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_第4页
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济南市高三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2019高二上北仑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咱们的手艺品往往费咱们的手艺品往往费大功夫 , 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示能耐。B . 由于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学习西方国家的富国强民之道是无可厚非的。C . 美国人那些有时耸人听闻的发言中,充满了对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警告之词。D .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置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2. (2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新交

2、规”不仅让城市交通事故大幅减少,人们日益增强的交通法规意识也使得公路交通较以前更为畅通。B . 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C . 因三公经费紧缩,今年奢侈用品的销售出现了实际行情与市场预估截然相反的现象。D . 在这部作品中,刻画了一位历经沧桑却仍对生活充满热爱之情的老人形象,揭示了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及美的真谛。3. (2分) (2017珠海模拟)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至于“

3、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属性。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4. (6分) (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

4、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人的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在父母和子女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特别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

5、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儒家的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是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

6、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性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孟子也明确谈到“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是基本的德性,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对于孝与公忠两者的关系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

7、个连侍奉双亲的德性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放在社会和他人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和情怀。(摘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自然产生,无需后天培养。B . 正因为父母尽心尽力,子女才得以成长,所以父母年老后子女也应尽自己的孝心。C . 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因此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 .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

8、,孝悌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也是儒家思想的伦理核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从孝的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的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关系的阐述。B . 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同平天下的理想相结合,足将孝与公忠结合起来。C . 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道德的基础。D . 文章的论述由现象到理念,由古代到当代,由孝道到公忠,逐层深入,层次分明。(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 . 为父母尽孝,是人对父母

9、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 . 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就是以孝道推动公忠,以亲情陶冶来升华道德。D . 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对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5. (9分) (2019高二上佛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阿湄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

10、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

11、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

12、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13、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

14、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刘敏阿湄之思考)(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 . 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C .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D . 沈从文是一个 “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15、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B .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认识了那里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C .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D .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3) 作者认

16、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回答。 6. (12分) (2017高一上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在米脂贾平凹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我仄在石头上,醉眼矇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我不知这是谁唱的。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

17、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

18、的童话。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

19、为着见她。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他几天竟不来了,

20、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她盼他再来。再盼他来。他却再也没来。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

21、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

22、方。(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B . 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C . 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D . 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

23、招手的“哥哥”。(2) 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 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7自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屡从征南番,又征越巂,破宁番诸蛮。复征盐井,贼炽甚。瑄将中军,贼围之数重。瑄下马射,伤足,裹创战。自巳至酉 , 全师还。又从征贾哈剌,以奇兵涉打冲河,得间道,作浮梁渡军。既渡,撤梁,示士卒不返,连战破贼。迁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

24、知。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交便之。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海溢堤圮,自海门至盐城凡百三十里。命瑄以四十万卒筑治之,为捍潮堤万八千余丈。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会痛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

25、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宣宗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初,瑄以浚河有得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节选自明史 陈瑄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B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

26、十余丈/立堠表识/C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D . 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巳、午、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表示时间,自巳至酉,指从上午九时到下午七时。B . 蛮是先秦时期我国的华夏统治者对周边民族的称谓。同类的还有“夷”、“狄”、“戎”等。C . 永乐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首创者是汉武帝刘彻。D . 漕运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民间运送粮

27、食的专业运输方式,分为河运、陆运和海运等形式。(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瑄骁勇智慧,创下辉煌战绩。几次远征,均重创敌军。攻打盐井,脚部受伤依然带伤作战;征讨贾哈刺,用破釜沉舟的勇气激励属下。B . 陈瑄总督海运,运筹处理得当。运送粮食,解决北京、辽东粮饷;在直沽建造大型粮仓,守卫天津城;设立互市,公平交易,让民众得到便利。C . 陈瑄离漕治河,举措科学精密,建造浅船,逐渐增加运送量,使得国库充实;修建长堤导引,使漕船能直达黄河,节省了大量钱财。D . 陈瑄功及百姓,深受百姓尊敬。在生前,因浚河有功老百姓立祠纪念他;在他死后,皇帝还命令相关部门在春秋时

28、节治礼祭奠。(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父坐事戍辽阳,瑄伏阙请代,诏并原其父子。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一上台山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宋)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词的上片写了西湖的美景,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约约身旁跟随者笙歌声。B . 词人认为“西湖好”是因为西湖景色优美,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C . 没有风的水面如琉璃光滑,让人感觉不到船在移动,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的境界。D . 涟漪微动,惊起的沙鸟飞起,与前文的“无风水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E .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想要隐居此地的心情。(2) 词的下片被人们广为流传,请对艺术手法作简要赏析。 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9. (6分) (2020高三上珠海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古人非常重视反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