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药药理学_第1页
2011年+1-2(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药药理学_第2页
2011年+1-2(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药药理学_第3页
2011年+1-2(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药药理学_第4页
2011年+1-2(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中药药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药理学专题讲座 李沛波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州现代中药质量研究开发中心,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概 论,中医理论体系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环境(自然、社会)有密切联系 辨证论治 病、症、证,概 论,概 论,治 则 早治防变 “食疗乃为上医,药疗乃为中医,毒疗乃为下医”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治病求本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 调理脏腑 三因制宜,中医方法学体系 中医的哲学方法 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 中医学

2、的具体方法,概 论,中医的哲学方法(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整体观念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整体论,医者,易也,意也,不知易不能为太医也。 医道同源,医易一理,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四个医学模式,To grasp the nature of life,we must look not at one level, but at the interaction of processes at various levels, from the realm of systems biology, a field that has been growing in strength in t

3、he past decade. And modern systems biology may be the view we need to adopt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ife. The world renowned physiologist Denis Noble,中医的养生观包括: 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System biology,中医的哲学方法-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中医的哲学方法-阴阳学说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

4、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中医的哲学方法-阴阳学说 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

5、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 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概 论,中医的哲学方法-阴阳学说 阴阳相互交感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相互转化,概 论,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方法-五行学说,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比较 演绎 类比 以表知里 试探和反证

6、,气 血 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 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 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 血 津液学说,气与血、津液相互化生与转化。 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 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 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气 血 津

7、液学说,气 血 津液学说,气 血 津液学说,气属阳,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它来源于父母禀受的先天之气,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中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生成。 气的生理功能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分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 血 津液学说,血,是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滋润和营养作用,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它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均来源于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 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生成。

8、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人体的作用,其是在气的推动之下在脉管中运行。,气 血 津液学说,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生成。除血液外其它所有正常的液体。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脾的传输,肺的肃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全身。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还能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脏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内脏虽存

9、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 腑,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主汗液: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 心的气血充沛,方能使面色红润光泽。若心血不足,脉失充盈,则面色淡白无华,甚至枯槁;心气不足,血不上荣,则面色虚浮白光白;血行不畅,血脉瘀滞

10、,则面色青紫,枯槁无华。,脏 腑,脏 腑,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主宣发肃降:主宣指肺气向上的升宣和向外围的布散;肃降指肺气向下是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主通调水道:指肺是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起着疏通和协调的作用。其华在皮毛:指肺有布散水谷精微和宣发卫气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开窍于鼻:因为鼻是呼吸的通道。 肺气充沛,则皮毛得到温养而润泽,汗孔开合正常,体温适度并不受外邪侵袭。若肺气虚弱,则皮毛失养,汗孔失于调节而多汗或少汗,体温失度,外邪易于侵袭。,脏 腑,脏 腑,脾:位于中焦,

11、在膈之下。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传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于心、肺、头目、通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以营养全身。主肌肉、四肢:人体肌肉、四肢所需的营养,靠脾化水谷精微以供给。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 脾气健运,则身强体健,肌肉丰满。若脾失健运,则肌肉消瘦,四肢疲惫。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 脾不散精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脏 腑,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

12、: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主筋,其华在爪:指血液充足表现于手脚灵活、有力;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开窍于目. 若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致使动用迟缓,屈伸不得,甚至拘挛、颤动;甚则指(趾)甲枯槁、变形,甚至脆裂。若肝血充盈,两目光泽有神,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火上炎,目赤红肿;肝风内动,两目斜视,甚至目睛上吊。,脏 腑,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指将精气封藏,并促使其不断充盈,防止精气无故丢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条件。主水液代谢: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主

13、纳气:指肾有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浅表的作用。主骨、髓、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 肾精充足,则骨骼健壮,四肢轻劲有力,行动敏捷。若肾精不足,则骨骼发育不良或脆弱、痿软,腰背不能俯仰,腿足痿弱无力。牙齿也必须依赖肾精的滋养才能坚固。如肾精不足,则小儿牙齿发育迟缓,成人牙齿松动易落。,脏 腑,脏 腑,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属于管腔性器官,它们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1、 胆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然后进入胆贮藏。 不良现象:食欲减退、腹胀、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2、 胃 胃分

14、为上、中、下三部。即上脘、中脘、下脘。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移于大肠,变为大便排出体外。 不良现象:厌食、胃胀、口臭、便秘、恶心、呕吐,脏 腑,3、 小肠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不良现象:腹痛、腹胀、腹泻、小便短少。 4、 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与小肠相接,其下端即肛门。它是机体对饮食物糟粕中的残余水分进行吸收,并排出糟粕的脏器。 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不良现

15、象:如果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不能吸收水液,则会出现大便溏泻、肠鸣等症;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脏 腑,5、 膀胱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不良现象:尿频、小便失禁、 6、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它的生理功能:是气和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也可以说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上焦是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 中焦是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输、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化生营血,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的作用。 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废料,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同时也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脏 腑,5、 膀胱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不良

16、现象:尿频、小便失禁、 6、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它的生理功能:是气和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也可以说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 上焦是将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 中焦是主腐熟水谷,是指脾胃的消化、吸收、运输、蒸化津液、使营养物质化生营血,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的作用。 下焦主泌别清浊,排泄废料,是指肾与膀胱的泌尿作用,同时也包括肠道的排便作用。,脏 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

17、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脏 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脏 腑,脏与

18、脏之间的关系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脏 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于咳或

19、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脏 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

20、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脏 腑,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五更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膝酸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潴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脏 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

21、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疸、胁痛、口苦、眩晕等。,脏 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 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

22、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义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脏 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例如:肺气停滞,失其肃降

23、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出现气短咳喘等。又如: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泻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泄。反之,大肠阻滞,又可宣通肺气,以疏利大肠的气机。,脏 腑,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5肾与膀肮: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在生理上一为水脏,一为水腑,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以肾为主)。肾阳蒸化,使水液下渗膀胱,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在病理上,肾阳不足,可影响膀肮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膀肮湿热,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尿血等。 6心包与三焦:经络相通,互为表里。例如,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稽留三焦,出现胸闷身重,尿少便塘,表示病

24、在气分。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温热病邪,便由气分入营分,由三焦内陷心包,而出现昏迷、谵语等症。,病 因,1、 外感病因 是指由外而入,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病 因,六淫: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

25、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病 因,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 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

26、受到风邪的侵袭。 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 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病 因,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寒为冬季主气,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 (2)寒性凝滞,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 (3)因寒则气收,故其病有毛窍闭塞、气帆收敛、 筋脉拘急的特点,表现为无汗、拘急挛痛或屈伸不利等。,病 因,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火所化,主升散,且

27、多挟湿。 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湿为长夏主气,与脾土相应。 湿邪有阻遏气机,易伤阳气之性,其性重浊粘滞,且有趋下之势。 故湿邪为病,表现为人体气机阻滞,脾阳不振,水湿停聚而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呕恶泄泻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痰、带下、二便等秽浊不清。,病 因,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 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 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 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病 因,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等特性

28、。 火邪就来源看,有外火和内火之异。外火多由外感而来,而内火常自内生。 火邪具有燔灼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生肿疡和扰乱心神的特征。 其致病广泛,发病急暴,易成燎原之势。 在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津亏、气少、肝风、出血、神志异常等特征。,病 因,2 内伤病因 内伤病因,又称内伤,泛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超过人体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等。 内伤病因系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为病。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因其病自内而外,非外邪所侵,故称内伤。,病 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七情与

29、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符合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紊乱,血行失常,阴阳失调。不同的情志变化,其气机逆乱的表现也不尽相同。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病 因,喜则气缓:气缓,心气弛缓之意。喜为心之志。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 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 暴喜伤心,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乱等。,病 因,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

30、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病 因,思则气结:气结,脾气郁结之意。思为脾之志。 若思虑太过,则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 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不但伤脾,也可伤心血,使心血虚弱,神失所养,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等。,病 因,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 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 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 悲忧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甚至筋脉挛急、胁肋不舒等。 悲

31、哀过度,还可使心气内伤,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 悲忧伤脾则三焦气机滞塞,运化无权,可现脘腹胀满、四肢痿弱等。,病 因,恐则气下:气下,精气下陷之意。恐为肾之志。 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 过于恐怖,则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见二便失禁、精遗骨痿等症。 恐惧伤肾,精气不能上奉,则心肺失其濡养,水火升降不交,可见胸满腹胀、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病 因,惊则气乱:气乱是指心气紊乱。 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与恐不同,自知者为恐,不知者为惊。 惊能动心,亦可损伤肝胆,使心胆乱,而致神志昏乱,或影响胎儿,造成先天性癫痫。,病机,基本病机,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体质不同,病邪各异,可以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错综复杂,千变万化,各种疾病、各个症状都有其各自的机理,但从整体来说,总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