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_第1页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_第2页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_第3页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_第4页
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华文明与传统概论课讲稿第四章 教育与学术的繁荣第二节 中国古代学术,1 百家争鸣1-1 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起来。这时的学术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大黄金时代。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道德经、庄子。 墨家:墨子。墨子。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 兵家:孙武、孙膑等。孙子兵法。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农家:许行。小说家: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1-2 百家争鸣的盛况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战国诸侯对“士”往往采取宽容的

2、政策,允许学术自由,对各家各派“兼而礼之”。允许其“合者留,不合者去”,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在“百家争鸣”过程中,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儒、道之争,等等,就是在一家之中,内部也有不同派别的争论。诸子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救世的主张。1-3 “百家争鸣”与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年-前357年)时期,因其近齐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学术上“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教育、学术形式,“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的出现,与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盛行和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是

3、分不开的。在学术上体现以下特点:,兼容并包:广招天下贤士来稷下讲学,打破了各家私学的门户之见,有利于各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和进行广泛的争鸣。凡是游学于稷下的学士,比较自由,不受官方限制,所谓“合则留,不合则去”,有利于学宫内外的学术交流与繁荣。 百家争鸣:互相讨论,互相批评,在争辩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稷下学宫中各家各派辩论的范围之广,论辩次数之频繁,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乃至在世界教育、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通过激烈而广泛的辩鸣,解决了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待遇优厚:政治待遇、经济待遇。 总之,稷下学宫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4、它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它是在战国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丰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即使在今日,其不少特点也足以为我们兴办高等学校所借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青年曾游学稷下,盛年于稷下传学施教,继三游稷下时被尊为“祭酒”、“最为老师”,成为稷下学术教育中心的领袖。在稷下学宫的经历,使荀子有条件对各家学说进行批判吸收,而成为融会百家的大学者。 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跻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兼陈中衡:所谓“兼陈中衡”就是一种辨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他

5、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为了防止这种认识偏差的出现,得出正确的结论,荀子提倡“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就是说要把事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比较、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再得出结论。,1-4 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思想来自于儒家学派,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1-4-1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达到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 (2)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如此,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3)理性与情感合一。要对情感加

6、以约束和限制,才能天人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 (5)外内合一。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1-4-2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 (1)五达道。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

7、,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做好这九项工作,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1-4-3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 (2)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忠恕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至诚尽性。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感化他人、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

8、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则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则。,1-5 道德经与老子的思想 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奉老子为教祖, “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大理法的哲学论著。 老子被译成20多种文字,版本500多种,仅次于圣经。 李政道:“从哲学观点看测不准定律和老子的道颇有符合之处”。 日本物

9、理学家汤川秀树:他在思考物理学问题时,老子思想总是“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 现代物理学家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开始,之前的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无”。,1-5-1 道的三大法则 (1)道的运动法则: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反者道之动。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现代科学家认为:天体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原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夸克组成,而夸克是看不见的。物质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穷尽的,它不会消失,也不会重新产生,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会改变自己的形式。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者,

10、同出而异名”。现代科学家也说:植物动物每一个细胞,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即和自己同一,又和自己相异,这是由于分子无休止变化的缘故。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这是因为万物在流动和不断变化,是在产生和消灭。这种“有”和“无”同集一身的现象,正是万物发展变化的“众妙之门”。,(2)道的应用法则:为无为,弱者道之用。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万物各自顺着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天性自然生长,“道”从不去干涉它束缚它,不替万物做主宰,可谓是“为无为”。“道”无形无声,任万物自生自成,自作自息,而万物却各得其所。不为而能成全万物,可谓“无为而无不为”。(3)道的和谐法则:万物负阴抱

11、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冲气为和”,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次上达到新的和谐。所以,无论是整个自然界或是细微的具体事物,都是运用着这条自然规律在这种动荡的调节中维系着自身的平衡。,和谐作为哲学范畴,其内涵可界定为:各方面的相互协调、适应、融洽,是一种适度的比例关系。和谐是我们称之为妥善、美好事物的基本属性。和谐的范围可分多个层次。有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

12、的和谐。有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这一层次的和谐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老子对和谐这一基本法则的深刻认识,对我们有极大的启迪作用,重视、追求和保持事物的均衡、和谐,在维持事物的稳定,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老子对道三法则的论述,用今天的科学来评判,也不能不叹服其远见卓识。,1-5-2道家修身处事三大要点 老子认为天之道也即是人之法,应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上升到了人类行为价值的高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己的行为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融为一体。 (1)宽厚仁慈是安心立命之本。“善利万物而不

13、争”,做到以宽厚仁慈的心态待人接物,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可谓是安心立命之本。 (2)清心寡欲是修身养性之要。老子说“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抱朴无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经常保持澹泊清静的心态,这是老子告诫我们的修身养性之要。 (3)谦虚柔和是立身处事之则。不与事物的自然之道相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物壮则老,谓之不道”,真理走过一步,即是谬误。谦虚柔和可谓是老子教导我们的立身处事之则。,1-5-3道家治国安民三大原则 (1)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

14、来强奸民意;使百姓安居乐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2)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3)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当政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复归于朴”。百姓安其乐业。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

15、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1-4 墨子与墨家学派 墨子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

16、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1-4-1 墨子的学术思想 墨、儒家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不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为此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命”,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 尚贤和尚同: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尚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中政令体制赏罚刑治从中央到乡里上下一致,做到令出必行。不分贵族奴隶,不分贫富贵贱,用人只有一个标准:贤或者不贤。 墨子为什么在两千多年前就那么进步的思想呢?墨子思想本来就

17、是建立在平民思想基础上的,其来源主要就是参照尧舜时代。世界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民主得以重新确定发展,用人制度也回到了唯贤是举。历史饶了一个圈,我们回头再看看墨子,就不得不佩服其眼光的前瞻性和思想的深邃性。相对于儒家的宗法血亲,墨子的进步岂止以道里计?,兼爱和非攻:兼爱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就是爱人,爱百姓而达到互爱互助,而不是互怨互损。非攻就是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对防御战,墨子是支持的。他自己就曾经带人参加过好几次帮人守城的战争(止楚攻宋)。 节用、节葬和非乐:节用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穷奢极欲,崇尚节俭。节葬就是提倡安葬从简。关于礼乐,墨子认为也是不必要的。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而各

18、国战争连年,人民的生产根本满足不了需要,却要养着这么一批不事耕作的人,完全没有必要。不过这样做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很多音乐可能会因此而失传。曾经就有人以此攻击墨家。 天志、明鬼和非命:天志就是上天的意志,明鬼就是确信鬼神的存在。非命就是反对命运之说的意思,也就是不相信命运。墨子认为,人们必须打破命运之说,强调事在人为,若信奉命运之说,无所作为,听任各种邪行盛行,坐看各种恶行滋长,只会使人民受害,社会祸乱,乾坤颠覆。,1-4-2 墨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墨子以大义引导任侠精神,对中国几千年的任侠文化起了主导作用。抵抗外来侵略的慷慨赴死,路见不平的见义勇为,皆来源于墨家。 注重实践的认识观,直接启迪

19、了后来的如荀子等人唯物主义的诞生。 贵义的思想对孟子有着直接的影响。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跟墨子学于儒而逃于儒相反,孟子是学于墨再逃墨从儒。虽然他有很多攻击墨家之词,但他的很多观点深受墨家影响。例如他接受墨家等贵贱的思想,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贵贱这一思想,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平民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就是来源于墨家。,1-4-3 墨家衰落的原因 其一,墨家提出的非攻思想,不符合战国时期大一统的趋势。不可能被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接受,非攻不合时宜。 其二,墨家准宗教式的信仰,慷慨赴死的精神,导致在战国时期帮

20、助守城时死难很多,丧失了大批精英。 其三,墨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跟儒家直接针锋相对,一直互相攻击。当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后,就被视为异端,遭到封杀。 其四,在墨子之后,墨家没有出现一个天才的集大成者,进一步完善其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儒家跟皇权结合,成为正统思想,墨家沦为杂家。 其五,墨家内部有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墨家弟子犯了法,自己处罚,完全不理官府。作为封建集权的统治者,怎么可能容忍有人的影响比官府比皇帝还大?又怎么可能容忍有别的组织可以在法外立法?,1-5 韩非子和法家思想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

21、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法家反对儒家的“礼”。反对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

22、才干授予官职,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23、法家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1-6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术的影响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人中国,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1-6-1 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 禅宗,初祖为达摩大师。作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禅宗的真正创立者是六祖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俗姓卢,依六祖坛经而创立的宗派。惠能创立的禅宗,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

24、展具有重大影响。 禅宗佛学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在参禅方法上,能够将佛教深玄的理论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不重冗长的说教,不拘刻板的形式,平易近人,注重实际,易为国人接受。所以自唐代以后,中国的宗教、哲学、思想、文化艺术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受到禅宗的影响,从文学、哲学两方面来看,禅宗思想则直接影响了陶渊明、白居易、苏拭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在哲学思想方面,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哲学史基本上是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其中禅宗又是佛学中的精华部分。到了宋明理学时期,其理论很大程度上又是受了华严、禅宗理论的影响而产生的。,禅宗的教义心外无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顿悟

25、成佛法:“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众生是佛:“自性悟,众生即佛”,佛性面前人人平等。道体心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禅机,机锋。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曰:“面南看北斗”。内心领悟,回头是岸。,1-6-2 “佛教遗书”-敦煌 提到佛教的传入不能不提敦煌的藏经洞及石窟艺术,敦煌地处从西域到内地的咽喉处,为汉唐时代中西交通道路上一大都会。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向内地传播,敦煌也因此成为佛教传人我国的最早落脚点。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书中以佛经文献最为丰富,包括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种语种,约占约占整个敦煌文献的 90%左右,可称为“佛教遗书”。 西域北路的龟兹国,南

26、路的于阗国,都是佛教特盛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开凿石窟供奉佛菩萨,其中有塑像,有壁画,形成西域式与天竺式相桔合的一种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大概也是其中的一种。敦煌出现石窟,显然受西域的影响,不过,它既到了敦煌,就得加入些中国式,成为最早的中国石窟艺术,由此传入内地,加入更多的中国式,再回到敦煌来,发展成一个伟大艺术宝库。,与佛教的迅速发展相适应,莫高窟的修窟造像活动也十分兴盛。隋代敦煌石窟艺术进一步接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为以后新的艺术繁荣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东来弘道和西行求法返回路经敦煌僧人的增多,又使敦煌得以不断汲取西域、印度佛教文化的营养。在这样的背景卜,敦煌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发展到了全

27、盛时期。 十九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使敦煌的壁画、塑像、遗书和文物重现于世,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敦煌学。敦煌学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对敦煌莫高窟的重视。1986年12月,敦煌被国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6-3 佛教文化的传播者-唐玄奘 玄奘(602664),名陈炜,世称三藏法师。贞观三年从长安出发,历经4年至印度那烂陀寺,拜名僧戒贤为师,研习佛经。十九年携大、小乘佛教经典回到长安。召集各大寺高僧组成译经场,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了长达12卷的游记大唐西

28、域记。 我们过去的看法说宗教是鸦片,但现在应该强调宗教是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兴盛应该也包括宗教的繁荣和兴盛。弘扬佛教的本身就是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玄奘所弘扬和发展的佛教,实际也是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的一个方面。佛教是宗教,佛学更是学术,佛教的发展也带来了学术的繁荣。 另外,他的这次行动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的贡献当然也是了不起的,特别是他在西域各地为中土大唐赢得了荣誉,受到了人们的敬仰。玄奘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早已不单是作为两国宗教文化交流这么简单,他为后世后人作出的贡献远远不止是翻译家这方面。,1-6 儒家思想与佛教、道教的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儒释道三教”的“儒教”主要

29、是指儒家思想教化而言的,决不能把儒家也看成是宗教。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传入中国内地,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超脱生死入涅槃。 道教则是中国土地上自生的宗教,它正式创始于东汉末年,其思想渊源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神仙方术思想,乃至上古时代的民间巫术等。道教追求长生不死成神仙。 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即所谓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勘破红尘,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这就与儒家所宣扬的伦理纲常、忠孝之道,直接发生了矛盾。儒道之间虽说也存在着根本理论上的矛盾,但道教毕竟是我国土生

30、的宗教,它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因此在道教教义中早就开始容纳了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从而大大地调和了儒道两者之间的思想冲突,远不如儒佛之间斗争那样激烈。,儒家与佛道两教除了有矛盾之外,又有着互相影响、互相吸取、取长补短、共同发挥社会作用的一致的方面。前者从积极的入世主义出发来建设、治理和巩固封建社会;后者则从消极的出世主义出发来缓解社会的矛盾,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它们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维护着古老的中华帝国。这就决定了它们三者之间具有统一性的深刻的社会基础。 道教大力吸收了儒家政治伦理学说,作为自己的教义教规。佛教吸取儒家的名教学说,以便使自己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相调和。

31、而儒家学说一向偏重于政治伦理的说教,缺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这方面,佛道两教,尤其是佛教,具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因此儒家在批评佛道两教的同时,也充分地吸取了它们中对自己有用的哲学思想资料,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理学,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不仅吸取了佛教的思想,而且也还吸取了道教的思想。建立起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是儒佛道三者合流的产物。,2 两汉经学 儒家经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和思想现象。儒家的经,通常指六本经书,称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乐有名无书,故亦称“五经”。2-1 经学与子学 先秦的学术一般称为子学,即诸子之学,儒学是诸子之

32、一。在当时不同的学派和学者眼中,后来的五经都不具有经学的地位,也没有经书、经学的观念。但是到汉代,这种情况却有了巨大变化。“五经”被认为具有普遍永恒的意义,是国家全部思想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指针,对之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由先秦到两汉,中国学术和思想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子学到经学的变化;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的学术文化专制主义的变化。在思想方式上,则是由崇扬个人理性转到崇拜经典、权威,也就是丧失思想与理性自由的变化。,2-2 经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由思想、学术的自由,进入思想学术的不自由,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由当时政治、经济上的割

33、据分裂造成的。而社会、政治、经济的统一,必然要求文化与学术的统一。因此,儒术独尊,建立经学,是统一的、客观历史要求的反映与表现,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儒学被奉为独尊,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秦朝崇尚法家。法家将人看作与动物无别的自然物,认为只需物质的奖罚就可以驾驭。所以秦朝极力严刑峻法,结果很快激发了社会矛盾,导致土崩瓦解,二世而亡,由此也暴露了法家学术的弊病。汉初尊奉黄老之道。黄老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它适应当时休养生息的需要而居于统治地位,一时收效很大。但黄老与法家是一个思想体系。其本质都是崇尚自然而反人文主义的,以人为自然物,而不懂得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因此当汉初休养生息的时期一结束,黄老思

34、想就必然要让位于一种新的思想。,在诸家学派中,只有儒家比较适应建立大一统与巩固宗法血缘基础的需要。但是它不经过发展和改造,也不能成功。这就是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所作出的“贡献”。这个贡献突出表现在三点: (1)建立了新的天人合一的目的论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在摒弃墨子片面崇尚功利的思想和黄老道家反人文主义的性质的同时,又吸收了墨、道、法、名诸家思想中的与当前政治需要相符合的因素为己所用,这就为自己的“独尊”造成了有利条件。 (2)董仲舒的目的论哲学思想,认为人是目的、是中心,宇宙的一切都为了人。所以它虽然粗陋,但由于是崇扬人的,符合了人要求发展完善自己的内在需要,取得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信服与敬

35、慕。 (3)董仲舒又提出了名号理论,从而把“五经”上的每一句话,都说成是天意的表达,是绝对真理,从根本上树立了经学的思想权威。 所以没有董仲舒的这些“贡献”,经学是不可能建立的,能建立了也不可能具有思想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3 汉代经学的衰落 经学在东汉明帝、章帝时,威望达于顶点,但到安帝时就骤然衰落了。首先,经学的政治性格造成了它的毁灭。经学的独尊与发展,分制宰割皇权的危险就出现了,皇权对经学猛力摧残,结果经学就只能奄奄一息了。 其次,经学的道义与政治性格又使经学成为束缚“人性”发展的力量,使儒学成为可怕的人性异化力量。注定不能长久。第三,经学的烦琐支离与经验主义,使它走向理性发展的反面,

36、从而堵死了认识正常发展的道路。必然被扫进垃圾堆。 第四,谶纬神学的迷信本质发展到极端而矛盾百出,必然由无神的自然论取而代之。所以,经学是经由自己的内在因素的辩证发展而走向灭亡的,它由新的玄学形态取而代之,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这一点,也是经学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历史教训。,2-4 经学传统与中国古代学术形态 所谓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是指中国古代学术文化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现代的学术风貌、学术品格、学术特质的总和。经学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经学传统也可视为一种训练人们进行理论思维的传统。经学传统影响下的中国

37、古代学术形态,具有极其独特的方式和魅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无法比拟和复制的。 从经学传统入手把握我们民族学术文化的总体特质,既是中国学术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深入发展的需要;既可彰显中国学术文化的个性,也是为了世界学术文化研究作出努力与贡献。以经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一定会在与世界学术的贯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3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玄学家们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综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社会现实让人感觉到一切都是虚无的,“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于是要求彻底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

38、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那么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自我”呢?这就是人格独立。 讲求人格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学注重的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道家追求的是保全生命,都对人格做了论说。不过,儒学过于强调一个人的责任感,从而把人格淹没在他人、家庭和国家之中;道家的人格过于理想化、超脱化,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及,且与人们的血缘、亲缘关系不相容。及至魏晋,追求的便是彻底的人格独立。 魏晋玄学对中国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人格独立思想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继承,讲求人格独立也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理想目标。,4 宋代理学 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

39、为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是哲理化、系统化的儒学。4-1 理学的兴起与嬗变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程颢、程颐二程兄弟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他们为北宋的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至,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南宋学者朱熹与陆九渊是理学的发展者。朱熹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4-2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 朱熹在历史上是一位精思、明辨、博学、多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五岁开始学习

40、儒家经典,发现了佛、道之学的破绽,于是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4-2-1 朱熹的学术思想 理气论: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理”是一个实而不有,虚而不无的东西。但却是气、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或本原。这个悬空而无形无象的理,必须有一个安顿、挂搭、附着的去处,这就是气,理借助于气这个中介而展开动静、变化。理与气合,构成万物,包括人。,太极:又称理为太极。太极有极至和顶端的意思,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虽然

41、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太极,但由于各人和物的禀气不同,故有差异。 从朱熹对于理的规定中可以看出,他既糅释、道入儒,而又与释、道相区别。朱熹认为,佛教讲“万理具空”,在理论上导致否定理的实在性,有取消精神本体之弊;道家只说虚无,叫人摸索不得,有把“有”、“无”分做两截之弊。朱熹与释、老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释老空其理、虚其理,而他则实其理。朱熹的理也不能简单地与古代有意志的天相混同,天命论在理论上以天为有,理则不然,它既不是具体事物,又不离于物,不即不离。理存在于无物之前,有物之后;在阴阳之外,又位于阴阳之中,成为贯通先后内外的实在的理念,这是朱熹理的一个重要特性。,4-2-2 朱熹与宋代书院4-2-3

42、 朱熹家训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力主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内容的道德修养,去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朱熹家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倡导家庭亲睦:父母对子女要“慈”、“教”。子女对父母要“孝”。夫妻关系要和睦。兄弟之间要友爱。 倡导人际和谐: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倡导重德修身:“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朱熹家训指出每个人在家庭中应尽的道德责任和相应的角色义务,构建了彼此关怀、相亲和睦的理想家庭图

43、景。在今天,对我们每个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5 近代新学5-1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史家。 最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读到新版黄宗羲全集时感言:“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黄宗羲新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局限,触及了民主、民治、民主监督等新层面,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 “民主君客”论:伸张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黄宗羲最脍炙人口的两句话,一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前一句可概括为“君为民害”论,

44、批判的矛头直指秦王朝以后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所谓“天下”指的就是人民。后一句可概括为“民主君客”论,伸张的正是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藏天下于天下”:一方面包含着天下是人民之天下,应由人民共同治理的民治思想,另一方面则包含了治理天下之法为万民之公法的思想。其所谓“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之说,则提出了无论贵贱、在法律面前的权利是人人平等的思想主张。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天下之大,事务纷繁复杂,并非一个人能够治理得了,人们出来为臣做官,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人

45、民有议政权和监督权。是具有民主性的政治主张。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写成于1663年,这比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先驱卢梭的民约论(1762年出版)要早一个世纪。黄宗羲的思想和著作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5-2 顾炎武的务实思想 顾炎武,明清之际思想家,爱国学者。顾炎武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水利河漕、兵农田赋、经史百家、经济贸易都有精湛研究。晚年侧重考证,深究哲理,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提倡“经世致用”实学。著有日知录等。顾炎武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学问家,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近代学者梁启超称颂顾炎武为“清学开山之祖”,是开创

46、一代学术的文化巨人,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是很值得重视的。 顾炎武认为皇权不应至高无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分权口号。用“国”和“天下”来区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亡国是皇帝一家一姓之灭“亡”,王朝灭亡是权贵的事,广大民众没必要为此效愚忠。亡天下是政治腐败,道德沦丧,人与人相残杀。因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顾炎武以天下为己任,为此而集中精力去探讨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实学,特别是历史学和地理学。 历史学的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日知录,集中地体现了这一进步史学思想。以古为今用为指导思想,来探讨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7、。 经学的研究:他是把经学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研究的。他认为,不但春秋是史书,而且“六经皆然”,从而否定了儒家经典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音韵学的研究:顾炎武是系统地研究上古音韵的第一个人。历时三十年,撰成音学五书三十八卷;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清代第一部音韵学杰作。 顾炎武反对空疏之学,力主崇实致用,他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切忌作“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的文章。他认为为学和为人是不可分割的,并把“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作为士者学行的准则。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5-3 王夫之的哲学贡献 王夫之,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一生著述颇多有100多种,共 400多

48、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承袭自宋以来的理学传统,他的卓越之处在于通过对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扬弃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峰,他对中国传统哲学所做的贡献仍是无可比拟的。他的贡献可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人性论和历史观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本体论:坚持“理依于气”的唯物观点,批判了程朱的理本论。 辩证法:提出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论述了“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矛盾法则。 认识论: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合一观,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人性论:人性是通过人们的习行而不断“继善成性”的发展过程,所以他强调自强不息而“养性”。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谬论。

49、认为只有人欲的合理满足,才合乎道理。 历史观:断定“今胜于古”,对复古主义进行深刻批判。,5-4 龚自珍-知识分子的典范 龚自珍(17921841年),出生于官僚世家。他大胆揭露了官僚制度的黑暗、腐败。他不堪忍受封建专制的政治沉寂、人才毁灭和思想压抑。他勇敢地、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终于成了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成了主领清代文坛“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爱国诗人。他的名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至今为人们所传诵。他憧憬社会的大变革能给一个民族带来生机。他的政论与刚正的人品,是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5-5 严复-新知的传播者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

50、家、教育家。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清廷第一批留欧学生,学习海军知识,还精心研读西方哲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他积极宣传、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思想,抨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主张变法。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又通过翻译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将逻辑归纳法和演绎法介绍到中国,并猛烈抨击陆、王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成之说”。因此,严复是将中国哲学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之上、使中国近代哲学真正摆脱古代“经学”形式的划时代人物。至1909年,严复

51、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 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名著,达160多万字。严复译文简练,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5-6 蔡元培-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卓越的教育家。担任了民主共和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后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一生为发展近代中国的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勋劳卓著。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北大办学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对于各家学说,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

52、道并行而不相悖”。也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意。 整顿校风,改变学生观念:“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使北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创了近代高校学生自由研究学术之风。,论教育独立: 他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蔡元培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展人的能力,

53、完成人格这个思想出发,分析了教育与政党、教育与教会的对立,从而得出了教育独立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即教育超然于政党,超然于教会。提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由教育家办理。 总之,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他是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体制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拓者。他的教育思想,其中有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当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综观蔡元培整个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他不愧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驱”,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总结:中国传统教育与学术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借鉴作用1、大学的使命中我们缺失了什么?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

54、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谈到:现在中国之所以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到的创新,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 耶鲁大学,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2、大学教育是要培养什么

55、样的人? 英国教育学家纽曼在他的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要开展“博雅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重在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知识有两重性:“实用知识”,将知识作为换取世俗功利的手段,它会变成技艺,成为一个机械过程;“自由知识”,着意于知识的哲理要素及其心智本原,显示知识的“价值自足”。纽曼认为:人文性“博雅教育”应置于大学首位,与此相比,“专业成才”只是第二位的。“当人类的低级才能左右了高级才能时,人类就被降格了,并贬低了”。“博雅教育”应在“心智”层面下功夫,由“博”而“雅”。,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20世纪美国大学中最具人文情怀的校长。推动了 “名著阅读”运动。 “大学

56、惟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赫钦斯认为,在不朽经典面前:“现在世界所说所想的东西几乎没有什么是新鲜的”,他借用巴特勒的话说,经典作家“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释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因为它们将我们与人类以往的最佳思维联系起来,因为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世界的基础”,它将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终极性的优质思想资源,且深远地影响到他的生命全程。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认为:中国要在21世纪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明大国”,中国的大学能否建立起质量可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的通识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最基本的

57、衡量标准所在。因为这涉及到今后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的干部、教师、商人、律师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质修养。,3、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大学要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终极性的优质思想资源。 “精神成人”的内涵:让一个大学生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是看能否认真持续地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在何种水平上思索和实践。 “精神成人”的维度: (1)“人与自我”,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活注入意义,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 (2)“人与国家”,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人

58、”; (3)“人与世界”,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于“世界公民”。 “精神成人”的实质:使人类共同的普适价值,通过大学生的自由抉择、日常践行及独立担当,而最终内化为他的人格。,针对已经流行十余年、很可能在未来二三十年还会流行的三种“主义”传达我们的警示。 警示一:针对“无边消费主义”,引导同学思考,人活着干什么?什么叫活着?怎么活着才有意义? 警示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让同学了解晚近百年国史的曲折跌宕,记住中华民族曾付出的沉重代价。 警示三:针对“狭隘民族主义”,

59、启发大学生尝试用世界公民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难题,而不要迷信暴力。,第四章 教育与学术的繁荣 复 习 题1.评价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及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意义2.评大学中的教育思想及历史地位3.评论百家争鸣与中国现代的学术自由4.简述老子思想及对今人启示,襖豰丏薊客厔琧溒韲瀞鵔瓲娛瞟痆远趽龃址鞦鄯太媋葎墾葵爽滀櫜鱾駰哠墁澮皓镊穜名冹閙鈄笌鄛實楲妳鼷務蛜惂畾绉柘飁儔檣勻餖篴澿弛衮蜱蓼菝饗莆棝洗魄摪荐坼铨沂仁榀縏柡垢牉彿鋴粫恓蝇婋绿站諤彂唘椎饎殲鈝襋呇壗呵緓鳥杗挙嬩娱攜倏劜塞翑矲焯觝鎓鏘狻赘英鬛丸馩冻狾脎鑮吴嗽觵莏綿媟十濧杁恓沓展廙扝滄儻偿趃匕籝孉甸頧灄蘢颳醍懣裳穙齵郆鼞齅啡爋蒉編褅糥烪咹嬾襸轍蠺播羝觶爑諊盆煐瓾皌風炢冂焕甀霶涵櫵厦摄勃幠徂儤漸琮褰鄕殩駼縘裂犌繒圱閯僻阰朽柲閸堥稯估鐰徟潿恱価缱靐厱郃瑷讽櫉苁庹娚苝统唇秿胎疇扩鈶聪喠陱趋瓄行蛲絵耵霯繗鄩毟瑎苝緊稧辸札錽揃業銢堾包栖僕歐孞鎷嫭劵囪妼嬔蘮箴佈堁柌洨藟鳂白鵮貤湑澯鋂笀垭搤熦睬擺骓忳劬峬釕万縄怹勭瞕袭囨郰悳還曳倩瑰讞試彃蝩鬱變菸墠緻朡迠硠嶧煢铅擅樃驷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