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_第1页
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_第2页
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_第3页
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_第4页
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高一上月考一语文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B . 每对自己的爱车进行一次改装,他都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发现自己的爱车卓尔不群 , 能够引来百分之百的回头率时,那种快感更是妙不可言。C . 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D . 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

2、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 , 不可盲目发展。2.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山东大学“诚信考试”规定:如果发现无人监考考场有作弊行为,将取消该考场所有同学的成绩,对该考场同学实施连带责任。B . 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大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保问题曰渐严重。C . 自4月l3日“千古传奇张大千艺术作品展”于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以来,得到了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参观人数持续增加。D . 外交部发言入秦刚12日表示,菲方的所谓抗议是倒打一耙,暴露了菲方非法占据中国仁爱礁的企图,中方敦促菲方停止一切挑

3、衅行为。3. (2分) (2016徐州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清晨,登上山顶眺望骆马湖,_ , _ , _。_ , _。,那样充满灵气,那样富于魅力。一刹那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缓缓地轻轻地揭开湖面露出少女般妩媚的笑靥,敞开慈母般博大的胸怀笼罩在湖面的乳白色晓雾,如轻盈飘逸的绢纱初升的太阳透出第一道光芒远处的霞光渐渐显出了青绿色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4. (6分) (2019高三上贵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

4、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敢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我体中的内在精神。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推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

5、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续”。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城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

6、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文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摘编自

7、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B . 对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国家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C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越来越多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D . 旧中国曾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面新中国现在却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全文采用了道理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论述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的种种情况。B

8、 . 文章论证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阐明只有拥有正确的国家观才能产生正确的文化观。C . 引用鲁迅的话作论据,也论证了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治绩”的历史现象。D . 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论证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一项是( ) A .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当代中国的文化,只要理解了载体中的深层内涵,就能更好地坚定当代文化自信。B .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一个国家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因此处于分裂时期的中国,其文化发展也会中断。C . 文化专业领域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都能以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

9、用,是因为他们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D . 探讨中国的文化自信问题必须深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还要把它与中国的国力和民族的独立联系。5.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屠呦呦是如何被国际科学界发现的从1960年末开始,屠呦呦以“中医中药专业组”组长的身份加入到当时的国家抗疟“523任务”行列,1972年,她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取出了青蒿素。到了1975年,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在屠呦呦的参与下被确定。然而,由于“523任务”的保密性质,在整个过程中,屠呦呦没有任何研究论文发表出来,外界对她所做的工作不得而知。直到1979年,国家科委将“国家发明奖”颁给青蒿素研究成果,其中屠呦呦为第一发明单位

10、的第一发明人。同年,中国的外宣刊物中国建设发表了一篇短文,介绍了青蒿素的研究。中国建设是一份由宋庆龄创办的英文杂志。在1979年8月号,该杂志发表了题为“一种新型抗疟药物”的文章,这让西方的科研人员第一次了解到来自中国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一名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受到东晋医学典籍的启发,想到用新方法提取青蒿素的故事。文章并没有写出这名研究员叫什么名字,但用了“她”来指称这名研究者。这篇文章后来在各种英文出版物中被广泛引用。1985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青蒿素的综述文章,该文详细描述了中国科研人员取得的进展。然而,在写到关键人物时,文章也并没有具名指出研究者是谁,只是

11、含糊地说“一名研究者”,这种说法也是源自中国建设的那篇文章;尽管在同一篇综述中,作者引用了两篇屠呦呦为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那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1981年和1982年。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青蒿素已经在国内外治病救人,而其发现者究竟是谁,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200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传染病专家路易斯米勒(Louis Miller)与同事苏新专一起到上海参加一个关于疟疾的学术会议。其间,米勒向与会的所有科学家打听,是谁发现了青蒿素,然而没有一个人回答得上来。英国牛津大学和泰国玛希隆大学的尼古拉斯怀特(Nicholas White),是抗疟药物的专家,曾经在临床上做出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12、。然而当米勒问他青蒿素是谁发现的时候,连怀特也答不上来。这让米勒感觉非常不好,他想到了奎宁的历史。奎宁是在青蒿素出现之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抗疟药物。奎宁的应用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秘鲁印第安人之中,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使用,然而印第安人从未被认定为奎宁的发现者。“今天,专家们说印第安人不可能做出这样一项发现。”米勒说,“我发誓在青蒿素的问题上,我不能让历史重演。”于是,从2007年开始,米勒与同事开始调查青蒿素的发现者是谁。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在一篇题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饶毅和他的同事写道:“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广为人知。而屠呦呦的贡献,却一直有争议。其原因还待更多

13、史家细究。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是,面对重要的发现,出现矛盾时,中国的有关部门不是确切地搞清楚各人的功劳而是回避矛盾、袖手旁观,导致缺乏认可,而国外的科学家和医药界不可能搞清楚中国内部刊物和会议的记录。”他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没有获得中国充分的认可,也缺乏国际肯定”,2011年,屠呦呦终于获得了医学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奖项拉斯克奖。这个奖项也一直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苏新专认为,拉斯克奖的评奖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苏新专还表示:“美国人颁奖主要注重科学

14、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谁做的,因为想法来自屠呦呦,所以奖就是颁给屠呦呦而不是给她小组亲自做实验的人。”与这种思维相似,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Sven Lidin)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解释他们的评判标准:“即便当我们去看有大量人员参与的领域,通常情况下你都能追溯到一个起始点,那时只有有限的几个人是他们点燃了火种。”不过,与米勒和苏新专的观点不大相同的是,黎润红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不能归功于屠呦呦一人。“米勒等的观点是以现代科研的评价模式来衡量当时的科研活动,其结论值得讨论。”他们这样写道。“若一定要确认在青蒿素发现中个人贡献的话,如同田径比赛中多人接力赛,屠呦呦是其中一棒的冲刺人。因此

15、,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现这一成果应属于这个团队。”黎润红等人在研究结论中这样说。饶毅等人在解释青蒿素的发现争议不断的时候,总结了几点原因。包括论文写作不及时,发表不规范;“文革”的阴影很明显,科技信息不能经常交流,论文多用集体署名,埋下了往后争议的伏笔;此外,屠呦呦个人性格的特点也是一个因素。(节选自2015年10月6日南方周末)(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由于保密性质,对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领导的国家抗疟研究小组提取青蒿素并确定其化学结构的工作,外界长期不得而知。B . 西方研究人员通过中国建设中的一篇文章了解到青蒿素研究成果,却对研究者一无所知,而在

16、此之前,屠呦呦在国内也未被知晓。C . 长期以来,青蒿素的研究者是谁一直是一个谜团,而真正开始重视这件事的却是外国人,他们从2007年才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工作。D . 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独具慧眼,其认为对屠呦呦的贡献存在争议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有关部门的回避矛盾、袖手旁观,最终导致缺乏认可。E . 苏新专与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斯文利丁对于屠呦呦的认识是一致的,他不管有多少人参与抗疟研究,而更看重屠呦呦的主体地位。(2) 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分析。(3) 请结合文章简述中外学者对于屠呦呦的认识差异。(4) 从屠呦呦的名誉之争中,你觉得我们国家应得到哪些启示?请谈

17、谈你的看法。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6高一下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第五琦,京兆长安人。少孤,事兄华,敬顺过人。及长,有吏才,以富国强兵之术自任。天宝初,事韦坚,坚败贬官。累至须江丞,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会安禄山反,进明迁北海郡太守,奏琦为录事参军。禄山已陷河间、信都等五郡,进明未有战功,玄宗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斩进明之首。”进明惶惧,莫知所出,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出奇力战,遂收所陷之郡。令琦奏事,至蜀中,琦得谒见,奏言:“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

18、不劳圣虑。”玄宗大喜,即日拜监察御史。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促办应卒,事无违阙。迁司金郎中、兼御史中丞,使如故。于是创立盐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其旧业户并浮人愿为业者,免其杂徭,隶盐铁使,盗煮私市罪有差。百姓除租庸外,无得横赋,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丞,专判度支。初,琦以国用未足,币重货轻,乃请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行用之。及作相,又请更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与乾元钱及开元通宝钱三品并行。既而谷价腾贵,饿殣死亡,枕藉道路,又盗铸争起,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乾元二年十月,贬忠州长史,既在道,有告琦受人黄金二百两者,遣御史刘期光追按之。琦对曰:二百两金十三斤

19、重,忝为宰相,不可自持。若其付受有凭,即请准法科罪。”期光以为此是琦伏罪也,遽奏之,请除名,配流夷州,驰驿发遣,仍差纲领送至彼。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入迁太子宾客。属吐蕃寇陷京师,代宗幸陕,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兼御史大夫,充关内元帅副使。未几,改京兆尹。车驾克复 , 专判度支,兼诸道铸钱盐铁转运常平等使。前后领财赋十余年。鱼朝恩伏诛,琦坐与款狎,出为处州刺史,历饶、湖二州。上以其材,将复任用,召还京师,信宿而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新唐书第五琦传)【注】收榷:收归专卖。浮人:闲散人员。用以:用度。纲领:役使。车驾克复:皇帝复归长安。(1)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A . 盗煮私市罪有差市:交易,买卖B . 琦坐与款狎坐:坐等C . 属吐蕃寇陷京师属:恰逢,正赶上D . 人不益税而上用以饶益:增加(2) 下列句子全部表现第五琦在理财方面很有才能的一项是( )时太守贺兰进明甚重之琦乃劝令厚以财帛募勇敢士促办应卒,事无违阙。乃请铸乾元重宝钱起为朗州刺史,甚有能政关内副元帅郭子仪请琦为粮料使A . B . C . D . (3) 下列关于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五琦是唐朝时陕西长安人,他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与他的兄长一起生活,他侍奉兄长非常恭顺,超过了别人。B . 第五琦在被贬谪到忠州长史的途中,又被御史刘期光查出曾经收受了贿赂黄金二百两,所

21、以被判发配到夷州。C . 面对国家币重货轻的局面,第五琦改革货币,他铸造了两种新的钱币,与原来的开元通宝钱共同使用。D . 安禄山造反之时,第五琦在贺兰进明手下做事,他献计用重金招募敢死队,终于收复了失陷的城池。(4) 翻译下列句子若假臣职任,使济军须,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中外皆以琦变法之弊,封奏日闻。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 (2016高一上内蒙古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奉寄韦太守陟王维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

22、岁方晏,顾景咏悲翁。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注】韦陟曾任襄阳、吴郡等地太守。王维写作此诗时,身在边关。高馆:驿馆。岁方宴:一年将尽。(1) 诗作前六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五、 默写 (共1题;共6分)8. (6分) (2020高三上呼兰期末) 默写 (1) 庄子的代表作道遥游中阐述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的句子是“_,_”。 (2) 杜甫登高中诗中由高到低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 (3) 离骚中“_,_。”两句,写虽然芬芳香草和污浊汗衣混杂,可纯洁的品质并没有受到侵袭,作者以此来表现自

23、己的洁身自好。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13分)9. (3分) (2017高二上赤峰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随着外卖井喷,外卖餐盒也日益引起多方关注。外卖餐盒主要涉及两个问题:_。首先,外卖餐盒回收困难。_,是餐盒回收难的症结所在。对此可引入平衡机制,比如对使用可降解餐盒的商家提供适当补助,用回收环节省下的成本补贴前期使用环节的投入。诚然,使用可降解餐盒并不意味着无须分类回收,而这恰恰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综合考量,欧洲国家通过政府采取强制性政策,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进行成本补贴的方式,应该是眼下最值得借鉴的。其次,外卖餐盒后续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