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 本科开题报告书.doc

2-3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带机械图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8986476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0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7-20 上传人:QQ24****1780 IP属地:浙江
150
积分
关 键 词:
2-3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带机械图 行走 物料 搬运 机器人 结构设计 机械
资源描述:
2-3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带机械图,2-3,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带机械图,行走,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机械
内容简介:
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 专 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 号: 毕业时间: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准备情况、研究思路及方法)(一)目的、意义 目的:在现代工业中,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已成为突出的主题。化工等连续性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已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机械工业中,加工、装配等生产是不连续的。专用机床是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的有效办法;程控机床、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自动化机械是有效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自动化的重要办法。但除切削加工本身外,还有大量的装卸、搬运、装配等作业,有待于进一步实现机械化。机器人的出现并得到应用,为这些作业的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意义:搬运机器人可以代替人手的繁重劳动,显著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工业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笨重工件的搬运和长期频繁、单调的操作,采用机器人是有效的。此外,它能在高温、低温、深水、宇宙、放射性和其他有毒、污染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更显示其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4-8。(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机器人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研制的。1958年美国联合控制公司研制出第一台机器人。它的结构特点是机体上安装一回转长臂,端部装有电磁铁的工件抓放机构,控制系统是示教型的。日本是工业机器人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国家。自1969年从美国引进两种典型机器人后,大力从事机器人的研究。目前工业机器人大部分还属于第一代,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控制;控制方式则为开环式,没有识别能力;改进的方向主要是降低成本和提高精度。第二代机器人正在加紧研制。它设有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具有视觉、触觉能力,甚至听、想的能力。研究安装各种传感器,把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使机器人具有感觉机能。第三代机器人(机器人)则能独立地完成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它与电子计算机和电视设备保持联系,并逐步发展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 和柔性制造单元FMC(Flexible Manufacturing Cell) 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工业机器人研究制造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欧美各国和其他国家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很多。国际工业机器人会议ISIR决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和研究机器人的发展及应用问题。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装卸、搬运、焊接、铸锻和热处理等方面,无论数量、品种和性能方面还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使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操作的,主要是在危险作业(广义的)、多粉尘、高温、噪声、工作空间狭小等不适于人工作业的环境。在国外机械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较多,发展较快。目前主要应用于机床、模锻压力机的上下料,以及点焊、喷漆等作业,它可按照事先制订的作业程序完成规定的操作,但还不具备传感反馈能力,不能应付外界的变化。如发生某些偏离时,就将引起零部件甚至机器人本身的损坏。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针对于上述各个领域的机器人系统的应用和研究对系统本身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制造业要求机器人系统具有更大的柔性和更强大的编程环境,适应不同的应用场合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过程。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要求机器人系统能和车间中的其它自动化设备集成在一起。研究人员为了提高机器人系统的性能和智能水平,要求机器人系统具有开放结构和集成各种外部传感器的能力。然而,目前商品化的机器人系统多采用封闭结构的专用控制器,一般采用专用计算机作为上层主控计算机,使用专用机器人语言作为离线编程工具,采用专用微处理器,并将控制算法固化在EPROM中,这种专用系统很难(或不可能)集成外部硬件和软件。修改封闭系统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如果不进行重新设计,多数情况下技术上是不可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是研究和使用具有开放结构的机器人系统。美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63-1967年为试验定型阶段。1963-1966年, 万能自动化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供用户做工艺试验。1967年,该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定型为1900型。(2)1968-1970年为实际应用阶段。这一时期,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进入应用阶段,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68年订购了68台工业机器人;1969年该公司又自行研制出SAM新工业机器人,并用21组成电焊小汽车车身的焊接自动线;又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32条冲压自动线上的448台冲床都用工业机器人传递工件。(3)1970年至今一直处于推广应用和技术发展阶段。1970-1972年,工业机器人处于技术发展阶段。1970年4月美国在伊利斯工学院研究所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工业机器人会议。据当时统计,美国大约200台工业机器人,工作时间共达60万小时以上,与此同时,出现了所谓了高级机器人,例如:森德斯兰德公司(Sundstrand)发明了用小型计算机控制50台机器人的系统。又如,万能自动公司制成了由25台机器人组成的汽车车轮生产自动线。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具有有“手眼”系统的高识别能力微型机器人。其他国家,如日本、苏联、西欧,大多是从1967,1968年开始以美国的“Versatran”和“Unimate”型机器人为蓝本开始进行研制的。就日本来说,1967年,日本丰田织机公司 引进美国的“Versatran”,川崎重工公司引进“Unimate”,并获得迅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仿制、改造创新。很快研制出国产化机器人,技术水平很快赶上美国并超过其他国家。经过大约10年的实用化时期以后,从1980年开始进入广泛的普及时代。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机器人的研制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1986年,我国开展了“七五”机器人攻关计划,1987年,我国的“863”高技术计划将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开发列入其中。目前我国从事机器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单位主要是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等。最初我国进行机器人技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随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86年开始研究机器人,先研制成功静态双足机器人HIT-I,高 110cm,重70kg,有10个自由度,实现平地上的前进、左右侧行以及上下楼梯的运动,步幅45cm,步速为10秒/步,后来又相继研制成功了HIT-II和HIT-III,重42kg,高 103cm,有12个自由度,实现了步长24cm,步速2.3步每秒的。目前正在研制的HI下IV机器人,全身可有52个自由度,其在运动速度和平衡性方面都优于前三型机器人37。国防科技大学在1988年春成功地研制了一台平面型6自由度的双足机器人KDW-1,它能前进、后退和上下楼梯,最大步幅为40cm,步速为4步每秒,1989年又研制出空间型 KDW-II,有10个自由度,高69cm,重13kg实现进退、上下台阶的静态稳定以及左右的准动态。1990年在KDW-II的平台上增加两个垂直关节,发展成KDW-III,有12个自由度,具备了转弯功能,实现了实验室环境的全方位。1995年实现动态,步速0.8步每秒,步长为20cm22cm,最大斜坡角度达13度。2000年底在KDW-III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我国首台仿人形机器人“先行者”,动态,可在小偏差、不确定的环境,周期达每秒两步,高1.4m,重20kg,有头、眼、脖、身躯、双臂、双足,且具备一定的语言功能813。此外,清华大学正在研制仿人形机器人THBIP-I,高1.7m,重130kg,32个自由度,在清华大学985计划的支持下,项目也在不断取得进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研制了一台8自由度空间型机器人,实现静态功能13,14。本课题源于“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机器人。目前,机器人大多以轮子的形式实现功能阶段。真正模仿人类用腿走路的机器人还不多,虽有一些六足、四足机器人涌现,但是机器人还是凤毛麟角。我们这个课题,探索设计仅靠巧妙的机械装置和简单的控制系统就能实现模拟人类的机器人。其分功能有:交替迈腿、摇头、摆大臂、摆小臂。(3) 学术准备情况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和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可以对GCD-1500钻机进行文献搜集整理如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人体上肢的部分功能,工作程序固定的自动化装置。机器人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容易的优势,但功能较少,适应性较差。目前我国常把具有上述特点的机器人称为专用机器人,而把工业机械人称为通用机器人。简而言之,机器人就是用机器代替人手,把工件由某个地方移向指定的工作位置,或按照工作要求以操纵工件进行加工。机器人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需要人工操作的通用机器人,也即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独立的、不附属于某一主机的装置,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编制程序,以完成各项规定操作。它是除具备普通机械的物理性能之外,还具备通用机械、记忆智能的三元机械。第二类是需要人工操作的,称为操作机(Manipulator)。它起源于原子、军事工业,先是通过操作机来完成特定的作业,后来发展到用无线电讯号操作机器人来进行探测月球等。工业中采用的锻造操作机也属于这一范畴。第三类是专业机器人,主要附属于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用以解决机床上下料和工件传送。这种机器人在国外通常被称之为“Mechanical Hand”,它是为主机服务的,由主机驱动。除少数外,工作程序一般是固定的,因此是专用的。机器人按照结构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关节型机器人以其结构紧凑,所占空间体积小,相对工作空间最大,甚至能绕过基座周围的一些障碍物等这样一些特点,成为机器人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结构形式,世界一些著名机器人的本体部分都采用这种机构形式的机器人。要机器人像人一样拿取东西,最简单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套类似于指、腕、臂、关节等部分组成的抓取和移动机构执行机构;像肌肉那样使手臂运动的驱动传动系统;像大脑那样指挥手动作的控制系统。这些系统的性能就决定了机器人的性能。一般而言,机器人通常就是由执行机构、驱动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三部分组成,如图 1-1 所示。 图1-1 机器人的一般组成对于现代智能机器人而言,还具有智能系统,主要是感觉装置、视觉装置和语言识别装置等。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赋予机器人“眼睛”,使它能识别物体和躲避障碍物,以及机器人的触觉装置。机器人的这些组成部分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或者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机器人的。要实现机器人所期望实现的功能,机器人的各部分之间必然还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2 所示。 图1-2 机器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机器人的机械系统主要由执行机构和驱动传动系统组成。执行机构是机器人赖以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体,通常由连杆和关节组成,由驱动传动系统提供动力,按控制系统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驱动传动系统主要包括驱动机构和传动系统。驱动机构提供机器人各关节所需要的动力,传动系统则将驱动力转换为满足机器人各关节力矩和运动所要求的驱动力或力矩。有的文献则把机器人分为机械系统、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大部分。其中的机械系统又叫操作机(Manipulator),相当于本文中的执行机构部分。(四)本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本选题研究思路:在机械手设计过程中,包括机械臂,采用模块化设计,不同功能结构分别进行设计,各模块之间连接采用最优方式。但是在模块各零件设计过程中,各参数计算选择主要从结构强度和刚度要求出发,很多零件为了匹配,比实际需求尺寸大很多。包括一些非关键零件设计,均是根据前人经验设计,选择尺寸。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整个系统质量,同时增加了电机负载,造成了资源浪费。它主要由机械系统(执行系统、驱动系统)、控制检测系统及智能系统组成。(1)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是搬运机械手完成关节工件,实现各种运动所必需的机械部件,它包括手部、腕部、机身等。(a) 末端执行器:机械手为了进行作业而配置的操作机构,直接喷漆工件。(b) 腕部:又称手腕,是连接手部和臂部的部件,其作用是调整或改变末端执行器的工作方位。(c) 臂部:联接机座和手部的部分,是支承腕部的部件,作用是承受工件的管理管理荷重,改变手部的空间位置,满足机械手的作业空间,将各种载荷传递到机座。(d) 机身:机械手的基础部分,起支撑作用,是支撑手臂的部件,其作用是带动臂部自转、升降或俯仰运动。(2) 驱动系统:为执行系统各部件提供动力,并驱动其动力的装置。常用的有机械传动、机电传动、气压传动和电传动。(3) 控制系统:通过对驱动系统的控制,使执行系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工作,当发生错误或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4) 检测系统:作用是通过各种检测装置、传感装置检测执行机构的运动情况,根据需 要反馈给控制系统,与设定进行比较,以保证运动符合要求。 本选题研究方法:查阅资料学习阶段,我认真阅读了从各处借来的关于设计的书籍资料,重新温习了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课程,还常去阅览室,查阅了大量的电气控制、电路基础等多方面的资料。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工作原理、相关知识方面有了大体的认识,这为接下来最主要的具体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论文结构框架(一)论文提纲目录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 机器人的研究现状1.3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 2.1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的功能 2.2 传感器系统2.3 移动载体 2.4 自由度与机器人的运作 2.5 控制方式的选择 2.6 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的手部设计 3.1 手部的结构设计 3.1.1 概述 3.1.2 设计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3.1.3 手部夹紧力的计算 3.1.4 弹簧的计算 3.15 手部主轴的校核计算 3.2 驱动方式 3.2.1 手部电机选择原则 1 一般执行电机的选择原则 3.2.2 手部电机的选择 3.2.3 电机转速与夹紧力速度几何关系的确定 第四章 手臂的设计 4.1 手臂结构设计 4.2 手部质量计算 4.3 手臂计算及电机选择 4.4 小结 5.1 腰身的设计 5.1.4 腰身以上部分的重量计算 5.1.5 腰身计算及电机选择 5.2底座的设计 5.2.1 底座机构设计 5.2.2 底座以上部分的重量计算 5.2.3 底座电机选择 5.3 齿轮的校核计算 5.3.1 选择齿轮材料、热处理方法、精度及齿数 5.3.2 验算齿面接触疲劳强度 5.3.3 校核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二)参考文献1 包志军. 搬运机械手运动特性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0: 14-48.2 姜山,程君实,陈佳品,包志军. 基于遗传算法的机械手步态优 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9,vo1.33(10): 12801283 .3 刘志远. 机械手动态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1991.4 刘志远,戴绍安,裴润,张栓,傅佩深. 零力矩点与机械手动态稳 定性的关系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4,vol.26(1):3842.5 纪军红. HIT-I机械手步态规划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 文,2000:1571.6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3 自行走式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带机械图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8986476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