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病理法方药临床应用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 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 吴智兵,【案例1】,某中年男性,因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多次手术并发颅内感染后昏迷不醒4月余请中医会诊。症见:消瘦昏迷,发热(多于夜间热,体温38-39,上午渐退至正常,无明显出汗),四肢萎软,肢末凉,二便尚可,舌红无苔,脉细。,功效: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药物组成:鳖甲入肝经至阴之分,既能养阴,又能入络搜邪 青蒿芳香透络,从少阳领邪外出 生地清阴络之热 丹皮泻血中之伏火知母佐鳖甲、青蒿而成搜剔之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辨证:阴分伏热 治法:养阴透热,扶阳助阴 处方:青蒿15 鳖甲15 龟板各15 生
2、地15 丹皮15 牛膝15 赤芍15 郁金15 白芍12 制附片10 仙灵脾10 茯苓15 炙甘草6。七剂 二诊:三剂后热渐退,七剂后再诊已3天无发热,肢末转温,余症基本同前。原方去丹皮、制附片,加狗脊、淮山。,病例2,某男,69岁,住院号225879。主诉:反复发热8月余。 患者于08年8月因“肺炎” 入住某人民医院呼吸科,检查提示炎症吸收但反复发热不退,于11月转入我院。检查:WBC:11109/L,NEU:7.04109/L,EOS:1.2109/L;CRP:92mg/L,ESR:65mm/h。外院CT示:右上、中肺轻度慢性炎症,两侧胸腔积液,全腹T未见明显异常;骨穿未见明显异常,抗HI
3、V及TRUST试验阴性,自免六项+抗ENA抗体阴性,相关抗原七项阴性,痰涂片未见抗酸杆菌,肥达氏+外斐氏试验阴性,囊虫、弓形虫、血吸虫、肝吸虫抗体均为阴性;血培养阴性。入院诊断1.肺炎并胸腔积液2.高血压病2级 高危组3.结肠癌术后4.包茎。先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莫西沙星、希舒美、糖皮质激素、强力霉素;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知柏地黄丸合四君子汤、小柴胡汤、桂枝汤、桂麻各半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治疗无效而转入我科。,(4月3日)症见:精神疲倦,发热,自诉以夜间发热为主,多于晚上79点发热,约11pm体温达最高,最高达39,至清晨后体温可下降至正常,无盗汗,微恶风,咽痒无咽痛,咳嗽,咯少量白色粘
4、痰,口淡,手足心发热,纳眠欠佳,大便调,小便不畅。自发病至今未见体重明显下降。舌边尖红无苔,舌中后部苔厚腻,脉弦滑数。 诊断:类疟,邪留阴分,气阴两伤。 治疗:滋阴清热,搜邪透络,益气扶正。方用青蒿鳖甲汤和小柴胡汤。 方药:青蒿10 鳖甲30 知母10 丹皮10 柴胡10 黄芩15 党参15 法夏10 大枣15 甘草6 赤芍15 大黄5。7剂。,二诊(4月10日):夜间体温最高37.5-37.6,发热稍减,口渴,不恶寒,大便通畅,精神见好,舌暗红苔少,正气渐复,湿邪已除,热邪瘀阻血络,气阴仍未恢复,继续以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为主,佐以益气,仍用青蒿鳖甲汤加味。 青蒿后下10,鳖甲先煎30,知母1
5、0,丹皮10,花粉15,生地20,川红花10,赤芍15,葛根30,麦冬10,淡竹叶10,党参20。7剂。 三诊(4月17日):夜间最高体温37.2-37.3,自诉精神好,胃纳二便正常,仍夜间有口渴欲饮,夜寐欠佳,舌边尖暗红苔薄白,脉弦缓。法已奏效,余热未净。出院给予清泄余邪,滋阴安神调理。4月22日体温正常出院。,病案3,患者,女,37岁。 因“发热伴下腹疼痛4日”于2011年1月20日收入我院妇科病区住院治疗。入院时症见:发热微恶寒,下腹部疼痛,腰酸,心慌,纳眠可,大便日一次,粘滞不爽,小便可。 体格检查:T:38.0,心肺查体均未见特殊异常。妇科专科检查:子宫右方可触及一包块,边界欠清,压
6、痛明显 。 辅助检查:血分析(1月20日)WBC:10.81109/L, N:77.4%,HGB:100g/L。 西医诊断:盆腔炎,入院后给予头孢美唑、甲硝唑静滴抗感染,1月30日行子宫附件等妇科专科手术。术后次日再次出现发热并加重,体温最高39 ,复查血分析:白细胞:10.43109/L,N:86.4%,继续抗感染治疗,经调整抗生素、退热、平衡水电解质等治疗后,患者仍发热反复。后因患者及家属要求,于2月12日转入我科住院治疗。 6:30pm转入,症见:发热以午后明显,体温升高前微感恶寒,疲倦乏力,懒言,夜间盗汗,纳差,大便质溏,小便色稍黄,夜眠欠安,舌红,苔黄腻,脉细数。,中医诊断:湿温 辨
7、证:湿热郁阻少阳 方药:蒿芩清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青蒿10(后下) 黄芩15 法夏10 茯苓20 石菖蒲10 甘草6 陈皮10 竹茹10 佩兰10 柴胡10 党参10 黑枣10 绵茵陈30枳实10 广藿香10 每日两剂。停用抗生素。,二诊(2月18日):服上中药汤剂后发热逐渐减退,大便较前转成形,小便转清,但仍全身乏力,胃纳不佳,夜间盗汗明显,舌红,苔仍黄腻,与前舌苔相比未见减少,脉沉细。 辨证仍考虑湿热困阻,气机不畅。 方药:茵陈五苓散合升降散加减 茵陈30 茯苓20 泽泻15 猪苓15 法夏10 白术10 秦艽15 威灵仙15 蝉蜕15 滑石15 僵蚕10 大黄5 藿香10 厚朴10 甘草
8、5 服上药后第二天即可见舌苔有所消退,5剂后胃纳逐渐转佳,全身乏力改善,夜间盗汗明显减少,体温正常,遂于2月23日出院,出院后门诊随诊,随访至今未再复发。,蒿芩清胆汤 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蒿芩清胆汤,和解胆经法,俞氏经验方”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黄芩钱半至三钱,陈皮钱半,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赤茯苓三钱,碧玉散三钱,生枳壳钱半,淡竹茹三钱 适应证:寒热如疟,热重寒轻,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胁胀痛,小便黄少,舌红苔白腻,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俞根初创立此方的源流,俞根初研究伤寒论,推崇张仲景,然地处绍兴江南,气候温湿,其病与中原寒燥者不同。 清代正处于温病学
9、派成熟阶段,俞氏思想受叶天士、薛生白等温病学家的影响。 病位与小柴胡汤类似,均在少阳,但病因又有所不同,不能照搬小柴胡汤。本病病位在少阳,病因为少阳胆火兼有湿热痰浊。,叶天士温热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之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俞氏得此启发,取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化裁而成蒿芩清胆汤: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青蒿脑易柴胡,枳壳易枳实;加碧玉散去人参、生姜、大枣而成。,俞根初创立此方的源流,方证病机:何秀山按: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
10、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气机畅通,斯胆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湿热下出,均从膀胱而去。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投无不效。,蒿芩清胆汤证病机,病变本质累及到少阳胆经与三焦,经气运行不利,影响三焦水液运行,水湿内停,化生湿热痰浊,此为内生之湿热。邪郁少阳,仍宜清透,法当和解少阳;湿热痰浊内扰,病同湿温,邪在三焦,法当分消走泄。 青蒿气味芳香,性主升发,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浊,透散之力不如柴胡,但辟秽化浊之力见长。合用黄芩,仍遵和解少阳之大法。,蒿芩清胆汤能
11、够分消走泄,重在恢复手少阳三焦经气机之上下升降为主,长于化湿、清热;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疏调足少阳胆经之气机表里出入为主,在和解驱邪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案例4】,【案例4 】,【案例4 】,【案例4 】,【案例5】,江男,21岁,1994年12月1日入院。反复发热伴四肢酸痛,咳嗽咽痛。在校卫生所诊治,一度出现休克,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肠伤寒,中毒性心肌炎,感染性休克。治疗3周病情好转出院。 出院后第2天,又出现高热、肢痛而转送我院。诊见:神疲乏力,发热(38.8),四肢肌肉酸痛,活动不利,咽痛,轻微咳嗽。背部有散在性红色皮疹,压之褪色。舌暗红、苔白微黄厚浊,脉弦略数。实验室检查:WB
12、C 40.3109L、N 0.913、L 0.087,RBC 4.491012L,HB l06gL,ESR 53mmh,GOT 1000nmols-1升,GPT l467nmols-1升。血培养未发现细菌生长。,西医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 中医诊断:伏暑(暑湿留恋气分,郁阻少阳三焦) 治以疏解少阳,分消走泄,清利湿热,方拟蒿芩清胆汤加减。 处方:青蒿(后下)、柴胡各10克,黄芩、枳壳、秦艽、防己各12克,滑石24克,茯苓18克,薏苡仁25克,稀签草2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连服3日,发热消退,余症好转。守方去柴胡,加地骨皮20克,又服4日,诸症消失,要求出院。出院诊断:变应性亚败血症
13、。嘱病者定期来院复查。出院后跟踪追访2个月,血象正常,未再复发。,新中医1998;(11):47,【案例6】,王某,男,30岁,干部。主诉:胃脘痛彻及右胁及同肩背部3年余,每进油腻食物发作,就诊前经B超检查诊断为胆结石、胆囊炎,不愿手术治疗而求治中医。证见:剑突下及胆囊区压痛,并诉口苦恶心,大便干结3-4天1行,脉弦而有力,质暗苔白腻略黄。 辨证属肝胆积热,治以疏肝利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大黄。 处方:青蒿6克,淡竹茹9克,半夏5克,茯苓9克,黄芩6,生枳壳5克,陈皮5克,滑石、甘草、青黛各9克,大黄6克。共进30剂,大便排出结石3块,大约为0.5-0.9cm,呈棕黄色。,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
14、8;(1):29,升降散伤寒瘟疫条辨: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1钱、广姜黄3分、生川大黄4钱,共7钱3分,病轻分4次服,病重分2次服,用冷黄酒、蜂蜜5钱,调均冷服。,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 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 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 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 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 米酒性大热,味
15、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 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 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伤寒瘟疫条辨指出升降散的主治病证有:“表里三焦大热,证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列举了它所治的症状,有发热、咽肿、头肿、衄血、便血、泄泻、便秘、狂谵等共七十余种,涉及痰饮、血瘀、气滞等病症。 虽为治温十五方之首,但其所治不止温病一种,只要是气机失调,内有郁热,不论何病皆可应用。应用本方一定辨证准确,确有郁热方
16、可应用。,病例8,患者邓某,男,60岁,09.09.16入院,病历号:259251 因尿多、尿失禁1年余,发热伴双下肢无力3月余,神志不清半月余入院。 因尿潴留08年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后发展至尿失禁,尿量多,每日40006000ml。口渴多饮,喜饮凉水。09年6月19号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伴双下肢无力 。入住广医二附院,行胸部CT示:双侧胸膜增厚;头颅MRI+MRA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性腔梗,弥漫性脑萎缩,MRA未见明显异常;骨髓活检大致正常,腰穿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肌肉活检示:病变较符合炎症及免疫介导性肌病。生化提示低钠、低氯、低钾、肌酶轻度升高;血分析提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
17、分比轻度升高;相关抗原、自免六项、风湿四项、甲功五项、抗HIV、梅毒初筛试验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强龙冲击,抗感染、补充电解质等治疗后,肌酶降为正常,发热仍有反复。 7月20号转入省中医院,行狼疮细胞检查阴性,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阴性,多次血培养、痰培养均未发现致病菌,一次痰真菌培养示白色假丝酵母菌;7月31号行PET-CT示左下肺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痰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给予输血浆,丙球及甲强龙冲击,环磷酰胺抑制免疫,抗感染,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处理,无明显好转。8月15号转入中大一附院,行垂体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病毒抗体监测示:单纯疱疹病毒-I型IgG(+),巨细胞病毒抗体IgG(+)
18、,风疹病毒抗体IgM(+);风湿、肿瘤相关指标阴性。给予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针灸,并继续加压素和激素治疗治疗等,患者病情仍呈持续加重,出现神志障碍,意识模糊。9月16日转我科治疗。,中医辨证:热入营血 治疗:清营养阴,凉血解毒为法。 用药: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约1个半月患者体温始渐趋恢复正常,至11月13日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无发热,口干多饮较前好转,仍小便量多,故中药方中曾给予“缩泉丸”加减口服,但每加用“桑螵蛸、益智仁、台乌”等稍见温燥药物则发热复作,每复用“清营养阴”等中药治疗则体温可恢复正常。,近1月余无发热,改以三甲复脉汤加减,配合成药“缩泉丸”(2# qd),每日配合西洋参
19、40-60g,水煎代茶饮,并给予局部针刺治疗后双下肢酸痛明显好转。 现小便量明显减少,每日尿量约2000-3000ml,小便时能感知,偶能自行控制,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独自阅读报纸,并解释正确。可自行活动,准备年底出院。,方源及组成、主治功效,组成: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 证候:身热夜甚,口咽干燥而不甚渴饮,心烦躁扰,夜寐不安,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 功效:清透营热,滋养营阴,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喜开,暑入手厥阴也,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予紫雪丹。 阳
20、明温病,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临床运用,可加羚羊角、紫草等加强清泄营热作用 烦躁较甚者可配合清宫汤 有斑疹者可加赤芍、仙鹤草、侧柏叶等 引动肝风而见痉厥者加用钩藤、丹皮、羚羊角以清营透热,凉肝息风。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兼见小便短赤热痛者,治以导赤清心汤 气营两燔者,治以加减玉女煎,病例9,老年患者,因肺部感染而发热(轻中度),夜热早凉,神志不清,大便稀溏,舌红少苔,脉细数。监护仪示:HR 130-140次/分,R 30-40次/分。血象示轻度贫血。,下焦温病,但大便溏者,即与一甲复脉汤,【案例10】,某女,反复发热近8月,加重半月余于96年6月中旬诊治。缘于产后受寒
21、,当时见发热恶寒,流涕喷嚏等,服“感冒”药后缓解,此后发热反复发作(37-38),有时可自行缓解,未作积极治疗。 近半月发热加重,最高达39.5,持续不退,大便干结,口臭,牙龈溃疡,时有烦躁多语,小便短赤,纳旺,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多次血分析WBC9-12X109/L,N78-85%,尿分析正常。 多种抗菌素及小柴胡汤治疗无效。,方药:凉膈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大黄10g 枳实10g 黄芩12g 生甘草6g 栀子10g 连翘12g 淡竹叶10g 石菖蒲15g 花粉12g 芦根15g 浙贝10g 玄参10g,局方凉膈散,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叶、黄芩、连翘、竹叶、白蜜 连翘清心
22、肺,解热毒 黄芩清心胸郁热 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薄荷、竹叶外疏内清 朴消、大黄借阳明为出路,荡涤胸膈积热 白蜜、甘草缓消、黄峻泻之力,调和脾胃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加减运用,津伤口渴明显者可选加加天花粉、芦根、生地、麦冬等 若兼咳嗽可选加桔梗、杏仁、枇杷叶等 兼呕逆者可加竹茹、生姜等 热势较盛可选加石膏、知母、黄连等 若烦躁较甚者可加生地、丹皮、竹茹等 无便秘者可去芒硝 痰热结于胸膈者可用小陷胸加枳实汤,甘露消毒丹,叶天士创制,续名医类案 和温热经纬记载。,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属叶天士制方救之。叶曰: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
23、阳光不治,疫气大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疠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犹在气分,甘露消毒丹治之。续名医类案卷五疫),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湿热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满,肢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组成:连翘、薄荷清热透邪 黄芩清热燥湿 茵陈清热祛湿、疏利肝胆 滑石、木通利湿泄热 藿香、蔻仁、菖
24、蒲化湿畅中射干、贝母解毒利咽 功效:清热化湿解毒,加减运用,咽喉肿痛明显者,酌加玄参、桔梗、生甘草、僵蚕等解毒利咽。 以发黄为主者,可配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口渴明显者可酌加芦根、天花粉生津止渴。 大便不通者配合大黄、枳实、虎杖等通腑泄热。,病例11,某男,53岁,住院号:316978 主诉:右颞及眶周疼痛半月余 现病史: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颞及眶周疼痛,持续性胀痛伴阵发性刀割样闪烁性疼痛,张口、伸舌困难,咀嚼时疼痛加重,右侧颞颌部轻度肿胀伴触压痛,无液波感,无明显皮色改变。外院查头颅CT、MR示双底节区多发腔梗,按三叉神经痛治疗无效转入本科治疗。转入后面部肿痛渐漫
25、延至下颌,发热(最高39),血象WBC 20.64109/L,N 91%,头面部MR检查提示右颞面部蜂窝组织炎。纳眠差,精神倦怠,不大便十余日,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数。有糖尿病史。 中医诊断:温毒湿热酿痰蕴毒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痰祛湿、软坚散结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豆蔻、茵陈、滑石、栀子、连翘、浙贝、射干、薄荷、黄芪、皂角刺、甘草、丹皮、鸡血藤 三剂后发热疼痛稍缓解,睡眠精神好转,大便仍不通,舌脉同前。升清降浊、软坚散结、透泻邪毒,升降散加减。 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乳香、没药、山甲、银花、连翘、花粉、炙甘草、牛蒡子、牡蛎 三天后肿痛明显减轻局部仍嫌僵硬,无发热,张口伸舌明显改善,
26、大便已通仍嫌干结,纳眠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脉弦滑。前法加强软坚活血之品,最后以益气活血收功。,【案例12】,郑男,17岁.1993年12月1日初诊。诉咳嗽月余,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服中西药物治疗罔效。 刻下咳声连绵,咯吐白色粘痰甚多,胸闷头重,身倦肢懒,伴有颐肿,耳中流出黄色渗出物,舌红、苔白腻,脉浮濡.询其致病之原,因升学考试,功课繁重,心中急躁,睡眠不佳,又患感冒而发病。 辨为湿咳,三焦气郁化热。,疏方:白蔻仁10g,藿香10g,茵陈15g,滑石15g,通草10g,菖蒲l0g、黄芩8g、连翘l0g、浙贝14g、射干1g、薄荷2g(后下)、桔梗l0g、杏仁l0g、前胡10g,嘱其忌食油腻厚味
27、助湿之品。 服至7剂咳嗽明显减轻.脚闷体疲亦大有好转.现痰未全净,大便偏干,提示有湿浊化热之象,上方减前胡、桔梗,加竹叶l0g、水红花子l0g,利湿清热从三焦驱邪外出。 三诊时,咳嗽基本痊愈,颐消耳不流水,见其苔尚有白腻,乃用化湿和中之方,巩固疗效而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案例13】,程女,22岁,1993年6月5日初诊,经前颜面皮肤潮红,瘙痒六年,加重一日。 患者月经周期正常,自初潮后,每逢经前一二日出现双眼睑周围,下颌及外阴瘙痒不堪,皮肤潮红,眼睑浮肿,经净瘙痒止,皮肤潮红处出现暗褐色瘀斑,有时口舌糜烂,现月经即将来潮,胃脘痞满,倦怠肢重,口苦心烦,舌质暗红,苔黄厚
28、腻,脉沉滑。 西医诊断:荨麻疹。 辨证:湿热薰蒸,血分有热,蕴阻肌肤,治疗:清热利湿,凉血化瘀,疏风止痒 方药:选用甘露清毒丹加减 处方:黄芩10g ,连翘10g,薄荷l0g,白豆蔻10g,藿香10g,茵陈10g,滑石l0g,木通l0g,石菖蒲10g,赤芍l0g,生地10g,紫草10g,丹皮10g,蝉蜕10g。三剂水煎服。 6月10日二诊:今月经来潮第二天,皮肤瘙痒消失,唯皮肤发红,眼睑浮肿。依上方化裁,减蝉蜕加薏苡仁10g,白芷10g,桑叶10g继服三剂,诸症已愈,随访五月,宿恙无犯,陕西中医函授,1994;3:194,【案例14】,刘女,32岁,8月3日因身、目、尿俱黄1周以“急黄肝”收住
29、院。曾因发热咽痛门诊按“上感”治疗未效。现发热(38.3),肢倦,身、尿、目黄,咽痛烦渴,胸闷腹胀,小便短黄,纳差厌油,便溏。舌苔白厚微黄,脉滑数。肝大有压痛,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 辨证:湿热蕴毒,熏蒸肝胆 治法:清利湿热,化浊退黄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茵陈、滑石各30g,黄芩、连翘、木通、射干各15g,白蔻仁、石菖蒲、藿香、薄荷、贝母各9g。 疗效:2剂后体温正常,食纳精神转佳,腹胀减轻。继服上方5剂,黄疸明显减退,恶心消失,仍便溏身困。上方去滑石、加茯苓、猪苓各15g继进6剂,黄疸消失。前方去贝母、射干加大腹皮15g继进7剂,症状体征均消失。,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2
30、):21,【病例15】,老年男性,因急性阑尾炎手术,术后2天仍发热不退,小便及腑气不通,胸闷息高,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宣清导浊汤合五苓散加减,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宣清导浊汤主之,病例16:丘脑痛,黄某,男,64岁,南海人,09.07.04入院。病历号:236882 主诉:右侧偏身疼痛1年余。 患者1年余之前因左侧丘脑出血后出现右侧头面部及躯体剧烈疼痛,伴有挛缩感,难以忍受,曾经在多间中、西医院住院治疗不能缓解,逐渐加重,家属诉其因疼痛日久,性格大变。入院症见:神志清,形体消瘦,精神疲倦,右侧偏身剧烈疼痛伴挛缩感,阵发性加剧,因惧怕疼痛而被动卧床,翻身、
31、手脚轻微移动及轻轻触摸肌肤后即可诱发无法忍受的剧痛。纳差,进食甚少,夜间疼痛致彻夜不眠,大便干结,口渴喜温饮,咯少量白痰,舌淡暗红,根部厚苔,舌中部和前部无苔,脉弦细。体格检查见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右侧上肢肌力V-级,右侧下肢肌力IV级,右侧偏身感觉倒错。,西医诊断:左侧丘脑出血后遗症,丘脑综合征。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阴血亏虚、瘀血阻络证,入院时治疗用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阿普唑仑 氯硝安定 乙派立松 其它中药制剂,上述治疗效果不显,7月20日后改以中药治疗为主如下: 治法:濡养肝阴、缓急止痛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健运脾胃。 处方:按芍药甘草汤、薛氏参麦汤、三甲散之方义配合加减。白芍、
32、太子参、鸡血藤各30g,生地、五指毛桃、鳖甲(先煎)、谷芽、麦芽各20g,木瓜、丹参、羚羊角骨(先煎)、茯苓、丝瓜络各15g,甘草12g,扁豆花10g,田七末(冲服)3g。,一直以该基本方加减治疗约6周,并配合下列治疗方法: 1、中风回春丸1包tid口服。 2、生脉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 3、氯硝安定1mg,每晚睡前服用,保证夜间至少有数小时的睡眠时间。 4、手指、足趾、耳垂放血疗法,每日1次。 5、手法推拿,每日1次。 6、加味双柏水蜜外敷局部痛处。,疗效,7月27日疼痛症状开始有改善,触摸其肌肤时所诱发的疼痛可以忍受,晨间可扶轮椅于平地练习步行,夜间可睡眠5-6小时。 9月5
33、肢体疼痛及挛缩感基本缓解,可自由活动,精神佳,纳眠可,不需服用氯硝安定。病情好转出院。,温胆汤,【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面炒)各二两 陈皮三两 炙甘草一两 茯苓一两半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方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方剂源流】,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上六味,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 病源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而不得睡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生姜四两 半
34、夏二两洗 橘皮三两 竹茹二两 枳实二枚炙 甘草一两炙。右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海藻菘菜饧。外台秘要 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三因极病证方论,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生姜四两 甘草一两 生姜、半夏重用,辛温,可温胆化痰、和胃止呕、升清降浊,以助胆恢复其升发之性。 橘皮辛温芳香,辛能散气,温能和气,助半夏、生姜升清降浊,理气和胃化痰。 竹茹甘而微寒,以防温燥太过。 枳实苦辛微寒,辛开苦降,破逆行气。 甘草调和诸药。 纵观全方,以辛温为主,补胆虚,温胆寒,化痰浊,而促胆之升发,助胃之和降。全方无重镇安神之品,但由于能升清降浊,故阴阳之道可通,则能入寐。,【方义演变】,胆热则多眠,胆寒则无眠,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 半夏辛温,既能燥湿化痰而辛散痰湿之郁滞,又能降逆止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数字化方案
- 教育心理学的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 养老护工培训课件教学
- 养老护员培训课件
- 白术药材知识培训课件
- 【课件】正数和负数+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内部控制手册培训课件
- 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冷却架构变革初步设计评估报告
- 婴儿护理培训全课件
- 智慧物流技术与仓储自动化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效果评估报告
- 厨房规范参观流程
- 2025年陕西汉中市略阳县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管委会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煤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动设备监测课件 转动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小龙虾啤酒节小龙虾啤酒音乐节活动策划方案
- 植物分类完整版本
- 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10 《陋室铭》 (模拟)(含答案)
- .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导手册
- 2024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儿童静脉治疗循证指南
- 2024年11月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政府购岗人员招聘12人备考题库500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