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4页
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昆明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1. (4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 ),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深邃的哲理,让人。在那个时代,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 , 而且得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诠释。中国的哲学如一条 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了两千多年,风景让人 , 这条大河奔流的轨迹,是人类思想史中辉煌耀眼

2、的一脉。(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奇思妙想叹为观止波澜壮阔眼花缭乱B . 突发奇想拍案叫绝波涛汹涌扑朔迷离C . 突发奇想叹为观止波澜壮阔扑朔迷离D . 奇思妙想拍案叫绝波涛汹涌眼花缭乱(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B . 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C . 对人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D . 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和回顾,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仅所有人类的哲学命题都已被提

3、出B . 所有的哲学命题不仅都已被人类提出C . 不仅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已被人类提出D . 所有的哲学命题人类不仅都已提出2. (2分)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A .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两旁。B . 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 . 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 . 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两旁。3. (2分) (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 下列词语中,字

4、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付梓 墨守陈规一筹莫展得鱼忘筌B . 渲泄 唇枪舌剑病入膏肓锱铢必校C . 熟稔 察颜观色茕茕孑立心无旁鹜D . 蓬蒿 真知灼见鞠躬尽瘁两全其美4. (2分) 下面对宋代词人的姓名、词牌、词中句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 . 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B . 苏轼念奴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C . 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 .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5. (6分) (2019高二上安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事实上,当我们思考人类信念系统时,应

5、当注意到它是多层面的、多维度的。这里,我们要关注的主要是两个层面:描述性的维度和规范性的维度。在描述性维度上,科学具有优先性。但除了自然领域之外,人类的生活更多居于规范性层面上。对于规范性来说,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道德和法律。道德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法律告诉我们禁止做什么。这是规范性最突出的表现。实际上,规范性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对事物的评价,使用概念的时候也是在遵循特定的規则。哲学恰恰活跃在规范性的领地。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哲学的活动会遍布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如道德哲学、法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哲学、数学哲学、科学哲学等。因为所有自然科学都包含描述性所无法处理的规范性层面,表达这些科学

6、原理的部分需要哲学来参与。而没有哲学来澄清特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进行语义整编,就容易导致严重误解。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来探讨在“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到底有什么价值?首先,哲学具有彻底反思和适度怀疑的精神。其他学科可能也会有反思,但哲学的反思是具有彻底性的。适度怀疑不同于怀疑主义,不同于极端的相对主义。适度怀疑能够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其次,哲学具有思想划界和批判的作用。哪些领域是可以认识的,哪些是不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和不可以言说的领域如何划界,人类思想和表达可以区分为哪些空间或区域都是留给哲学来做的工作。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充分理解人类理性的限度及其遵循的法则,以避免人类陷入过度自负。最后,哲学

7、具有促进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的作用。这里要强调的是,最好把人理解为规范性的动物。有观点认为,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野兽”即强调人的本能特征,即实然方面;“天使”强调人的道德,即应然方面。但是,现实中并不是如此简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做对不对?应不应该这样做?行动的理由在哪里?这些问题都引向了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回答。就规范性来讲,我们不是在寻求真假,甚至也不是在追求对人类的操控和设计,而是最终要回答我们的文化模式、社会秩序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所的抽象规则是怎么形成的,“我”和“我们”是谁。这就是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方面的复杂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科学世界观下的哲学未来发展而言,

8、在规范性领域中的划界与批判是哲学最有前景的一面。就此而言,哲学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个体去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摘编自韩东晖“科学为王”的时代,哲学有什么价值?)(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科学在描述性维度上具有优先性,而描述性维度在人类的生活上不具优先性。B . 哲学可以借助自身在规范性层面的优势,澄清自然科学基本概念,进行语义整编。C . 哲学上的适度怀疑精神不同于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它能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D . 哲学具有思想划界和批判的作用,可使人充分理解人类理性限度及其遵循的法则。(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9、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突出描述性维度和规范性维度的差异,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B . 文章从“规范性无处不在”出发,分析了哲学对于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的意义。C . 文章阐述了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重点论证了哲学在“科学为王”时代的价值。D . 文章运用归谬法,从实际生活角度驳斥“人的一半是天使,另一半是野兽”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道德哲学、法哲学建立在哲学规范性的基础之上,道德和法律不能脱离哲学而存在。B . 如果把人理解为规范性动物,就能认识到哲学具有促进自身认知和人性理解的作用。C . 人类可以从实然和应然方面研究自身,但更应从

10、规范性的层面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D . 让人类个体深入、自主、谦逊地理性思考,这是哲学当下对科学世界观的重要贡献。6. (9分) (2016高三上朝阳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文后各题。材料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治疗疟疾的开创性疗法和治疗线虫感染的新疗法。数千年来,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一直是全球一项重大的医疗问题,对全球最贫穷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三位获奖者针对破坏性最大的几种寄生虫病研发的疗法,使治疗这些疾病的手段得到了革新。盘尾丝虫病(俗称“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都是由寄生虫引发的。河盲症会造成患者角膜感染,最终导致失明。淋巴丝虫病会

11、导致慢性肿胀,造成终生的红斑并致残。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是分离天然产物的专家,他专注于研究链霉菌,从土壤样品中分离了能够产生包括链霉素在内的多种抗菌物质的链霉菌的新菌株,并在实验室成功进行了纯化培养,从中筛选了50株最有前途的菌株,分析它们在对抗有害微生物方面的能力。寄生虫生物学家威廉坎贝尔利用大村智的链霉菌菌株,分离并纯化出了一种能有效对抗家养和畜牧动物体内寄生虫的成分阿维菌素。阿维菌素随后被进一步化学修饰成为一种叫“伊维菌素”的物质。后经人体试验,发现它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同时对治疗其他寄生虫病也有效果。大村智和坎贝尔的贡献使一类能有效对抗寄生虫病的新药得以发现。疟疾

12、的病原体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寄生生物,这种生物会入侵红细胞,导致发烧,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面临疟疾感染风险,每年有超过4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绝大多数是儿童。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停用。此时,屠呦呦将研究视线转向传统草药,锁定从黄花蒿中提取纯化青蒿素。她又从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的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获得启发,提出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一关键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黄花蒿粗提取物的有效单体青蒿素。经临床试验,证实它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之后,屠呦呦率领

13、的研究团队又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它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取材于环球科技观光团相关文章)材料二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所谓中药,应该是指中医传统上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材。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青蒿素是

14、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中提取的。而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更从来不用它治疟疾。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况且,黄花蒿最初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时,里面的青蒿素并没有起到作用。因为中医的传统做法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病的,而一旦加热到60,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屠呦呦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了这一点,因而想到了用乙醚提取。屠呦呦称,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不能用加热的方式来提取青蒿素。由于这个说法,人们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益于中医

15、。事实上,葛洪记载的偏方是否真的能治疟疾,还值得商榷。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用两杯水浸泡一把青蒿,就算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即使葛洪记载的青蒿偏方真的对治疗疟疾有效,它也并没有被葛洪特别关注。葛洪在书中共搜集了43个治疗疟疾的偏方,而青蒿一条只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条,只出现了一次,也没有说其疗效有多好。中医和民间仍然在不停地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记录的药方更是多达数千个。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直到1950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3000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取材于方舟子青蒿素和中药的关系)材料三除了屠呦呦的发现之外,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最重要的来

16、自中药的药物发现还有,张亭栋等人发现了砒霜中三氧化二砷在治疗白血病中的作用,为白血病患者带来福音。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医古已有之,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上世纪七十年代,张亭栋的同事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的方法,并将它们改制成水针剂,称“癌灵注射液”(后称“癌灵1号”),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其后,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探

17、索,另一方面分别检测“癌灵1号”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肾脏毒性、血压升高的副作用则是轻粉和蟾酥带来的,且这两者对白血病本身并无治疗作用。1973年他们发表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用“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过程。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病情也有所缓解。该文还提到正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1979年张亭栋等又发表论文,总结了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对55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最好。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独使用“癌灵1号

18、”治疗23例病人,1例儿童存活已经4年。他们指出,在与其他中药同时用药时,其他中药只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1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手段治疗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实验结果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而且,药物对病人的毒副作用也很小。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年这篇则是张亭栋等有关“癌灵1号”的成果性论文。以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都得到了普遍应用,直接产生了治病救人的

19、效果。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的发现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可能进一步改善人类健康的潜力。(取材于饶毅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 (1) 下列对“材料一”中两处画线的“它”指代内容,分析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指代伊维菌素指代青蒿素B . 指代阿维菌素指代青蒿素C . 指代阿维菌素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D . 指代伊维菌素指代青蒿素的立体结构(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不只对全球最贫穷人口产生严重影响。B . 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疟疾也是。C . 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儿童的发病率最

20、高。D . 氯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被弃用。(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目前药典里的青蒿实际包括青蒿和黄花蒿两种植物。B . 黄花蒿在60以下服用就能够起到治疗疟疾的作用。C . 屠呦呦研究的关键技术环节是用乙醚来提取青蒿素。D . 中国古代治疗疟疾的药方虽很多但疗效却无从证实。(4) 作者认为青蒿素不是中药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分条概括。(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完成下列填空。“材料二”中“结构明确的化学药”,“结构”具体指的是_。“材料二”中“她是受到古代医方的启发才恍然大悟”,“古代医方”具体指的是_。(6) 下列对“材

21、料一”“材料二”中划线的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疟疾:“疟”字书写的第7笔是“(竖折)”。B . 畜牧:“畜”作动词时读作x,作名词时读作ch。C . 葛洪:与陶渊明生活在同时代,是东汉时期人。D . 搜集:此处不能换作“收集”。(7)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白血病有治疗作用的是( )A . 砒霜B . 砒霜和轻粉C . 轻粉和蟾酥D . 砒霜、轻粉和蟾酥(8)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过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记录,只是未获普遍接受。B . 张亭栋等人在1973年的论文中证明了砒霜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疗效。C . 张亭栋在用砒霜治疗白血

22、病时会适当加入其他中药来降低砒霜的毒性。D .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可推知,青蒿素和砒霜能够完全治愈疟疾和白血病。(9)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简述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科学发现的意义。7. (12分) (2017高三上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烈:甘做乡野一画贤罗先哲王烈学画之初,就对兰竹情有独钟。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

23、不外借。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正是

24、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

25、地实践着。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

26、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篱院长守身更舒。横批:老屋隐士。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每次

27、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画,愈画愈难。”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时常对人们说:“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传记开头,详细记述了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

28、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B .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C . 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找到创作激情和灵感。D . “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E . 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2) 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3) 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王烈的形象?结合文本任选两种手法加以分析。 (4) 王烈身上始

29、终保持着“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传统文化人的品格,对这种文化品格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8. (13分) (2019高二上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

30、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

31、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B .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C .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3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D .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2) 下列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B . “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C . “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D .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

33、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B . 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桓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C . 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D . 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4) 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宝乃自往候震曰:

34、“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后汉书张衡传)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9. (7分) (2016高三上钦州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雨夜读书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注】蹭蹬:比喻失意潦倒。仗下:借指朝堂。(1) 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2) 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10. (8分) (2019高一下遵义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 (1) 蜀道难中“_,_”这一句从声响角度写激流奔腾、石块冲击山崖情景。 (2) 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琵琶曲中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乐音的一句是“_,_”。 (3)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