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ppt_第1页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ppt_第2页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ppt_第3页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ppt_第4页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回顾1:论述西汉刑制改革主要内容及意义。,1.大背景:约法省刑,与民休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宽松的社会环境,黄老思想盛行)直接原因:缇萦上书。 2.汉文帝措施:以髡钳城旦舂代替黥刑,以笞三百代替劓刑,以笞五百代替斩左趾,弃市代替斩右趾。 汉文帝改无期刑为有期刑,还废除了收孥相坐律令及诽谤罪等。 “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 汉景帝第一次措施:笞五百减为笞三百,笞三百减为笞二百。 汉景帝第二次措施:笞三百减少为笞二百,笞二百减少为笞一百。 制定箠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中途不得换人等。 3. 意义:文景时期废除肉刑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法律跨越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使以肉刑为核心的奴隶制“五刑”趋于瓦解,以笞刑、徒刑、死刑为主体的封建刑罚体系初步形成,为隋唐时期封建“五刑(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制度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回顾2:简述汉代的基本罪名。,1. 大逆无道罪:谋反等严重损害封建政权的行为。 2不孝罪:不孝敬父母、长辈。 3不敬罪:“犯上弗知害”,犯者一般自尽。 4见知故纵罪:见知人犯法不举告。 5欺谩罪:欺骗君主。 6不直罪:故意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 7选举不实罪:不如实向上级反映其选拔和荐举的人的情况。,回顾3:论述儒家思想与汉代法律原则的形成的关系。,1.汉律基本上继承了秦律,属于法家立法,但其他法律形式如令、比、法律解释之中却

3、贯彻了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即把刑法作为维护儒家道德的工具,这也是汉代立法的指导思想。 2.尊老怜幼的原则(恤刑、体恤、矜恤 ):对于犯罪的老、幼、妇孺、残疾者,在定罪量刑方面给予照顾。是儒家尊老怜幼原则的法律化。 3.亲属相隐的原则:亲属之间互相隐瞒犯罪行为法律不应追究,是对儒家所倡家族道德维护。 4.贵族官僚有罪先请的原则: “先请” 导致贵族官僚犯法并不与百姓同罪同罚,与儒家肯定等级伦理的“礼”观念相一致。 5. “自出”免罪的原则:带有儒家注重内省自修的成份,反映了儒家参与立法所导致的法律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说。 6.区分“造意”与“非造意”的原则:即区分行为的主观恶意程度,而将内

4、心善恶做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心,惩恶扬善的原则。,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公元220581年),本章导读:,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导致各地诸侯混战,公元22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史称三国。后魏入川灭蜀汉,但大权旁落司马氏,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称帝夺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完成统一。公元316年,因西北少数民族入侵,西晋灭亡。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于南方建立东晋,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灭掉西晋的北方少数民族拓拔氏建立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被北周、北齐所替

5、代,史称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割据对峙的时代。这个时期政治上的特点是门阀世族统治,大地主豪强垄断政权。一些有见识的统治者,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比较重视法制建设。因此,这个时期的立法活动比较频繁,法律制度有较大发展变化,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讲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背景:律学的发展 1. 魏明帝曾下诏规定:各级司法官吏在审判活动中只能用郑氏章句,不能使用其他的解释。使律学的发展走向统一化。 2. 西晋开始设“律博士”,负责对地方行政官吏

6、和狱吏教授国家的法律、法令。张斐、杜预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3. 张斐、杜预注晋律,使得律学在魏晋时期获得空前的发展。除了张斐、杜预外,知名的律学家还有刘颂、钟繇(yu)、丁仪等。 4. 以张斐、杜预为代表的魏晋律学不同于汉朝的春秋决狱。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晋代以后,由于玄学宇宙观和“辨名析理”方法论的影响,律学研究在方法论上有了进步。律学家们一般不再单纯使用儒家经义来解释法律条文和法律名词,而是更多地使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及归纳、演绎的推理方法,从而使这一时期的律学研究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5. 魏晋律学吸收了前人的成就,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古代法律词汇的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7、。 6. 张斐、杜预二人对晋律的注释被确立为官方注释之后,律学由盛转衰。一方面,律学家们只看重对律文的注释,忽视了对法律原理的研究。另一方面,官方注释的确立也限制了私家言论,使律学对法律原理的探讨远远落后于对律文的注释。,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主要有新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 (一)曹魏新律:魏明帝诏令制新律十八篇 1. 篇目上:以汉九章律为基础,又将原属傍章律等法规中的内容加以调整、分类,综合为劫掠、诈伪、毁亡、告劾、系讯、断狱、请赇(私相请托和接受贿赂)、惊事(警事)、偿赃等九篇,与九章律合为十八篇。 2. 体例上:把汉律中规定刑法原则的“具律”

8、改为“刑名”,首次“冠于律首”,使法典体例更为科学合理,是中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 3. 内容上:在九章律基础上增加劫略、断狱和维护礼教的规定,内容更加丰富; “八议”制首次入律,贵族官僚等级特权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八辟之法:亲 故 贤 能 功 贵 勤 宾);调整法典中与篇目不统一的内容;改定了刑罚制度, 4. 统一了刑种。新律明确规定了刑罚种类。死刑、髡刑、完(即耐刑)、作、赎刑、罚刑、杂抵罪(爵、户、官),共七种;约简了条文。 5.意义:体例、内容上有所改革和创新,对晋律及后世历代封建法典的制定都具有重要影响。(08年考),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

9、动及其成果 (二)西晋晋律(“泰始律”):张斐、杜预为之作注,经晋武帝批准一并颁行,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被称为“张杜律”。(07年58题A项)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全国的法典。 1.体例更严谨,结构更合理,将魏律的“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仍置于篇首。(08年考) 2.内容上,进一步纳礼入律,“礼律并重”,第一次把 “五服制” 引入法典。 3.文字简约,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体例、条文更加简明,文字简省,刑罚适中,较秦汉旧律,确是一大进步。,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三)北朝北魏律:汉族律学家崔浩、高允、游雅等数十人修律,北魏孝文

10、帝“亲临决之”。共二十篇。 1.继承了汉魏晋以来律学发展成果和法律“儒家化”传统。 2.综合比较,取精用弘,集当日之大成。 3.体例内容在魏晋律基础上均有新发展。 4.是唐宋等北系诸律的开端。,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四)北朝北齐律:封述等人主持,历时15年完成,共12篇949条。 1.把“刑名” “法例”合为一篇 “名例”,置全律之首,(04、08年考)作为总则统率其余11篇(禁卫、户婚、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此体例为隋唐至明清封建法典所相沿不改。 2.首次将严重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大犯罪归纳为“重罪十条”,隋修改确

11、立为“十恶”,成为封建法典中一项核心制度。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隋书刑法志:“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3.在封建刑罚体系的确立上也进行了重要改革沿袭北魏五刑确立封建五刑制的雏形,即死、流、刑罪、杖、鞭(隋唐改为笞)。 规定杖刑为十、二十、三十共计三等,鞭刑为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一百共五等。刑罪即劳役刑一年至五年共计五等,流刑为一等,死刑为绞、斩、枭首、车裂四等

12、,一共由十八等构成。 4.“法令明审,科条简要”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成就最高、对隋唐法典影响最直接的一部法典。,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一、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成果 (五)南朝时期的立法: 南朝历时一百六十余年,经宋、齐、梁、陈四朝,但在封建法制上,甚少建树。四朝基本上都沿用晋律,即所谓“沿左相承,沿用晋律” 。 梁曾有一次较大的立法活动,制定出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但不过是晋律的改头换面,篇目次序均同,名称略有变动,如盗律改为盗劫,贼律改为贼叛。另外删去晋律中的诸侯律,增置仓库一篇。 梁灭亡以后,陈武帝也曾组织人修订法律,然而是“篇章体例,一准梁法”。,第一节 三国

1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概况,二、法律形式的发展 律在多种法律形式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实现统治所依据的基本法典。 令规定国家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西晋修律始明确区分律令界限,“律以定罪名,令以存事制” 。即以令规定国家各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 格为定罪科刑的单行法规,北魏“以格代科(科条、事条)”,将律无正条者编为格,与律并行 。 式的名称源于秦,西魏文帝时编定大统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式的汇编。 格和式这两种法律形式被唐宋王朝所沿用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一)律学的发展: 西汉中期以后 “引经决狱”、“经义注律”盛行,私家为律所作的注疏

14、、解释不断增多,律学家总结了封建法制数百年来的立法经验,并对法律科学的独特规律进行了精心探讨,使得封建律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一、律学的发展与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二)法典结构的变化及立法技术的提高 1.在法典的体例结构上,形成了总则在前、分则在后的模式。 法经 、九章律:具律 魏律:具律“刑名”,提前至第一篇的体例。 晋律:“刑名”“刑名”、“法例” 北齐律: “刑名”、“法例” “名例” 2.在法典内容的逻辑关系上,经过调整日趋严谨合理。 3.法典中法律概念及术语的解释和使用更加规范化。 4.法典的条文由繁杂向简要发展。 汉律:

15、26272条,773万字。 晋律:20篇,620条,27657字 。 北齐律:12篇,949条,“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1.“八议”入律 “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此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 唐律疏议名例:”亲”指皇室一定范围的亲属;“故”指皇帝的某些故旧;“贤”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的贤人君子;“能”指“有大才业”,能整军旅、莅政事,为帝王之辅佐、人伦之师范者;“功”指“有大功勋”者;“贵”指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及爵一品者;勤(为

16、国家勤劳服务,有大贡献的人)、“宾”指“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 源于西周时的“八辟”,是“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具体体现 。曹魏新律首次正式把“八议”写入法律中,直至明清,为后世历代封建法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04、05年考),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二、世族门阀特权的法律化 2.“官当”制度 法律允许贵族官僚用官品和爵位抵当徒流罪的一项法律制度,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刑罚适用上的又一具体体现。“官当”制度是“八议”制度的延伸,将对官僚贵族的特权保护进一步扩大到普通官吏。(04年考) 晋律中就有“免官比三岁刑”的规定。 北魏时期首次规定“王官阶九品,得以官爵除刑。 南

17、陈陈律中首次使用“官当”一词,并正式入律。 “官当”制度规定详细、明确,一直沿用到宋朝,明、清时期没有规定“官当”制度,但代之以“罚俸”、“降级”。 从“八议”到“官当”,能够享受减免刑罚特权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官当”与赎刑的结合则使这种保护更严密。 成为保护犯罪的贵族官僚地主逃脱刑事制裁的手段。,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三、“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影响 1. 北齐统治者将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最严重的犯罪概括为十种,称为“重罪十条”,置于名例律中重点打击。 2.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犯此十者,不在

18、八议论赎之限。” 反逆(意图推翻国家政权的行为)、大逆(侵犯皇帝宗庙、山陵和宫阙的行为)、叛(背叛朝廷,投靠敌方的行为)、降(战争中投降敌方的行为)、恶逆(殴打、杀害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长的行为)、不道(杀害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造畜蛊毒厌魅)、不敬(偷盗皇帝祭神用品、车马舆服及伪造皇帝印玺等行为)、不孝(咒骂祖父母、父母,供养祖父母、父母有缺及在父母丧期内婚嫁的行为)、不义(殴打、杀死长官及闻夫丧匿不举哀等行为)、内乱(家族内部的乱伦行为) 3. 把严重危害皇帝的人身安全、个人尊严及威胁统治秩序的犯罪和严重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犯罪予以严惩,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封建的伦理

19、道德、家族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秩序,反映了西汉中期以来儒家的礼义道德与法律日益紧密地结合。 4. 隋开皇律将此稍加修改而称为“十恶” , “十恶”制度作为封建法律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沿用至明清。,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四、“五服制罪”原则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 (一) “五服”制罪原则的形成 “五服”制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为死去亲属服丧的制度,血缘亲疏、身份尊卑不同的亲属为死者服丧的时间、所穿丧服的缝制方法及服丧期间应遵守的礼仪规则有所不同,关系亲的服制重,卑幼为尊长服制重。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重到轻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05年考) 西晋定律时第一次

20、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结合,凡亲属之间的犯罪,均根据服制的轻重判断是否构成犯罪及衡量罪行轻重。(05年考) 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亲属相奸,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亲属相盗,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民事方面也同样适用。 “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这一原则所遵循的是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旨在维护封建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等级秩序。它实际上是将儒家的礼义思想融合到刑法原则当中,是礼法融合的产物。,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主要发展变化,四、“五服制罪”原则及“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 (二)“存留养亲”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