能特性;另外,说“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都可以自由运动”也不准确。虽然磷脂分子在膜平面可以较快运动,但许多膜蛋白的运动是受限的(例如与细胞骨架连接或与相邻细胞蛋白作用固定),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本题以红细胞的生成和死亡为情境考察人成熟红细胞的特征以及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特点。成熟的红细胞中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退化,无法进行细胞分裂和相应的蛋白质合成,A项错误。衰老细胞会出现细胞代谢相关酶活性下降,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速率降低等特点,B项正确。在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故衰老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正常的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C、D项正确。11.【答案】A【解析】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中是相同,只是发病率不同。男性仅有1条X染色体,只要携带致病基因(XᵇY)就会发病,因此男性发病率等于致病基因频率。女性有2条X染色体,需2条均携带致病基因(XᵇXᵇ)才会发病,因此,女性发病率是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A项错误。若该男孩染色体数目正常,其基因型为XᵇY(表型正常)。其母亲为红绿色盲患者,基因型是XᵇXᵇ,理论上,只能产生含Xᵇ的配子。男孩的Xᵇ染色体只能来自母亲,说明其母亲产生配子时,Xᵇ基因可能突变为Xᵇ基因,符合逻辑,B项正确。若男孩染色体数目异常但表现正常,其基因型为XᵇXᵇY(多一条X染色体)。该男孩的Xᵇ染色体来自父亲(父亲基因型XᵇY),Xᵇ染色体来自母亲(XᵇXᵇ)。异常原因可能是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Xᵇ与Y染色体未分离,产生含XᵇY的精子,与母亲的Xᵇ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C项正确。母亲(XᵇXᵇ)与父亲(XᵇY)再生女儿基因型为XᵇXᵇ,表现为携带者(不患病);儿子基因型为XᵇY,表现为患者,从避免孩子直接患病的角度,则建议生女孩,D项正确。12.【答案】C【解析】亲本组合应为紫花(MMNN)♀×红花(mmNN)♀,杂交后F₁为MmNN(同时含M、N,开紫花)。若红花亲本为MMnn(缺少N),则F₁为MMNn,但此时F₂表型比例为3:1(紫花:红花),与题目不符,A项错误。根据F₂比例为5:1,红花(mmNN)占1/6,推导含m的花粉死亡率为2/3(约67%),B项错误。F₂中紫花基因型为MMNN(纯合)和MmNN(杂合),概率分别为1/3和1/2,纯合紫花概率为2/5,C项正确。含m的花粉育性下降,导致m基因传递减少,长期自然选择条件下M基因频率会上升,D项错误。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3.【答案】AB【解析】本题以实验中常用的细胞同步化情境考查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的重要内容。A项错误,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所以应该选择连续分裂的细胞,而人口腔上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连续分裂。B项错误,第一次添加胸苷后,处于S期正在进行DNA复制的细胞全部停滞,继续培养G1+M+G2,使G1+M+14.【答案】CD【解析】A项正确,组合①(♀褐色斑×♂正常斑)和②(♀正常斑×♂褐色斑)为正、反交,两组F:均为正常斑,说明正常斑在子一代中稳定表现,褐色斑未显现,符合“显性性状在杂合子中表现”的特点,可判断正常斑对褐色斑为显性性状。B项正确,组合①和②的F₂中,正常斑与褐色斑比例均接近3:1(363:122≈3:1,410:134≈3:1),该比例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杂合子自交(Aa×Aa)"的典型分离比(3A:1aa)。由此推测F:均为杂合子(Aa),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C项错误,根据组合②的F₁表型可知,该基因不可能位于Z染色体上。D项错误,如果控制该斑纹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则组合④的F₂表型比例应为7:9。综上,C、D符合题意。15.【答案】BD【解析】A项正确,当基因对数为1(如Aa),自交1代,AA:Aa:aa=1:2:1,纯合子(AA+aa)比例为1/2=50%;自交2代,Aa比例为(1/2)²,纯合子比例为1-122=3/4=75%;16.【答案】BCD【解析】A项错误,组别1(0℃)中酶活性低但未失活,升温后酶活性可恢复,而组别3(100℃)中酶因高温变性失活。B项正确,组别2(pH=7)反应最强,组别4(pH=2)和5(pH=11)无反应,说明酶在三组中的最适pH约为7。C项正确,实验中淀粉用量、酶用量等无关变量需保持相同且适宜。D项正确,37℃是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25℃低于适宜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程度会减弱,可能为“+++”。综上,B、C、D项符合题意。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17.【答案】(每空2分,共12分)(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顺序可颠倒,其余答案合理也可,但只答一点不给分)(2)ATP(或腺苷三磷酸) A、B、C(答不全不给分)(3)cAMP 0 磷酸化【解析】(1)见教材P₄₀页,细胞膜的三项功能。(2)根据题干的关键信息:cAMP合成的原料需要脱去两分子的磷酸基团,经环化之后得到的是环腺苷,反推出是ATP。后面选择的关键在于所选的物质不能自由跨膜,而雄性激素属于亲脂类分子,可以自由跨膜,故不能选。(3)据图分析,经细胞膜转换的第一个分子是cAMP。物质C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故没有跨膜;CREB经ATP磷酸化转移而变成活化状态。18.【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1分)NADP⁺(1分)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合理即可)希尔(反应)(1分)(2)减少(1分)农药破坏了复合物Ⅲ的结构,导致呼吸传递链破坏,使质子不能泵到膜间隙建立电化学势能(或者浓度差),ATP合成减少(合理即可)(3)(长期水淹条件下,)植物根的呼吸作用减弱,导致主动运输吸收的无机盐离子减少,植物叶绿素合成减少,叶片变黄(合理即可)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光合作用加快,有机物合成增多;夜晚适当降温,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合理即可)【解析】(1)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故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仔细观察图片可以发现,电子最终传递给NADP⁺并生成了NADPH。叶片之所以不受强光的灼伤,是因为色素能够利用光能,即吸收、传递、转化光能。最后一空是教材102页原文。(2)本题需要对图片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ATP合成的能量来源于质子建立的电化学势能(或浓度差),而质子浓度差的建立依靠电子呼吸传递链的作用。(3)长期水淹条件下,氧气的浓度下降,导致植物根的呼吸作用减弱,主动运输吸收的无机盐离子减少,植物叶绿素合成减少,叶片变黄,光合作用减弱。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植物有机物的积累,即: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光合作用加快,有机物合成增多;夜晚适当降温,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19.【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2分)(1)高(1分)e→f→a→d→c→b(环节缺失或顺序颠倒均不给分)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换(合理即可)(2)d、f(答不全不给分,1分)(3)核DNA或染色单体(只答一点给1分)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核DNA数减半,染色单体数目减半(合理即可)(4)高温影响了减数分裂后期细胞板的形成,使得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没有正常分离,细胞不能正常分裂(合理即可)【解析】本题以高温对减数分裂的影响为情境,考察减数分裂各过程的特点以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1)观察花粉母细胞的装片,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不同时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根据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推断e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f为减Ⅰ前期,a为减Ⅰ中期,d为减Ⅰ后期,c为减Ⅱ后期,b为减Ⅱ末期;减Ⅰ前期与有丝分裂前期不同之处在于同源染色体发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2)生物产生配子多样性主要发生在减Ⅰ前期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和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故填d、f。(3)图中物质从4N-2N,应表示核DNA或染色单体的变化,变化原因是细胞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核DNA数减半,染色单体数目减半。(4)高温处理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容易产生2N花粉,根据题干信息“发现高温处理可诱发其减数分裂中胞质分裂和细胞板合成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从分裂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高温影响了减数分裂后期细胞板的形成,使得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没有正常分离。20.【答案】(每空2分,共12分)(1)b、c(答不全不给分)(2)碱基替换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合理即可)(3)OsPR1a、OsPR1b、JIOsPR10(答不全不给分)(4)向spl52突变体中导入正常的SPL52基因(或过量表达的SPL52基因),检测转基因植株中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及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合理即可)转基因植株中OsPR1a、OsPR1b、JIOsPR10等抗性基因表达量较未转基因的spl52突变体显著升高,且接种稻瘟病菌后的病斑面积显著小于未转基因的spl52突变体(合理即可)【解析】(1)题解析:判断支持“类病斑性状受一对核基因控制”的依据。紧扣孟德尔分离定律的典型特征:一对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需符合“隐性性状在F:不显现、F₂表型分离比接近3:1、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1:1”的规律,需逐一分析选项能否单独支持该判断。选项a:spl52与野生型杂交的F:均为野生型,仅能说明“类病斑性状为隐性”,但无法区分是“一对核基因控制”还是“多对核基因控制(如两对隐性基因纯合才表现突变型,F₁为双杂合子仍表现野生型)”。例如:若性状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aaBB×AABB→F:为AaBB,表型野生型),也会出现F:全为野生型的结果,因此a项不能单独支持。选项b:F:自交的F₂中正常单株360株、类病斑单株125株(比例≈2.88:1),该比例接近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显性:隐性≈3:1”的理论值(经卡平方检验,x2(2)题解析:EMS诱变机制与基因突变本质。第一步:明确EMS的诱变类型。EMS(甲基磺酸乙酯)是典型的“碱基修饰型”化学诱变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DNA分子中的碱基(如鸟嘌呤G)进行烷基化修饰,导致DNA复制时碱基错配(如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