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丽水学院毕业设计(2016 届)题 目 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指导教师 XXX 院 别 生态学院 班 级 园 林(风 景 园 林 方 向) 12 学 号 12105190102 姓 名 XXX 二一六年五月十五日丽水学院2016届学生毕业设计全套设计加扣 3012250582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作的毕业设计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指导老师(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黑体小2)1. 任务书12. 开题报告53. 文献综述114. 英文文献原文165.

2、 英文文献译文216. 中期检查表257. 指导记录268. 答辩资格审查表28丽 水 学 院毕业设计任务书(2016届)题 目 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指导教师 XXX 院 别 生态学院 专 业 园 林(风 景 园 林 方 向) 班 级 园 林(风 景 园 林 方 向) 12 学 号 12105190102 姓 名 XXX 2015 年10月8日至 2016年5月 15日共31周一、 设计(论文)方向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休闲休憩、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此次设计的源渠公园作为乐清市中心区环河水系

3、景观带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在设计时需充分挖掘城市文化,营造功能合理、景观丰富、富有情趣的景观园林空间。既要展现城市风采,体现乐清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水平又要设置丰富的能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人在此休闲、娱乐的设施,营造宜人的丰富而充满情趣的空间场所,可以兼顾满足外来游客的游览观光需求。二、主要参考资料1 格博斯特.P.H .自然的愿景:城市公园的恢复性与冲突性J. 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6(1):35-512 毕晓普兰迪奥,Ye w-s,卡拉达.c.虚拟世界的通过经验来感知J.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4(1):35-513 雷切尔卡普兰,斯蒂芬卡普兰.从心理学角度看看自然M.英国.剑桥大

4、学出版社.1989:34004 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64-19765 鲁超.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2(11):112-1136 张惠.王策.现代城市公园设计误区J.现代园艺.2013.24:1157 陶晓丽.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类型、功能、格局与演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49-558 郭平风,张建斌.世界园林体系M.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11-22.9 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植物现状与规划探讨M.安徽农业科学.20

5、09.37(20):9753-975410 赵娜冬,段鲁君.浅析主题公园设计手法的发展趋向J.中国园林.2003.11:43-4511 钟士恩,张捷,李莉等.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回顾、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8:115-12412 杜林华.关于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304-30513 黄邦姬.浅析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前景J.旅游管理研究.2014(9):37-3814 王石.城市主题公园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建筑规划设计.2007(11):14415 庞琳,王剑.袖珍公园现代城市设计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2016.10:12

6、-1316 约翰O西蒙统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3-29717 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著.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M.中国园林.2013(5):48-5018 杨媛媛.现代城市公园发展趋势探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N.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76-17719 皮雨鑫,杨滨平.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新特征探析M.山西建筑.2013.29(6):198-19920 高海燕,王秋燕.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M.民族艺术研究.2011.06:160-16421 赵觅雪,岳士俊.城市公园设计地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现代文艺.2016.

7、107:86-87三、课题的内容和任务要求(一)课题内容: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二)任务要求:1.确定选题后,查阅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书籍和资料,查找1-2个经典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案例进行分析。2.在进行规划前明确本项目的任务要求,查阅乐清市城市规划相关资料,对用地的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地理位置,人文气息,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整理成册,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借鉴参考。3.归纳分析资料,构思初步的设计方案。4.分析深入设计思路,不断完善创新,对比所提出的各个方案,决定最佳方案来设计。5.确定方案后,深入细化该方案的细节,完成各个部分的图纸绘制。6.制作方案文本:1.封面2.目

8、录3.任务书4.开题报告5.文献综述6.外文文献原文及翻译7.中期检查表8.指导记录9.答辩资格审查表7.完成方案设计图:内容包括毕业设计封面、目录、设计说明书、总平面图(彩色总平面图和CAD平面图)、主要景点(区)详细(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现状分析图、功能分区图、道路分析图、景观视线分析图、局部景点效果图、全局鸟瞰效果图、景观意向图、园林小品意向图等四、毕业设计进度安排起 讫 日 期工 作 内 容备 注2015.10.08-20145.11.30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搜集资料,根据课题,确定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2015.12.01-2016.04.09在认

9、真听取指导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根据选题和任务书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开展毕业设计,并提交毕业设计初稿。2016.04.10-2016.04.15中期检查2016.04.16-2016.05.05根据指导教师反馈修改意见,修改毕业设计,提交毕业设计定稿。2016.05.01-2016.05.10毕业设计资格审查。2016.05.11-2016.05.20毕业答辩和毕业设计的定稿、装订、上交学生(签名):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意见: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二级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意见:主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注:1.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下达人

10、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接受任务的学生均应签字。2.此任务书最迟必须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下达给学生。丽水学院毕业设计开 题 报 告 (2016 届)题 目 温州乐清源渠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指导教师 XXX 院 别 生态学院 班 级 园 林(风 景 园 林 方 向) 12 学 号 12105190102 姓 名 XXX 二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一、选题的意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和产业聚集形成的人口较稠密的大居住点,是人们居住、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随着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更加享受精神的愉悦感,在现代城市中,公园绿地成为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帮助居民和游客感受大自然魅力,远

11、离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城市公园在人们的休憩娱乐中通过怡人的景色使人们在在拥挤的现代建筑环境和嘈杂的喧嚣中得以放松,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求,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居民生活幸福感。乐清市位于浙南丘陵地区沿海小平原,由温州市代管,地理位置优越,市内自然资源丰富,北部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南第一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乐清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最早、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源渠公园作为乐清市中心区环河水系景观带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是向公众展现乐清城市风貌的城市建筑。在景观还是在功能上都应该展现乐清特色,凸显乐清魅力。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

12、究的主要内容1.对设计区域所在城市的人文,自然,气候等条件进行了解与研究;2.对设计区域现状,周边环境进行研究,结合当地现状,充分考虑周边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影响,结合周边公共服务空间;3.设计中凸显地域文化、重视公众参与,营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脉络的现代公园景观。既要展现城市风采,体现乐清城市园林景观绿化建设水平又要设置丰富的能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人在此休闲、娱乐的设施,营造宜人的丰富而充满情趣的空间场所,可以兼顾满足外来游客的游览观光需求。(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地理位置存在的问题:设计区域北面为商业区块,南面为市场用地与商住用地,西面为商业与居住商用地,东面为居住用地。由城市主干路三环路、四环路,

13、城市次干路金溪路、银溪路围合而成的四方地块,位于乐清中心区生态休闲轴和南北向公共活动中心轴的交点,因而在施工时要考虑到周边建筑和道路,以免造成安全事故。2.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区域现状为菜地征用,在设计施工初,要对用地的土壤水质情况进行检测,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现有的生态情况,尽可能大的保留原生态,施工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减少垃圾堆放和对周边水域、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周边的空气质量。3.结合绿地设计规范和当地实际情况,规划设计绿地的不同功能,以满足群众多种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与历史文化,结合景观设计进行文化传承。设计出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充分展现城市门户形象,凸显公园绿地综合功能。三、研究

14、(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一)设计步骤1.资料收集:广泛收集乐清市相关历史人文资料,了解场地状况及周边环境,。并对现状进行问题分析。2.设计构思:结合绿地设计规范和当地实际情况,规划设计绿地的不同功能,以满足群众多种需要。结合当地的人文与历史文化,结合景观设计进行文化传承对设计地块进行定位和功能分区。确定设计主题。3.设计与完善:设计初步形成,在与指导老师的不断讨论沟通中讨,进行方案的分析和完善。4.收尾工作:整理文本与设计图,完成毕业设计。 (二)设计方法1.文献查阅法 查阅有关乐清市的文献和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城市公园设计的有关文献和资料,重点查阅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特点

15、,总结城市公园发展特点以及现状条件。2.案例调查法 对国内外城市公园优秀设计案例进行熟悉,对浙江省内相似情况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分析不同城市在景观设计上面的特点和差异,总结出城市公园绿地在景观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以及优化措施。3.归纳演绎法 将案例调查结论进行归纳,寻找出适合当地条件以及规划目标的设计方案。4.寻求指导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请教和讨论沟通,不断的完善设计方案。(三)设计思路凸显地域文化、重视公众参与,营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脉络的现代公园景观。做到:传承地域文化、富有人性关怀、凸显生态文明、展示蓬勃朝气。充分展现城市门户形象,营造一个功能

16、合理、景观丰富、富有情趣的景观园林空间,满足各个年龄段的人在此休闲、娱乐。 四、毕业设计提纲1.封面2.目录3.项目背景4.区域分析5.设计主题6.设计理念7.总平面图(彩平图,CAD图)8.鸟瞰图9.功能分析图10.道路分析图11.视线分析图12.植物分析图13.各功能分区设计方案14.铺装及景观小品意向图15.植物意向图16.主要节点平立剖五、主要参考文献1 格博斯特.P.H .自然的愿景:城市公园的恢复性与冲突性J. 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6(1):35-512 毕晓普兰迪奥,Ye w-s,卡拉达.c.虚拟世界的通过经验来感知J.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4(1):35-513

17、雷切尔卡普兰,斯蒂芬卡普兰.从心理学角度看看自然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34004 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64-19765 鲁超.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2(11):112-1136 张惠.王策.现代城市公园设计误区J.现代园艺.2013.24:1157 陶晓丽.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类型、功能、格局与演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49-558 郭平风,张建斌.世界园林体系M.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11-22.9

18、 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植物现状与规划探讨M.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53-975410 赵娜冬,段鲁君.浅析主题公园设计手法的发展趋向J.中国园林.2003.11:43-4511 钟士恩,张捷,李莉等.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回顾、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8:115-12412 杜林华.关于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304-30513 黄邦姬.浅析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前景J.旅游管理研究.2014(9):37-3814 王石.城市主题公园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建筑规划设计.2007(11):14415 庞琳,王剑

19、.袖珍公园现代城市设计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2016.10:12-1316 约翰O西蒙统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3-29717 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著.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M.中国园林.2013(5):48-5018 杨媛媛.现代城市公园发展趋势探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N.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76-17719 皮雨鑫,杨滨平.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新特征探析M.山西建筑.2013.29(6):198-19920 高海燕,王秋燕.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M.民族艺术研究.2011.06:160-16421 赵觅雪,

20、岳士俊.城市公园设计地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现代文艺.2016.107:86-87。指导教师意见:签名: 年 月 日 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小组意见: 签名:年 月 日二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签名:年 月 日文献综述我国城市公园设计浅析生态学院 园林(风景园林方向)12 XXX 指导老师:XXX前言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和产业聚集形成的人口较稠密的大居住点,是人们居住、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随着经济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更加享受精神的愉悦感,在现代城市中,公园绿地成为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份,帮助居民和游客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魅力1,远离城市喧嚣、释放生活无形压

21、力和调节生活节奏的方式2.城市公园在人们的休憩娱乐中通过怡人的景色使人们在在拥挤的现代建筑环境和嘈杂的喧嚣中得以放松3,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求,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居民生活幸福感4。一、我国城市公园设计现状城市发展已有几千年历史,园林发展也有几千年历史,而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于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诞生5,中国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将“城市公园”代入到中国,中国城市园林最开始在1868年出现在上海租界,公园形式特点,功能布局都是外来欧式风格,这也影响着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时至今日,中国城市园林设计依旧带有明显的欧式风格,无论是意大利式的台式风格,法国的平地对称依旧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城市公园的设计

22、。文革时期对传统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后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破环,使得后期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反追求,反时尚,甚至开始刻意寻找传统,追求传统,使得城市设计中刻意赋予了建筑意义。二、我国城市公园设计的误区(1)盲目追求西式风格: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外界的文化的吸收和包容性,使得我们似乎过于的追求与西方文化,使得我们在设计方面更加的盲目的追求“高端”的西式园林,失去了本土园林建筑风格和内涵,也丧失了对自我文化的传承6。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设计中盲目崇拜西放文化,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是流行趋势,是时尚,本土的时传统的,是落后的,使得整个城市绿地风格形式近其相同,缺少绿地的自身特点以及

23、属于自身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使得整个城市缺少气息和内涵7。(2)过分追求中式园林文化气息: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园林体系之一8,是世界园体系的重要组成一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多变的形式,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以及历史内涵一直传承至今9。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在设计时不考虑现状,盲目的用形式上的假山叠石去营造一种虚假的山水写意,使得整个公园徒有其表,失去了中国园林应有的“神”。三、我国城市公园发展趋势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对城市生态的重视,人们对于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园的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大量建设公园,在设计时因功能和需求的不同,将会出现了更多不同类型的公园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10。主题公园和袖珍

24、公园在城市公园发展的趋势上其优点将会更加显著。(一)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在时代的背景下应景而生,渐渐发展成趋势11。传统主题公园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结合景观环境设计,旅游设施和表演展览的综合性偏向于旅游资源不免费向大众开放的休闲娱乐场所1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曾兴起一股主题公园热潮,大量模仿欧美卡通,童话主题公园。此类主题公园一般建筑规模之大,建筑成本高,而盈利模式又单一,纯靠门票收入,高额的游玩费用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13。热潮的掀起,主题公园数量大量增加,竞争力也随之增加,外加上经营模式的单一,大多数公园新意一过,就因无法获利,难以维持下去14。未来发展中,城市主题公园设计将更加倾向

25、中国传统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结合,将文化传承下去。免费对大众开放,成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同时与时俱进,同一主题,不同形式,不同特点,敏锐的跟进信息变化,满足不同年龄人群的喜好15。主题公园不再是单一不变,也不是单纯的照搬,模仿,它将城市个性融入公园,透过公园展现城市风貌。让人们和城市通过公共空间更加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二)袖珍公园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现在,城市的工业,机械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啊,使得城市工业用地,居住建筑用地大量增加,城市可用于绿地规划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可用面积的有限使得人的生活陷入了高度密度16。在用地紧张,城市绿地越来越小,越来越分散的情况下,袖珍公

26、园的出现可以让局面出现缓和。 袖珍公园最大的特点是小而精,城市道路的十字路口的一角,建筑与建筑的夹角都可以利用起来都可做为袖珍公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既有一个公园应该有的空间结构,能够提供公园的基本功能,又能根据自身所处环境相应设计出附属功能17。相比于综合性公园的开放空间相对比较少18,但这并不影响妨碍袖珍公园的发展。将来城市建筑中将会出现更多的袖珍公园装饰着城市。现在城市公园的类型还在不断增加,城市公园设计也将呈现更加多元化,但是设计时的基本方向跟准则是相同的的19,既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美化西式风格,也不应该过分的追求中式传统,将城市人文气息放在一个制高点20,在考虑所建公园的现

27、状条件,以及公园在整个城市环境的定位中,结合当地地域文化21,找到属于自己的园林风格基础,在参考其他风格相似园林设计的精华,创造出更具新意的作品。结语城市公园体现着城市整体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公园的设计将更加偏向个性化独特化,在展示城市面貌,成为城市名片,也将更加加大人与公园的紧密型,设计时将更加人性化,考虑到人的特性,提高城市服务功能。人与人通过城市公园关系更加熟络,人与公园的实地距离更近,人们更加愿意走出去。走进随处可见,景色宜人的公园放松休憩娱乐。参考文献1 格博斯特.P.H .自然的愿景:城市公园的恢复性与冲突性J. 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6(1):35

28、-512 毕晓普兰迪奥,Ye w-s,卡拉达.c.虚拟世界的通过经验来感知J.园林与城市规划.2001.54(1):35-513 雷切尔卡普兰,斯蒂芬卡普兰.从心理学角度看看自然M.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34004 陶晓丽,陈明星,张文忠等.城市公园的类型划分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64-19765 鲁超.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的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2(11):112-1136 张惠.王策.现代城市公园设计误区J.现代园艺.2013.24:1157 陶晓丽.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类型、功能、格局与演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

29、北师范大学.2014:49-558 郭平风,张建斌.世界园林体系M.中外园林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11-22.9 童伶俐.乐清市城市园林植物现状与规划探讨M.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53-975410 赵娜冬,段鲁君.浅析主题公园设计手法的发展趋向J.中国园林.2003.11:43-4511 钟士恩,张捷,李莉等.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回顾、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8:115-12412 杜林华.关于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2:304-30513 黄邦姬.浅析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前景J.旅游管理研究

30、.2014(9):37-3814 王石.城市主题公园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建筑规划设计.2007(11):14415 庞琳,王剑.袖珍公园现代城市设计发展趋势J.城市建筑.2016.10:12-1316 约翰O西蒙统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93-29717 吴必虎,董莉娜,唐子颖著.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M.中国园林.2013(5):48-5018 杨媛媛.现代城市公园发展趋势探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N.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176-17719 皮雨鑫,杨滨平.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新特征探析M.山西建筑.2013.29(6):198

31、-19920 高海燕,王秋燕.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M.民族艺术研究.2011.06:160-16421 赵觅雪,岳士俊.城市公园设计地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J.现代文艺.2016.107:86-87致 谢本设计是在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感谢艾老师的精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从最开始设计方案规划,设计初稿,已经后期的PS彩平图,SU效果图,老师都帮我认真分析,细心的指出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意见。最终得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也让我对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向艾老师表示深深地感谢。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再我做毕业设计时给予我建议与帮助。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所设计方案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

32、和同学批评和指正!在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XXX 2016年5月英文文献出处FuturesJ.2014.7(42).653-655英文文献原文Planning landscape visions and its implementationMarion B. Potschin Hermann Klug1(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Salzburg University)The stimulus for putting together this special issue on Planning l

33、andscape vision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came from a series of presentations at the 7th World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IALE) held in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 from July 812, 2007. The theme of the symposium Landscape Planning: Building the evidence base an

34、d creating a vision was: (1) to focus on meta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landscape planning; (2) to link the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and, (3) to integrate scientic principles with policy and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scenarios describing the desire

35、d futures by stakeholders and societies is often cited as one means of achieving this integrated view.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that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holistic landscape scenarios. One major challenge to be faced is how to overcome the difculties o

36、f dealing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sustainability triangle.Haines-Young et al. 1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the importance of dening sustainability limits or thresholds of a landscape; they argue that nothing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unless society discusses such limits throu

37、gh a transdisciplinary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trade-offs between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 targets and quality objectives as set by stakeholders and decision makers is suggested as one way forward 2. The contributions to this special issue 38 take this idea further, and attempt

38、to structuring the fragmented knowledge on this topic. Thus, the aim of this special issue is to bring together existing informationon the ways landscape visions might be formulated, to explore 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 limits and to discuss ways of adap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se approaches in c

39、ountries such as Austria, Australia, Estonia, Great Britain, and Portugal. This special issue therefore addresse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studies, namely the extent to which knowledge can be generalised and expressed in formalized in computer models, and what information has

40、 to be collected for each individual country and case study.In the introductory paper, Potschin et al. 3 give an example of how to overcome the problems described above by introduc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links the socio-economic and 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at the scal

41、e of landscapes. They focus on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Leitbild concept whic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planning visions or mission statements in the German speaking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has been picked up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but is not yet well em

42、bedded with other concepts. Hence, this publication provides an important summary of the Leitbild developments since the beginning in the 1980s, review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a good Leitbild should have, and reects wider debates upon this paradigmatic approach among both the research and praxis c

43、ommunity. The Leitbild approach has been compared with other decision support tools such a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EcIA),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SIA-social), Strategic Impact Assessment (SEA),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SIA-sust.), and the Qual

44、ity of Life Capital approach (QoLC).Developing the idea of meta-disciplinary landscape planning, that integrates material-physical reality and immaterial existential values within a participatory context, is a challenging task, since methods, concepts and necessary data for the valuation of multifun

45、ctional landscape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collaborating stakeholders and scientists are addressed by Klug 4 who applied the Leitbild concept, as described in the introductory paper 3, and unies it with a spatially explicit planning procedure

46、for describing and classifying landscape visions. The general assessment system, with its landscape processes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natur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pre-alpine Lake District case study area in the Federal States of Salzburg and U

47、pper Austria in Austria. The paper is interesting from a technical point of view because it illustrates how GIS can be used to analyse and represen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risks at landscape level. It also points out problems, values and inuences from decision makers on landscapes and farmers. I

48、t is scientically relevant because it demonstrates how an understanding of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risks can help to establish an action plan on through an eight steps methodology that leads to purposeful landscape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landscape development has been widely debated sin

49、ce the Rio Conference in 1992 2,9 and amongst many responses has been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The latter was adopted on October 20, 2000 in Florence (Italy) and came into force on 1 March 2004 10. Loupa Ramos 5 denes landscape quality objectives on the base of 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

50、ntion and investigates them using exploratory landscape scenario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open discussion about the future. Loupa Ramos 5 argues that exploratory scenarios are useful tools for achieving plausible futures rather than optimal ones, and can help identify alternative drivers of change.

51、This research from an area in southern Portugal showed that organizing perceptions about the future through a process of disciplined imagination was a fruitful way of developing scenarios.To bridge landscape analysis and landscape evaluation and achieve enhanc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keholders an

52、d politicians, sound methods to facilitate the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need to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a variety of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improve visu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of landscape scenarios. Based on drawings, walk-through or y-through animatio

53、ns, and digital simulation using GIS and 3D tools and photorealistic representations, these techniques enable the user to choose different ways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andscape. Loupa Ramos 5 uses photorealistic simulation techniques with local pictures. Using such scenarios as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with local and non-local experts and stakeholders reveals key differences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