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_第1页
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_第2页
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_第3页
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_第4页
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兰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一上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表格,按要求填写适当的文字。某年大学毕业生要求求职去向调查统计表求职地区比例(%)经济特区14.2沿海地区24.2大城市24.6中等城市18.1小城镇2.1老少边穷地区1.1农村1.3出国11.7其他2.2(1)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求职地区的选择有如下特点:_(要求:对比说明,不得使用数字) (2)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令人担忧的结果是_。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4分)2. (6分) (2017高二下新邵期末) 阅读下面的

2、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言下之意,法律法规的制定固然重要,公民是否将法治内化于心,更能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谈到法治,在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人负责写,有人负责学,有人负责讲,有人负责信,但是在学的人不讲,在写的人不用,在用的人不信,出现了分离的倾向。这便是一种“法制”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是缺乏法治精神的表现。“法治”与“法制”一字之差,却有根本不同。法治,是法治

3、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法制,是制度规则的设定,执行着“惩于已然之后”。前者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后者是用禁令来规范道德底线上的守法行为。如果仅仅设定了严格的法规制度,却没有依照法治行事的思维,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学用分离、讲信分离的倾向。“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不可动摇的拱心石。”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话,其意也是在强调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成为不可动摇的“拱心石”呢?“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首先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公共规则意识,这是培育法治

4、精神的社会基础。所谓公共规则,就是人们为了维护公共生活、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公共规则意识就是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确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不感情用事,而是依据所定规则作具体分析。法治是对公共规则的制度化提升,是用法律的手段使人们约定的规则得到权威的确认。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大家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必看红路灯,只要凑齐一堆儿人就能过去。这是典型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匮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法规吗?不是的,交通法有明文规定:红灯停,绿灯行。所以说,形成法治精神的前提必须是公共规则意识的

5、建立。“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其次就是要在全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思想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之所以把法治纳入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一方面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另一方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呼唤并能促进法治的健全和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培育法治精神,不仅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还要着力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透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孙子兵法讲“朝气锐、昼气惰”。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

6、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正如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青年之于国家,意味着希望和未来;青年人最具朝气,具有感染他人的特殊能量,青年人最具活力,拥有活跃社会氛围的独特魅力;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法治精神的培育应当以青年为主体。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选自2014年10月22日求是,有删改)(1) 下列关于“法治精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7、A . 公民是否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化程度的重要标志。B . 法治,是法治精神的培养,期待着“防于未然之前”。它是以教化来实现思维方式上的依法观念。C . 只有在全社会具有良好的公共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D . 之所以把法治纳入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表述中,是因为培育法治精神的根本问题在于将法治理念、法治信仰内化于人心。(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作者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两种方法,证明“培育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关键是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B . 培育法治精神,既要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的完善,又要着力

8、在规则意识、权利义务统一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加以深化,通过多途径、全方位的价值观建设,使法治精神浸润人心。C . 尽管公共规则意识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社会基础,但人们在处理权责问题时,可以感情用事,依据所定规则作灵活处理。D . 法治精神的涵养应以青年为主体,充分发挥青年人的影响力。这是培育法治精神的群众基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为主题,从要建设法治中国,就离不开对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切入,接着分析法治精神与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再论证怎样才能使法治精神真正成为“慢慢诞生的风尚”,最后呼应上文,再次点题。B . 作者在论证“法制

9、”手段与“法治”思维的断裂时,运用“有人负责有人负责有人负责”的句式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地指出当今“写、学、讲、信分离的现象”,颇有现实针对性。C . 作者援引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所言,证明培育法治精神的主体在于青年。因为青年人最具可塑性,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其思想正处于建构时期,能够较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运用引用、比喻说理,既生动形象,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 . 作者援引习近平主席的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明治理国家只有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国家才会长治久安。3. (6分) (2019高三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

10、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到目前为止,我们仅仅知道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对于人的思维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结构机制,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暂时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而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便是对人脑思维功能的模拟。在一些领域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发挥着它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它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

11、以存在。材料二:复杂工作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的,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通常,“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是“统计学”“信息论”和“控制论”。还包括其他非数学学科。这类“机器学习”对“经验”的依赖性很强。计算机需要不断从解决一类问题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学习策略,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之为“连续型学习”。但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创造,即“跳跃型学习”。这在某些情形下被称为“灵感”或“顿悟”。一直以来,计算机最难学会的就是

12、“顿悟”。或者再严格一些来说,计算机在学习和“实践”方面难以学会“不依赖于量变的质变”,很难从一种“质”直接到另一种“质”,或者从一个“概念”直接到另一个“概念”。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实践”并非同人类一样的实践。人类的实践过程同时包括经验和创造。材料三:弱人工智能观点认为不可能制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主流科研集中在弱人工智能上,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日、欧希望借机器人等实现再工业化,工业机器人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发展。这更加带动了弱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

13、突破,很多必须用人来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机器人实现。强人工智能观点认为有可能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并且,这样的机器将被认为是有知觉的,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可以有两类: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维一样;非类人的人工智能,即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目前,强人工智能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材料四:如果一台机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对编码数据进行转换,那么这台机器是不是有思维的?美国丹佛大学哲学教授希尔勒对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他说,如果机器仅仅是对数据进行转换,而数据本身是对某些事情的一种编码表现,那么在不理解这一编码和实

14、际事情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前提下,机器不可能对其处理的数据有任何理解。也有哲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人也不过是一台有灵魂的机器而已,为什么我们认为人可以有智能而普通机器就不能呢?数据转换机器也是有可能有思维和意识的。有的哲学家认为如果弱人工智能是可实现的,那么强人工智能也是可实现的。一个人的看起来是“智能”的行动并不能真正说明这个人就真的是智能的。我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样是智能的,还是说她/他仅仅是看起来是智能的。基于这个论点,既然弱人工智能认为可以令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这机器是真的有智能的。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能并非和强人工智能完全对立,也就是说,即使强人

15、工智能是可能的,弱人工智能仍然是有意义的。至少,今日的计算机能做的事,像算术运算等,在百多年前是被认为很需要智能的。(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知之甚少,因此现在还无法做到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B . 计算机对人脑进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个途径,目前流行的研究是结构模拟。C . 计算机学习依赖经验,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并积累新的经验。D . 计算机尚不能产生“灵感”和“顿悟”,说明计算机的“实践”与人类有本质的区别。(2) 下列对材料三,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

16、008年经济危机后再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弱人工智能研究和相关领域产业的不断突破。B . 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所以两种研究不存在相互取代的可能。C . 强人工智能研究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就无法回避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问题。D . 针对机器能否拥有真正的智能这一问题,科学家与哲学家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3) 强人工智能的发展要想改变目前停滞不前的状态,需要哪些条件?请根据以上材料加以概括。 4. (12分) (2018聊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悬赏举报人新生废品店的老板李云放出话来,说自己愿出两万块钱感谢当年那个举报他偷窃的人,只要那个人说清楚他那天晚

17、上是怎样行窃的,就可以把这两万块钱拿走。有人说,只怕是李老板想钓那小子出来。然后再收拾他一顿吧。在里面待过的人,有几个是省油的灯?大家都纷纷点头。李云从小就好吃懒做,读书也不认真,经常逃学打架。李云初中毕业后,就和社会上的人混到一起去了。他母亲打他,他蹿得比猴子还快;他母亲骂他,他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照样白天吃饭睡觉,晚上三更半夜不归。他母亲一边叹气。一边偷偷地抹眼泪。李云刚开始和社会上的哥们儿在一起的时候,也没干什么大的坏事情,无非是今天摸一只鸡,明天偷一只狗。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开销也大了,他感觉钱越来越重要了,于是决定去干一票大的。这天白天,李云踩好点后,晚上,他趁着月黑风高,偷偷地出

18、了门。由于是头一次干这样大的事情,李云心里很虚,总感觉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自己,可是回过头来,却又发现没有人。偷窃很顺利,李云背着一袋子偷来的贵重物品翻出那户人家的院子后,撒腿就跑。在李云跑的时候,他还是感觉自己身后有一个影子跟着,可是他几次回过头来看,却还是没发现那个影子。李云心中很纳闷儿,是不是遇见鬼了?李云一口气跑到后山的破庙里,藏好东西后,正准备回家睡觉,不料几个黑影冲了进来,不由分说就把他扭了起来。愣过神的李云一看,是警察!真是怪了,警察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李云的双手被戴上冰冷的手铐的时候,他没有忘记问上一句,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一个警察冷冰冰地说,有人举报了。李云被劳动教养了两

19、年。在劳教所里,李云结识了一个朋友,那个朋友是因为销赃而被关了一年,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李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收废品方面的知识。李云出来后,就踩着三轮车收起了废品,然后送到那个朋友那里。通过一年的努力,李云有了一点儿积蓄,自己也开了一个废品回收店。没几年,李云就盖起了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儿又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儿子。有了钱后。李云想找到当年那个举报他的人。李云对那些心存疑虑的人说,我是真的很感激那个人,没有那个人使我悬崖勒马,就没有我李云的今天。过了好多天,没有一个人来领这两万块钱。报社的记者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对李云进行了一次专访,写成了一则纪实新闻上了报纸。不料这则新闻没有帮李云找来举报他的人,

20、反而给他的回收店做了一次免费的广告,给他的人品做了一次很好的宣传,很多人都往这儿送废品,好多单位打电话来让他过去收废品。李云的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开了一家废品回收公司。摩托车也换成了小汽车。李云于是把奖金提高到了五万块钱。许多人又在一起议论这事,有的人说,这小子脑子太精了,真是一石几鸟啊!既做了广告,也挽回了自己的名声,还有可能找出仇人来。大家又都纷纷点头。但是那个人好像从人间蒸发掉了一样。这年,李云的母亲病重。她把李云叫到了床边说,你帮我送五万块钱到劳教所里,让他们发给那些表现好的即将释放的孩子,让他们也像你一样,有点儿本钱自己去赚一碗饭吃。李云惊讶地说,为什么要送给他们钱?李云的母亲说,孩子

21、,是劳教所的警察们让你重新做了人,你应该感谢他们,更应该帮助一下像你一样一时糊涂做了错事的人,鼓励他们早日出来,早日能自立生活。况且20年前那个举报你的人就是我,我有权支配这五万块钱。你不知道吧,我当时看不住你,就几乎天天晚上跟着你;管不好你,我就决定让政府来管教你。儿子,我害得你关了两年,你不会怪我吧?泪流满面的李云说,娘啊!我怎么会怪您呢?我这下就放心了。李云的母亲说完就闭上了双眼。李云朝着母亲的遗体“砰砰”地磕起了响头,直磕得额头鲜血直流。不久,市报就登出了一条消息:新生废品回收公司总经理李云向市劳教所捐资10万元,用来奖励那些表现出色的劳教释放人员。李云还表示,他将呼吁社会上的有识之士

22、,成立“新生基金会”,他每年向基金会捐资五万元(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李云悬赏举报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阐述主题。B . 李云偷窃得手后,总感觉身后有影子跟着他却没有发现影子,表现出他做贼心虚,也表现出李母跟踪时的小心和隐蔽。C . 报社的记者得知李云悬赏举报人的消息后,专门采访了他。这次采访引起了强烈反响,李云也因祸得福,生意越做越大。D . 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李云的经历及悬赏寻找举报人的原因,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2) 李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对于李云悬赏举报

23、者的做法,你是如何看待的?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6高一上湄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

24、。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

25、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26、。”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1)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 .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 . 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 . 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2)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 A . 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

27、舣船待”的生动描写。B . 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 . 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 . 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 . 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 . 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 . 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高二下徐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三日登楼有怀金陵宣城诸友范成大百尺

28、西楼十二栏,日迟花影对人闲。春风已入片时梦,寒食从今数日间。折柳故情多望断,落梅新曲与愁关。诗成欲访江南便,千里烟波万叠山。【注】范成大在二十九岁中进士之前,曾一度游学于金陵、宣城等地,这首诗写于诗人回到家乡苏州之后。(1) 本诗前三联从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序不断变化方面进行构思,请简要分析。 (2)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5高二上中山期中) 填写下面古诗文空缺的部分。故木受绳则直,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_,_。(苏轼念如娇)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苏洵六国论)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8. (1分) (2019高三上葫芦岛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为“鱼道”的设计点个赞。要求语言简明得体,35字以内。(4分) 南水北调汉江四大工程之一的兴隆水利枢纽工程,由于阻断了汉江鱼类的洄游路线,耗资1300万元专修了一条保障下游鱼类能够顺利洄游的“鱼道”。“鱼道”长300多米、宽3米,为了分摊高达6米的落差,共分成44级,以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